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科技创新形势分析与预测

甘肃省科技创新形势分析与预测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甘肃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为53.98%,较2009年提高了8.99%,增幅居全国第1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2010年,甘肃专利申请量3558件,专利授权量1868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46.6%,增幅高于全国26.4%的平均水平。按照甘肃“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要求,2011年甘肃技术交易合同登记额将突破50亿大关。截至目前,甘肃拥有两院院士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892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0
甘肃省科技创新形势分析与预测_2011~2012年甘肃省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甘肃省科技创新形势分析与预测

当今之世,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就能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的发展。总之,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关节点,提高创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胜负手。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的竞争更加激烈,绿色能源、低碳技术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革命的主要方向。从国内形势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阶段,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期,科技创新将有更大作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甘肃是地处中国西部的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近年来,科技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要求,按照“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及“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建设创新型甘肃为目标,优化创新布局,强化创新主体,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科技基础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科技进步水平持续提高,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稳步增强,全省科技事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二五”又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做出重大安排部署,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在更大范围整合省内外创新资源,更高层次上推进自主创新,已成为新时期甘肃科技发展的主题。

一、甘肃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近年来,甘肃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驱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为加快创新型甘肃经济社会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甘肃科技进步水平稳步提升

1.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根据科技部《科技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甘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6.48%,居全国第17位,较2009年提高了5个位次;增长指数超过全国平均(1.23%)水平,达到6.31%,增幅居全国第一(见图5-1)。科技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中等省份行列。

img15

图5-1 2010年甘肃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

数据来源:科技部2010年《科技统计报告》

2.科技活动产出规模逐渐扩大

2010年,甘肃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为45.90%,居全国第7位,较2009年提高了2位,增长指数为5.24%,居全国第五(见图5-2)。科技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产出效益不断提高。

img16

图5-2 全国各地区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提高百分点排序图

数据来源:科技部2010年《科技统计报告》

3.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2010年,甘肃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为53.98%,较2009年提高了8.99%,增幅居全国第1位(见图5-3)。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img17

图5-3 2010年全国各地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提高百分点排序图

数据来源:科技部2010年《科技统计报告》

4.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大幅增长

在国际上,专利的产出和占有情况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晴雨表。“十一五”期间,甘肃省专利申请量达11480件,授权量达6046件,分别比“十五”期间(专利申请量:5145件、专利授权量:2444件)翻了2.2倍和2.5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比2005年分别增长57.3%、95.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0.3件,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2010年,甘肃专利申请量3558件,专利授权量1868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46.6%,增幅高于全国26.4%的平均水平。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申请总量的40.1%,远高于全国26.3%的平均水平。这是在2008年专利申请量突破2000件之后,再次突破3000件大关[1](见图5-4)。2011年1-6月,甘肃三种专利申请量已达1815件,发明专利授权269件,同比增长102.3%[2]

img18

图5-4 “十一五”以来甘肃专利申请量与专利授权量的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5.技术市场稳步增长

技术市场是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研究开发市场化,技术成果商品化,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技术市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甘肃创新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和效益,关系到甘肃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的排序。据科技部《关于印发2010年度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情况的通知》(国科市字[2011]001号文),2010年甘肃省共签订技术合同2503项,成交金额43.084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3%(见表5-1)。按照甘肃“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要求,2011年甘肃技术交易合同登记额将突破50亿大关。

表5-1 “十五”以来甘肃省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项)与成交金额(万元)比较

img19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了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资源高效开发、现代农业、生态环境等10个方面的科技重大专项,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问题。研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609项,创利税16.82亿元,出口创汇9243万美元,节约成本2.02亿元,壮大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从源头创新、技术集成、成果推广三个层次推进,培育动植物新品种385[3]个,新增经济效益29.4亿元;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大型多用途智能控制试验机、先进润滑材料、三叠系油藏稳产技术、“喹烯酮”新兽药、“大通牦牛”新品种培育、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高效农田节水技术、重离子束治疗肿瘤技术、H1N1甲型流感疫苗以及冰川冻土、草地恢复、沙漠化综合治理等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

(三)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通过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创业扶持行动、科技创新团队、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培养和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等计划,构筑了一批产业化急需的人才聚集平台,建设了一批创新优势明显的人才群体,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进一步优化,人才培育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0年底,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0.3万人。其中,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明显的增长(见表5-2),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以及企业研发人员数均有所增加,分别居全国第23位、21位和19位。截至目前,甘肃拥有两院院士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892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0人,省级领军人才943名,省政府特聘科技专家29名。

表5-2 甘肃省“十五”末与“十一五”末科技人员增长情况比较。  单位:万人

img20

数据来源:根据甘肃科技厅提供的数据计算所得

(四)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健全

截止2010年底,甘肃共有各类研究开发机构399个,其中独立科研院所125家、普通高校35家。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农业科技园区4个、星火产业带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6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家。拥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创新型试点企业60家、高新技术企业18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9家,这些创新高地和转化基地基本涵盖了甘肃的特色优势产业,引导科技创新向高层次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

(五)科技投入逐年增加

建立健全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2010年,甘肃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47.23%,居全国第18位,较2009年提高了3位,增长指数为9.73%,居全国第四(见图5-5),科技投入有了明显提高。2009年全社会R&D总经费达到37.3亿元,比2005年增长76.4%。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为1.1%,居全国第18位,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的51%,正在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2006-2010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43.3亿元,年均增长18.74%。国家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投入15.9亿元,年均增长85.3%,参加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科研人员达5.7万人次。其中国家科技计划投入7.3亿元,年均增长96.3%,支持了756个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927项,基金投入3.6亿元,年均增长18.3%,特别是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甘肃列为地区基金申报省份,有力地支持了甘肃提升科技原创能力。

img21

图5-5 2010年全国各地区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提高百分点排序图

数据来源:科技部2010年《科技统计报告》

(六)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通过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扶持了省属重点科研院所17家,建立了省属院所科技创新团队26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6个。建成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科技环境等6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装备制造数字化设计、食品药品检测技术、精细化工品合成工艺和工程技术、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业生物过程工程创新5个行业创新平台,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初显成效,公共科技资源开放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科研院所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仪器设备更新换代步伐明显加快,10万元以上设备仪器达到745台(套),总值5.2亿元,极大地改善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环境条件。

二、甘肃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一是企业的研发力量薄弱。甘肃企业自主创新主体意识不强,对产品结构持续改进、生产技术持续优化不够重视,企业的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部分企业在技术上还一直依赖引进,一些企业在引进技术时很多环节把握不好,其结果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企业自主创新基础能力薄弱。二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营者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小进即满,贪图安逸等现象,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要承担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对企业的发展存在短视行为,缺乏战略眼光,习惯于传统生产型的经营管理方式。导致企业基本是市场流行什么,就生产什么,产品只要现时有人买就行,盲目跟随,而没有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定出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树立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对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资金风险投资进入的市场机制,在外部的金融市场环境中还没有建立起风险投资进入企业支持自主创新项目的机制。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还没有完全建立。

(二)科研结构不合理

科研院所设置与产业发展不相匹配。甘肃的科研院所主要以国家战略、国防建设发展需要设置的,科研院所设置没能跟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研究与开发能力不平衡。基础研究能力较强,应用开发能力较弱,集成研究和开发更弱。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双赢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产学研相结合方面还存在着考核机制方面的不合理性,在企业中,技术人员的创新成果与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之间的直接关系,怎样具体量化,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形成有效的指标体系。高等院校教师的考核机制还主要在理论研究及发表论文方面,与企业自主创新直接的联系薄弱。

(三)高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严重不合理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具有极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关乎着一个企业的壮大。目前,甘肃的科技研究人员相对于全国的科技人员比例是比较低的;企业员工的科技素质普遍低,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尖端人才稀缺,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全省从事教学和卫生等社会公益性的技术人员占到了2/3以上;人才分布不均衡,近80%的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基层一线的科技人员较少,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甘肃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

(四)R&D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这几年,虽然甘肃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最好的2009年R&D/GDP也仅为1.1%,仍低于1.7%的国家水平。同时甘肃的大多数企业由于自身力量薄弱,还不具备投入巨额资金搞研发的能力,也难以承担创新失败带来的巨大风险。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费用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难以生存。而甘肃企业研发投入与要求差距相差太大,没有按规定提取技术开发费用。没有足够的资金,就难以支持企业的创新力,取得大的发展,这些都给技术创新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甘肃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措施

科技创新是支撑甘肃跨越发展的战略核心,也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中心环节,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甘肃科技创新工作必须遵循全省“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促进跨越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着眼现有资源、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充分考虑区域分工和联系,结合重点城市建设发展规划,通过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优化支撑区域发展科技创新布局,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使科技创新在调整产业结构、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

(一)努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把促进科技创新、培养优秀人才、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加大力度确保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制定和完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加大科技执法力度,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推动甘肃科技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特别要及时宣传各级各部门支持利用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做法和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让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活动、创新的人们充分活跃起来,引导和推动科技人员树立创业的精神、拓宽创业的眼界、增强创业的胆识,积极主动地融入创新创业大潮。四是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环境。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激励机制,重点落实好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有关政策,加快构建有利于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体制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特色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主要由参与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构成,并由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甘肃应从现有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要求出发,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统筹部署和协同推进,以创新型区域、创新型城市等试点为载体,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动,充分发挥创新体系的整体优势,以改革促创新体系建设,大胆革除一切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坚持科技创新与区域资源优势、基础条件、产业发展方向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层次上的协调功能,使创新机构能够有机联系,区域分工协作更趋合理,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健康成长。

(三)支持鼓励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自主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我们必须创造条件,支持鼓励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财政、金融、税收、政府采购和市场准入等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建立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引导和激励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二是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重点支持企业独立建立或联合高校院所共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孵化基地,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加大攻关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三是继续推动产学研结合。围绕甘肃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战略需求,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引进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承担各类科技计划,在应用开发研究领域,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四是在抓好现有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基础上,探索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有效模式。注重发挥中小型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在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上给予更大支持,加强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四)发展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使科技成果惠及群众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主要农业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在马铃薯、航天蔬果等优质种苗、马铃薯淀粉、苹果及特色植物资源等精深加工技术领域,加强攻关,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二是加强优势特色作物与动物良种、农药、肥料、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向集约化、规模化、精准化、可控化、绿色化发展。三是为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脱毒种薯、河西及沿黄灌区高效农田节水、优质林果等“四个千万亩工程”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示范,重点支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协作,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四是构建多元化、网络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探讨推进农村科技合作组织快速发展的对策措施,加强农村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各种模式的整合与互动,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公共支撑平台,促进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加强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加强节能减排的科技攻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对“两州两市”的科技支持,加快这些地区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五)强化创新基地建设,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甘肃现有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建设符合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研平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为甘肃自主创新提供支撑。一是实施稳健的创新基地建设政策,提高运行质量,优先建设以重点实验室为主的知识创新基地,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二是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重大战略需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在科技孵化、成果扩散、产业化环节构建一批基层科技机构,加快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任务明确、运转高效的市县科技创新基地;三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服务。按照“整合、建设、共享、服务”的基本思路,整合优化现有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资源共享、运转顺畅、服务高效的全省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对企业的调研和走访,不断搜集掌握科技类企业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平台技术孵化、产学研合作、实验室建设、投融资中介等多项服务工作,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共性技术服务和产业延伸,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我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服务保障,从而实现对全省科技进步的全面支撑,对行业技术创新的有力推动和对地方经济的有效带动。

(六)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是提高甘肃科技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一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前沿学科,突出应用基础研究,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在资源环境、新材料、生物医药、重离子物理、矿产资源勘查等领域逐步建设10个具有国际声誉的优势特色学科。超前部署一批具有战略性、前沿性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获取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和发明专利,实现若干重点领域方向的跨越发展,提升应用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研究中,重点培养和资助有独立思考、独创精神的“小人物”和青年人才,选拔、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在前沿领域开展创新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认真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鼓励企业千方百计地培养、引进和使用好创新人才,特别是既懂科技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大幅度提高企业创新人才的数量与水平,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三是实施“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做好中青年学术、技术、管理带头人培养工作。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开展科技管理干部、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普遍培训。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工程和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百团千人”行动,鼓励科技人员面向农村和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形成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的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的人才开发新格局。

(七)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

科技投入是重要的战略性投资,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前提。要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一是强化各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投入责任,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公益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达到法定增长要求并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确保地方财政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决算的比例达到甚至超过国家规定的要求。同时要建立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二是要引导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甘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使之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为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保障。三是加快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科技金融合作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科技创新贷款的投放规模和力度,建立开发区一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担保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新创业投资领域。2011年6月22日上市的蓝新高科就是很好的范例。四是要完善投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科技创新事业,建立以政府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渠道的社会化、市场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四、发展形势预测

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和趋势:国际科技合作愈发活跃,科学知识的产生正日益从个体走向集体,从单一机构走向多个研究机构,从国家层面转向国际化,研究人员和机构间的联系也正逐步跨越国家和组织的边界。在所有国家,研发活跃型企业都比非研发活跃型企业更频繁地开展创新合作。甘肃科技创新趋势:

科技创新是支撑甘肃未来跨越发展的战略核心,是引领甘肃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是驱动甘肃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贯彻实施,甘肃的科技创新发展会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甘肃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会越来越大,它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未来5年,甘肃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会达到5%以上,年均将以1%的速度增长;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将分别以年均20家和60家的速度增长。

第二、资本越来越多地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科研的投入会越来越大。按甘肃科技规划确定的目标,未来五年,甘肃省R&D投入占GDP的比例要达到1.5%以上,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要达到1.5%以上,企业R&D投入占到全社会R&D投入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大中型企业R&D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不低于3%。2011年甘肃全社会R&D/GDP(研究与试验经费/国民经济收入)投入比例会达到1.2%以上。

第三、技术市场交易额将会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专利申请量将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会以年均20个左右的速度创建。第四、高科技人才将成为科技发展的先决条件,新技术、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源泉。

课题组成员:袁凤香 马燕玲 张小吴 绍 珍

执笔人:袁凤香

【注释】

[1]武永明.《甘肃:2010年度专利申请量达到3558件再创历史新高》[R].兰州晨报.2011-01-15

[2]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业务工作及综合管理统计月报》

[3]注:文中部分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科技厅信息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