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是“体验式产品”,体验式产品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互动性、独特性是体验式产品的重要特征,消费者消费“体验式产品”,追求的是难忘的体验,这就要求文化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应该以消费者偏好为导向,通过创新资源组合方式,实现文化产品的创新。

第二节 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文化产业的发展表现在产业内分工的深化与产业边界的不断拓展,产业内的演进主要是产业内分工不断深化,这实际上是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文化产业的专业化主要是基于人而言,即个人只从事某一具体的环节,比如职业导演、职业演员的出现都是文化产业专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的体现。文化产业的多样化是指文化产品生产迂回程度的增加,经纪行业的产生就是文化产业多样化的体现。

产业边界的扩展是指文化产业的边界不断扩大,与其他产业不断进行融合。斯蒂格利茨将产业融合分为技术替代性融合、技术互补性融合、产品替代性融合和产品互补性融合四种基本类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更多的是通过产品互补性融合,即发挥文化产业和其他行业的比较优势,发挥各自核心资源的功效,最终实现产业的“双赢”。日本动漫产品利润的2/3出自于影视放映、音乐、电子游戏、玩具、文具、文化服饰等相关衍生产品;而美国电影收入不足总收入的40%,巨额利润来自同一产品衍生出的电视、游戏、小说、录像出租、电影纪念品、影视旅游等。

(一) 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前人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历史积淀的结果,与物质性资源相比,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独占性等特征。从形式上,文化资源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如历史遗存遗址、特色民居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特色服饰、民族民间工艺品等等)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如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绘画美术、音乐舞蹈、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民族节庆等等);从内容上,文化资源划分为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如都市文化、乡村文化)等。

1 文化资源的种类决定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产业的选择应该充分发挥地区的资源禀赋,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应该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富裕的地区应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结论主要是基于要素丰富将会导致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由此要素生产的产品就具有价格竞争优势。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创意的新颖、体验的独特性比成本优势更加重要。由于文化具有很强的本地性,学习模仿的成本比较高,同时有一些文化资源尤其是物质性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特征,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基于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而产生的。这种生产的内在逻辑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文化资源依赖性,世界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2005年,云南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74.72亿元,比2002年增长1.14倍;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83.58亿元,比2002年增长1.4倍,占全省GDP的5.29%。云南文化产业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云南文化产业是在充分发挥云南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的,《云南印象》就是集中反映云南民族、民俗文化的优秀代表作品。

2 文化资源的丰裕程度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整体的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和创新密集的行业,因此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文化产品而言,其创新体现在内容创新、表现手段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3个层面。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是“体验式产品”,体验式产品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互动性、独特性是体验式产品的重要特征,消费者消费“体验式产品”,追求的是难忘的体验,这就要求文化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应该以消费者偏好为导向,通过创新资源组合方式,实现文化产品的创新。和其他两个层面的创新相比,尽管内容创新具有很强的本地性,但是知识传播和自主研发是创新的来源,而且绝大多数的创新主要来源于知识的传播。企业能力学派的研究表明,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Cohen & Levinthal把企业吸收能力定义为“企业识别新信息的价值、吸收,并将其转换为商业价值的能力”。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与企业的研发投入呈正相关关系,而且与先验的知识结构相关。文化资源丰裕程度高的地区,文化企业先验知识的存量越大,其理解、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进而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就越强。

(二) 需求

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文化需求的总量水平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容量,而市场容量不仅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分工水平,同时也决定了文化产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有效程度。

斯密提出了“分工受限于市场的大小”,即:个体选择其专业化水平的决策由分工的好处所决定,而后者又依赖于分工网络参与者的数目(市场的大小)。后来的经济学家提出不仅分工依赖于市场的大小,而且市场的大小也同样依赖分工的水平。文化需求总量大意味着市场交易活跃,这不仅有利于文化产品的价格比较真实地反映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而且也有利于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降低买卖双方的搜寻成本,提高了交易成功的概率。

与物质性消费相比,文化消费具有比较强的属地性,国别之间的文化差异比较大,各国消费者由于在语言、教育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以及文化产品消费的学习成本比较高、转移成本比较高。正如麦顿所说的,“艺术产业和其他传统产业很大的区别就是艺术品的消费是一个交流符号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是一个编码者,而观众则是一个解码器”。这导致文化产品市场的国际化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产品转移成本高的性质,并且由于文化产业具有比较强的规模经济性,企业只有达到最优生产规模,才能保证企业可以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得以生存。

(三) 技术

第一,技术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电影得以产生是建立在爱迪生获取电影照相机以及电影放映设备之后,当“双卷”取代“单卷”,产生了足够长的故事片电影。最后,第一流的华丽影院取代了五分钱剧院。由此可知,每个新发明和每次质量改进都产生一种新动力,推动这个产业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上影院等新的业态。

第二,技术创新正在逐步改变文化产业的运作模式。

一方面,技术创新促进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宽带技术、多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的媒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原来凭借渠道的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利润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内容产业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竞争焦点。正是短信内容的日趋丰富以惊人的力量支持了新经济的复苏,支持了IT业的再度崛起。一套软件光盘中98%是内容,只有1%~2%是程序;相对于电视频道的数目,观众更关注电视频道所播放的内容。

另一方面,导致产业之间的界线区域模糊,出现了产业融合的局面。产业融合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就是电信、出版和广播电视3个行业,在信息产品、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等方面出现了融合,原来彼此独立的价值链和业务边界出现了融合,产业环境的变化也就决定了原有的商业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环境。国外相关企业已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将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公司市值为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为300亿美元,交易额达184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这种跨行业的合并可以充分利用合并的规模经济效应,实现1+1>2的效应。

(四) 制度

从正式制度来看,正式制度指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并创造出的行为规则,包括法律、规章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签订的正式契约等等。创新一般具有投入大、风险高、外部性强的特点,正式制度的创新一方面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提高创新收益内部化的程度,提高创新者进行创新的积极性。文化产品基本上都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电影市场发展相对缓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盗版的猖獗。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而是取决于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商品的能力。文化企业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主体,因此正式制度中有关文化企业的制度创新,通过完善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从非正式制度来看,非正式制度是指伦理道德、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等,乃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自发形成并被无意识地接受的行为规范。正式制度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相匹配才能够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强化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文化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市场经济意识,才能够更好的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以及文化企业制度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起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