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及主要学派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及主要学派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其结构主义观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开展与强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博弈论方法的广泛运用,成为了新产业组织理论有别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首要标志,也是其对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贡献。

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亦称产业组织学或产业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产业组织学的理论基础,而产业组织学作为微观经济学的应用领域,主要关注不完全竞争状态下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企业的竞争行为。虽然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理论和方法,是近年来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经济学领域之一。

产业组织理论的学科范围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企业以及由此构成的特定市场(产业)〔3〕,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资源占有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等;二是企业的竞争行为及其后果。从具体研究内容来看,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问题十分广泛,目的在于解决以下一系列问题:哪些因素决定了市场组织间的差异和企业间的盈利差异?在什么类型的市场上企业才能行使控制价格的垄断势力?在什么类型的市场上卡特尔才能运行?企业用什么样的方法使市场环境缺乏竞争?如果企业行使了策略性行为,那么政府对它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政府所建立的竞争规则能否有效地改善市场运行的方式?其中,产业组织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势力和竞争活力的关系。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学派,主要有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1)最早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所以被称为哈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梅森(E. Mason)和贝恩(J. Bain)。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范式。其中,市场结构指市场中企业之间的规模上的关系及竞争形式,主要体现在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规模经济等方面;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对策,包括企业的定价策略、产品策略、排挤竞争对手策略和研发策略等;市场绩效指产业运行的效率,主要从利润率、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等方面来考察。

SCP范式的形成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最初由贝恩(Bain,1959)在《产业组织》一书中提出从市场结构推断市场绩效的“结构—绩效”两段论范式;其后,谢勒(Scherer,1970)在《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一书中对此进行了完善,提出了后来成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标志的SCP三段论范式。

在SCP的三段论范式中,哈佛学派认为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行为又进一步影响了市场绩效,所以市场结构对企业的市场行为和最终的市场绩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哈佛学派强调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认为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应着重于形成和维护竞争的市场结构,政府应制定反垄断政策来限制具有支配性市场地位的企业滥用市场势力。由于哈佛学派突出了市场结构的重要性,故也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其结构主义观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开展与强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SCP范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过于依赖实际现象的经验性描述和研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理论分析;另一方面,过于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决定作用,不能对企业策略性行为的逻辑给予清楚的解释。

(2)20世纪60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对SCP分析范式提出了批判,形成了所谓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G. Stigler),其编著的《产业组织》(G. Stigler,1968)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的形成和理论上的成熟。

芝加哥学派继承了奈特(F. Knight)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生存检验”的过程。该学派与哈佛学派所代表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歧并不在于是否承认垄断现象的存在,而是强调了自由竞争的重要性。芝加哥学派认为,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垄断现象长期来看不会长久,技术创新和自由进入就足以保证实现良好的市场绩效;即使市场处于垄断或高度集中的寡占状态,垄断企业的高利润率未必一定来自垄断势力,而完全可能是大企业高效率经营的结果;反垄断的目的应该是保护竞争而不是单纯保护竞争者。这些芝加哥学派的理论观点,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反垄断政策和规制政策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显然,相对于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绩效和竞争效率,故被理论界称为“效率主义学派”。在对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关系上,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观点迥然不同: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影响了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而影响了市场绩效,所以市场结构是市场绩效的原因;而芝加哥学派则认为高集中度并不是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指标,强调市场绩效和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具有决定性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

(3)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产业组织理论开始兴起,这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虽然新产业组织理论是沿着SCP范式的方向发展起来的,但突破了以往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框架,其基本特征在于: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主张企业规模大小或价格水平并非是判断企业是否具有垄断特征的标志,惟有企业的行为才是判断其是否具有垄断意图的依据;在研究方法上不强调经验性研究,而是着重理论分析;引入新的理论方法,包括博弈论、可竞争市场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合约理论和代理理论等,强化了产业组织学的理论基础。其中,博弈论方法的广泛运用,成为了新产业组织理论有别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首要标志,也是其对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贡献。

尽管博弈论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克服了作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基础的SCP范式的诸多缺陷,使得产业组织理论开始向正统经济学理论回归,但博弈论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方法。例如,博弈论模型假设有限理性的决策者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复杂得多阶段博弈问题,这显然是夸大了现实企业的决策能力和行为能力;博弈论模型的演绎推理看上去很具有理论逻辑性,但均衡结果过于依赖一系列精细的假设,而且其结论也难以获得经验性分析的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产业组织理论自产生以来不断演化和发展,各个学派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和政策主张。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出现,可以说引发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一次革命,但其发展还没有达到足以完全取代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地步。产业组织理论毕竟是一门强调现实意义的应用经济学,重大学术成果主要来自于实证研究,所以即使SCP范式的分析方法存在一些缺陷,也不会因此而被全面否定。何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得到了显著改进,使得传统的实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扩展,分析结果也更具说服力。毕竟,只有实证研究才能揭示出哪些理论模型是“空盒子”,哪些理论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Schmalensee,19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