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未来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未来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缓慢引起的失业,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化技术要求的工作。因此,笔者认为:技术性失业将贯穿经济新常态的全过程,加之技术性失业一般都是因为劳动者的技能、年龄、身体素质跟不上技术更新的需要,从而导致再就业的难度也很大。

影响我国就业形势的因素纷繁复杂,既有来自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和生育政策的变化等因素,也有来自国际的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当中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也有消极不利的方面。因此,需要在仔细分析这些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预测未来我国的就业趋势。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

1.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整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成为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2.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阐述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即: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2014年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2)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由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所以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3)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展较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之后虽然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但是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现实是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才能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4)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2014年之前,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问题;2014年之后,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集中,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产业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5)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只要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生产,2014年之后,人口老龄化严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生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所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6)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2014年之后逐步转向质量型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所以,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7)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资源丰富、生态空间相对较大,2014年之后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所以,必须善待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8)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虽然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需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机制。

(9)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减弱,国家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危机,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整体供求关系新变化,进行科学宏观调控。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3.中国经济新常态对就业的影响

(1)新增就业岗位在新常态下存在不确定性。

众所周知,新常态经济具有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特点。1958年,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在菲利普斯的分析框架中,经济增长率(产量)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与就业率则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一定的增长速度对应产生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当经济增长速度降为中高速时,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能否保持对应速度的增长就不确定了。除了经济增速原因外,通过关停并转、重组等化解产能过剩的举措也会冲击现有岗位。因此,笔者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就业的首要特征就是新增就业岗位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未来复杂的就业形势。

(2)技术性失业将贯穿新常态全过程。

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缓慢引起的失业,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化技术要求的工作。尽管经济学家对技术进步是否会引起失业还存在一定争论,但多数非主流经济学家所做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均表明:技术进步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失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下,无论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还是推进创新驱动,科学技术应用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我们主动还是被动,工业4.0、智能机器人、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3D打印还是会到来,也会广泛渗透到我们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技术的应用,对就业的最大影响就是生产中对一般劳动力的依赖大大减少了,而这种依赖却转向了人才。这种对劳动需求的相对减小导致了失业率的增加。此外,在经济新常态中,资本相对价值下降和劳动力价值相对上升也加剧了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从而也加重了这种失业。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2014年搜狐财经变革力峰会上表示:在高新技术产业时代,高投资未必带来高就业。因此,笔者认为:技术性失业将贯穿经济新常态的全过程,加之技术性失业一般都是因为劳动者的技能、年龄、身体素质跟不上技术更新的需要,从而导致再就业的难度也很大。

(3)鼓励创业将是新常态下的就业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依然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动力,不会退出经济发展的舞台。创新登上经济发展的舞台,对创业来讲是绝好的机遇。首先,由于党的十八大会议中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人就业方针,从中央和国家层面上就确立了创业在就业中的地位,所以政府必然会从各方面加大对创业的重视,创业者也将迎来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其次,困扰创业的头号问题——融资难的问题有望破解。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已经有5558万家小微企业,其中个体工商户4424万户,其他小微企业1134万户,全国约1/3的小微企业存在借款,但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仅占总贷款额度的11.9%。可见,融资难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随着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实施以及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成熟,长期困扰创业者的融资难问题有望迎来新的曙光。再次,出现了以众筹、P2P网络借贷等为代表的新的创业模式,推动创业向更开放平台、更高水平、更大众化发展。由此可见,鼓励创业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工作的必然选择。

(4)依托移动互联网是新常态下促进就业的主要渠道。

移动互联网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截至2014年4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48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7.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个,占总网民数的80%以上,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而同期我国劳动力人口总数为7.976亿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移动互联网进人了全民时代。从2014年11月21日结束的中国就业网建设座谈会上获悉,云南省的“网站+微博+微信+报纸+电视”五位一体的就业宣传模式,青岛市构建的“智慧就业”平台,运城市推出的“创业运城”微信公众平台,均实现了线上发布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平台沟通互动功能,线下免费服务的创业就业“微模式”受到肯定,这表明:移动互联网与促进就业的结合正成为促进就业的新模式、新途径。这是因为移动互联网降低了沟通成本,让沟通更便捷,有效利用了大量碎片化时间,所以笔者认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将就业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就业服务。

(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与就业增长最为密切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长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水平,1978—2013年,经济增长的平均增速达到了9.8%。然而,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三期叠加,潜在增长率明显下降,2012年和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均在7.7%左右,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落至7.4%。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属于向新常态过渡的表现,将逐步由高速回调至中高速增长平台,这种增速的放缓必然会给就业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较长时间内,我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当时是为了应对人口的高生育率和高增长率而采取的强制措施。这一措施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然而,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进人了快速老龄化社会阶段,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3%,到2013年,这一数值已上升至9.7%。与此同时,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也从2011年开始逐渐下降。为了适应未来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局面,国家人口政策开始调整,从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转变为放开“双独”家庭二胎限制,再到允许“单独”家庭生养第二个子女,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人口生育政策的这种调整将会减少近期育龄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但将有利于远期劳动力的供给。

(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面临深度转型

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将要面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国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比农业和制造业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慢于制造业,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率降低,反过来又会制约总体的就业增长。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淘汰落后产能,一部分产业工人将面临成为新的失业群体的问题。由于这些产业工人学历较低,掌握的技术又较单一,很难适应转型后的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从而较难在新兴产业中就业。所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造成的失业问题将是一个新的经济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