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甘肃省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时间:2022-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辖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张家川等5个民族自治县,共21个县(市),总人口33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9%。全省民族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840公里。
甘肃省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_2011~2012年甘肃省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甘肃省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辖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张家川等5个民族自治县,共21个县(市),总人口33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9%。全省少数民族人口24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9.4%,超过千人以上的民族有16个,其中东乡、保安和裕固族是甘肃特有民族。民族自治地方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0%。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于全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政治安定具有重要作用。

2011年,民族地区抓住国家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加大支持四省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时机,把握经济脉搏,推动与发展相适应的机制创新,加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缩小与其他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的差距,为全省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2011年度甘肃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特色经济发展强劲

2010年至2011年度,甘肃民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等为主要指标的经济总量稳步增长,逐步在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民族地区2010年生产总值为2500925万元,相比2009年增长了13.60%,2011年上半年甘南州经济GDP增长也达到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为2687550万元,比2009年增长了26%。在民族地区中,甘南州受灾后重建项目投资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11年连续三个月超常增长,上半年增长94.5%,1-7月份增长100.1%,1-8月份增长80.5%,2011年上半年,临夏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43.1%,同比增长53.34%;民族地区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为1996434万元,比2009年增长23.30,%,2011年1-8月份,甘南州累计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529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0%,增收15794万元,占年度预算的71.3%。

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强劲。特色农牧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初步建成了以羔羊、肉牛、洋芋、药材、花椒、豆类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特色旅游已经成为许多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实施政府主导、品牌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使特色旅游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甘肃省清真食品餐饮、生产加工、销售经营企业增长迅速,成为民族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积极落实国家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民族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

(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后劲增强

“十一五”期间,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积极实施“五路优先”战略,以建设民族团结路为目标,在发展政策上给予优惠,在项目安排上优先考虑,在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在全省少数民族地区优先实施了一大批通乡油路和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全省民族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840公里。2010年12月底,甘肃省民族地区首条高速公路—康家崖至临夏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目前兰渝铁路临夏、甘南支线的前期工作已经开始。甘南拉卜楞飞机场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在水利建设方面重点实施了东乡南阳渠工程田间配套、牧区节水示范、人饮安全等在建项目,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临夏市大夏河南岸综合治理工程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加快了以节水为主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了灌溉用水有效利用水平。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实施了村村通电视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农牧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基本解决了行政村通电话难、通邮难、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在推动特色产业、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基层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支撑服务作用日益增强。

(三)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十一五”期间,甘肃民族地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大幅度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852元和1441元,至2010年已经达到9556元和2206元。增幅状况如图10-1。

img39

图10-1 “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状况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一五”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十二五”的不断增长奠定了基础。2011年1-8月份,甘南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82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完成计划任务的65.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8853元,增长23.9%。城镇居民消费支出5858元,增长23.1%,八大类消费支出中除医疗保健支出有所下降外,其余七类均不同程度增长;2011年1-8月份,甘南州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130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2元,增长14.3%。农牧民现金支出1118元,增加109元,增长10.8%。其中:生产费用支出167元,减少41元,下降19.7%;生活消费支出925元,增加145元,增长18.6%。根据临夏市60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1-7月份,临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89.4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64.27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2%;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3738.3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8.9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3%。

(四)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口素质稳步提高

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21个民族县全部实现了“两基”目标,青壮年文盲率基本控制在5%以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学历和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保健系统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等问题有所缓解。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增长,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初见成效,广播电视覆盖率基本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初步解决了民族地区行政村听广播和看电视难的问题。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引导和鼓励各类学校、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科技扶贫的力度。

(五)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民生得到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民族地区,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加强了对老龄人口、残疾人口的服务和权益保护,社会救助和民间慈善等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进展顺利。城镇化建设有效推进,临夏、合作两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增强了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了县城道路、给排水、防洪、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在民族地区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据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最新的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7月底,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已开工14.05万套,开工率为79.06%,而临夏州、甘南州的开工率在90%以上。

(六)民族地区专项工程稳步推进,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1.“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工程初见成效

2001年,国务院将全国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22个民族确定为“人口较少民族”。“少、边、穷”是人口较少民族共有的三个普遍特点。甘肃省保安族、裕固族、撒拉族属人口较少民族,三个民族在我省的总人口为39658人,主要分布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其中88%的人口较少民族集中聚居在以上三个县(区)的117个行政村,涉及总人口14万人、人口较少民族人口近4万人。2006年以来,甘肃省认真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建设规划(2006-2010年)》,以改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重点,按照“国家扶持,省负总责,县抓落实,整村推进”的方针,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325个建设项目和2.08亿元投资,目前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公路通达率为76%,电力、通讯和广播覆盖率分别达到92%、91%和86%,全部达到国家考核验收标准。使全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本解决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群众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达到当地中等或以上水平,逐步缩小了发展差距。

2.“兴边富民行动”专项工程进展顺利

甘肃省作为一个边境省份,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唯一的边境县,为此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列入了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开展的旨在推动边境民族县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专项工程。“十一五”期间共安排项目194项,投资总额12.84亿元,通过对边境民族自治县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方面项目的实施建设,特别是“兴边富民行动”专项资金建设的马鬃山军警民饮用水净化工程、风光能互补发电站、芦草湾党河大桥、沙肃公路改造、驼马滩人畜饮水一期工程、红柳河水库等项目的相继建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边疆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边境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边境县出现了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

3.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实施

牧民定居是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牧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是加快牧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广大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在。在甘肃省21个民族县(市)中,合作、夏河、碌曲、玛曲、卓尼、迭部、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10个县(市)属牧业县。总人口为66万人,占民族地区人口的21%,土地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土地面积的92%。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10个纯牧业县(市)中1万户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甘南州近几年大力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在实施草原围栏化、暖棚化、饲草料基地化建设的同时,推进科学养畜,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水平。2008年8月,《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项目正式启动,新启动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在玛曲等甘南州6个县实施,规划2008年至2012年用五年时间实施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解决14524户73798名游牧民定居问题。项目总投资13.1亿元,其中住宅投资7.55亿元,生产设施(养畜暖棚)2.32亿元,公共基础设施投资3.23亿元。2011年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总投资13604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3230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10374万元,共建设33个定居点,定居游牧民1292户7569人。目前各项点已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并经过甘南州级评审,项目已开工建设。以阿克寨县最为典型的“县城定居型”。全县5个乡全部在县城修建了各自的“民族定居村”,所有牧民在县城有定居房,户均住房面积达120平方米。在逐步实现定居的过程中,广大牧民群众自筹资金,在开展草场围栏的同时,进行了定居住房的建设。

二、2011年度甘肃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经济总量偏小,与全省平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2010年甘肃生产总值4119亿元,而民族地区生产总值为250亿元,民族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6.07%,这与人口所占比重12.9%和国土面积所占比重40%相比,是不相符合的。2009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213亿元,甘肃省生产总值为3382亿元,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3%,2010年和2009年相比较,民族地区的生产总值在全省的份额在缩小。2010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状况如图10-2所示。

img40

图10-2 2010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状况

2010年甘肃省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8.10亿元,比上年增长36.24%。而民族地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7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6.70%,民族地区中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幅度大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达到45.20%和43.40%,其他的民族地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幅度均小于全省平均水平。

21个民族县中有14个县是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尚有贫困人口83万人,占民族地区总人口的25%。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制约民族特色经济做大做强

甘肃民族地区地缘环境相对封闭,劳动者技能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经济意识、科技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水平偏下,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能源、资源的消耗和资本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科技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运作能力都制约着民族地区特色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特色旅游产品和市场的挖掘和推广,清真食品餐饮、生产加工、销售和经营。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足,龙头企业少,结构单一,稳定性不强。投资增速比较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少,尤其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工业项目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民族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有待进一步发掘培育。

(三)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事业及民生有待着力解决

由于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许多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牧区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城乡、区域之间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水平不高、结构不优以及投入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优质教育、特殊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甘南州农牧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为4.2年,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3年和4.3年,低收入人口中藏族文盲率高达26.8%,如按汉语文计算,青壮年文盲率高达70%。国家、省、市和地方财政对文化事业发展投入不足,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卫生事业发展困难较大,地方财政困难,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医疗卫生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与分布不合理,医疗卫生设施建设落后,也缺少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质储备。

民族地区大中专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压力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城乡低保对象确定、资金管理发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困难群众的保障和救助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任务还很艰巨。物价增长过快,对提高城镇居民和乡村农牧民生活质量,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生态保护任务重,发展矛盾突出

甘肃民族地区中甘南是黄河、长江上游极为重要的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和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甘南的生态环境关系到甘肃乃至整个黄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临夏回族自治州与甘南相邻,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也很脆弱,加之人地矛盾突出,许多地方由于土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州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5%,每年有3000多万吨泥沙注入黄河,不仅威胁着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大型水库的安全,而且对兰州及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安全也造成严重影响。河西地区民族聚居区也处于祁连山地区水源涵养地。国家把甘南州定位为限制开发类主体功能区,同时把国土面积的2/3划分为国家级和省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地面积多达2200万亩。一方面国家实施限制开发的措施已经实施,但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还未出台,资源和生态保护政策的刚性限制与开发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

(五)总体上社会稳定、宗教和顺,但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甘肃不仅是个多民族地区,而且也是一个多宗教、多教派的省份。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教众多,教种齐,历史久,教派杂,影响深。民族和宗教时常纠合在一起,使甘肃民族和宗教具有长期性、敏感性、国际性等特点。还有受境外敌对势力和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挑唆,个别民族地区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

民族地区本身和全省相比,在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滞后性,都是影响民族地区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在一定的时期内,虽然民族地区总体上社会稳定、宗教和顺,但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六)扶持少数民族专项工程卓有成效,但也面临进一步发展的困难

虽然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大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以及发展基础薄弱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人口较少民族、边区和游牧民定居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与全国发展水平还有不小差距。突出表现在:这些民族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农牧民收入水平较低,例如,2011年积石山县农民收入为2011元,是全省水平(3308元)的61%;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群众增收渠道窄;农牧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因灾返贫现象严重;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社会事业发展尤为滞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困难多,许多口耳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流失甚至消失;群众自我发展意识较差,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较低等。

三、2012年甘肃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预测与建议

(一)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也都涉及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推进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给予了非常优惠的支持政策,我省民族地区具有借势发展的有利条件。国家组织开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等专项工程,我省积石山县、肃南县、肃北县等地均能享受优惠政策扶持,带来了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的大力支持,在2011年已经初显效果,例如:在民族地区中,甘南州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11年连续三个月超常增长,上半年增长94.5%,1-7月份增长100.1%,1-8月份增长80.5%。所以,2012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如此发展劲头持续,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着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甘肃少数民族牧区有0.067亿多公顷天然草原,是我国五大草原牧区之一。草原畜牧业是少数民族牧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通过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外联市场,内接牧民,可以带动牧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清真食品产业和藏医药工业为龙头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加工业发展潜力巨大。虽然国际遭遇金融危机,但目前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不减,阿拉伯国家原油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因此其消费需求不会下降,对我省清真食品和民族特色用品的需求不会减少,这有助于进一步开拓清真食品产业的国际市场,实施民族贸易多元化战略;民族地区地域广阔,文化深厚,特有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和历史遗迹十分丰富,由于旅游业的关联性强,通过培育旅游支柱产业,能够带动并促进与旅游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加大生态建设,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继续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游牧民定居,支持草原鼠害防治等项目。建立甘南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大湿地保护力度,逐步恢复水源涵养功能。做好白龙江流域水源涵养林草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重点治理水土流失。稳步实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规划,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

甘肃民族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地区,是江河源头、流域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湖泊、湿地和水库周边、荒漠化及水土流失严重的重要地区。对于流域、区域及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甘肃省民族地区大多被划为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生态补偿机制,确定补偿范围、标准等。并在甘肃民族地区率先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同时,延长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工程补助期限,提高补助标准,增设转移支付补偿基金,并逐年按一定比例增加。

(四)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效能

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甘肃少数民族处于整体贫困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甘肃省21个民族县(市)中,有14个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甘南州贫困人口2010年还有15.22万人,贫困面为27.4%,临夏州2010年贫困人口为45.11万人,贫困面26.08%。

目前国家扶贫投入标准低,无法满足当地需要。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劳动力素质较低等因素的制约,许多地方的扶贫成本远高于其他地区。例如:实施同一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甘南州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原材料成本高出一倍以上。据甘南州测算,在农牧户家庭支出方面,牧区生活消费支出高于农区1886元;在生产性支出方面,牧区比农区支出高387.85元。建议国家提高藏区贫困标准上限,打破藏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界限,实行连片开发综合治理。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信贷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有效改善解决群众基础设施条件。帮助移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劳务培训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贫困居民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务收入。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把政府的关怀与社会的关爱及广泛参与有效结合起来,提高扶贫的效果。

(五)少数民族专项工程有待国家和省级进一步纵深扶持

少数民族专项工程实施以来,受益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特色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但这些地区和全省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发展困难,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对于少数民族专项工程的实施,仍然需要以切实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进一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着力促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着力培养造就各类人才。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着力构建和谐家园,促进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六)协调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稳定促发展,发展保稳定

事实证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加快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要协调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稳定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定。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尤其要警惕外来势力对民族地区的渗透和分裂活动。在民族地区加强普法教育、爱国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加强社会管理和综合治理,为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

执笔人:马东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