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环境保护的总体形势

甘肃省环境保护的总体形势

时间:2022-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09年底,甘肃全省共建立自然保护区58个,总面积975.9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9%。至此,甘肃省自然保护区面积为972.00万公顷。
甘肃省环境保护的总体形势_2010~2011年甘肃省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一、甘肃省环境保护的总体形势

(一)国家和政府仍是环保的主导者和主力军

1.自然环境保护稳步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再获重视

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敦煌阳关、洮河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11月,张掖黑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顺利通过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截至2009年底,甘肃全省共建立自然保护区58个,总面积975.9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面积719.96万公顷;省级39个,面积244.53万公顷;县级4个,面积11.4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五分之一强的这些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风固沙、减轻沙尘暴危害、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一些区域的保护区面积进行了调整。如2010年,我国面积最大的大熊猫保护区——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9872公顷的区域正式移交文县人民政府管理,白水江保护区总面积由原来的223671公顷减少到183799公顷。至此,甘肃省自然保护区面积为972.00万公顷。

img10

图1:2003—2010年甘肃省自然保护区面积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2003—2009年数据源自《甘肃省环境状况公报》,2010年数据为笔者推算

被誉为河西走廊生命线”的祁连山,是西部干旱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也是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对西北荒漠带向东蔓延起了重要的隔离作用。目前,由于先天环境脆弱,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之人为活动的干扰加剧,祁连山生态呈现出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尤其是祁连山冰川消融速度加快,雪线上升,草地退化,森林缩减,水源涵养能力减弱,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严重威胁着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关心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项目,有效促进了林草植被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修复,遏制了生态恶化。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支持甘肃发展《意见》中,再次明确指出要加大对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的保护。目前,对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的保护正有序展开。

2.污染治理:保障安全饮水和清洁空气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的决战年。在全省上下的艰苦努力下,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已经连续4年实现了“双下降”。2010年计划将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16.8万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53.03万吨以内。目前,经环保部核查,上半年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要求。但全省污染减排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部分预警监控重点项目还没有达到整改要求。列入2010年全省污染减排计划的67个工程减排项目中,23个已完成年度任务,占总数的34.4%,35个已完成半年任务,占总数的52.2%;尚有9个未达到半年减排计划目标要求,占总数的13.4%;14个结构减排项目,已关停13个。

(1)污染源全面摸底调查,为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甘肃省经过近3年的努力,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任务。通过普查,初步建立了全省污染源档案和数据信息库,全面了解了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费用等情况,掌握了现阶段全省环境污染状况、污染对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污染变化趋势,以及污染的治理能力和现状等。这些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有效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加强环境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污水治理以实际行动保障安全饮水。如图2所示,近年来,废水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稳步上升,但排放达标率仍呈现不稳定态势。2009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4.9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64亿吨,占总排放量的33.27%,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29亿吨,占总排放量的66.73%。工业废水中,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为92.67%,化学需氧量排放4.87万吨,氨氮11860.08吨,石油类165.35吨;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1.94万吨,氨氮1.48万吨。2010年上半年,全省监测的26条河流(段)中,有17条河流(段)按功能区达标,与去年持平。47个国控和省控断面中,有33个断面水质达标,较去年增加1个。17座水库中,按功能区达标的有11座,较去年增加1座。国家考核的黄河和渭河两个出省断面水质实现按功能区稳定达标,全省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标。

img11

图2:2004—2009年甘肃省工业废水处理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4—2009年《甘肃省环境状况公报》整理

(3)废气污染治理进一步强化,沙尘影响空气质量。2009年全省完成废气污染治理项目46个,在建项目5个,新增废气处理能力791.8万标立方米/小时。通过实施集中供热、清洁能源改造、火电厂脱硫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促进了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兰州市出台了《兰州市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省级财政投入3947万元,对兰州市19家行政事业单位燃煤锅炉进行了清洁能源改造。金昌市完成了《河西堡镇工业大气污染治理规划》第二阶段整治工作,对辖区内的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实施有关整治措施。经过多方努力,“十一五”前四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下降11.1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下降7.56%,连续四年实现双下降,已提前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任务,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进度的98.18%。

图3为近年来全省工业废气治理情况。由图3可见,近年来,工业废气中的烟尘去除率、粉尘回收率、二氧化硫去除率都得到了稳步提高,污染物控制成效显著。2009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为6313.95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的去除率为82.68%,烟尘去除率为97.08%,工业粉尘去除率为91.44%;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0.1万吨,烟尘9.16万吨,工业粉尘8.37万吨。城镇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为9.93万吨,烟尘7.02万吨,氮氧化物5.94万吨,其中公路交通氮氧化物排放量为4.09万吨。

img12

图3:2004—2009年甘肃省工业废气治理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4—2009年《甘肃省环境状况公报》整理

2010年前8个月,受沙尘天气影响,全省空气质量较往年有所下降。3月全省累计出现沙尘天气16次,为近8年来同期最多,扬沙天气也为近6年来同期最多,波及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兰州、白银、定西、武威。受沙尘天气影响,多数城市颗粒物月均浓度比上月和去年同期有所上升。根据甘肃省环保厅发布的空气质量周报数据统计,2010年前35周中,兰州市有23周空气质量优良,其余12周空气质量为轻度或中度污染,空气质量优良率为65.7%。

3.环境应急体系不断完善,舟曲灾区环境质量稳定

2010年8月8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由强降雨引发的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害。灾害发生后,甘肃省环保厅立即启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和甘肃省环保厅组成舟曲联合前方工作组,于当日晚抵达舟曲灾区,迅速展开对白龙江水质、饮用水源以及堰塞湖水质的安全监测。经连续多日监测发现,舟曲县城周边5个采样点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域水质标准限值;白龙江饮用水源全部监测项目符合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生物急性毒性符合饮用水安全要求。

灾难发生后,为有效防范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环境安全,省环保厅又下发了《关于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次生环境事件的紧急通知》《关于防范和应对强降雨天气引发次生环境事件的紧急通知》,要求省内各市州24小时值班,全面加强环境隐患排查,加强环境污染监测和预警,防范和应对强降雨天气引发次生环境事件,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不断完善的环境应急体系,为全省防范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4.以“项目”和“评优”为载体,探索建立农村环保的长效机制

近两年,全省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各市州纷纷编制完成《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为各地农村环保工作的展开描绘了蓝图,规划了步骤。国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申报、建设、督察和验收工作有序展开。截至2010年9月,2009年安排的项目有95%如期开工,预计将于11月底完工。

各地借助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和“生态文明村”活动平台,积极落实“以奖代补”工作,狠抓农村生态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有平凉市柳湖乡、党原乡、威戎镇、张掖市合黎乡等4个乡镇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张掖市南岔村、芦堡村、天水市庙坪村、何家庙村、刑泉村等5个村被授予“国家级生态村”称号。另外,经层层选优,包括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张掖市临泽县平川镇和张掖市高台县新坝乡新沟村,肃南县康乐乡榆木村在内的近二十个村、乡镇已上报国家环保部,参与新的“国家级生态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的评选。

同时,各地还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环保的长效机制。如玉门市下西号村和花海村在完善村规民约的同时,建立了一支7人的环保专业队伍,加强集镇清扫保洁和经常性维护,形成了长效的农村环保设备使用、维护和环境卫生保洁机制,有力促进了乡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5.环保宣传倡导低碳生活,全民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切实提升

2010年,全省环保宣传工作以“提高全民环保的公众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全省范围内为环境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为基本目标,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创新宣传教育工作模式,以各类活动为依托,整合动员社会各层面力量,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工作。

为深入贯彻甘肃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开发清洁能源、发展低碳经济的部署,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知识、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教育引导全省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养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崇尚绿色生活的良好习惯,鼓励他们实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开支的低碳生活方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环保厅、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等7部门共同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倡导绿色生活,培育低碳一族”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6月4日上午,由省环保厅主办,省文明办、省妇联、省科协共同协办的“甘肃环保进万家”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兰州市东方红广场举行。在这次活动中,省环保厅印制了2万册环保宣传手册,制作了50万份环保宣传单和5000个环保宣传袋,面向广大民众进行发放。省环保厅厅机关和厅属事业单位协同兰州市、城关区两级环保部门在现场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宣传、环保常识咨询,发放环保宣传手册、传单和环保宣传布袋,展出了“西北情,家乡美”西北五省(区)环保系统干部职工摄影作品展。省科协还在现场布置了40幅的环保科普图板展,省文明办和省妇联参与了各项宣传活动。

为减少空气污染,兰州市政府向市民发出四点倡议:一是倡议市民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坚持每周少开一天车,多步行,多骑自行车,多乘公交车。二是根据需要选择最佳出行路线,提高办事效率,争取一次出门、全程办完;提倡拼车出行,除非必要,不单独驾车外出。三是人人遵守交通法,争做绿色出行的宣传者、文明交通的实践者。四是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按序排队行驶、有序停放等文明交通行为。

这些活动的有序展开,唤起了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使得“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推进污染减排,为建设绿色甘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深入人心,有力地推动了甘肃环保事业的顺利进行。

6.环境保护执法依法进行,环境监督效率高

目前,甘肃环保工作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国家法律18部、《宪法》相应条款、地方法规近20件、行政法规30多件以及国务院规范性文件100多件。这些法律、法规以《宪法》为统领,以环境基本法律为中心,以国家和地方行政法规为主要内容,涵盖环境污染的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两个主要方面,内容涉及空气、水、土地、森林、海洋、野生动植物、矿产、清洁生产、工业污染源管理等方方面面,为环境监督执法提供了有力依据。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环保问题也不断涌现,也对环保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如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省内野生动物种群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增长,但野生动物毁坏农作物、伤害家畜家禽甚至伤及百姓的事件也随之不断发生。由于没有法律依据,它们造成的人身财产伤害都得不到赔偿。2010年,《甘肃省陆生野生保护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经省人民政府讨论通过,定于11月1日起施行。这一办法的公布结束了甘肃陆生野生保护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无法补偿的历史,对于依法给予受损群众合理的经济补偿,调动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的《甘肃省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办法》,为全省促进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

2010年,各级环保部门严格监察工作,依法处置监察中发现的问题。环保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兰州市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等7家污水处理厂未正常运行,存在各类环境违法事实。为严肃环保法律法规,省监察厅、省环保厅在8月联合下发《关于下达2010年第一批挂牌督办环境违法案件的通知》,对这些污水处理厂实施省级挂牌督办,要求限期完成整改任务。今年6月17日,为对企业二氧化硫排放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环保部下发通知,决定对火电企业脱硫设施旁路烟道实施铅封。省环保厅随即制订具体方案进行落实,9月份对包括华能平凉发电公司在内的14家火电企业旁路烟道挡板全部加装铅封。

(二)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环保意识有所增强,环保参与积极性高

1.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采取多种措施落实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甘肃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企业环保任务较重。在国家环保政策的积极引导下,甘肃各类企业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纷纷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不断提升环保理念,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努力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2.环保非政府组织: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倡导全民参与环保

非政府组织是环保社会监管的最重要的着力点。在甘肃,环保非政府组织主要有一些国际NGO的临时项目办公室和大学生环保社团,其他草根民间组织如著名的“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等。近年来,各种环保组织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活跃在甘肃环保事业的宣传和实践中。如“绿驼铃”组织响应政府“低碳生活”号召,从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3月,在兰州市范围内开展了“绿色出行达人”评选活动。活动最终评选出了5名“绿色出行达人”,职业涉及学生、公务员、网络工程师和自由职业者,他们身体力行,有的主动放弃购车计划,有的骑自行车远行,有的坚持步行上下班,对社会公众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2010年4月3日,绿驼铃征集志愿者,在五泉山举行绿色出行迎春健康跑活动。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参加健康跑的市民排起了长队。2010年6月甘肃“环境保护进万家”大型宣传活动启动后,“绿驼铃”与兰州各高校环保组织积极参与,以“绿色出行文明出行,让低碳生活更美好!”为题,向市民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常识、号召大家绿色生活。民间环保组织为维护公众环境权益、解决环境问题、宣传环保理念、带动环保实践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社会公众:环保意识显著增强,环保参与被动性较明显

人类的环境知识、评价和态度直接决定了其环境保护行为[3]。在对环境意识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国家、政府、民间组织等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下,甘肃民众对“环境保护”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认知,大部分被访者听说过并对环境保护有一些直观的认识。首先,对于甘肃目前的环境问题,被访者有较为一致的认知,即,甘肃目前的环境问题很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自然条件的因素,更多的是人为因素。第二,对于“发展经济”与“治理环境”的传统两难困境中,大部分被访者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甚至表示在适当的时候,“宁可让经济发展缓慢些,生活水平提高慢些,也不能破坏环境”。第三,对于环境保护的主体,被访者在将国家、企业放置到前沿的同时,也认为“环境保护、匹夫有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添油出力。

在环保参与行为方面,目前甘肃民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被动性。首先,对于各类媒体的环保宣传专栏和节目,大部分被访者没有主动收看收听或阅读的习惯,只是“顺便”收看收听或阅读过。第二,对于各类环保公益劳动或活动,大部分被访者“没有参加过”,一部分“被动参加过”,只有小部分表示“主动参加过”。第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的浓厚氛围下,甘肃民众对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实行‘低碳生活’(如使用环保购物袋)”有较好的积极性,较多的被访者表示自己主动践行过‘低碳生活’,在平时的生活中少用空调、少用一次性筷子、尽量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等。第四,绝大部分的被访者没有参加过要求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投诉、上诉等,少量主动或被动参加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