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敦煌品牌系列演艺发展与预测

甘肃省敦煌品牌系列演艺发展与预测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敦煌品牌系列演艺发展与预测 郭弘一、甘肃省敦煌品牌舞台演艺发展的现状2009年甘肃省文化演艺产业以品牌引领市场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专业艺术团体87个,艺术表演场所40个,演出经纪机构27个,基本满足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甘肃省歌剧院创作的大型乐舞《敦煌韵》已先后在海内外演出400多场,2008年4月代表中国文化部参加了在叙利亚举办的中国艺术节开幕式的演出。
甘肃省敦煌品牌系列演艺发展与预测_2009年甘肃省文化发展分析报告

甘肃省敦煌品牌系列演艺发展与预测

img8 郭弘

一、甘肃省敦煌品牌舞台演艺发展的现状

2009年甘肃省文化演艺产业以品牌引领市场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专业艺术团体87个,艺术表演场所40个,演出经纪机构27个,基本满足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与此同时,甘肃省确立的“敦煌、丝路、多民族”的文化发展思路,对全省的舞台艺术创作演出起了很好的导向和推动作用。2009年,甘肃省敦煌品牌舞台演艺发展成绩斐然,在大力开发敦煌文化艺术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敦煌舞台演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大力推动和发展敦煌舞品牌,打造具有浓郁敦煌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系列舞台艺术精品。近年来,在舞剧《丝路花雨》强有力的带动下,《大梦敦煌》、《敦煌韵》、《敦煌神女》以及京剧《丝路花雨》一系列的成功,让甘肃看到了根植于得天独厚的敦煌文化、丝路文化打造文艺精品的市场前景。做好敦煌文章,打好丝路牌是甘肃舞台艺术走出全国,走向世界的一条成功之路。至2009年,甘肃省直接取材和涉及敦煌文化的舞台剧目已有10个,其中精品剧目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以其突出的艺术成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在民族艺术领域探索的垂范意义,载入新中国的艺术史册,在新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敦煌舞台艺术已成为甘肃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有力的提升了甘肃的对外形象。

2008年8月,甘肃省歌舞剧院创新修排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作为“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参演剧目晋京演出,在北京天桥剧场连续演出5场,观众场场爆满。2009年7月底,《丝路花雨》再度晋京成为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剧目”之一。自1979年首演至2009年,舞剧《丝路花雨》共演出1600场,观众达350多万人次。

兰州歌舞剧院创作大型舞剧《大梦敦煌》,该剧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文化部“文华奖”等多项荣誉。2007年10月,《大梦敦煌》作为全国十大经典舞台剧目之一参加国家大剧院首轮试演,2008年初,《大梦敦煌》第二次登上欧洲舞台,连续在荷兰、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的10个城市进行40多场演出,创下了在国外演出过百场的新记录。2009年,《大梦敦煌》被中宣部、文化部选调晋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截止2008年,《大梦敦煌》已在全国27个城市与欧美多个国家演出500余场,累计票房收入5000余万。

甘肃省歌剧院创作的大型乐舞《敦煌韵》已先后在海内外演出400多场,2008年4月代表中国文化部参加了在叙利亚举办的中国艺术节开幕式的演出。

甘肃省京剧团改编创作的京剧《丝路花雨》大获成功,2007年11月,中宣部下拨200万元专款用于该剧的精品化建设,京剧《丝路花雨》先后荣获第十届中国戏剧节最高奖项“优秀剧目奖金奖”和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新编历史剧一等奖。2009年,京剧《丝路花雨》又荣获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截止2009年6月,该剧已演出50多场,收入63万元,观众11万人。

甘肃省杂技团创排的大型原创杂技剧《敦煌神女》在第七届中国杂技“金菊奖”评选中喜获优秀剧目奖,《敦煌神女》填补了西北五省没有杂技剧的空白。2008年4月《敦煌神女》在敦煌首演,在旅游旺季连续演出5个月200多场,观众达到8万多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敦煌市把《敦煌神女》作为敦煌的文化旅游的重点品牌项目大力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推介《敦煌神女》,进一步扩大《敦煌神女》的对外影响,吸引众多中外游客观看。敦煌市组织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广大城乡居民购票观看该剧,观看人数超过1万人次,给敦煌大剧院增加演出收入80多万元。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计划在敦煌连续演出10年,不断推进敦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敦煌“打造艺术之都,建设魅力敦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步伐,实现演艺产业投资多元化。2008年,我省艺术院团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亮点频闪,在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甘肃整体形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作为省属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试点单位的省杂技团为例,2008年9月,《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及院团改制有关问题会议纪要》印发下达执行,省杂技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除了投资1300万元建成的敦煌大剧院和创排《敦煌神女》所需的700万元全部自筹外,他们还向全国招聘了60多个舞蹈、武术、杂技演员,形成了120多人的庞大演出阵容。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在《敦煌神女》演出成功后,全团160名干部职工不但每月拿到了全额工资,而且按演出场次拿到了数目不菲的演出补助,全团职工士气高涨,信心十足。2008年,甘肃省歌剧院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出台并实施了《甘肃省歌剧院演出管理规定》,对艺术创作、演出、劳务的分配、演出收入的提成等进行了科学的设定和严格的规定。在劳务分配上充分体现主创人员的劳动价值,拉大了演出收入差距,使长期活跃在一线的主要演员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对不同工种、在演出中发挥不同作用和不同角色的人员,在劳务分配上进行了更加明确、合理的细化和规定,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内部机制的不断改革,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在全院形成了尊重艺术、团结和谐的外部环境。

(三)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院团专业人员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省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机制,先后采用“请进来”、“送出去”、“主动搭建舞台”等办法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截止2008年,甘肃省文化厅先后组织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50多期,培训专业人员12000多人次。同时先后选送20多人到北京、上海、或省内专业院校、团体深造或培训;充分发挥省艺术学校的专业教育作用,先后定向开设了京剧、杂技、秦腔、陇剧、舞蹈等学员班,为省直艺术院团定向培养专业人员170多人。省歌剧院将一批专业人员送到国内艺术院校和国家级院团进行深造,已先后送出学习的有指挥、编舞、导演、器乐、声乐等不同专业的技术人才10余人,通过学习,这些专业人员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将弥补歌剧院在演职人员配置上的缺陷,为艺术生产和艺术创作提供了艺术质量上的保证。

(四)进一步加强演艺文化产业的创新。甘肃省歌舞剧院的文化产业项目自2002年开始起步,2005年逐步形成,2006年开始创效,目前办有舞蹈中专学校、丝路花雨艺术培训中心等在内的产业项目8个,这些产业项目2008年收入273.25万元,实现利润66.71万元。剧院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办学成立的舞蹈中专学校,现有教职工28人,至今已招生五届,共招收学生180名(目前在校生107名),部分学生已成为歌舞剧院舞蹈团的新生力量。丝路花雨艺术培训中心发挥品牌效应,依托省歌舞剧院艺术教育资源优势,自2006年5月开办,招收学员已达1400人,累计收入108万元,实现利润35万元。省歌剧院在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上另辟蹊径,于2007年3月在演出服装租赁业务的基础上,成立了甘肃省歌剧院舞台服装制作部,共计投入固定资产4万多元,截止2008年底实现利润10余万元。

2009年甘肃以抓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演出为突破口,为文艺院团的改革转制、走向市场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带来了勃勃生机,敦煌剧艺术舞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丰硕的艺术成果成为艺术院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甘肃艺术院团发展的一个新起点。2009年甘肃敦煌剧舞台呈现的主要特色有:其一,京剧《丝路花雨》和杂技剧《敦煌神女》为敦煌特色文化增添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和拓展了以敦煌舞蹈为代表的甘肃戏剧品牌产品,标志着甘肃以敦煌为题材,涵盖舞剧、乐舞、儿童剧、陇剧、秦腔、京剧、杂技等系列产品的形成,甘肃敦煌品牌系列演艺从打造品牌迈入品牌经营的阶段;其二,多部敦煌剧目在全国文艺评奖和展演中获得殊荣,进一步彰显了甘肃戏剧创作生产的实力和优势。2009年,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同时荣膺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并分别获100万元奖金。本次评选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举行,全国只有18部戏剧作品获此大奖,这18部保留剧目中,仅有两台舞剧作品,均被我省囊括,使我省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西部12省区第一,极大提高了甘肃戏剧的知名度。

综观以上,如何继续保护和利用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使敦煌文化成为舞台艺术创作的不竭之源,让观众在更高的文化层面和更宽泛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引起我们新的思考。

二、加快敦煌品牌演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艺就是产业,敦煌品牌演艺要真正发展起来,必须向产业化看齐。甘肃作为戏剧大省,三十年敦煌演艺发展的实践之路为今后进一步拓展市场化道路,加快行业品牌经营的规模化、多元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使精品剧目得以衍生,如何把甘肃敦煌演艺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让艺术水准与市场需求两者达到有机结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打造品牌文化的艺术追求,拓展品牌延伸

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一定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换言之,甘肃的敦煌演艺要在未来的文化大格局与市场经济中牢固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把敦煌艺术打造成甘肃特有的地域性品牌和城市名片,就要坚持依托敦煌特色文化优势,采用敦煌壁画、丝路文化为题材,以敦煌文化为基本元素,运用多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具有敦煌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剧目,通过规模化、多元化的市场运作,努力拓展品牌延伸,使敦煌艺术舞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首先,要建立营销机制,把文化艺术产品的营销作为创名牌、打市场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这就要求在经营理念上,大胆把市场意识贯穿在艺术创作的始终,变过去“以产定销”的方式为“以销定产”的方式,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要预测市场,在院团内部引入科学有效的剧目论证制度,严格成本核算,减少剧目运作的盲目性,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使演出剧目成为深受观众欢迎的艺术精品。营销迄今仍是制约艺术院团的瓶颈,立足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开展营销,唯有确认市场定位,扬长避短,才能形成和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在保持其文化特色、文化主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做好商业文章,使文化与经济相得益彰,让承载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瑰宝得以更好的彰显。

其次,在艺术创作上,要根据各自剧种的自身的特点,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多层面、多视角地挖掘敦煌文化,把舞台演艺的风格与敦煌的历史文脉背景相结合,洋溢出浓郁的丝绸汉唐风情。近年来,颇具影响的敦煌题材剧目无不成功运用了多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推陈出新,古老的敦煌文化元素和流光溢彩的现代科技手段交相辉映,中国古典舞蹈的汉唐风韵在现代音乐、舞美等衬托下,得到唯美华丽动人心弦的诠释,充分体现了历史的继承性和艺术的观赏性,达到了舞台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协调统一,展现出甘肃丝路古道文化内涵的无穷魅力。

打造品牌文化就是将某一地域特有的静止的历史遗迹变为活态的,这种品牌一出现,就会在观赏者心中唤起有关这一地域及其历史的独特回忆。进一步打造品牌文化的艺术追求,拓展品牌的延伸,关键在于敦煌艺术的原型特色,在于对壁画复活中融入的创作因素和对它注入的鲜活的生命灵性。创新艺术手法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有机结合,提升艺术品味,增强观赏性,为敦煌舞台剧打开一片新的视野。

京剧《丝路花雨》在京剧唱腔中揉入西部音乐、在戏曲表演程式里融进敦煌舞蹈,将国粹京剧与敦煌艺术相结合,开创以敦煌文化为主题进行京剧创作的先河,是对舞剧经典《丝路花雨》的又一次品牌延伸。杂技剧《敦煌神女》取材于敦煌壁画故事,将杂技、武术、魔术、歌舞、音乐集于一身,是对敦煌文化品牌的拓展,丰富了甘肃“戏剧大省”的戏剧品种,也为甘肃舞台艺术的发展探出了一条新路。

(二)扶持培养龙头文化企业,整合打造艺术精品生产基地

近年来,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推进,封闭式的“人才单位所有制”被冲破,出现了“优化组合”式的创作机制,人才结构的提升和资源的丰富,是戏剧生态良性变革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在甘肃省迈入品牌经营阶段,要依靠自己的品牌,扶持培养龙头文化企业,整合打造艺术精品生产基地,为敦煌品牌演艺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前景。整合艺术院团,就是试图通过行业或系统内部的同类项合并与资产重组,更好地挖掘和发挥艺术院团的人财物资源效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壮大实力、激发活力的目的,让艺术院团形成一个独立运作的机制和发展趋势。

2004年,兰州市对市属演艺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具有集团性质的兰州大剧院,下设兰州歌舞剧院、兰州戏曲剧院和兰州演艺中心3个实体。整合后的院团迸发出巨大活力,2006年,兰州大剧院新创新排、复排整理演出剧目17台,演出591场,观众达76.6万人次,演出收入达到1329万元,比整合前增长了一倍多。《大梦敦煌》以突出的演出效益,进入国家舞台精品工程。2007年9月,甘肃省杂技团整合敦煌市电影公司和敦煌市艺术团组建的“敦煌杂技艺术歌舞剧院”正式成立,并将敦煌市电影院改造和扩建为敦煌大剧院,使之成为敦煌杂技艺术歌舞剧院的演出基地。《敦煌神女》延伸了文艺演出的产业链条,强化演出项目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成为敦煌旅游的第三大品牌项目。随着《敦煌神女》一剧在敦煌的成功首演,甘肃省杂技团开始步入了全新的市场运行轨道,由过去的单纯的演出转化为演出娱乐、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的综合性市场运营机制,开了省级文艺团体与县市合作发展文化演艺产业的先河,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闯出了一条有益的新路。2009年4月,注册资本1500万元,总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敦煌文化艺术产业示范园区揭牌仪式在敦煌市隆重举行,它将成为我省名副其实的文化艺术生产与交流的重要基地,对敦煌艺术品牌的经营产生不可估量的增值效益。

以改革推动文化资源整合,促进敦煌品牌演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政策、市场、人才、评估等保障体系和配套措施,特别是要有完善的文化法规保驾护航,形成弘扬民族文化、扶持戏剧发展的良性机制。

(三)进一步探索股份制运营机制

要想盘活艺术院团的存量,实现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赢,须引来投资,拓宽投融资渠道,在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实行股份制,把经济领域的相关机制合理地引入艺术生产领域。股份制既解决了剧院内部资金周转问题,缓解了资金匮乏的矛盾,又转移了投资风险,增强了参与者的责任意识和成本意识。甘肃省歌剧院《敦煌韵》,实施剧目股份制,前期90万元投入中,歌剧院拿出60万元,剧院职工入股30万元,由于把责、权、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股份制的引入对剧院的深化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敦煌韵》取得良好的演出效益,创造了新创剧目连续演出的记录。省歌剧院在我省省直院团中率先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之路,“剧目股份制”也成了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一种有益的尝试。但也客观地认识到一些演出场地普遍较小,观众容纳量有限,不同层面上限制了我省股份制进一步的拓展和实施,同时艺术改革还需要国家制定进一步的扶持政策,要保证基本支出、基本设施建设,并在重点剧目创作、公益性演出、人才培养、艺术普及和走出去方面给予扶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人事代理制度等社会保障机制。根据艺术本身的特点和旋律,如何更好地运用经济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四)加快对甘肃演出市场产业化的培育

我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文化市场处于培育阶段,演出市场很不成熟,加之娱乐形式多元化的冲击,院团演出效益较低,院团发展后劲严重不足。通过甘肃演出市场产业化实践的启示,需要亟待完善解决的问题如下:

1.振兴演出市场,就要有合适的演出场地,更要有好的硬件设施——剧院。以兰州市为例,作为300万人口的省会城市来说,能够演出的剧院还不到5个,其中只有金城大剧院符合现代剧目演出的需求,其余几个剧院均年久失修亟待更新完善配套设施。我省直属专业艺术院团有8个,涵盖戏剧、歌舞、曲艺、杂技等多种门类,创作了一批广获好评剧目,但这些广获好评的剧目在兰州却处于一种窘境,比如《大梦敦煌》2008年国内外演出达到104场,在兰州却演出不到20场,省歌剧院《敦煌韵》在全国巡演多场,但在兰州却难以打开市场,缺乏演出阵地是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目前,省直院团中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演出场所,而有些院团的小剧场容量小、条件差,不适合稍具规模的演出,因此,各剧团往往不得不高额租借演出场地。在过去几年中,省地方戏曲艺术院团和曲艺团每年演出多达几百场,可是80%的演出都在农村。由于演出长期受到高额场租的限制,使许多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无法实现舞台的再现。所以,要在甘肃打开市场,更新完善配套设施也是寻求解决这一窘境的解决之道。

2.多举办一定规模的精品艺术节,促进演出市场的规模效应,使观众形成良好的商业市场意识。定期举办以敦煌题材为主,丝路文化为核心的剧目,集中展示甘肃本土舞台艺术成就,进一步提升甘肃城市文化品位,更好地宣传敦煌品牌价值,并邀请国内外演艺界的有关人士参加,举办研讨会,名家名团荟萃对提高甘肃演艺的知名度、专业艺术团体相互借鉴学习、活跃演出市场等方面大有裨益。通过声势浩大的敦煌舞台艺术品牌剧目的展演来占有市场,培养甘肃演出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票房的市场推广、观众的观赏喜好、精品剧目的市场定位,通过艺术节将逐一得以在实践中检阅。2009年7月,第3届兰州大剧院艺术节的举办,对推广和普及高雅艺术,构建西北地区中心城市演艺平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兰州文化市场产业化的培育和探索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3.鉴于演出场地普遍较小,观众容量有限,西北地区人均收入较低,建议进行低票价、多演出的市场化运作,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演出的购买力度,举办公益性优秀剧目展,这种方式不会干预演出市场和弱化演出市场,只会强化和培育新的观众群体。特别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对舞台艺术比较陌生,许多人都愿意在家看电视、上网,对剧场艺术的概念逐渐淡化,免费文化大餐为他们提供了一次了解舞台剧的机会,从而提高观看兴趣,认识舞台艺术的魅力所在,引导他们的文化消费取向。先将观众请进剧场,以此带动市场,这势必是培养文化市场的必要手段。由政府买单,百姓看戏,省文化厅演出补贴制的实施,对开拓演出市场,提高演出效益,起到了促进和保证作用。

(五)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舞台艺术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文化产业接轨,参与国际文艺舞台的角逐,应是甘肃文艺界勇于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关注敦煌演艺产业化、规模化长期的国内运营之外,还将目光放在走出甘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上,积极开展外向型经营活动,把甘肃敦煌品牌文化产品推向国外市场。兰州歌舞剧团以成功的市场化营销手段将《大梦敦煌》推向了全国,在获得市场认可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功开辟一条中国地方剧团走出国门的市场之路,该剧院也成为内地文艺团体中首家在国外自己投资、自己创造演出市场,进行纯商业演出的院团。《大梦敦煌》2000年搬上舞台以来,已经在国内外演出近600场,其中100多场是在国外演出。

《大梦敦煌》在海外商业运作的实例,让我们看到国外市场潜藏的巨大机遇,市场化的开发模式也应多一些。目前我国的文化产品受到传播手段的制约,建立自己强大的海外营销网络、营销队伍和营销机构势在必行,同时通过合资独资参股或者控股的方式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中介机构合作,借用海外的力量来推广中国本土的文化,从根本上扭转中国文化交流中的逆差,使我省的精品剧目成功推介海外。

(六)利用品牌价值,加大开发敦煌剧艺术品产业

当代艺术在其日益时尚化与商品化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公众媒体的注意力早已经成了其市场化运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打破行业界限,积极扩大文化活动服务范围,努力开拓文化产业项目、经营领域和多种创收途径。强化演出项目与影视、音像产业的结合,生产演出影视、音像产品。强化演出与艺术品产业的结合,开发演出艺术品。书刊出版,绘画与雕刻,玩具和游戏等新型的文化产业领域,搭建出延续传承舞台艺术精品生命活力的创意平台。通过文艺演出产业链条的延伸,扩大生存传播空间,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用品牌价值的优势,保护和开发敦煌剧的艺术产品,是对敦煌品牌演艺的进一步扩展和放大,这些精美众多的艺术产品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敦煌剧艺术品文化产业的前景蔚为可观。

30年来,《丝路花雨》创造并累计了难以估算的艺术价值和品牌价值。甘肃省歌舞剧院和五粮液集团合作,共同打造的“丝路花雨”精品白酒,一度占领甘肃、兰州市场,为国内首创,探索出了一条文企联营、品牌共享互动双赢的发展之路。现在以《丝路花雨》人物造型为内容的连环画、四扇屏、明信片、年历、挂历、泥塑、刺绣品等大量产品四处可见,以“丝路花雨”为商标的琴行、服装、饮食等行销世界各地,形成一个独特的“丝路花雨”文化现象和文化品牌,市场开发的潜力十分巨大。除此之外,甘肃有影响的敦煌系列演艺音像制品、卡通造型等各种衍生产品也亟待上市开发。延伸敦煌文化的产业链条,借助旅游平台,形成文化旅游产品,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甘肃提出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大背景下,在优秀民族艺术的传播与文化市场路径的探索上,敦煌品牌演艺产业开辟了一个足够大的延伸空间,对提升甘肃文化知名度,推进甘肃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