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意产业区演化过程的国际实践

创意产业区演化过程的国际实践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当前全球主要大都市创意产业区的典型程度和本书研究目的,选取伦敦、纽约、东京三个大都市的典型创意产业区为研究对象,探索创意产业区演化的时空过程规律。剧院建筑的良好保护,奠定了西区戏剧艺术发展的物质环境和氛围。单就西区而论,戏剧产业已取得较好经济与社会效应。从剧院空间分布可知大伦敦戏剧产业的空间群集呈现中心—边缘的空间格局,且二者形成了互动关联、互为表里的关系。

基于当前全球主要大都市创意产业区的典型程度和本书研究目的,选取伦敦、纽约、东京三个大都市的典型创意产业区为研究对象,探索创意产业区演化的时空过程规律。

伦敦西区是伦敦剧院区(the West End theater district/Theaterland)别称,位于Shaftsbury和Heymarket街,总面积约2.59km2;北边是Shaftesbury Avenue,南到泰晤士河滨,东接Covent Garden,西端Piccadilly。它是由伦敦剧院协会(The 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的会员管理、使用或拥有的49家剧院,除金融城的巴比肯中心、泰晤士河南岸的国家剧院、老维克剧院、摄政公园露天剧院、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外其余均坐落在不足2.6km2的此两个街区内,该区剧院数占大伦敦的近50%。

(1)剧院建设和戏剧产业历程

剧院区第一家剧院于1663年建在特鲁里街(Drury lane),因火灾被毁,并于1672年原址重建了由Christoper Wren设计“The Theater Royal”剧院。随后便依次在干草市场街与皇家歌剧院街(the Haymarket and Royal Opera House)建设剧院,由此告别了戏剧完全露天演出的境况。据史料记载剧院区自第一家剧院建立以来,经历了多次瘟疫、大火、战争,但仍不断的原址重建、改建和扩建。西区剧院建筑现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便形成,虽经第二次世界大战,但西区剧院建筑保持了1930年代格局[4]。在1950-70年代伦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都会区再开发计划曾涉及破坏剧院区的多个老剧院[5],直到民间出现反对运动[6]才使西区得以整体保护而存活。剧院建筑的良好保护,奠定了西区戏剧艺术发展的物质环境和氛围。

英国戏剧起源于教堂的礼拜仪式,发展至今已经形音乐剧、戏剧、歌剧、舞剧、古典剧、喜剧、家庭剧(Musicals、Plays、Operas、Dance、Classical、Comedy、Family)等类型(图3-2),而西区地处伦敦中心地带,更是其典型代表。戏剧从教堂走向大众日常生活,形成产业,经历了漫长时间,其重要促动因素是艺术的大众化与世俗化。首先,早期的教堂礼拜剧,演进为男性市民扮演的部落或集镇娱乐活动,至行会组织的公益演出可视为世俗化的第一阶段;其次,戏剧演出的职业演员出现,这不仅推动了戏剧的商业运营,而且促使社会戏剧表演及相关职业的出现——演员、剧作家、服装与器具制造工匠等,但仍停留在公益表演性质,此可视为戏剧世俗化第二阶段;再次,戏剧演出的剧场化与剧院化,从流动戏剧班子到固定场所的登台演出,可视为戏剧世俗化第三阶段,由此拉开了戏剧产业化之路,不仅体现在场所固定使戏剧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在剧本创作、印刷、舞台编剧、表演服饰制作等直接受益行业和餐饮、住宿、交通等间接受益行业的快速发展,乃至形成区域经济的支柱。

图3-2 英国戏剧发展历程简图

资料来源:作总结绘制

单就西区而论,戏剧产业已取得较好经济与社会效应。首先,演出剧目中,经典与传统剧目经久不衰,如恐怖剧《诱捕》自1952年首演,已经演出了2万多场,仍在继续;音乐剧《悲惨世界》首演于1985年,歌剧《魅影》首演于1986年,音乐剧《日落大道》首演于1993年,《狮子王》首演于2000年等,目前仍在不停上演。经典名剧的连续演出,不仅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成为向世界推广西方戏剧、音乐的载体。其次,剧院上座率与门票收入保持较好势头,据伦敦剧院协会统计1986-2009年间,剧院区的票房收入逐年递增,观众人数保持了稳定,并且两项指标在2008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表3-4)。2008年观众达138.92万人次,票房收入4836.79万英镑,附加税贡献值为720.37万英镑,剧场容量也提升到197.38万个[7]。再次,从戏剧产业对伦敦拉动效应看,2009年为伦敦经济贡献了20亿英镑、每十个戏剧观众中就有7位在剧院区近1.5万家餐馆就餐、15%的戏剧观众在伦敦5000余个旅馆住宿一天以上、戏剧业直接就业人数达4.1万人。

表3-4 Theaterland剧院2005-2009演出季经济效益

资料来源:The 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s 2009 Box Office Data Report

(2)戏剧产业的空间群聚格局

剧院的空间布局是戏剧产业空间群集(clustering)的基础文化出版社,2010" class="calibre11">[8],决定了戏剧产业的空间集聚格局。伦敦西区剧院主要布局在面积不足2.6km2的Shaftsbury和Haymarket两个街区,两街区有49家剧院,构成了整个伦敦戏剧产业的核心集聚区和辐射源;西区外围存在一些装备完善的小剧场或酒吧演出场所,从事古典戏剧、歌舞表演;此外在大伦敦郊区有较少地方剧院,如新温布尔登剧院、丘吉尔剧院等。从剧院空间分布可知大伦敦戏剧产业的空间群集呈现中心—边缘的空间格局,且二者形成了互动关联、互为表里的关系。

(3)伦敦西区的制度环境演进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将制度分为国家制定的正式约束和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契约等,后者包括习俗、意识形态、观念等。制度变化是促进产业区演化的重要因素[9],这在西区戏剧产业区发展过程中非常明显:首先表现在基督教教堂剧的集中式传播促进了民间戏剧的诞生,都铎王朝利用戏剧散播政治色彩,促进了道德剧的产生;其次是1649-1658年克伦威尔执政,下令封闭伦敦全部剧场,致使伦敦城到1662年仅有两间一般剧院;1688年(光荣革命)—1737年(英国议会通过《戏剧检查法》)期间英国国内党派激烈的政治斗争与报刊小说的兴起使得伦敦戏剧创作与表演停滞不前;而1737年之后的100多年间伦敦戏剧业受到《戏剧检查法》管制处于萧条状态,仅剩两座剧院。再次是工业革命以来,商业化促推了戏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对剧院建设的推动作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种种现象也成为剧本创作之源。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是伦敦西区剧院建设的高峰,期间虽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但囿于当地一直被用于政治或教堂,因此剧院建设在此集聚便成为历史偶然中的必然。而1950年以来的伦敦西区剧院建设基本处于修缮和配套公共设施等辅助建设状态,受到大伦敦规划的良好保护和民间组织的保护运动,伦敦西区剧院现状基本延续了1930年代格局。

剧院作为戏剧产业的基础得以保护至今,奠定了伦敦西区戏剧产业根基。当然戏剧产业的发展,更易受到政策、法律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的影响。首先是伦敦市和威斯敏特市制定的繁荣文化艺术的宽松政策与法律,使得市场机制在戏剧资源(演员、资本、创作等)配置中处于基础和主导地位,促进了剧院区的戏剧产业自发集聚迎接世界各地观众,并不断地推陈出新塑造世界品牌。成立于1908年的伦敦剧院协会便充当了企业自身权益、市场公平与政府管理、观众利益的协调者,有效地促进了西区的戏剧产业持续发展。二是中央伦敦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众多的院所,文人荟萃、商业氛围浓郁,催生了戏剧创作、运营和剧院管理的创新,成为伦敦西区戏剧产业区根植式发展的竞争优势。

(4)伦敦西区演化的促动因子

创意产业区的形成与发展,关键是创意的产业化过程中知识传播与技术学习及其创意场域环境。缄默知识蕴含了丰富的人类思想、信息和创意,难以被具体化表达、难以超越非面对面的远距离传播。因此,这类知识的学习、组织的学习等是发生在特定空间之中,可以称之为产业区或集群(群落)。而产业区的发展是通过与多层级的嵌入空间互动的结果,由此可知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动因是通过产业区内创意企业不断学习、竞争与合作、创新,推动产业区内外的知识学习/传播与概念、商业运作创新的综合作用结果科学进展,2010,29(8):1011-1017" class="calibre11">[10]

伦敦西区戏剧产业区形成的触动因子,首先是剧目创作与表演技术的产业区内学习与创意模仿,主要表现为2.6km2内集聚了40余家剧院,其中商业性剧院达30多家,方便职业演员的观摩与模仿,也为剧作家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市场体验和剧情构思观摩;其次是每年万余场的展演和千万人次的观众,带来了全球的文化艺术欣赏水准和时尚,尤其是年度戏剧节和演出新剧目展演季更为本地剧本创作、舞台表演与舞美设计、道具服装设计提供了学习、模仿与创新的最佳知识学习与传播机遇。区内知识传播与创意的学习,主要发生在戏剧创作、舞台表演及道具服装设计等行业;对于剧院职业经理人和戏剧投资者,则主要通过新剧目的商业运作和海外演出市场的开拓得以学习,这些活动主要发生在戏剧产业区外部,这种产业区外跨企知识传播与创意学习,主要发生在剧院集团、演艺集团之间。再次是剧院集团、演艺公司间的跨界知识传播与创意模仿,当今伦敦西区位居前两名的Ambassador Theatre Group、Delfont Mackintosh Theatre Group在伦敦西区分别拥有13家、7家剧院,而且有创作和演艺公司,使戏剧产业区的跨界知识传播转化为集团内部为主;但两个集团在全英剧场分布,与纽约、巴黎、东京等地演艺公司业务关联,可知伦敦西区跨界知识传播和创意学习对于内部剧作创意与创新、商业运营模式的演化起着重要作用。当然伦敦戏剧协会在戏剧产业区的跨界知识传播与剧作创意创新过程中起到有效沟通政府、剧院、剧院集团、本地居民及文化传播企业和大学、伦敦外部的戏剧创作与演艺公司,促进了创意的跨界传播与学习,催化了戏剧产业区内部的竞争与协作、模仿与创新,改变了区内互动的路径及其关联方式,推动产业区演化(图3-3)。

图3-3 伦敦西区“戏剧产业区” 演化阶段及诱致因素

SOHO(苏荷区)是“South of Houston Street(南休斯顿街)”缩写,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Manhattan)西南端,北到下城街,南临“中国城”,在纽约人看来其就是以Green Street为中心的5条石径路,占地约0.4403km2,常住人口近7000人,主要建筑是建于1869—1895年间的50栋外墙采用精致的铸铁工艺、全球保留最完整的铸铁建筑群。目前,本区住户中约有76%的从事艺术或艺术相关行业。

(1)形成起因

1700年SOHO区所在地为家族农场,该地块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被家族抵债用于市政建设。随后,该地块土地利用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表3-5),直到1930年代由于欧洲社会动荡与战争致使许多艺术家移居纽约,艺术家们很快发现曼哈顿难以找到安静且价格低廉的空间,于是便非法租用SOHO区闲置的“LOFT”式工厂建筑[11]。由此可知,从铸铁工厂废弃厂房发展成为艺术家集聚区,其形成推动因素是当时纽约房租、艺术家工作环境需求、国际社会的纷争与动乱时代背景等的综合作用结果。

表3-5 曼哈顿SOHO区形成过程的系列事件及其影响

资料来源:据“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4;http:∥en.wikipedia.org/wiki/SOHO”等整理

(2)发展过程

1930年代来自海外的艺术家受房租和工作环境的需要,非法租用SOHO区域的“LOFT”,形成地下性的艺术家集聚区;直到1971年纽约市政府受到民间呼吁和认识到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氛围,修改法律限定只有艺术家才能进住本区从事艺术活动,且艺术家所住房屋的一楼只能用于商业。艺术家寻求低租金和工作环境,群集于此,但并未能带给本区的艺术商业化。直到1968年Paula Cooper在本区最北端开设第一家画廊,展出Andrea等人的艺术作品;1969年哈里斯画廊开业;1971年上城四个著名画廊搬到本区,至1978年本区共有78家画廊营业。可见,商业画廊的进入,开启了艺术家集聚地转变为创意产业区的大门。只有商业化运作,才能将本区艺术家们的构思和艺术作品变成商品和展品,才能推动本区艺术创作。

表3-6 SOHO“创意产业区”形成(1970年代后)后的发展

来源:Petrus S.From Gritty to Chic: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York City’s SOHO,1962-1976.http:www.sohoalliance.org/documents/sohorevised.pdf ;The Port Authority of NY &NJ Alliance for the Arts.The Arts as an Industry:Their Economic Importanceto the New York-New Jersey Metropolitan Region,Part I of Tourism &The Arts in the New York-New Jersey Region.The Port Authority of New York and New Jersey,1993;Molotch H.Changing Art:SOHO,Chelsea and the Dynamic Geography of Galleries in New York C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9,33(2):517-541

此后发展过程(表3-6),SOHO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除画廊以外的商业开始繁荣,致使房产租金攀升,艺术家们迁移至更便宜的翠贝卡村、东村和布鲁克林区[12]。因此,如何协调艺术与商业便成为本区发展的战略主线;文化艺术创作与商业氛围是SOHO发展的并行驱动力,过分倚重某一方,将使艺术与商业决裂,阻碍创意产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3)演化规律

曼哈顿SOHO区演化过程不是个例,全球还有许多类似区域:巴黎郊区的巴比松村(Barbizon)、伦敦东区(East End of London)、柏林的普伦茨劳伯格区(Prenzlauer Berg)等,它们的演化过程有着共同的规律[13](图3-4)。

图3-4 “SOHO”型产业区演化轨迹

第一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内部或边缘区形成许多工业区,都市进入服务业或信息经济主导时代,工业区被废弃、闲置;第二是艺术家直觉,艺术家受困于经济能力和追求安静、宽松、便利的工作氛围,发现工业区闲置的工业建筑遗产经过简洁处理可作为工作室;第三是政府规划的适时介入将“纯艺术生产与生活区”转化为“艺术、商业和居住区”复合型产业区,助推了艺术产业化,但也导致区域租金和生活成本快速上升;第四是此类产业区都具有较为特殊演化轨迹。

动漫产业是日本创意产业诸多行业中的一朵奇葩,据不完全统计动漫产业已占日本国民经济产值3.0%~4.0%,而动漫企业又高度集中在东京,并集中于东京23区之中的练马区和杉并区。

(1)动漫产业集聚的触动因素

动漫产业集聚于练马区,并非偶然。二战后,1945年10月新日本动画社设立、11月新日本动画社与日本漫画映画社合并重组;1948年1月日本漫画映画社分裂[14],设立了日本动画(东映动画公司的母体);1953年手冢治虫定居于东京都西武池袋线島区椎名町(现今的东京都练马区),1957年东映动画(东映アニメーション株式会社,TOEI ANIMATION CO.LTD)设立于练马区,从此开创了东京都练马区动漫产业发展的新纪元。1950年前后手冢虫治漫画大师创作了《铁臂阿童木》,并于1951年4月开始在《少年》杂志连载,1952年4月在《少年》漫画杂志重新连载。1952年《铁臂阿童木》轰动了日本,主人公形象几乎是人见人爱,还改变了日本国民对连环画的偏见,使家长们开始鼓励孩子看连环画。1961年,手冢治虫创办了虫制作公司首先把《铁臂阿童木》制成动画,从1963年元旦起在电视台播放。它作为日本第一部电视连续动画片,在电视台连续播放4年,一直保持很高的收视率。1952—1964年这13年间,长篇连环画连载和同名动画片的电视台播放,促动了日本动画片在电视界的巨大成功。其间,1958年东映动画公司的第一套剧场版动画《白蛇传》搬上银幕,成为日本现代动画里程碑的作品。从漫画大师的居住、创作、连载,到动画片制作与银幕或电视台播放,这一商业模式诱发了动画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公司开始设立在东京都、大阪等城市。由此形成了如图3-5的练马区动漫产业集聚的触动因素:日本动画有限公司于1948年成立、漫画大师手冢虫治定居练马区、长篇电影动画《白蛇传》与漫画连载《铁臂阿童木》及其长篇电视动画片的商业成功、民众对漫画及动画的喜好态度转变等一系列因素复合成为动漫产业在练马区集聚的触动因素。

1960—70年代东京都及练马区出现了行业组织“漫画家协会、动画协会”,设立了行业奖“日本漫画家协会奖”,大出版商奖“文艺春秋漫画奖、小学馆漫画奖、讲谈社漫画奖、读卖国际漫画奖”等,知名漫画家奖“手冢奖、藤子不二雄奖”等,进一步确立了动漫在日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15]。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和迅速崛起,日本以动漫为主体的数字内容产业便成为地方政府和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自2002年开始东京都便举办由日本及国际顶尖的动画制作公司、玩具软件开发公司、电影电视公司等相关企业和团体参加的“东京国际动漫节(The Tokyo International Anime Fair,TAF)”,东京国际动漫节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动漫主题展会,近年来练马区也随即提出了构建练马区动漫产业(国际)枢纽的战略[16]

图3-5 新生动漫企业集聚于练马区的触动因素

(2)动漫产业空间集聚影响因素

东京都练马区(http:∥www.city.nerima.tokyo.jp)的调查报告《練馬区アニメ企業誘致および産業集積等に関する調査報告書》(2010)显示:①练马区内现有动漫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不足,目前以综合性全业务的公司为多数,且以100人以下中小型企业为主。②动漫企业集聚于练马区的企业问卷调查(图3-6)表明,动漫产业的历史积淀、邻近公司总部、邻近发包商、邻近顾客和商业伙伴是动漫企业选址练马区的主要因素,而动漫企业对劳动力市场和发包商的重视也从侧面印证了地理邻近性集聚的重要性及其集聚效益。③针对当前动漫从业者的调查(图3-7)表明,交通便利和人流量大的地点、紧邻消费群体、价格便宜的房租等也成为动漫企业集聚于练马区的主要原因,这是练马区内外企业的共同认识,而且区外动漫产业从业者对“便利的公共交通、宽敞的空间”的认可高于练马区内的从业者,这可能是练马区本身有4条地铁穿城而过,轨道交通通达性较高引起的。此调查表明,动漫产业区在练马区快速发展,不仅是历史积淀的机遇,而且也是1970年代以来东京都动漫产业内部充分竞争与合作、轨道交通便利(图3-8)、总生产商企业的选址、练马区政府产业援助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图3-6 动漫企业集聚于练马区当前区位的成因调查:企业调查问卷

图3-7 动漫企业集聚于练马区当前区位的成因调查:动漫从业者调查问卷

图3-8 练马区动漫企业分布与轨道交通的关系

资料来源:图3-6至3-8据“練馬区政府.練馬区アニメ企業誘致および産業集積等に関する調査報告書,2010”修改

东京都,尤其是练马区的动漫企业集聚,存在三个因素促使其空间集聚[17]:①主要客户的区域中心布局,尤其是电视台、游戏公司和出版公司集聚于大都市的CBD地区;②弹性的、紧密的同事关系(动漫企业间、动漫从业者间),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动漫产业生产的某些环节是劳动密集型工艺,如“动画(motion pictures)”、“着色(coloring)”;二是动漫总生产商、主要承包商、中间转包商等在寻找商业伙伴时必须快捷且能签订具有弹性的商业合同,以适应产品生产流程。因此,地理邻近集聚动漫各个层级的动漫企业便是适应性生产的必然趋势。在商业合作伙伴选择过程中,需要避免不稳定和不可靠的交易,因此利用同事关系和行业内已经存在的客户关系便是合同选择的首要条件。当然依赖于商业合同的同事间相互补充的、弹性的劳动关系将增进交易企业间的信任关系。③专门化与弹性的动漫产业人力资源生产结构,如专门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大学大学院与研究所等的劳动力需求密切关联和动漫专业的毕业实习制度及其首次进入职业岗位后的自由流动与再提升教育关系网络等。这种网络式的关联,只有在集聚状态才能持续发展,而集聚也为动漫产业对多样性职业技能人才的弹性需求和规模需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动漫产业区空间现状及结构

2006年末练马区动漫产业区集聚了各类动漫企业94家,占东京都23区389家的1/4,占东京都497家的1/5,占全日本626家的15%;且在练马区内动漫企业主要集聚于豊玉北、貫井、関町北、東大泉等地,总体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南部[18](图3-9)。动漫产业链很长,日本动漫产业集聚的模式已经从传统单线型动漫产业链演化为蜂窝型现代动漫产业链[19],产业链的演化,不仅是分工深化和企业组织形式变迁的必然趋势,而且也顺应了创意经济对企业空间组织的时代要求:灵活、多样与基于社会资本的网络集聚。

图3-9 东京都练马区动漫企业的空间集聚态势

资料来源:練馬区産業地域振興部商工観光課.練馬区アニメ企業誘致および産業集積等に関する調査報告書.平成22年3月(2010年3月)

图3-10 日本东京都动漫产业集聚的结构模式

资料来源:Yamamoto K.The Agglomeration Structure of the Animation Industry in East Asia:A Case Study of Tokyo,Seoul and the Shanghai Region.Science Reports of Tohoku University,7th Series(Geography)Vol.57,Nos.1/2,2010,43-61 绘制

山本健太(2007、2008、2009)对东京都动漫产业集聚的研究表明:①东京都动漫产业集聚结构如图3-10,其中申请者(Applicants)由强烈根植于东京都的电视台、出版社、游戏制作公司、其他相关内容产业的企业组成;动漫企业(Animation firms)在东京都有两类:总承包商(primary contractors)(动漫生产各制作环节的公司)、承包商(主要承包商、中间转包商)(具备多个动漫生产环节能力的公司)、制作商(professional subcontractor)(动漫产业链各环节的具备1~2个生产工艺的中小型公司);专门学构(special schools)主要由制作会社实习校、专门学校、都立大学、艺术学院等;劳动力市场(workers market)由弹性劳动力、专门技能劳动力两部分构成[20]。②地理邻近性是主要承包商、中间转包商和次承包客户的最为显著特征,山本健太对东京动漫企业调查表明主要承包商集聚于港区、中央区、涉谷区,中间承包商集聚于练马区、杉并区及西东京,而它们的客户主要集聚于练马区和杉并区[21],但总生产商仅有5~6家且集聚于练马区、杉并区等地;主要承包商生产与管理动漫产业的创意过程、中间转包商负责专门化环节,主要承包商依赖于客户和集聚于东京相关产业(电视台、游戏等)的关系,中间转包商依赖于地理邻近和周边集聚的中小企业客户。③市场关系中,主要承包商与中间转包商大多在单个工作日内签订弹性和依赖于社会资本的交易合同,合同的完成需要双向信赖和产业链协同。这种弹性和信任性合同是在集聚过程,尤其是西东京更是在区内完成;当然一些首要承包商也与韩国、中国等地日本动画企业海外机构签订交易合同。在动漫产业劳动力市场中,各类专门学校毕业生通过规范劳动力市场被企业雇佣,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跳槽、离职、作为自由创作者(freelancing)”变成市场中的熟练技能动漫人才。自由创作者需要进入新公司或学校进行技能提升训练,主要依附其雇佣公司管理者或普通动漫技工而获得社会资本。这其中重要的环节便是毕业生的母校和各类动漫制作公司之间的实习制度、就业协议以及行业内高级从业者(校友们)的提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