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贷款客户的属地管理原则

贷款客户的属地管理原则

时间:2022-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促进了业务发展。二是信贷政策不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甘肃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但目前总行信贷政策制度安排在贷款投向、贷款条件、资金规模、风险容忍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倾斜,不利于国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优惠政策的实施。

农发行信贷基础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蔺秦生

一、信贷基础管理工作成效明显

近年来,在总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甘肃分行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支农惠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实施“两轮驱动”业务发展战略,调结构、谋发展、强管理、控风险、抓改革、促和谐,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一过程中,甘肃分行始终把信贷基础管理摆到突出位置,坚持制度建设、体制建设、队伍建设、管理手段一起抓,全行信贷基础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为保证业务健康发展、有效防控信贷风险、规范信贷管理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信贷管理制度在完善中得到落实。以总行信贷政策制度为依据,紧密结合省情、行情,完善和细化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客户信贷准入标准,制定信贷岗位责任系数管理办法和信贷风险预警、不良贷款管理、经济纠纷案件管理等实施细则,增强了信贷管理制度的全面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贷款调查信息真实准确性、贷款审查手续合法合规性、贷款发放贷前条件的落实和自有资金配套,加强评级授信、贷款抵押担保管理,坚持贷款报备和贷款展期备案制度,突出抓了“实贷实付”、“一年两次”分期还款的跟踪管理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清理规范,大力推进中长期贷款规范化建设,认真整改内外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初步实现了信贷基础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二)信贷管理体制机制在改革中逐步健全。结合内部改革,省分行分设了客户、信贷、风险、法律合规部门,各二级分行设立了客户、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门,省、市分行都设立了贷款调查、审查中心及贷审委、风管委等机构,各级行客户、信贷、风险等部门还确定了专兼职风险经理,通过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职能作用,全面建立起信贷前后台分设、贷审分离、层级制约的信贷管理体制机制。同时,大力推进信贷管理机制创新,促进了突出问题的解决。针对办贷效率不高的现象,通过建立限时办贷、贷审委周例会、前后台协调办贷、贷款发放跟踪督导等制度,有效解决了积压贷款项目的问题。为防控贷款风险和清降不良贷款,采取贷款风险专项治理、不良贷款专项考核、停职停薪停贷等措施,实行责任系数管理,根据各级各岗位信贷管理人员承担的职责划分责任系数,按责任系数大小对信贷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实施责任追究。近3年,考核兑现二级分行正、副行长不良贷款专项挂钩考核绩效奖金32.8万元,对3名二级分行行领导、6名县级支行行领导、12名客户经理进行了停职、停薪,促进了大量风险贷款的有效化解和不良贷款的大幅“双降”。

(三)信贷管理手段在建设中持续改进。CM2006系统自2007年9月上线、2011年11月一期升级改造以来,加强系统数据信息真实性核查和更新维护,适时向总行上报数据变更和解控处理请求,确定专人进行在线风险监测,按旬搜集贷款逾期、欠息等风险信息,按月开展贷款风险分类和贷款风险综合分析,坚持贷款调查审查签批发放、贷款担保押品审核、呆账贷款申报核销等操作管理流程,充分发挥了系统在信贷授权、贷前条件落实、贷款风险预警、贷款规模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控制功能。同时,各级行都开通了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及银监会派出机构客户风险监测系统,及时开展贷款企业征信查询、系统数据更新纠错维护、应收账款质押登记、风险信息监测等工作,提高了信贷风险管控水平。

(四)信贷队伍在培训调整中不断加强。坚持把信贷队伍建设作为加强信贷基础管理的根本,注重把人才向信贷岗位倾斜,除对现有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外,还将每年新分配的大学生主要安排在信贷工作岗位上。2006年以来,共招聘大学本科生、研究生301人,40%以上充实到信贷岗位,有效缓解了人员紧缺的矛盾。建立常态化的信贷人员培养锻炼制度,连续4年选派16名省分行机关信贷人员下基层挂职锻炼,从基层行选调20名信贷人员到省分行交流锻炼。同时,根据全行信贷人员状况,在抓好岗位培训的同时,采取行校联训方式,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兰州大学、兰州商学院等院校合作,对800多名各级信贷业务人员进行了培训,人均培训9次。通过人才引进和培训培养,初步建立了一支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信贷队伍。

(五)信贷管理效应在发展中逐步显现。一是促进了业务发展。“十一五”以来,累计投放贷款818亿元,年均投放贷款136.3亿元,贷款余额从2005年年末的129亿元增加到7月末的395亿元,年均增长20%。二是有效控制了信贷风险。2006年以来,累计化解风险贷款12亿元,清收处置不良贷款19.6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从最高年份2004年年末的16.04亿元下降到2012年7月末的2.5亿元,占比从14.51%下降到0.6%,降低了13.91个百分点。其中2012年以来新增的不良贷款全部化解,清收不良贷款4166万元,核销呆账9030万元。预计到2012年年末,全行不良贷款余额将控制在2亿元以内,占比控制在0.5%以内。三是经营利润大幅提升。2011年实现账面利润6.68亿元,比2005年的0.26亿元增加6.42亿元,年均增长35%,全省43个县级支行全部实现盈利。

二、信贷基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信贷基础管理成效的同时,调查发现,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信贷基础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与原有的体制机制、人员素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信贷基础管理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贷制度设计还不能完全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总体看,一是水利建设贷款管理制度缺位。水利建设贷款业务开办以来,总行未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开发相关的水利信贷产品,目前基层行只能按项目贷款指引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管理办法办理,造成在贷款条件、资本金约束、抵押担保落实等方面与水利建设项目实际存在一定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建设贷款业务的发展。二是信贷政策不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甘肃属于西部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甘肃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但目前总行信贷政策制度安排在贷款投向、贷款条件、资金规模、风险容忍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倾斜,不利于国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优惠政策的实施。三是部分信贷制度不够系统。这是基层行普遍反映的问题,既表现在内外部规定的冲突上,又表现在新旧制度的衔接上。新老制度交织在一起,不便于信贷人员学习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度的落实。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于粮油收购贷款、调销贷款、仓储设施贷款等贷款品种上。从内外部规定冲突看,我行中长期贷款管理制度规定的贷款审批发放前“四证”要齐全与外部规定的土地证在项目建成后才能办理的要求不一致,总行贷款担保管理办法规定的以房地产抵押的要在房产、土地部门同时办理抵押登记与国家物权法和甘肃省房地产抵押登记制度规定的“房随地走”、“地随房走”的原则不统一,给基层行执行带来困难。四是信贷管理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我行现行的考评办法,除对各级行的经营绩效考核比较规范外,对岗位和人员的考核缺乏统一有效的考评体系,特别是业务发展成效对个人收入的激励不够。五是中长期贷款期限与项目建设营运周期不匹配。我行部分中长期贷款项目尤其是水利建设项目建设期较长,项目收益还款期一般在10年以上。而现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期限一般为5年,最长不超过10年,加上贷款审查审批中,出于防控风险的考虑,往往缩短贷款期限,造成贷款期限难以满足项目建设营运实际需要。六是CM2006系统还需进一步完善。CM2006系统虽经多次改造升级,但在与综合业务系统、综合报表监测平台对接中,还存在数据反馈不及时、数据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同时系统对无机构县二级分行在流程设计上有欠缺,造成这些行在系统操作中既要走县支行的流程,又要走二级分行的流程,增加了劳动量。

(二)信贷制度落实还存在薄弱环节。各行在加快业务发展的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存在信贷制度不落实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客户差别化制度执行不到位。主要在利率执行方面,未根据客户优劣程度,落实差异化的贷款利率政策,影响了优质客户战略的实施。二是客户信息真实性管理不到位。甘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客户经营实力普遍较弱,一些企业为获取贷款,往往采取做假账、提供虚假报表的手段,增加了贷款风险。三是贷款押品价值管理不到位。一些中介评估机构出于营利目的,高估押品价值,导致押品评估结果失真失实,给引发贷款风险留下了隐患。这是押品管理中普遍存在而又不好解决的难题,特别在以土地、房地产为押品的贷款担保中尤为突出。

(三)组织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独立的贷款项目风险评估不仅是银监部门贷款新规的要求,也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通行做法。目前,我行对贷款客户的风险调查评估,是由客户部门负责完成,并作为贷款调查报告的一项内容进行分析反映,这一做法与银监部门对客户贷款风险由银行风险部门进行单独调查并出具评估报告的要求不符。同时,随着业务的发展,客户数量的增加,信贷队伍数量偏少与素质不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

三、改进信贷基础管理的建议

(一)实行区域性差别化信贷政策。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贷款投向方面,按照当地政府发展规划和资源禀赋,实施分区域的信贷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省份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就甘肃来看,应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巨大的实际,大力支持风电、光电、农村公路等项目的发展,促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贷款条件方面,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不同的贷款条件,适当放宽欠发达省份贷款项目的条件,降低准入门槛;在期限方面,应区分行业和项目种类实行差异化管理,根据项目运营期限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适当延长中长期贷款项目贷款期限;在资金规模方面,对新增信贷计划,总行审批的项目由总行掌握,其余切块下达,并适当向中西部欠发达省份倾斜;对存量收回部分,允许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留存使用,滚动发展;在利率方面,赋予省、市分行一定的利率定价权,给予黄金客户、优质客户以及战略性客户适当的优惠空间,在体现差别化的同时,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在风险管理方面,在保证一定盈利水平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贷款性质和品种,给予一定的风险容忍度,调动好基层行发展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推进信贷管理制度建设。整合改造现有信贷制度,是目前信贷制度建设的重点。各级行都要把信贷制度建设作为信贷管理的重要基础,依据总行基本信贷制度,分层对现有信贷制度进行清理,并按“加强全面性、突出系统性、增强针对性”的原则,全面进行整合。目前,总行应尽快制定出台水利建设贷款管理办法,统一规范水利贷款办贷标准,促进水利贷款健康快速发展。在整合制度的过程中,要合理划分各级行的职责权限,明确工作程序,充分发扬民主,广泛走群众路线,为落实制度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制定信贷岗位考核奖惩办法,明确奖罚标准,成立专门的考评机构,定期检查考评,促进各项制度的落实。检查考核中,对信贷管理不尽职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信贷管理中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专项奖励,真正做到有奖有罚,责权利相对等。

(三)开发客户信息真实性核查工具。客户信息是银行开展信贷活动的基本依据,其真实性关系到信贷基础管理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通过开发客户信息真实性核查工具,有利于保证客户评级授信、贷款调查、审查、审议、审批及资金支付、风险监测、风险分类等工作质量,实现风险防控关口前移,促进业务健康发展。为此,应针对我行信贷人员素质现状,根据政策指令性、政策指导性和商业性贷款的不同特点,积极借鉴现代财税、审计等部门检查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充分运用现代财会学原理和信息技术,以贷款客户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为核心,开发集信息采集、核实、调整、平衡、校验功能为一体、与CM2006系统相适应的客户信息真实性核查系统,并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全系统进行推广,形成客户信息真实性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促进信贷基础管理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改造CM2006信贷管理系统,完善无机构二级分行系统操作流程,解决好系统与综合业务系统、综合报表监测平台的数据衔接问题。

(四)完善押品价值管理机制。加强押品价值评估管理。在我行现有资产评估专业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可考虑成立省级分行押品价值评估中心,扩大内部人员评估押品价值的范围,加大内部人员评估工作力度,着力解决押品价值虚高的问题。建立押品价值评估审核制度,对中介机构的押品价值评估结果,由银行内部人员对其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核,出具书面审核报告,改变被动接受中介估值结果的局面。建立押品折率分类管理。在法定最高押品折率内,针对借款人和押品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区别的押品折率。加强对中介评估机构的考核管理,对取得我行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按年对其执业情况进行考核,对因评估押品价值偏高或不实造成贷款损失的,及时停止业务合作,并依法追究责任。利用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资源,争取建立借款人押品信息征集、发布系统,形成全国联网、各方共享的押品管理征信体系,增加押品管理透明度。

(五)加强信贷组织队伍建设。实行独立的贷款项目风险评估机制。按照银监部门要求,借鉴商业银行的通行做法,强化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防控职能,允许风险管理人员对客户信贷风险情况事前进行独立调查评审,真正做到风险关口前移,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发生。在继续加大信贷各项专业人才引进的同时,各级行要对现有信贷人员集中进行总行信贷制度、财务会计和项目评估知识培训,并经过严格的考核考试,建立起有效的客户、信贷岗位准入制度。实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将信贷人员等级与评选树优、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挂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