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产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文化产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产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韩顺法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李向民内容提要:文化产业是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它的提出,其意义不在于对所涉及的产业内容进行重新分类统计,而在于文化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形式对整个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

文化产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韩顺法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李向民

内容提要:文化产业是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它的提出,其意义不在于对所涉及的产业内容进行重新分类统计,而在于文化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形式对整个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为此,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文化产业的关联特征及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得出我国文化产业关联性强、发展快以及适合采用主动发展模式等结论。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产业结构;产业关联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经济增长模式是粗放式的,建立在“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基础之上。这种模式在面临商品过剩和资源环境双重约束的情况下越来越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成员人均占有财富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社会需求结构及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而,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内在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文化产业的研究回顾

尽管文化的经济现象早已存在,但文化作为一个产业概念被提出的时间并不长。目前,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国内外的学术界和各国政府机构的关注侧重点各不相同,以至于文化产业的内涵界定方面仍存在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获得,采取的经济战略,其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为了促进文化发展”,强调了当代文化产品的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的特征。贾斯汀·奥康纳指出:“文化产业是指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那些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自他们的文化价值。”(1)白仲尧(2000)认为文化产业是专门为社会和大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部门,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经济部门。(2)花建(2003)将文化产业概括为:以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以创造利润为核心,以文化企业为骨干,以文化价值转变为商业价值的协作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3)谢名家(2002)从精神生产的角度给文化产业做了比较宽泛的界定,他认为:文化产业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人类脑力劳动为基础的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形态。他通过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信息化方式,使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多样化、精神文化服务市场化。其外延包括教育、科技、信息、文艺、新闻、出版、设计、策划、咨询、决策等。(4)我国国家统计局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各种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5)尽管一些政府部门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文化产业的内涵,但他们都强调了文化的经济属性,并从产业角度对其进行论述。

由于文化产业在理论上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导致许多学者或政府做出不同的产业划分范围。在英国,文化产业被称为创意产业,它们主要指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电视和广播、表演艺术、出版和软件等13个行业。在北美产业分类(NAICS)中,文化产业代表信息与文化产业(51)以及艺术、娱乐和消遣行业(71)两大类别。(6)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分类体系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文化领域,而且还包括了软件、数据库、无线通信服务、在线信息服务等现代IT业务。英国学者普拉特(Pratt)在研究中使用了一种新的文化产业统计分类,即“文化产品生产体系”(Cul‐tural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CIPS),其主要方法是把文化产业划分为内容创意(初始生产、委托制作等)、生产输入(生产设施的制作)、再生产(再生产和集中发行)及分配/交易(权属消费的交换地点)四个环节,该分类遵循文化产品价值链的层次,较全面地分析了文化产业的有机构成。(7)与此相类似,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并公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文化产业相关层(见图1),该分类方式反映了文化产业在产业层面的关联性。另外,匡导球(2006)认为文化产业分为狭义、广义和相关产业三个层面:其一是狭义文化产业,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科教文卫”中“文化”的概念,包括文化艺术业、艺术出版、文物保护、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新闻、文化艺术经纪与代理、其他文化艺术业和广播、电视、电影业。它的主要产品就是服务型文化产品和实物型文化产品两类;其二是广义文化产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称,包括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电影业和教育业;其三是文化相关产业,它是与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三大产业中将较多地体现文化特征和审美艺术特征的行业,也纳入文化相关产业的范畴。(8)

img2

图1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基于文化生产过程形成的产业链,也就是文化产业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从文化产业链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所涉及的产业部门非常宽泛,除核心层以外,它的相关层不仅仅局限于服务业的领域,而且还包括了与文化设施有关的制造业的部门。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重要因素。对此,许多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吕方(2005)对文化产业发展与江苏省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做了考察,他认为文化产业发展有助于江苏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产业文化和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9)胡惠林(2006)认为中国文化产业是在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战略转型进程中被提出来的。(10)冯子标(2008)认为在精神文化消费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带动了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并且对城市化有促进作用。(11)随着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文化产业经由与相关产业的关联,主要是文化要素在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地位的普遍增强,市场供给的最终产品显示出文化魅力,消费需求不断提出文化的诉求,二者的互动不断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进行,成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根本动力。荣跃明(2005)认为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使文化产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内涵日益丰富,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更趋广泛复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趋突出,逐渐成为了整合和带动其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12)

文化产业的提出,其意义不在于对所涉及的产业内容进行重新分类统计,而在于强调文化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形式对整个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虽然有关文化产业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多局限于一些概念和现象的定性描述,从定量角度研究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为此,本文力图通过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数据说明及调整

所采用主要基础数据来自2002年122个部门的中国投入产出表。《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将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划分为122个部门,其中第一产业6个部门,第二产业82个部门,第三产业34个部门。为了更好地比较和说明问题,同时选取了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部分数据。

本文对文化产业的统计主要参考2004年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选取投入产出表中的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玩具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文化与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事业、专业技术及其他科技服务业、教育事业、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体育事业、娱乐业共15个部门作为文化产业统计部门。另外,把第二产业中的文化产业部门称为文化制造业,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产业部门称为文化服务业,两者分属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和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那么,文化产业与第一产业、剔除文化产业后的第二产业、剔除文化产业后的第三产业构成并列的4*4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将文化品制造业、文化服务业与第一产业、剔除文化产业后的第二、第三产业构成5*5投入产出表。

2.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产业关联特征。投入产出法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于1936年首次提出的,主要运用投入产出表对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分析。(13)投入产出表反映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并通过一系列的系数值反映了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完整的国民经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包括中间使用、最终使用、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四个部分。这样就可以利用数据,计算出一系列反映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指标,从而揭示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特性。其中,涉及的主要概念与指标有:

(1)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产业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其他产业的各种中间投入的数量。分配系数是指某部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包括进口和调入),被各部门中间使用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img3

其中,xij指第j产业对第i产业的消耗量;Xj指第j产业的总投入。xji指第i产业对第j产业的投入量,Xi指第i产业的总产出。

(2)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中间需求率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中间使用)与第i产业产品的总需求量(中间需求量+最终需求量)的比值。中间投入率指国民经济中第j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的比值。计算公式分别如下:img4img5img6

式中:img7分别为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和最终需求量。分别为国民经济中第j产业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中间需求率实际上反映了各产业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中间投入率可以反映某一产业对上游产业的直接带动能力。

(3)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Fi是指某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时引起其他所有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程度。感应度系数Ei是指其他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时引起某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程度。

img8

img9

bij是里昂惕夫逆系数,计算公式为(I-A)-1,该矩阵称为里昂惕夫逆矩阵。其中,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由于X=(I-A)-1Y,其中X为总产出矩阵,Y为最终需求矩阵,里昂惕夫逆系数表示增加某项单位最终需求所诱发的部门生产额,即最终需求对不同部门的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反映某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某产业受其他产业需求的感应程度即该产业受其他产业的拉动能力。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大小可以看成某产业能否作为先导产业加以发展的一个依据。

三、实证结果分析

1.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按照当年价格计算(见表1),2002年三次产业(二、三产业除特殊说明外,均为除去文化产业的统计)及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总量分别为1997年的1.13倍、1.37倍、2.14倍和3.11倍,体现出第一、二产业稳步增长,第三产业及文化产业快速增长的发展特点。文化产业的增长非常显著,增长速度位居首位。从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看,从1997年到2002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5.82、7.38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及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上升趋势明显,由1997年的25.34%、5.24%分别上升到2002年的33.67%、10.12%。其中,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重增长最为突出,几乎翻了一倍。

表1 各产业增加值及比重

img10

从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看,以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核心层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占的比例一直大于以文化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相关层。1997—2002年,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的增加值总量分别增长1.80倍和4.20倍,两者都明显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其他部门的增长量,特别是文化服务业这一比例达到4.20倍,远高于一般服务业的2.14倍;增加值比重分别从1997年的2.38%、2.86%提高到2002年的2.66%、7.47%。两者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其中尤以文化服务业最为突出。这表明文化服务业是现阶段驱动我国文化产业增长的重要部门。

2.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性

文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是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对其他产业的中间消耗量,反映了文化产业的拉动和影响作用。表2数据显示,文化产业对一、二、三产业及文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013 5、0.286 4、0.111 4及0.130 3。这说明文化产业每1万元的最终产出当中,需要分别消耗一、二、三及文化产业135元、2 864元、1 114元及1 303元的中间投入。可见,我国文化产业对第二产业、文化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大,而对第一产业的消耗非常小,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对工业和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较强。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快速发展的外延扩张阶段,需要大量的工业品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大量服务产品的投入,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就文化产业自身来讲,文化产业对自身的中间需求主要来自文化品制造业,这一比例达到1.103,远远高于来自文化核心层的文化服务业,对文化服务业的需求仅为0.027 3。这说明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是一个间接反馈的过程,首先通过发展文化服务业带动文化制造业,然后通过文化制造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

表2 各产业直接消耗系数

img11

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中间投入用直接分配系数来衡量。文化产业对某部门的直接分配系数,就是文化产业分配(销往)给该部门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占全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比重。通过直接分配系数可以知道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流向及比重,从而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其他产业的影响和制约的程度。表3数据显示,文化产业对一、二、三产业及文化产业的直接分配系数分别为0.009 8、0.188 2、0.161 2及0.130 3。这说明文化产业总产出中的0.98%、18.82%、16.12%及13.03%的比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分别流入到第一、二、三和文化产业部门中。数据表明,文化产业最主要的投入部门是第二产业,这说明第二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投入,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保障。另外,文化产业也有较大比例用于第三产业部门。相比之下,文化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投入比例却非常低,这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低下,文化科技产品应用程度偏低有关。在文化产业内部,文化产业对其自身投入最多的是文化制造业,分别向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投入17.74%、7.42%,合计为25.16%。这说明文化制造业虽然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但它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表3 各产业直接分配系数

img12

3.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和需求分析

中间投入率反映了该产业对其上游产业总体的、直接的带动能力。表4数据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的中间投入率为54.16%,低于第二产业的中间投入率78.41%,高于第一、三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它们分别为41.81%、47.67%。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对其上游产业总体的、直接的带动能力较强,但相比第二产业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与现阶段我国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及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基本国情相符。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尤其在经济急剧扩张时期,更容易成为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的主动因。与产业中间投入相对应的是产业增加值,产业增加值反映了在一定的情况下某一产业的投入产出情况。由表5可知,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产业增加值率分别为58.19%、52.33%和45.84%,明显高于第二产业的21.89%,说明它们在一定投入下的产出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从营业盈余这个指标来看,文化产业、第三产业要明显高于第一产业,特别是文化服务业的营业盈余率为总产出的12.10%,位居首位,说明我国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新兴行业,产业附加值高,符合未来产业演化的趋势。

表4 各产业中间投入及增加值

img13

表5 各产业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情况

img14

依据中间需求率,能够比较精确地计算出各产业部门的产品用作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表5反映了我国各产业的中间需求情况,其中第二产业的中间使用率最高,达到67.99%;另外,中间使用率超过50%的还有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为57.17%、50.99%。文化产业的中间使用率为48.94%,低于50%,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的中间需求小于最终需求,更多的充当了消费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业是一种消费性服务业。产业的最终需求包括居民消费、资本形成、出口等部分组成。消费率和积累率分别代表某产业的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占总产出的比例。我国文化产业的积累率为2.90%,即文化产业每提供100元的最终产出,有约2.90元可以通过固定资本或存货的方式积累下来,该水平与我国其他产业部门相比显得较低,说明我国在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方面还显不足。我国文化产业的消费率为41.26%,即文化产业每提供100元的最终产出,有约41.26元被居民和政府消费,该水平高于第二产业的9.79%,略低于第三产业的41.31%。在文化产业内部,文化服务业的消费率高达61.28%,即使是文化制造业其消费率也高于一般制造业水平,文化产业具有消费率高的特征。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旺盛的消费市场来拉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培育文化市场对文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另外,文化产业还具有文化制造业出口率高和文化服务业出口率低的特征,说明我国在文化品制造方面在国际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这与我国制造业大国的身份是一致的。但原创性的文化服务贸易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我国文化产业的波及效果分析

通过对我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调整合并,得到4*4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利用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求出四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如表6。就影响力系数来看,文化产业和第二产业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001 6和1.225 1,两者均大于1;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感应力系数小于1。这说明文化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其他部门最终需求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总体的平均水平,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强于其他各产业,具有较强的后向关联效应。从感应度系数看,第一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超过1,而其他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其中,文化产业的感应度系数最低,仅为0.601 3。可以发现,其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中间使用较少,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最终需求的感应程度低于产业的平均水平。

表6 4*4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表

img1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各部门的产业波及效应,利用我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122*122部门间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其中,文化产业各部门的情况如表7。

表7 文化产业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img16

文化产业各部门中,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7个。它们分别是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507 6、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1.491 6、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312 0、文化用品制造业1.24、玩具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1.184 4、工艺美术品制造业1.181 3、造纸及纸制品业1.065 3。像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影响力系数很大,在122个部门中排名第2、3位。数据表明,影响力系数排名靠前的文化产业部门多是文化制造业,并同属于第二产业。相比之下,文化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普遍较低,只有科学研究事业、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接近于1,其他文化服务业排名都非常靠后。

虽然文化产业整体感应度系数较低,但不代表产业中所有部门感应度系数低。在文化产业各部门中,造纸及纸制品业、信息传输服务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其感应度系数超过了1,分别为2.647 3、1.476 6、1.094 0,在122个部门中排名比较靠前。与影响力系数不同的是,文化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远没有影响力系数高,如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仅为0.158。这是因为大多文化制造业直接满足人们的最终的文化需求,它们是消费资料而不是生产资料,所以,对其他行业最终需求变化的感应程度较低。相反,一些文化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排名有上升趋势,如信息传输服务业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说明这两个部门受其他部门最终需求的影响程度较大,随着我国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它们会成为重要的支撑行业。相比较,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专业技术及其他科技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较低,分别为0.114 5、0.277 9、0.373 4。这与目前研发活动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研发产品参与市场交易少有关。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与其他文化服务业部门不同,它是提供最终需求的行业,其感应度系数不高则在情理之中。

四、主要结论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产业特征做了详细论证。分析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总体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势必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我国不但有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而且拥有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2)在我国,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存在着密切的前向与后向关联关系。我国文化产业与第二产业间的直接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以及中间投入、中间需求率等指标值都高于其他产业。一方面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高,另一方面说明文化产业是第二产业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后的产物,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然结果。另外,数据指标显示我国文化产业与第三产业有着较强的关联性,仅次于第二产业,预示着文化产业有进一步高级化的趋势。同时,随着产业文化的延伸,文化要素在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地位的普遍增强,文化产业提高相关产业附加值的功能会被挖掘出来。

(3)文化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最终需求型行业,产业附加值高,是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的重要选择。根据钱纳里、渡边等经济学家的产业划分方法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可以认定我国文化产业属于最终需求型产业,即中间使用率小于50%和中间投入率大于50%的行业。文化产业主要以满足人的最终需求为目的,同时,对其他产业需要较高中间投入,其盈利能力在各行业中处于上游,具有较高产业附加值。这些特征决定了,在我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调整产业结构的今天,文化产业适宜于作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进行培育,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和谐健康的发展。

(4)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推动力强,但受经济拉动力弱,适合采用主动发展模式。综合考察我国文化产业及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能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产业波及效应显著。但文化产业受其他产业发展的拉动能力弱,对其他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反应不敏感。因此,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政府主动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扶持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并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The Empirical Study of Cultural Industries’Influence o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nalysis Based on Input‐output Tables

Han Shunfa Li Xiangmin

Abstract:Cultural industry is a new industrial form,its meaning does not lie in the industries’reclassification of the statistics,but rather the im‐pact on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n independent industrial form.In this paper,we use input‐output method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its status and role in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cultural industries is connected with other industries closely,rapidly developing,and suited to adopt active mode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ies;Analysis of Input‐output;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ial Incidence

【注释】

(1)苑洁:《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98—106。

(2)白仲尧:《文化产业理论的几个问题》,《财贸经济》2000(2):70—80。

(3)花建:《创新融合集聚: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三者间的互动趋势》,《社会科学》2006(6):43—49。

(4)谢名家等:《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EB/OL]。http://www.stats.gov.cn/tjbz/hyflbz/xgwj/t20040518_402154090.htm,2004‐05‐18。

(6)冯子标:《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7)Pratt A C.The Cultural‐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A Case Study of Employment Change in Britain,1984‐91[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7,29(11):1953—1974.

(8)匡导球:《突破“瓶颈”制约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6(6):228—232。

(9)吕方:《发展文化产业与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学海》2005(4):179—181。

(10)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的属性与运动规律》,《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13。

(11)冯子标:《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1—95。

(12)荣跃明:《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社会科学》,2005(9):176—184。

(13)Leontief W W.Quantitative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 in economics of United States.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1936,8(3):105—1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