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环境安全问题初探

甘肃省环境安全问题初探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环境安全问题初探张政民所谓环境安全,是一种界定环境问题的尺度,是一条描述环境问题对人类负作用量变引起质变的红线。目前我省保障环境安全主要在第一层次,以开展环境安全应急为主,而在第二个层次,第三层次工作尚未展开。
甘肃省环境安全问题初探_石油开发环境保护

甘肃省环境安全问题初探

张政民

所谓环境安全,是一种界定环境问题的尺度,是一条描述环境问题对人类负作用量变引起质变的红线。它包括环境要素及其结构的状态,以及这些要素的功能和调节能力处于可恢复的安全范围之内。环境安全可分为国家环境安全和区域环境安全,区域环境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基础,而国家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安全出现危机,水、土地、生物等生命维持系统的功能将衰退,自然灾害频发破坏性日益增大,经济发展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将下降,甚至整个国家和民族将丧失生存条件,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直接受害者。而保障环境安全,既通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支撑能力,避免环境恶化危及人民健康和生命财产,避免国际贸易对国家环境安全产生危害,避免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引起国家间冲突。保障环境安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解决紧迫的环境不安全问题;第二层次,消除隐患,化解环境不安全的风险;第三层次,采取综合举措,全方位提高环境安全程度。目前我省保障环境安全主要在第一层次,以开展环境安全应急为主,而在第二个层次,第三层次工作尚未展开。

一、对甘肃省环境安全现状、趋势的基本分析

(一)全省环境安全现状

甘肃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地理区的交汇处,也是蒙新、黄土、青藏三大高原会合区域,同时分属三河流域(位居黄河、长江和四大内陆河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哈尔腾河的上游),在全国生态格局中有十分独特和重要的地位。既是重要的江河源头区,又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如黄河首曲玛曲被称为“中华水塔”,占黄河源区来水量的58%,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作为河西四大内陆河发源地,对维护系河西走廊生态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既是青藏高原的生态屏障,又是西北、华北的生态屏障。甘肃省所处三大高原的过渡地带对确保三大高原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尤其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对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甘肃省是国家“一五”、“五五”和“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是西北的老工业基地。多年来,依托资源开发和加工利用,已经把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以采掘工业、重工业为主的重化工产业发展成为全省的主导产业。这一主导产业的形成,有力加快了甘肃省的工业化进程,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环境欠账多”对全省环境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1.水环境安全形势严峻。一方面,我省水资源紧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11.79亿米3,人均1200米3,不足全国人均的一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协调,资源型缺水严重,生态环境对水的依赖性很强,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成为我省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拦路虎”,未来20年全省供水缺口达15~20亿米3。另一方面,我省污水排放量较大,绝大多数城市还没有污水处理厂,地表水有机污染严重,全省28条河流(段)监测统计结果,未达标河段达1条,占67.8%,其中劣V类河段达46.4%,有61.5%和水库不同程度受到污染。饮水安全受到威胁,有180万农村群众尚未解决饮水困难,70%以上的城镇供水不足。庆阳石油开发对城乡饮用水的影响,已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年的提案、议案。

2.大气环境安全问题突出。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干旱少绿的生态环境,我省城市空气质量一直处于较高的污染水平,城市人口长期生活在超过空气质量三级标准的环境中。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一直是我省城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兰州市已成为大气污染最严重的省会城市之一,其他城市污染指标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张掖、白银、金昌二氧化硫年日均值均高于国家三级标准。

3.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7.9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3.49%,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量6.44亿吨。由于过度开垦以及农林牧用地结构不合理,陇中黄土高原成为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4.荒漠化仍在发展,土地盐渍化蔓延,沙尘暴威胁进一步加大。全省沙漠化面积约14.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部面积的31.47%。全省5000万亩耕地中,有1000万亩面临沙漠化威胁,盐碱地面积已达10.7万公顷,成为灌区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河西地区已成为全球四大沙尘暴源区之一的中亚沙尘暴区的组成部分,荒漠化持续扩展,沙尘暴连年频发,已成为威胁我省乃至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

5.区域性、流域性生态安全呈现危机。由于过度开发,人为破坏,以及自然退化,我省天然植被覆盖率低下,森林覆盖率9.37%,比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16.55%低7个百分点。由于林地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局面,森林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祁连山、甘南等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的重度退化,严重影响着黄河和河西内陆河的生态环境安全;石羊河、疏勒河等河流生态系统恶化趋势的加剧,使下游的民勤、敦煌等地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6.草原超载过牧,大部分草场趋于退化。我省草原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62%,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目前由于受到鼠害化、沙化和盐碱化等“三化”威胁,90%以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中度以上退化的达33%。自1981年以来,天然草地减少了850平方公里。黄河源区湿地萎缩消亡现象突出。

7.生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全省涉及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违法事件逐年上升,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使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和遭受破坏,加上一些地方滥捕、滥猎、滥采屡禁不止,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一些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濒于灭绝。

8.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失调,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乡镇企业“三废”污染防治进展缓慢,上百家铅锌、黄金开采企业尾矿库安全隐患多。化肥、农药、地膜及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范围扩大,危害严重。

9.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问题突出。

10.环境安全隐患复杂多样。全省工业固体废物年排放量达57.86万吨,其中危险废物1.48万吨,目前只有一部分做到简单存放。庆阳“土法炼油”,天水、陇南铅锌冶炼,张掖、酒泉等地铬化工生产,陇南等地黄金“土法堆浸”,白银、金昌等地有色冶炼,特别是我省化工企业多集中在沿黄河一线,环境安全隐患突出。工矿区城市及其郊区的土壤污染塑料包装物等导致的“白色污染”,也已严重影响到土壤环境安全。

(二)未来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1.人口增长和消费增加将加大环境安全的压力。据有关专家运用国际通行方法对我省1998年现状的分析,全省人均生态足迹为2.190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1.626hm2,人均生态赤字达0.564hm2,表明我省范围内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带来消费需求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经济系统中资源流动的增加,对自然资源、能源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

2.城市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和更加复杂。根据预测,2020年全省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将比2000年分别增长约1.3倍和2倍,城市机动车污染排放将比2000年排放上升1倍,同时,一些新的更为复杂的环境问题将陆续出现,如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有害有机污染物可能直接危害饮用水安全和空气环境质量。在解决一般生活中有机污染物污染问题后,氮磷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将日益突出。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加重,氮氧化物很可能取代可吸入颗粒物成为兰州等主要城市的首要污染物。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延续,将使污染控制更加艰难。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工业强省是我省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我省工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石化、有色、冶金、建材、电力等支柱产业也是主要污染物排放行业,由于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梯度”推移作用,这些污染密集型行业必将继续增长,将会给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带来更大压力。同时,传统工业发展规模扩大将导致矿藏、耕地、能源和原材料等自然资源需求和开发强度的增加,必然带来地表结构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电子电器产品使用量持续增加使危险废物污染呈现新的形势。

4.化学农业发展对我省环境的不利影响将增大。根据相关预测。为确保粮食的产量,有可能持续增加化肥使用量,对水体的影响会增加。此外,园艺作物、蔬菜果瓜等经济作物以及中药材产量的增长往往伴随着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风险加大。肉、蛋、禽等产品需求旺盛必将刺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其污染问题也将突现出来。

5.环境保护投入匮乏和环境监管能力的落后,使遏制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破坏扩大的努力显得薄弱甚至可能失效。长期以来,我省环保投入较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偏低,“八五”为0.64%,“九五”有所增加,也仅达到0.8%,低于全国0.93%的水平,“十五”期间,预计全省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可提高到1.1%,但低于全国平均1.3%的水平。今后一个时期,即要偿还旧账,又要不欠清账,在全省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环保投入跟不上环保工作需求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解决。

二、维护全省环境安全的总体布局及重点区域

(一)环境安全布局与要求

本世纪头二十年甘肃环境保护要着眼于构筑涵盖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所有领域的“点、线、面”相结合生态环境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即构建以省辖市、县级市(镇)等人口高度集中居住地、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工业园区、重点监管企业为“点”;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黄河甘肃段为“线”;以兰白地区、河西地区、平庆地区、天陇地区和甘临地区这五大区域为“面”,形成以点带线、以线串面的环境安全格局。总体要求是:

1.预防为主,总体控制。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方面,都要采取更为有力的控制措施,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再发展或发展趋势减缓,达到一定的控制目标。

2.以人为本,重点改善。在总体控制的基础上,对人民群众健康及生命急救,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突出环境隐患,专项整治,使环境质量能满足和适应生产、生活需求。

3.排查隐患,严防灾害。采取坚决措施,严格防止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社会稳定的污染和生态灾害发生。这是确保环境安全的底线和环保工作的起码要求。建立严格的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及时清查可能导致环境灾害的隐患和风险。

4.应急响应,确保安全。加快监测、监管等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从建立专业化的应急队伍和响应体系入手,确保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期赶赴现场,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全省环境安全重点区域及严控重点

根据自然区划及气候特征,将我省环境安全区域分为兰白地区河西地区、平庆地区、天陇地区、甘临地区等五大区域,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必须针对当地主要环境安全问题,采取分类指导、分片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1.兰白地区以兰州为中心的中部现代综合工业开发区。包括兰州、白银两市,其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的60%,是全省工业精华荟萃之地,优势产业主要有石油化工、电力、有色冶金、煤炭、黑色冶金、机械电子、轻纺、建材等工业。一些企业重金属和污水的排放,对城市、对农田均造成了严重危害。沿黄石化、冶金、化工等环境隐患大的企业是严防、严控的重点。

2.河西地区(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五市和甘肃矿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大面积垦殖,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和土地荒漠化,使内陆河流域出现了系统性的生态恶化问题,确保四大内陆河,特别是祁连山生态环境安全是本区域最紧迫,也是最大的生态安全保护工程。该区域大气污染以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为主,金昌市和张掖市已被划入国家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燃煤和有色金属冶炼、和钢铁等行业。水污染以化学需氧量、石油类为主,主要来源于造纸、农产品加工和石油采炼。铬渣等危险废物的排放,已成为局部严重的环境隐患。污染防治工作要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为重点,做到工业污染治理和城市污染治理并重。尤其要针对河西饮用水主要依赖地下水这一状况,把确保城市饮用水源地、乡镇集中式取水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安全提到优先位置,加强监管。

3.平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水资源保护程度水平低。以平凉、庆阳为中心的陇东工业区。优势产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化工、石油采炼和电力。该区域大气污染以烟尘和粉尘为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电力、燃煤和建材等行业、水污染以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挥发酚为主,主要来源于石油采炼、造纸、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尤其是石油开采、造成局部农村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吃水困难等。要以化解资源开发和加工中产生的环境安全问题为重点,建立起确保饮用水安全、流域安全和企业环境安全三道防线。

4.天陇地区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环境地质灾害严重。以天水为中心的天陇工业区,优势产业主要有机械电子、轻纺、建材、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等。具有丰富的铅、锌、锑、金等有色金属资源优势。该区域大气污染以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为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燃煤和建材等行业;水污染以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氨氮为主,主要来源于造纸、印染、农产品加工和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其环境隐患,主要存在于尾矿坝安全和铅锌冶炼污染等方面。要摸清各种地质灾害点(区)和环境隐患点分布和类型,列出名录,针对主要环境隐患,集中力量,重点解决。

5.甘南——临夏地区超载过牧,草原退化,鼠虫害严重,玛曲沙区沙化进程急速扩大。确保甘南重要水源区生态环境安全已成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重大问题。临夏—甘南为初级工业区,是全省现代工业分布最少的地区,其主要产业有化工、肉乳食品和皮毛加工。该区域大气污染以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为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煤和建材等行业;水污染以化学需氧量、氨氮和六价铬为主,主要来源于化工、制革等行业。应严控黄金开采土法堆浸中存在的环境隐患。狠抓退牧还草工作,采取综合措施使草场休养生息。

(三)全省环境安全保障工程

我省环境安全保障工程确定为“五个一”工程,即:加强兰州市防治大气污染工作,抓好黄河甘肃段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好兰州、白银、金昌、张掖市四个二氧化硫控制区工作,嘉峪关等城市争创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加快黑河和黄河玛曲两个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各地都要以解决环境隐患核心,制定规划,落实项目,责任到位,狠抓推进。

三、确保全省环境安全的主要措施及对策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发展源头上化解环境安全风险。

1.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首先,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产生量为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第二,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组织企业的生产活动;第三,合理确定资源价格,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建立起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逐年下降,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不断增长的经济结构和生产体系。

2.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

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示范区,按照资源能源最有效利用、废物排放量最小、生态良性循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要求,合理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因地制宜,建立起节水型、高效型、复合型的循环经济模式。

3.大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学校、社区等各类公共场所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废物回收作为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的重要内容,使生态文明、生态伦理的道理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新世纪社会发展的新时尚。

(二)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从决策源头上依法保障环境安全

1.实施重大决策环境安全影响评价

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和流域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安全影响评价,在重大决策的论证阶段,进行环境安全综合评价。

2.实行绿色经济核算和环境会计制度

在评价企业的真实业绩时,把确保环境安全放在重要位置,要在监测污染物排放的基础上,计算污染造成的社会损害,从其经济效益中扣除相应的负面价值,在各级政府的经济核算和统计体系中,进行绿色经济核算。

3.建立有利于确保环境安全的组织机构和政绩考核制度

充分发挥省环境保护委员会组织、协调、指导和综合决策作用,建立健全政府及各有关职能部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落实地方政策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律责任,对完不成环保任务或因工作失误出现环境安全危机、造成重大环境损失的领导干部,不能提拔重用。

4.强化环境安全法制建设

在立法方面,要建立生物安全管理、核安全管理、生态保护、公众参与、环境纠纷处理和赔偿、环境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地方法规。在环境执法方式,重点是提高环境执法力度,增强社会对环境执法的监督。

(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环境投入和效率,建立有利于确保环境安全的投资机制。

1.明确多元投资主体的责任

对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经营等领域,应以多元化融资为主,在建设中要继续发挥政策投入的主导作用,并通过取消民营企业准入市场的限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投资,逐步使之成为投入的主体。企业是工业污染防治的投资主体,政策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应给予必需的扶持。对于生态建设与保护、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环境保护、区域环境治理、国际环境履约、环境管理能力建设领域,必须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同时,应鼓动其他投资者进入该领域。

2.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

积极探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新模式。应制定民营企业准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和保障准入企业盈利的优惠条件等政策,实践BOT(建设—运营—转让)、BOD(建设—运营—所有)、TOT(转让—运营—转让)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对已有污水处理厂,应进行企业改制,实施企业化运营,也可以通过TOT方式回收资金,投资建设新的处理设施。企业污染治理市场化实践中,可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委托专业化企业参与企业的环境管理或代为处理污染物;二是专业化企业承包运营污染治理设施,或从治理方案设计到工程施工、建成后的运营实行全过程的承包服务;三是大型企业将其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车间剥离,实行独立核算。

3.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第一,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基金或专项资金;第二,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筹措环境资金;第三,以水价改革为突破口,使资源产品价格合理化;第四,要更多地利用激励必环境保护政策,激发企业的专愿环境保护行动。城市污染企业搬迁,可实行厂址有偿转让,把有偿转让收入专项用于搬迁改造,提高企业搬迁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大环境保护优惠贷款和税收优惠的力度。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方位提高环境安全程度。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我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从甘肃实际出发,借助“后发优势”,推进工业强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强省”要重点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三大工程,同时,要建立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机制,使产品没有市场、资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防止关停企业死灰复燃,严防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产品、能力)向我省转移。

2.加大能源结构调力度。以煤灰为基础能源,提高优质煤经重,开发煤层气资源,加大洁净煤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力度。充分发挥“西气东输”工程和“涩宁兰入兰”工程的作用,加快工业企业能源结构调整步伐,适当发展天然气热电联产,提高天然气消耗比重。进一步调整电源结构,充分利用现有发电能力,积极发展水电、坑口大机组火电、压缩小火电,适度发展核电。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要建立节能型社会,开发节能型家电,降低全社会的生活能耗水平。

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转变。要大力推广节水、节能的工艺和技术,提高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重。积极创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城市和生态示范区。

3.加大污染物总量控制力度。以总量控制为主线,采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大力削减老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工业企业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在重点地区实施基于环境容量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行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制度,开展排污权交易,实施环境容量有偿使用,实现管理目标由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双重控制转变。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定期考核和公布制度。

4.加大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力度。

要重点抓好有色、化工、冶金、电力、建材和轻工等污染行为的治理,以行业治理促进区域治理。要根据总量控制的要求大力促进污染行业的污染物排和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基础上,按照不同行业特点,推行先进适用技术,使工业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上新水平。

(五)集中解决紧迫环境安全问题,建立健全化解环境风险体系和制度。

我省目前最为紧迫的环境安全问题,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饮用水不安全、核与辐射不安全、危险类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对水体、大气、人群健康生物多样性安全危害;生态恶化以及外来物种侵入引发的物种不安全;区域性生态安全危机;由安全问题引发的环境安全问题,生态灾害等。这些紧迫问题的解决,一要集中进行排查,对环境不安全因素和部位进行明确的标示;二要采取有效化解措施,集中进行整治;三要在环境监管的过程中,进行环境风险评估、评价,落实好环境风险查处,补救制度,四要建立健全化解环境风险的体系和制度。关键点落实环境风险监测、监管、排查、化解、预防、警报、应急响应的责任。按照责任落实要求,加强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做到环境不安全因素,在规划、环评环节严把关,在“三同时”阶段能补救,在生产环节能查处,有隐患及时排查,能化解;出现事故,能在第一时间响应、应急,严控次生环境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强化环境安全监管,靠实环境安全责任。

各级政府的环境监督管理是保障国家环境安全的主导力量,必须把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能力和效率摆在重要地位。建立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机构,改革环境保护政策,提高环境管理效率,按保障国家环境安全的要求,改革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应在保障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兼顾环境的多功能,总体上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环境安全控制体系。防范转移和严控外来环境风险的机制等。

(七)加强农村环保,控制面源污染。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种、养业废物资源化。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过还田、秸秆量化沼气等综合利用,严禁秸秆焚烧。认真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积极推广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技术,鼓励种养综合生态工程建设,严禁废水向水体排放。防止农作物污染,确保农产品安全。切实加强对化肥、农药、地膜污染防治,建立化肥、农药、地膜监督管理体系和配套规定,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和中药材生产中使高毒、高残留有机磷农药,提倡使用有机肥、可降解性农药、建立地膜回收奖励制度等。禁示超标污灌。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积极推进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严防已关停的“15小”和“5小”死灰复燃。

(八)加强城镇环境保护,在发展中解决好环境安全保障工作。

根据我省基本规划,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是,进一步强化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依托西陇海兰新线现有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城市经济,用10年时间使河西地区50%以上农业人口城镇化,并以县城为依托,建设一批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为此,要大力加强城市(镇)环境保护工作,要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不断强化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以解决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为重点,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

(九)发展环保科技,强化环境安全保障能力。

(十)强化环境安全意识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全社会环境安全自保、自救、监督、管理、预防、应急的能力。

(作者为甘肃省环保厅副厅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