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素市场及其体系

要素市场及其体系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场主体是监护交换客体进入市场并使之发生交换关系的当事者。市场客体是市场主体之间发生权利让渡关系的媒介物或载体,即市场交易的对象。作为横向结构,市场由单体市场之间、区域市场之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经济联系构成。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过程之中,它不仅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等商品市场,而且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其中,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现代市场经济只有借助于完整的市场体系才能有效地优化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结构是指总的交换过程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比例与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生产者进入交换过程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也就是某一市场中各种交换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包括市场供给者之间、需求者之间、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以及市场上现有的供给者、需求者与正在进入该市场的供给者、需求者之间的关系。

现代市场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商品交换关系的综合体,其结构可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里,主要从市场的主体结构、客体结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1.市场的主体结构

市场主体是监护交换客体进入市场并使之发生交换关系的当事者。根据市场主体所进行的不同类型的权利让渡,市场可以分为:所有权让渡市场、占有权让渡市场和使用权让渡市场。

所有权让渡的核心是财产的法律处置权利,即产权。所有权让渡决定商品占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从量的角度而言,大多数商品交换都属于所有权的让渡。

占有权是指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掌握的权利。占有权的让渡意味着财产占有者可以是财产非所有者,但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所有者的意志而占有财产。

使用权是通过运用财产而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财产所有者或占有者可直接行使使用权,也可以向其他作用者让渡使用权。

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三权合一,在由同一个市场主体掌握的情况下,只存在所有权市场。三权分离时,社会形成三权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现实经济中,既可以出现三权合一的市场,也可能出现三足鼎立的市场。

2.市场的客体结构

市场客体是市场主体之间发生权利让渡关系的媒介物或载体,即市场交易的对象。根据市场客体的不同属性及其交换活动中的特点,市场的构成有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

3.市场的时间结构

根据市场主体之间权利让渡和交换客体位置移动的不同时间组合方式,可把市场区分为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两种市场。

现货交易是买卖双方成交后即时或在较短期限内钱货两清的交易活动。其特点是市场主体之间的权利让渡和客体的空间易位同时进行。

期货交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达成交易契约,然后在将来约定的时间进行钱货交割,其特点是市场主体的权利让渡和交换客体的实际易位在时间上是分离的;另一种期货交易是第一种期货交易形式的发展形态。当期货买卖成交时,并不要求卖方手中确实有货可供交易,而买方也根本不想购买任何商品,交易双方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两者实际上在下赌注。买方预期交易的商品价格在将来成交期上涨,而卖者则预期将来的价格会下跌。若价格确实上涨,卖者付给买者交易期与交割期价格的差额;若价格下跌,买方付给卖方交易期与交割期价格的差额。因此,这种期货交易属于一种商业投机活动,有发现价格和稳定价格的功能。

4.市场的空间结构

从地域上讲,市场包含有横向和纵向双重结构。从纵向结构看,市场是多层次的,由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的、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市场网络组成,包含三个层次,即单体市场、区域市场、全国性市场。作为横向结构,市场由单体市场之间、区域市场之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经济联系构成。这种市场的横向与纵向结构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的空间结构。

市场的结构与类型是互相关联的,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类型。

市场类型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按商品交换范围或场所来划分,可分为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按商品流通的环节来划分,可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按商品的使用价值及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来划分,可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按计划管理程度来划分,可分为计划市场和自由市场等。如果按微观经济学的观点,市场又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这里,按市场运行中供求关系的格局划分,则分为买方市场卖方市场和相对均衡市场。

买方市场,是指总供给相对大于总需求的市场供求格局。这种供求格局可以使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购买力得到充分实现;促进卖方竞争,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等。但如果长期处于买方市场格局也会带来弊端,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商品长期供过于求,大量积压,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妨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商品过剩会使商品在流通领域沉淀下来,造成资金周转缓慢,社会财富浪费,矛盾积累到相当尖锐的程度将导致生产滑坡、经济疲软甚至造成巨大经济波动。

卖方市场,是指总需求绝对大于总供给的市场供求格局。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是这种市场。这种市场格局对消费者不利,同时也会影响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宏观控制的有效性。因为当市场格局呈现卖方市场时,商品的市场价格由生产条件较差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调节。这就使得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改善经营管理和采用先进技术的动力和压力,失去了降低劳动消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阻碍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卖方市场的过度需求会使价格、税率、利率等信号严重扭曲,造成严重的分配不合理状况,结果使国家的宏观控制措施无法通过对市场的调节而对企业发生作用。

均衡市场,是指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适应,供求大体平衡的市场供求格局。在这种供求格局中,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力可以得到较为充分的实现。同时,社会资源也处于最优配置状态,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社会再生产过程和国民经济的运行实现了良性循环。市场信号能正常地反映出社会劳动的消耗以及市场运行的状况,市场机制的功能得到全面的实现。这种市场格局对于保持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基本平衡及经济的可持续性是比较有利的。

在市场经济中,完备的市场体系是各种要素市场相互配备而构成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一般商品市场与特殊商品市场、时间差异市场与空间差异市场等。每种市场都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和特殊功能,各种市场之间又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市场的变动都会引起或牵动其他市场产生相应的变动。正是这种相互关联的各种市场的有机结构,构成完整的市场体系。

在市场体系的运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市场的因素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各种市场在其形成和运动的过程中往往呈现不同的态势,具有不同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里,主要从总体上阐述市场体系的内部机制和功能,以及对市场模式的选择。

市场体系的内部机制也就是市场体系内的各项功能、联系与制度,包括管理机制、控制机制、激励机制等。从范围来看,它包括内在性机制和整体性机制;从运行方式来看,它包括运动性机制和平衡性机制。

1.市场体系的内部机制

市场体系的内部机制是指它的内在性机制、整体性机制、运动性机制和平衡性机制。

(1)内在性机制。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技术信息与房地产市场等都是由消费品市场衍化而来的,各种市场的共同基础决定了市场体系内在的统一性。这种内在的统一性即为市场体系的内在性机制,主要反映在各要素市场的共同要求上。首先,要求进入市场的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价格的形成决定于价值、使用价值及供求等因素的变动,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波动及市场供求关系发挥作用。其次,要求各要素市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内在性机制存在于市场体系各要素市场之中,是调节各要素市场作用的发挥和有机配合的方式与方法。

(2)整体性机制。市场体系是一个大系统,整体性机制是市场体系运行的核心。整体性机制主要起调节功能,并渗透到各种市场中去,牵动或制约市场体系各部分按照它所提出的原则和要求运动。整体性机制表现为各种市场的目标一致性——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整体生产力的形成和发挥作用。如果没有整体性机制,市场体系就丧失了系统功能而成了板块式结构,市场间的配套与有机联系将无法实现。

(3)运动性机制。市场体系不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开放的,它调节经济的方式是在运动中进行的,不只是计划指标或行政命令,而且主要是颇富动态性的价格、利率、税率等经济杠杆体系。国家正是通过动态性经济杠杆,间接调控宏观与微观经济的运行。

(4)平衡性机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总是处在不断适应和不适应的矛盾运动中,市场体系的重要功能就是使这种动态达到平衡,即由非均衡达到均衡。排除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市场的价格信号就表现为下跌趋势,此时就会增加社会需求并减少供给,使供给与需求在新的结合点上达到平衡。当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市场价格信号就表现为上涨趋势,此时则会增加社会供给并减少需求,使两者达到新的平衡。同样,放开资金市场,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也会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克服不平衡而达到新的平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体系与机制就是国民经济的“调节器”与“内在稳定器”。

2.市场体系的功能

市场体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为企业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提供平等、公正的外部环境。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如果不承认市场调节经济的功能,生产资金不是来源于市场而是由财政部门统一供应;生产资料不是来自于市场而是由物资部门统一调拨;劳动力不是来自于劳动力市场而是由劳动人事部门统一分配;产品不是面向市场而是靠商业部门统购包销,这样的企业自然不涉及市场行为,只能是主管部门的行政附属物。企业要真正走向市场,就需要在市场上购买它所需要的生产资料,选择它所需要的劳动力,而这就需要有资金来源。根据业务方式采取切实可行的信用方式,金融市场的存在是企业筹集、融通资金的必要条件。企业的内驱力是利润,外压力是竞争。利润只有在市场上才能实现,竞争只有在市场上才能展开,完备的市场体系可以为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提供有效平台。在带有自然经济色彩的分配型不完全市场模式中,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往往是依靠直接控制来进行的。这种宏观调控方式不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商品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价格信号失真;资金自上而下分配,没有经济利益的约束,从而容易造成生产资料的需求失控和投资饥饿症同时并存,生产效益下降。而在有组织的、竞争型的市场体系下,国家的宏观调控就会很自然地采取间接调节的形式,利用经济杠杆、政策法规参与市场运行,而且计划也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起作用,保持宏观平衡和微观充满活力,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达到统一。

第三,为资源择优配置提供最佳手段。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关键在于它有没有一种择优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现今条件下,如果只利用计划手段直接配置社会资源,不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社会各种资源的配置就无法形成统一的边际产出率,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调,容易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在完备的市场体系中,各种资源都纳入市场,价格机制与供求矛盾运动的结果使各种资源能够形成统一的最大边际产出率,使资源配置最优化,形成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减少社会劳动的损耗。

第四,为经济可持续运行与发展提供良性途径。市场体系内各要素市场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组合成统一市场系统。经济运行与发展离不开其中任何要素市场及它们之间的有机配置。市场体系的不完整,必然给市场经济运行的可持续性带来阻碍。

此外,完备的市场体系还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强化企业预算;促进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引导生产面向需求;使社会化分工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密切城乡经济合作和地区经济联系,冲破自然经济的束缚及垄断带来的板结。

要素市场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与信息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等,它们都是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自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是指为满足各种形式生产者的生产需要而提供生产资料的交换关系。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之间的中介,在市场体系中处于支柱地位。

通过生产资料市场配置生产资料,有利于生产资料流向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增加生产资料的有效供给,促进生产资料的供求平衡。我国的生产资料是相对短缺的,只有借助于市场配置,才能使生产资料的使用达到最优。

2.资金市场

资金市场是资金融通和信用关系的总和。在资金市场上,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通过自由交易互相融通资金。资金市场是整个市场体系的枢纽,不仅商品和生产要素需要以资金为流通媒介,而且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企业的微观决策及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与资金市场密切相关。

第一,微观经济的活跃有赖于资金市场的开放。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具备自主经营的各种权利,特别需要具备对生产要素的选择权,其中包括资金筹集和资金投向的自主权。没有这些权利,企业就不能在竞争中具有应变能力。如果不开放资金市场,企业就不能真正享有资金的筹措权和运用权,也就谈不上对生产要素的选择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内在机制就不可能真正形成。

第二,宏观经济的协调与控制有赖于资金市场的开放和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要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必须把经济管理置于市场基础上。例如,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然涉及资金供给与需求,只有开放和完善资金市场,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资金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供求状况,为国家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国家通过利率、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资金的供求,进而为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提供平台。

第三,开放资金市场不仅能多方面、多渠道地开拓资金来源,而且可以促进资金供需的最优组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单一的银行融资渠道不能适应和满足日益多样化的筹资和投资的需要。不同的货币持有者对投资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是不同的,资金需求者也有不同的要求,要满足这些要求,就要丰富融资方式。开放资金市场,增加融资方式,使资金供求双方都可以根据各种金融资产在盈利、风险和期限上的差别自愿选择投资或筹资的条件、方式,实现两者的最优组合,从而促进资金的融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融资活动是十分复杂的经济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根据融资过程,资金市场可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市场。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的融资活动;直接融资则是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的融资活动。根据融资期限,资金市场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短期融资是指期限在一年内的融资,包括银行同业拆借、票据承兑贴现、债券和可转让存单的转让等;长期资金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有价证券,包括国库券、金融债券、股票、公司债券等。根据融资功能,资金市场可分为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初级市场即证券发行市场,二级市场即证券交易市场。

3.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劳动力供求双方相互选择、平等洽商关系的总和,其前提条件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性流动需要形成劳动力市场,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这是因为: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必然要建立完整统一的市场体系,这不仅包括建立和开放生产资料、资金等要素市场,而且也包括建立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是掌握和运用生产资料、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生产动力,仅有生产要素的市场流通,而没有劳动力的市场配置会使两者出现脱节,整个社会生产结构会日益僵化。生产要素的市场流通受阻,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建立并完善劳动力市场,才能使社会生产中的劳动力要素与物质要素的流动相适应,推动社会生产结构的更新优化。

第二,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机制,市场机制只有通过并作用于市场经济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运用功能超群的计算机,也难以对复杂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作出合理的计划安排。而市场机制是依据市场供求状况,通过价格信号进行调节的,它能及时反映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是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有效手段。

第三,从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来看,要使企业自负盈亏,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就必须允许企业根据需要自主招聘和辞退工人,调整生产结构。为了满足和实现这种权利,也必须建立并完善劳动力市场,使企业所需的劳动力取之有源,去之有处。否则,企业的用人权只能流于形式,企业不可能真正成为市场导向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真正实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4.技术与信息市场

所谓技术市场,是指交换以知识形态出现的技术商品的市场,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经营活动。现代经济的发展表明,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增长起着巨大的加速与倍增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科学技术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基本途径是科学技术商品化,实行科学技术的有偿转让,建立技术市场。

所谓信息市场,就是把人们的管理与经营的理论和经验、市场情报等智力劳动成果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实行有偿服务的市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日趋重要,信息也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资源。现代市场经济规模庞大,结构复杂,随机因素多,需要掌握和运用大量的经济信息进行控制、协调和指挥,以便充分发挥各种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作用,并使整个经济系统有序地运转。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就必须重视和了解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产品质量情况、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事实证明,经济信息已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已成为人们开发经营的一项重要产业。信息传递的市场化,有利于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传递网络,从而突破各种行政区域、行政层次的界限,促进经济发展。

5.房地产市场

所谓房地产市场,就是把房地产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纳入商品经济轨道,将其作为商品来经营,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房屋所有权的买卖、租赁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等而形成的交换关系。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房地产业已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它是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是国家重要的财源。我国房地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中的作用也已日益显现出来。

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形成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虽然是历史的、客观的,但与人们的认识和主观推进不无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交换占据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商品成为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细胞,商品货币关系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切方面,这就要求各类要素市场迅速建立并扩展。从市场交换的内容来说,市场要突破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界限,形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为经济运行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市场——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与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从市场空间结构来看,市场不仅要突破地域界限,而且要突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界限,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发达广阔的世界市场。从市场的作用来讲,市场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交换的便利场所,而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组织与协调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主导系统,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活体与载体。

新中国成立后,便立即开始了改造旧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市场,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工作。这一工作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造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市场,向兼有公有制经济和私人经济两重性质的市场转换,主要完成了培植市场中公有制主导力量,使其担负起进一步改造旧的市场的任务。由于建立和发展了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有了控制市场的领导力量,所以这一时期市场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第二阶段,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向单一国营经济成分市场的过渡。这一阶段,由于国营商业一统天下,限制了市场作用的范围,使原本就很不发达的市场受到扼制,不但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难以实现,破坏了市场竞争格局,市场内在运行机制失灵,而且国营商业独占流通渠道,限制其他经济成分参加市场购销活动,使市场流通阻塞,生产停滞。此时的市场只是徒具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重新调整市场结构和经济关系,开始拓宽市场,发展资金融通、技术交流和转让、劳动力流动、房地产买卖、产权(包括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从而促使各要素市场初步形成,价格机制和价格作为合理配置资源的工具开始发生作用。但是,应该说我国市场的发育仅仅是初步的,距离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还相去甚远。特别是市场发育的不完全和各类市场发育的不同步,使得市场体系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因此,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势在必行。

培育市场体系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第一,保障市场结构的完整性。这是培育市场体系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一个完备的市场体系,不能只有商品市场,没有生产要素市场;不能只有生产资料市场,没有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能只有有形的商品市场,没有无形的商品市场(如技术、信息市场);也不能只有一部分商品和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受市场机制调节,而另一部分商品和生产要素脱离市场,按照计划纵向调拨、统收统配。这种状况,必然割裂市场体系中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整个国民经济不可能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正常运行。所以,培育市场体系,必须彻底改变国家对各种生产要素纵向调拨、统收统配制度,应该缩小国家指令性计划范围,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纳入市场流通,建立起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各类市场组成的完善的市场体系。

第二,形成市场主体的能动性。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培育市场体系既要注意市场本身的健全,还要考虑企业在市场活动中能动性的发挥。为了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具有能动性,就必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因此,培育市场体系,必须搞好企业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改革,彻底割断企业与国家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使企业能够自主地根据市场需要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彻底割断企业对国家的各种行政性依赖关系,将其资金的筹措与使用、生产要素的取得与产品的销售全部推入市场,使之建立与市场内在的有机联系;改革不合理的产权制度,规范企业法人,组建自主经营的利益主体,从关心切身利益的层面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体现价格波动的规律性。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理顺价格关系。价格是市场活动最直接的灵敏信号和最有效的调节手段。作为各市场变量的价格、利率和工资等(利率和工资可以看做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应该是市场信号而不是行政信号,应能灵活准确地反映社会劳动的耗费和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它们的变动应该是市场活动状况的直接反映,同时又能够对市场活动发生内在的调节和制约作用。因此,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理顺价格关系是培育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

第四,维护市场运行的秩序性。努力实现国家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形成正常的市场秩序。所谓正常的市场秩序,是指保障市场体系按照其内在规律正常运行的行为规范,不仅要为整个经济活动的利益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等价交换的条件,而且还要有一整套能够保障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约束违法行为的法律规范和保护市场秩序的各项制度和政策,避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行政直接干预破坏市场的正常秩序。国家把企业控制得太紧,把人、财、物、价格等紧紧控制在政府手中就不可能有平等的全面竞争,也不可能形成完善的活跃的市场。因此,要形成正常的市场秩序,就必须彻底改变直接行政干预的管理办法,从直接管理企业转向调控市场;从主要靠行政手段、靠指令性计划转向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和市场运行;从计划指标控制转向制定和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用这些手段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促进和保证市场体系的有序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