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的整合与共有知识的形成_产学合作知识共享

知识的整合与共有知识的形成_产学合作知识共享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的整合与共有知识的形成_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二、知识的整合与共有知识的形成知识整合与共有知识的形成是产学合作知识共享运作的第二阶段。知识整合为共有知识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共有知识的形成是知识整合的目的之一。其次,知识整合以知识组织体系为基础。3.知识整合的协同运作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中知识整合运作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合型协同。

知识的整合与共有知识的形成_产学合作知识共享

二、知识的整合与共有知识的形成

知识整合与共有知识的形成是产学合作知识共享运作的第二阶段。知识整合为共有知识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共有知识的形成是知识整合的目的之一。知识整合的框架可以概括为“两大特征、四大条件、四大层次、四大协同机理”。“两大特征”是指知识整合的动态性特征和系统性特征;“四大条件”是指知识整合以信息整合为前提,以知识组织体系为基础,以语义标引为中枢,以知识呈现为手段;四大层次是指显性与隐性知识的整合、应用知识与基础知识的整合、自有与共有知识的整合、个人与组织知识的整合;四大协同机理是指适应进化机理、协同旋进机理、择优弃冗机理、互补相容机理。这个知识整合的框架是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关键环节之一,推动了共有知识的形成。

1.知识整合的涵义

整合,就是要遵守,服从,与某些东西一致,也就是要将原来不同性质、结构的个体优化组合成为一个高效的整体。因此,整合有调整与协同的涵义。整合不仅是变革原有事物,也会创造新事物。知识整合实际上贯穿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全过程。知识在选择、学习、吸收、应用、创造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组合,不断发展与完善。因此,知识整合就是运用某种系统化的、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来自不同层次、不同来源、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知识的综合与集成,使得原来零散的、杂乱的、无序的知识经过整合后创造更大价值。因此,知识整合绝不会是现有知识的简单加和,而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整合对于产学合作知识共享非常关键,因为企业和大学的自有知识只有经过合理的整合,才能有效地共享。知识整合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挖掘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动态关系。知识整合不仅仅是知识认知能力的重新组合,它是更高程度上的知识创新过程[133]。

产学合作的知识整合,就是企业和大学的自有知识经过选择和溢出阶段后,进入到合作双方建立的共享知识库中,以合作组织双方的知识概念模型为指导,通过知识识别、知识挖掘、知识学习、知识融合,以知识组织体系为支撑,对产学合作双方进入共享知识库的知识概念及其关系进行整理、组合的过程。(www.guayunfan.com)

企业与大学的自有知识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通过知识整合,才能降低知识的离散程度,知识整合是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协同的关键。首先,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对企业和大学各自知识的有效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体现知识价值。产学合作知识共享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企业和大学的知识扩散过程,从纵向来看,这个过程是一个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人员培训、成果扩散到集群创新的复杂系统;从横向来看,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与相关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形成了具有因果关系的链条式的系统。无论是纵向系统还是横向系统,在产学合作知识共享过程中,每个环节中的知识要素必须相互关联,相互配合,协调运行,才能产生出各个知识要素独自运作无法产生的整体效应。拥有不同类型知识的知识主体只有在知识整合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不同于单个知识个体的建立在共享基础上的知识。知识整合不仅产生了1加1大于2的效果,而且还创造了一种新的知识情境,即知识综合体。这种知识情境能够协调个人和组织的行为,通过知识整合产生的综合体知识,使企业和大学成为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共同体。

2.知识整合的特征与条件

(1)知识整合的特征

知识整合具有两大特征:动态性特征和系统性特征[134]。产学合作知识整合是一种外生性的知识整合,其动态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企业和大学知识的相互转化和转移,以及知识整合与外部共享环境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实时协同。共享知识的整合必须能够同步提高知识共享的柔性,实现不同类型知识在不同组织层次的双向流动,满足知识主体的需要。知识整合的目的之一是提升组织的核心能力,因此知识整合必须具备足够的灵活性,知识整合的内容、范围和方式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适应性地协同变化与调整。同时,知识整合的内容、方式等还要与组织知识战略相协调,知识整合的系统性体现在知识整合的空间范围,以及知识整合平台中的资源范围。产学合作中的知识整合不仅是突破组织界限的跨组织知识整合,与此同时,知识整合通过系统分析各项知识资源,使得产学合作中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能够相互支撑知识战略,使得这些知识资源形成知识共享的平台,从而提高知识共享效率。

(2)知识整合的条件

知识整合是以产学合作知识组织体系为整合基础,通过信息语义关联机制,把企业和大学溢出的自有知识连接为清晰的共享知识网络结构,为企业和大学进行知识检索、知识利用提供方便[135]。首先,知识整合以信息整合为前提。知识整合是信息整合的高级阶段,它不仅使相对独立的知识主体及其关系形成一个有机关联的整体,而且对蕴含在知识集合中的相关概念和语义进行解释。其次,知识整合以知识组织体系为基础。知识组织体系是对知识资源内容概念及其关系进行描述与组织的工具,也是资源语义模型的形式化,它支持对资源对象按照知识内容进行组织和描述,支持基于语义和推理的知识检索。第三,知识整合以语义标引为中枢。借助信息学中的语义标引工具,知识整合对知识资源对象进行概念分析、分类、标引、描述和处理,使相对独立来自企业和大学不同系统的知识集形成具有语义关联的知识组织系统。第四,知识整合以知识呈现为手段。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知识表示技术,将共有知识按照一定的手段,在某种类型的合作界面上呈现出来,如通过知识共享网络。最后,知识整合以知识检索为目的。产学合作知识共享要建立双方的共享知识库,将溢出的自有知识转化为共有知识,从而为知识应用做准备,那么知识检索是能够帮助实现双方知识关联和概念语义检索的智能化的检索方式。因此,只有进行知识整合,才能在有序排列的基础上做到知识检索。

3.知识整合的协同运作

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中知识整合运作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合型协同。在多种知识协同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应用知识与基础知识、自有知识与共有知识、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等不断地产生非线性的关系,产生放大效应和涌现效应,不断地创造出各种新知识。

知识整合协同运作实际上就是产学合作的知识之间的联系、调节系统与环境关系的方式及其调节原理[136]。基于对产学合作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整合的产生、形成、稳定及发展这一动态发展过程的认识,在以适应进化机理、协同旋进机理、择优弃冗机理、互补相容机理多种复合机理共同作用下,构建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中知识整合协同框架模型,如图3-6所示。

(1)如图3-7所示,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在适应进化机理的推动下相互转化完成知识整合。个人知识具有专有性和隐含性,是组织中知识员工长期学习的结果;组织知识是组织整体智慧的结晶。适应进化是组织与个人自然选择流动知识、自动遗弃过时知识的过程。随着组织知识体系的不断扩张,新知识系统的构建将对原有旧知识产生压力,一部分知识被淘汰。新知识系统是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要素为适应共享的目的而互相选择、适应进化后的共生结果。

图3-6 知识整合协同框架模型

图3-7 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适应进化

(2)如图3-8、3-9所示,在协同旋进机理的作用下,产学合作中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经过SECI(社会化、外化、内化、整合)循环,形成了一个持续的知识螺旋上升扩散效应;整合过程就是这两类知识的不断转换,一方面是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或者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通过产学合作双方知识的整理,促进知识的扩散和学习;另一方面,则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或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目的在于将知识内化为企业或大学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促进组织核心能力的发展[137]。企业与大学之间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不断地相互转化与协同整合使得产学合作双方实现整体创新能力的倍增和涌现。

图3-8  SECI知识螺旋循环

图3-9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

(3)如图3-10所示,企业与大学的自有知识与共有知识之间不断相互整合,在择优弃冗机理作用下,组织对自有知识进行选择和溢出,通过对共有知识的识别,摒弃与知识共享目的不一致的知识,将整合后的知识融入到企业或大学的知识系统中创造新的价值。

(4)如图3-11所示,企业与大学在互补相容机理作用下,不断从外部吸收整合互补知识,弥补双方知识和功能的不完备,实现组织知识系统的优化整合,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之间的互补相容、相互关联,是形成与提升组织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现代创新所需要的知识资源越来越复杂,不同组织之间的知识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创新所需的知识不可能都由某一类型的组织来创造,企业与大学之间的知识整合就是通过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的互相交流学习来实现组织内外知识的互补,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以求较快地获得新知识并及时加以利用。

图3-10 自有知识与共有知识的转化

图3-11 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转化

若想使企业与大学的知识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企业和大学应高效协调诸机理的相互关系,动态调节和优化各类知识及相互作用,进而改进组织自主创新结构和流程。

浙江联丰集团的成长过程充分体现了知识整合的作用。浙江省是我国制造业产业发展较快的区域,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是一些产业集群形成和产生的前提;另一方面也是这些产业集群升级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郭斌,2007)。其典型案例就是浙江上虞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从“星期天工程师[1]”到成果购买、技术入股,从建造企业研发中心到打造合作团队、实行联合攻关,从产学共建到市校合作并全面推进,其产学合作之路越走越宽。浙江上虞冷却塔产业集群的发展就是国内产学合作中企业知识整合后飞速发展的缩影。浙江上虞冷却塔1976年起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浙江上虞地区的重要产业,年工业产值4亿多元,并已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上虞冷却塔产业集群的发展是随着浙江联丰集团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联丰的创始人筹措2万元起家,从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中开始了企业发展之路。上海交大的专家、教授当年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中为联丰的员工讲授流体力学的知识,在这些“星期日工程师”的热心指点和手把手指导下,工厂员工通过虚心求教及钻研精神,终于掌握了这门技术。办厂伊始,联丰厂就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知识,非常注重吸收外部的知识。其独创了一条被称为“三梯登高”的道路。所谓“三梯登高”,就是借大学、大企业、大科研单位这三把梯子,与他们通过联合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星期日工程师”的关系与上海交通大学挂钩,建立了产学合作关系,请他们派了10名专家教授驻厂指导,办起职工文化学校,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输送一批文化较高的青工到上海交大等院校专业培训,回来后成为技术骨干。

图3-12 联丰集团的知识整合

如图3-12,我们可以看出,联丰集团从起步阶段开始,首先是通过上海交大专家的讲授、指导等获得了所需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是一个单向、被动输入的过程;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无法满足企业对知识的需求,所以联丰集团通过派遣员工到大学学习,主动向外部知识库去索取所需的知识,这些员工将学校所学的知识带回了企业,应用于企业的各个层面上;通过产学合作共建实体,与多家大学形成互相交流、探讨、合作、相互配合的关系,各成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各自的知识得以传播,合作成员的知识库容量增加。企业内部在设计、生产、安装、销售及解决难题等各个环节中通过自己的学习、钻研而积累起来的知识更多的是以个人为主,以经验和诀窍形式存在的隐性知识体现得更为明显,其中的部分内容通过内部的师徒传授方式得以传递,还有部分的内容则由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整理、归纳,最后形成组织知识。知识整合是联丰集团乃至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主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色发展的道路。

4.共有知识的形成

共有知识的形成是指在选择与溢出、整合已有知识之后衍生新知识的活动。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在实践中往往却非常复杂。因为必须要让所有参与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员工在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发生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其形成与演化分为五个阶段:分享隐性知识、形成概念、确认概念、建立知识模型和跨层次的知识扩展[124]。

第一,分享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分享是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学习过程的重要表现,是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知识的形成是从知识学习开始的。隐性知识的分享是通过个人在共享平台上的“亲密”接触,将隐性知识从一个人向其他人转化、学习的社会化过程,它是共有知识形成的准备阶段。如建立自我组织小组。团队成员可以在知识共享平台上彼此分享情绪、感觉和心智模式,以建立互信。第二,形成概念。在隐性知识的分享过程中,大量的隐性知识——经验和想法等——在合作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将被编码成显性知识。自我组织小组将分享的隐性知识以新观念的方式转换成显性知识,这个过程相当于外部明示。第三,确认概念。在这一阶段,检查新形成的概念是否符合合作双方的要求。如果概念不能反映双方合作的目标或认识,就需要重新返回到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之前的每一步进行反馈。第四,建立知识模型。即将已确认的概念转换成能够反映合作双方要求的具体知识模型。由于知识模型是外显的,因此转换之后的知识模型也是外显的。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相当于汇总组合,是将来自企业和大学知识整合后汇总到共享知识库的过程。当然,这一阶段中,参与合作创新的个人还要及时掌握和消化这些新知识,从而实现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第五,跨层次的知识螺旋式的扩展。共有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新的概念经过创造、确认和模型外显化后会继续前进,并可能在其他层次上发展成知识的新循环。

共有知识的形成不会自动自觉,或者想当然地发生,它需要组织提供制度保障,从而使知识得以真正实现跨组织、跨领域地流动、共享。这些制度可以包括举行经验交流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组建专家组对问题进行解答、员工互换交流等形式。

通过这样一些复杂过程的反复螺旋循环运作之后,就产生了产学合作所共有的知识库,它是在原有知识资源基础上进行的增值性创造。当然,要使得这种知识共享的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不仅要注重共有知识的采集和储存,更要注重共有知识的利用。为此,我们还需要在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中为不同组织成员提供持续获得、创造、探索、累积新知识的产学合作创新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