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服务县域的主力银行

打造服务县域的主力银行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信用社坚持以立足县域、服务“三农”为宗旨,已事实上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银行机构。农村信用社牢固树立“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社区性、零售型的优势,积极主动地融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县域金融市场上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真正建立扎根农村社区、服务县域经济、满足城乡居民生产消费需求的社区银行机制。

打造服务县域的主力银行

农村信用社坚持以立足县域、服务“三农”为宗旨,已事实上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银行机构。针对县域金融需求和客户的特点,农村信用社创造了“双层经营”、“互动发展”等经营方,形成了独特的业务模式,不断做强在县域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

近年来,县域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产业经营户、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经济实体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财政增收、解决就业难题的有生力量。但这些县域经济实体由于受担保抵押物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等信息不对称因素影响,难以与现代金融服务所要求的标准和条件实现对接,导致“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金融支持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瓶颈”难题,江西省联社自2004年成立以来,引导全省农村信用社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互动,充分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信用资源,积极创新信贷担保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县域经济实体的贷款难题,农村信用社正在成为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银行机构。

一、县域经济实体与现代金融对接的难题与矛盾

县域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产业经营户、种养专业户、区域产业集群等经济实体之所以成为金融支持的薄弱环节,关键是因为这些经济实体与现代金融服务所要求的条件存在对接难题和矛盾。

(一)县域经济实体普遍存在抵质押物不足与现代金融严格的抵质押条件之间的矛盾

县域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各类种养专业户由于规模小、资产少、缺乏规范财务管理,不仅第一还款来源(经营效益)难以确定,而且普遍存在抵质押难题,包括产权设定难、价值确定难、抵押登记难、物品保管难、抵押变现难等,难以与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实现对接。据江西省联社2008年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江西县域约有65%的中小企业、78%的个体工商户、56%的产业经营户、83%的种养专业户、92%的农户缺乏用以获取金融信贷支持的抵质押物,使贷款可获得性大大降低。作为经营第三方资金(即存款)、靠管理风险盈利的现代金融企业,首先必须遵循审慎经营原则,即在为各类经济实体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支持时,必须建立有效的还款保证和风险弥补机制,其中一条重要措施就是要求被支持对象提供充足有效的抵质押物,以确保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这是近年来县域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产业经营户、产业集群等薄弱经济实体“贷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县域经济实体信息资料获取难与现代金融所要求的全面信息管理之间的矛盾

县域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种养专业户等经济实体,普遍存在经营分散、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低、经营不稳定、收益波动性大等弱质性,普遍缺乏规范的财务和统计报表、缺乏信用评级和征信记录、缺乏信息披露机制、缺乏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现代金融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必须建立在全面信息基础之上,即对金融服务对象的经营状况、管理情况、现金流等真实情况要全面掌握,以预测、分析和监控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但在现实中,这些经济实体了解金融机构的运行规则容易,而金融企业则很难从这些经济实体获取真实、准确、全面、有效、动态的经营信息,致使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也是导致当前金融对县域经济实体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县域经济实体组织化程度低、获取金融服务成本高与现代金融追求规模效益、降低经营成本之间的矛盾

县域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种养专业户等经济实体的业务活动普遍具有规模小、分散、量大等特征,特别是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难以与现代金融所追求的规模经营、规模效益实现对接。这种特征决定了金融企业向县域经济实体经营等量收息资产需付出更高的营运成本,也决定了县域经济实体获取金融服务的高成本性。而这些县域经济实体主要从事以农业等为主的弱质产业,盈利极不稳定;其主体主要是经济实力弱、经济承受能力低的弱势群体;他们既希望获得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又希望这些金融服务是低成本的,即在其所从事行业的盈利空间之内和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四)县域经济实体风险因素多、诚信约束难与现代金融防范和分散各种风险之间的矛盾

我国县域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种养专业户等经济实体的自身禀赋和特点,决定了其经营管理中始终面临着来自各方面风险因素的困扰,尤其是市场风险。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近20%的县域中小企业因遭受市场风险而关停倒闭,每年因市场行情变化而经营亏本甚至血本无归的个体工商户、产业经营户则不计其数。同时,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欠缺、信用资源相对缺乏,加上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对各类经济实体尤其是县域经济实体的信用情况存在信息记录难、失信约束难等问题。而作为经营风险的现代金融企业,必须始终确保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即在争取各种发展机会的同时必须有效防范和分散各种经营风险,使各种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和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二、着力破解县域金融难题,农村信用社正在成为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银行机构

尽管县域经济实体存在以上种种与现代金融对接的难题与矛盾,但县域经济实体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解决就业的主体力量。由于现代金融支持不足,农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县域经济实体在蓬勃发展中存在大量的民间融资形式,说明这类经济实体总体上的盈利性和成长性,也揭示出银行资金运用和盈利的机会。为破解这一难题,江西省联社成立后,认真分析县域经济中各类客户的特征,紧紧抓住各类县域经济实体旺盛的金融需求和可能的发展盈利机会,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互动,充分发掘和利用与信贷项目相关的各种信用资源,弥补抵质押物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努力寻找有效管理和分散风险的办法和机制,填平“贷款难”和“难贷款”之间的缺口,实现了农村信用社与县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一)融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从中寻找各种互动发展的机会

农村信用社牢固树立“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社区性、零售型的优势,积极主动地融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县域金融市场上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真正建立扎根农村社区、服务县域经济、满足城乡居民生产消费需求的社区银行机制。一是融入农村经济,提升为农服务水平。主动融入地方政府“三农”经济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和打造小额信贷品牌,扩大授信规模,保持优惠利率,规范管控流程,加大对诚信农户、专业农户、产业化农业的支持力度。树立“大农业”、“现代农业”的观念,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工业园区、小城镇建设及农民购买住房、家电消费等,不断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和深度。二是融入县域社区经济,提升社区金融服务水平。完善与社区、劳动保障部门协作互动机制,不断做大做强下岗再就业小额贷款业务,扩大发放规模,改善风险管控方式,使其成为重要信贷品牌;建立与学校、社区互动机制,积极拓展代理和主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切实解决贫困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与保险、企事业单位互动,积极发展满足社区需要的代理保险、证券、代发工资、粮补资金等各项中间业务,开展各种方便社区居民和农民的存款、借款和理财服务,提升广大农村、城郊地区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探索社区商业、服务业与信贷互动的方式,拓展购买汽车、房屋、大型家电等各类消费贷款;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开办了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小额贴息担保贷款;与团省委联合开办了青年创业信用证(卡)业务,帮助农村返乡青年解决创业资金。三是融入县域薄弱经济,提升为中小企业、个私经济等金融服务水平。与人民银行及各有关金融部门互动,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为有金融需求的中小企业建立档案,形成相关的资料信息库,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与专门的商业信用担保机构合作,利用其信用资源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增强服务中小企业的信贷能力;通过建立专项基金、引入商业保险等途径,探索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积极开办社团贷款、联保、互保贷款及各种权、证质押贷款等信贷产品,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需求,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加强与县域各类经济组织联系,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全省农村信用社积极加强与农、林、水、通信、建筑等各类经济组织的联系沟通,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主动联系和把握住各种有效益的业务机会。一是加强与农业部门联系,在支持“三农”特别是农业产业化方面形成互动。加大对政府和农业部门鼓励发展的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中提高自身效益;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对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农村住房和农村公共设施基础建设,配合政府提供相应支持和服务;与农业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政策互动,建立起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合作互动平台,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与林业部门联系,在支持林权改革、林业发展方面形成互动。依托林业部门对林权贷款进行贴息并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助等支持政策,创新贷款抵押方式,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及其他涉林贷款,推进林权改革,破解林农贷款难题,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三是加强与工业园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联系,在支持中小企业方面形成互动。通过工业园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提供情况、了解需求、协助调查授信、帮助管理风险或建立担保基金弥补风险,以某一产业或某一区域为单位,形成各类信用共同体,银行参与进去对信用共同体成员进行授信,提供持续性的金融支持;开办交通工具、机器设备等动产抵押贷款,充分发掘和运用法律允许的抵押担保方式,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开办仓单、产品、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以解决企业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开办汇票、本票、债券等质押贷款业务,可以尝试以企业依法可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作担保申请权利质押贷款,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四是加强与水利、电力、移动、通讯、公路、交通、航空、矿产等部门联系,在支持电力、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形成互动。与水利、电力等部门或项目负责机构签订相关协议,以未来长期收益或收费权为抵押,对农村社区中小水电站、水电设施建设等提供金融支持;以通讯收费权为质押或建立其他有效的还款保证,为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贷支持;与通讯部门合作,积极拓展代收电话费等中间业务;以公路、桥梁、机场收费权为抵押或政府建立担保基金,为县域公路、高速公路、桥梁建设、机场建设等提供信贷支持;以矿产开采权证为抵押,为矿产开发提供信贷支持。

(三)从满足县域客户需求中充分发掘各类信用资源,大力发展信用共同体信贷模式

为破解县域经济实体与现代金融对接的难题,江西部分农村信用社以信贷为纽带,充分发掘和利用信贷项目相关的各种信用资源建立“信用共同体”,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贷风险分散机制,有效解决了薄弱经济与现代金融对接的难题,实现了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一是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形成信用共同体。通过信用社牵头推动、商会具体组织、企业共同参与,组成“封闭型、非盈利、自我服务”的担保基金存放在信用社,信用社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价后,根据企业缴纳的担保基金放大一定授信倍数,如5~8倍,从而放大每个企业的投资能力。每个企业缴纳一定的担保基金,意味着实际上承担了对其他企业的联保责任。有的为了防范风险,企业与担保基金又建立一个反担保机制。通过信贷手段放大企业的投资能力,不仅解决了企业投入问题,还解决了他们在市场价格、技术、材料采购、商业协作上的很多问题,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使分散的小企业走向大市场有了一种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信用共同体。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地形成了大量“一村一品”专业化分工和龙头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的是以合作社或专业协会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向市场的形式,以解决分散农户从事某一产业的技术问题、市场问题和风险防范问题。同时,政府为了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常常会出台很多政策,有的提供担保,有的提供贴息,有的提供减免税等。借助政府扶持政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形成的各种组织形式,信用社参与进去,把利益相关的各方组成信用共同体共担风险。在这里,政府承担一定的风险补偿,龙头企业提供现金流保证,农户组成担保基金等,从而解决分散农户在发展大产业或某一专业产业中的资金需求问题和风险防范问题。三是对交通运输业和工程施工企业形成信用共同体。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买汽车跑运输或工程机械搞工程,一次性投入、逐年偿还,于是就有了不确定的风险。通过一定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信用共同体”,可以解决资金投入和风险保证问题。如通过设立交通协会把交通运输户组织起来,运输户缴纳少量资金,组成一个封闭式、非盈利的担保基金存入信用社,信用社为其提供担保额5~8倍的贷款,于是运输户有2万元本钱就能买10万元的车,然后用汽车为担保公司或汽车协会提供反担保。汽车运输协会通过营运证等一定的行政权力,对整个交通运输户的诚信和其他方面实施强有力的管理来解决风险分散问题。同时,把保险公司纳入进来,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车祸、货物损失等,保险公司进行理赔,优先偿还信用社贷款。工程机械等一次性投入较大的行业都可以这样来操作。四是对个体商贸企业形成信用共同体。通过把个体工商户、私营协会(商会)、工商局、市场管委会和信用社组织成一个信用共同体,既可解决信用社授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又可帮助解决对个体工商户贷后管理问题。如商户经营权实际上是市场管委会与个体工商户的一种契约关系,如果没有市场管委会的配合,就难以形成抵质押效力,银行就难有作为,所以必须把他们纳入进来,使得商户的某种抵(质)押提供了确认和保证。同时,也可以组织相邻的商户组成担保基金,构成更加强有力的保证,解决他们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对政府发展的公用产业形成信用共同体。比如修路、建广场、办水厂或建其他设施等,政府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土地出让收入以及公用产业收入等都可以作为未来的还款来源。但由于财政无法直接给银行机构提供担保,如果政府建设的公用产业是经营性的,未来的现金流有保证,用经营权作为质押,就可以办理贷款。但一些非盈利的公益事业,财政可拿出一部分钱来建立一个企业化运作的非盈利的担保公司,财政通过不断将收入注入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再为政府公益建设借贷提供担保,坚持企业化运作,金融企业也可为其提供贷款。政府控制的投资公司或担保公司其资金来源和使用之间建立一种企业化的管控机制,使相关企业、政府、银行在这种机制中的权责明确起来。建立这种事实上的共同体,解决了政府暂时要用钱、未来有还款保证,但目前还款保证不足以构成贷款条件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四)策应政府支持“三农”和各类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以信贷手段放大政策扶持的效应

为支持“三农”或某方面重要产业发展,政府往往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全省农村信用社积极与这些优惠政策实现互动,使信贷政策与这些优惠政策紧密结合起来,依靠国家或地方财政投入建立信贷风险担保、贴息、补偿等措施,从而既使优惠政策产生明显的传导放大效应,又使这些优惠政策成为银行防范风险、弥补损失的重要保证。比如:策应国家对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的补助政策,加大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各类创业者的支持力度;策应国家对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补助政策,加大对农村贫困学生的信贷支持,解决贫困生上大学难的问题;策应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建立风险担保基金的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策应地方政府对林权改革进行贷款贴息的政策,加大对林农的贷款支持;策应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扶贫的政策,争取以扶贫资金建立信贷风险弥补机制,提升扶贫资金运用效率和市场化运作效果;策应各级政府防污减排、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补助政策,给予相关方面的信贷支持;策应地方政府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住房贷款给予贴息的政策,积极开展农民住房贷款,解决农民建设资金难题;策应财政补贴农民购买家电的政策,与商务厅联合开办家电下乡消费贷款业务,支持农民提升消费水平。

(五)融入农村社区文明信用创建活动,为优化信用环境提供金融支持

全省农村信用社积极融入农村社区文明信用创建活动之中,使信贷手段成为优化农村社区信用环境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形成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社区的良性协调发展机制。一是与文明办和各地乡、村组织互动,深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活动,对“文明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的信贷扶持,并实行动态调整,形成创评文明信用农户的长效机制。目前,全省评定文明信用农户50多万户,累计发放此类贷款60多亿元。二是与各级社区组织互动,尝试开展诚信居民、文明社区活动,通过加大对诚信个体工商户、自主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优惠贷款利率,强化优质服务,既为农村社区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也为社区性金融机构发展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以信贷活动为依托,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文明信用农户等创建活动,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诚信意识,优化农村社区信用环境,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示范效应,也为开展县域金融业务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按照以上思路,改革五年来,江西农村信用社紧贴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需求,总结研发并推广了各类信用共同体贷款、文明信用农户贷款、农民住房贷款、小额担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存货抵押贷款等一系列金融产品,每年都以占全省金融机构15%左右的存款资金,发放了占全省金融机构90%多的农业贷款、80%多的下岗再就业贷款、60%多的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30%多的个私经济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有效提升了县域金融服务水平,正在成为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银行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