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出版的技术竞争力

科技出版的技术竞争力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6 科技出版的技术竞争力无论是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的角度考察,技术对于竞争力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技术作为科技出版企业价值活动的基本构成要件,为科技出版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与工具。技术竞争力的构成自然也是技术竞争力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2.6 科技出版的技术竞争力

无论是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的角度考察,技术对于竞争力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学中的技术经济增长理论“使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视野拓展到了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3大要素之外”(55),成为竞争力研究的重要经济学基础之一。管理学领域关于竞争力的研究也几乎毫无例外地涉及技术要素,如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等(56)。尽管由于研究视角不同,不同的竞争力理论流派对于技术要素在竞争力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尚未达成共识,但是技术要素在竞争力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却获得了普遍认同。出版业不是纯技术驱动型行业,但相关技术的进步对促进出版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出版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造纸术、印刷术、数字技术等正是促使现代出版产业形成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出版产业竞争力存在巨大差异。尽管形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技术因素在其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我们将结合中外科技出版实践,对科技出版产业技术竞争力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一、技术在科技出版竞争力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技术对于提升科技出版竞争力究竟有何意义?其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呢?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企业的“每项价值活动都包含着技术成分,无论是技术诀窍、程序,还是在工艺设备中所体现的技术”,因此,“技术开发对所有产业中的竞争优势都很重要,在某些产业中甚至起到核心作用”(57)。而且,在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的最后阶段即创新驱动阶段中,“竞争虽然离不开成本,但竞争方式却从生产成本转至生产率上,因为它们更强调先进与高级的技术表现”(58)。就科技出版而言,技术对于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模糊了科技出版与科技信息服务之间的边界,拓展了科技出版的产业范畴,促进了科技出版的产业升级。在基于纸张载体的传统技术背景下,科技出版只是科技信息交流与传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科技出版领域的应用,科技出版企业与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边界逐步淡化。一方面,一些传统科技出版商开始将业务延伸到科技信息服务领域,甚至制定了以后者为主的发展战略,如汤姆森集团等;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开始涉足科技出版领域,如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创建学术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SPARC),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的图书馆实行开放存取的学术出版方式等。此外,一些科技公司也对科技信息的出版与传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如谷歌公司的学术索引擎(scholar.google.com)和出版计划(Google Print),雅虎和微软等合作推出开放内容联盟(Open Content Alliance)等。新竞争者的大量进入不仅改变了科技出版的传统范式,而且促进了科技出版的产业升级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技术作为科技出版企业价值活动的基本构成要件,为科技出版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与工具。随着网络与数字技术的普及,科技出版产业从出版理念、产业逻辑、组织结构、业务模式直到产成品都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欧盟的《电子商务观察报告》就曾建议当前出版公司应该整合印刷出版流程和网络出版流程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潜力(59)。显然,以通用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利用直接服务于科技出版产业的先进技术和应用系统能够大大提高科技出版活动的技术含量。如在内容资源的存储、管理和再利用方面,可以开发和使用内容管理系统(CMS)、数字资产管理系统(DAM)等;在编辑加工阶段,可以开发和利用各种编辑排版系统乃至网上专家审稿系统等;在内容的制作出版阶段,可以采用数字印刷技术、按需出版(POD)技术和电子书技术等;在出版物传播与销售阶段,可以开发适合用户需求的科技出版物分销系统、数字权利管理系统(D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商务智能系统等。毫无疑问,开发和利用此类技术与应用系统能够提升科技出版产业的竞争力;相反,忽视其开发和利用将阻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最后,由于产业发展阶段不同,技术因素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出版产业竞争力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世界各国科技出版产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英、美、德、荷等少数国家的科技出版业处于相对较高的发展阶段,即创新驱动阶段;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绝大多数国家仍然处在要素驱动发展阶段和投资驱动发展阶段。这种发展阶段的差异,导致了各国科技出版业对技术要素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出版产业处在较低发展阶段时,主要依赖资源要素和投资来提升产业竞争力。在这个阶段,技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竞争力低下的问题。但是对处于较高发展阶段的国家而言,资源和投资要素开始退居相对次要地位,技术要素进而成为驱动科技出版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基本动力。

二、科技出版技术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几乎所有竞争力理论都会涉及的问题。技术竞争力的构成自然也是技术竞争力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的《世界竞争力年鉴》都将技术竞争力指标归纳为4个主要方面:发明专利、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和研发强度(60)。但是,笼统地用它们来考察不同的产业领域并不科学。对于科技出版产业而言,以下4个因素也许更加全面地决定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

第一,技术手段要素。根据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技术手段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出版产业也不例外。举例来说,桌面出版技术不仅大大降低了科技出版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效率,缩短了科技出版周期;POD技术极大地降低了科技出版物库存积压的风险,出版商可以利用它来充分开发科技出版物需求的利基市场……尽管作为手段的技术可以为任何科技出版企业所用,但是,由于自身条件与实力的差异,不同科技出版企业采用新技术手段的情况仍然存在巨大差异。实力雄厚的科技出版企业不仅能够在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手段,而且往往还是在第一时间抢先使用,这显然为其提升竞争实力、培育竞争优势创造了良好条件。具体来说,技术手段要素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IT基础设施(如计算机数量、互联网和万维网的接入情况、局域网、宽带等),数字化及相关技术(如数字印刷、按需出版、内容管理和跨平台出版、客户关系管理、数字权利管理、数字资产管理、P2P技术等)和新设备等衡量指标。

第二,科技需求要素。科技出版物市场的规模大小与需求强度对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世界上科技投入大、科技人员众多的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等,几乎毫无例外都是科技出版强国的事实很好地证明了上述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我国科技实力相对落后,科技出版物市场规模相对较小、需求强度较弱的局面对我国形成较高的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显然是不利的。但是,考虑到需求增长率对竞争力的重要意义,迅速增长的科技需求无疑将成为我国提升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的强大动力。科技需求可以通过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科研经费、科技图书馆预算和国家科研投入等指标来加以衡量。

第三,技术人才要素。虽然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都将研发人员作为技术竞争力的基本要素看待,但是对科技出版企业而言,技术人才和一般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尤其是IT能力)比研发人员更为重要。技术发展导致了科技出版流程的重构,以及出版物形式、出版物销售渠道与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可以说,技术因素渗透了科技出版与发行的每一个环节。技术人才与编辑人才、管理人才一样都成了决定科技出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当前发达国家迅速成长的开放存取出版之所以主要不是由传统科技出版企业主导,而是由一些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科技机构或大学经营,不能说与传统科技出版产业技术人才匮乏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传统科技出版企业如果不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上有所突破,那么在与新进入者的竞争中很可能将失去长期以来形成的竞争优势。技术人才要素的情况可以通过科技出版企业技术人才比例、技术人才收入、员工IT技能培训等次一级要素反映出来。

第四,科研成果要素。与绝大多数产业领域甚至出版产业领域不同的是,科研成果要素同时也是科技出版产业的“原料”,即它不仅作为手段作用于产业的发展,而且作为工作对象和传播内容影响产业竞争力。科技出版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出版物科技含量的高低。因此不难理解高水平科技成果多的国家和地区具备更优越的形成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的条件。而且,如果拥有能够吸引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体制与机制,那么无论是一国还是一家企业的科技出版都更容易形成竞争优势。从这一角度审视,美、德、英等国较高的科技出版竞争力正是与其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以及丰富的科研成果产出密切相关的。而艾尔斯维尔尽管总部在荷兰这样的小国,本国的科研成果优势并不十分明显,但是它通过收购美、英科技出版企业,以及采用英文作为主要出版语言等灵活的做法形成了超强的科技出版竞争力。科研成果要素可以进一步从年度论文发表数量、年度专著数量、SCI等系统的索引情况等一系列指标反映出来。

三、提升科技出版技术竞争力的思路与举措

技术竞争力是科技出版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升技术竞争力水平对科技出版产业的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确保技术能力成功地转化为科技出版竞争力,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重视技术的科技出版竞争理念。由于科技出版物市场的开放性,科技出版面临比其他出版产业领域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任何科技出版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良好的业绩,都必须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尽管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思路有多种理论上的选择,但是,从当前世界科技出版实践看,确立技术优势乃是多数大型科技出版企业的优先选择。因此,广大科技出版企业应该首先树立重视技术的科技出版竞争理念。

第二,建立能够高效地消化、吸收新技术的科技出版组织机制。只有思想上的重视还不足以将外在的技术内化为企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就特别强调“组织创新”的意义(61)。基于纸张载体和传统印刷技术发展起来的科技出版,无论是业务流程还是组织结构都难以适应今天出版技术的发展要求。而以编、印、发为核心构建的传统企业组织不仅不能完全适应,甚至成为制约当今科技出版吸纳新技术的障碍。因此,只有根据当今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特点重构业务流程并探索新的组织机制,科技出版产业才能高效地吸纳和利用新技术来提升竞争力。

第三,积极采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推进科技出版产业升级。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科技出版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作为最新科技成果传播者的科技出版企业却在新技术带来的机遇面前不够主动和积极。例如,作为全新的科技出版方式,开放存取出版尽管受到科学界和图书情报界的广泛重视与好评,但是除了艾尔斯维尔、施普林格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少数先行者以外,大多数科技出版企业却出于短期利益考虑而对其漠然视之。在新技术发展背景中,科技出版的流程再造、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都是不可避免的。传统科技出版企业只有及时把握机会,积极采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才能够适应变化重塑自己的竞争优势;否则在传统技术背景下形成的竞争优势很可能会逐步丧失。

第四,重视研发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投入机制,为科技出版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供资金保障。艾尔斯维尔等全球科技出版的领先企业无不投入巨大的人、财、物力进行研发和推广活动。如其“大学许可计划(TULIP)”、“计算机辅助生产最近资料通告服务(CAPCAS)”计划、“艾尔斯维尔电子订阅(EES)”计划乃至近期的文摘引文数据库项目Scopus等无不经历2—5年不等的漫长试验期。这种做法不仅对提升科技出版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很有帮助,甚至在帮助读者养成新的阅读和资料使用习惯,培育新型出版物市场方面都是功不可没的。相比较而言,国内大多数科技出版企业当前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技术开发工作尚停留在“一把手工程”阶段,对整个技术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长效投入机制。这对于提升科技出版竞争力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注释】

(1)DTI.Publishing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of the UK publishing media sector(main report).

(2)EPC.Assess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uropean publishing,2005,11.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蒋慧工.国家核心竞争力三元素:人才、创新、制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吴旭君.论出版业的市场规则和市场准入——从新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等法规谈起.出版与印刷,2002(2).

(6)1995年12月,新闻出版总署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颁发的《关于在出版行业开展岗位培训实施持证上岗制度的规定》; 2001年8月,国家人事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7)学术期刊计量评价与非计量评价.http://www.cqvip.com/tq/tb02-2.htm.

(8)郝雨.如何科学地评价学术期刊?http://www.qianlong.com/2006-11-04 17:29:01.

(9)游苏宁.期刊评价的有关指标简介.http://www.511511.com 2004-07-21 17:11:00.

(10)www.alpsp.org.uk/.

(11)ALPSP/EASE/ALSSS Joint Seminar.Best practice in peer review.European Science Editing,2001,27(2):3436.

(12)黄晓鹂等.科技期刊审稿人的由来和发展.编辑学报,1997(2).

(13)方卿.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现状分析.中国编辑,2006(6).

(14)游苏宁.吸收中青年科学家参加期刊编审队伍.编辑学报,1995(4).

(15)曹明.国外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4(4).

(16)邓军文.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的制度建设——谈“三审制”与“审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7)郑良勤.社科学术期刊匿名审稿问题综论.中国出版,2003(8).

(18)方卿.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现状分析.中国编辑,2006(6).

(19)万群.试论同行评议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学会,2006(2).

(20)孙虎等.决审:决定科技期刊水平的主要环节.编辑学报,2003(6).

(21)转引自Roediger Ⅲ H.著,姚远,译.科技进步中的期刊编辑角色.菏泽师专学报,1993(4).

(22)黄晓鹂,郑志军,刘瑞兴.科技期刊审稿人的由来和发展.编辑学报,1997(2).

(23)贺自爱,贺国庆.科技期刊编者的主体功能.编辑学报,2000(1).

(24)阎西林.论“外审”的角色定位.编辑学报,2004(1).

(25)Richard M.Glass.Peer review and quality control in biomedical publication.编辑学报,1995(2).

(26)黄劲松,杨兵.单盲法审稿的缺失与优化.编辑学报,2004(3).

(27)方卿.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现状分析.中国编辑,2006(6).

(28)黄劲松,杨兵.单盲法审稿的缺失与优化.编辑学报,2004(3).

(29)陈翔.基于B/S的期刊稿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30)郭涛,庞富祥,郭浩.基于Internet的网上审稿系统的设计.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6).

(31)周长清.学术期刊要重视外审队伍建设.编辑学报,2002(2).

(32)陈移峰.试论科技期刊审稿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重庆工学院学报,2000(5).

(33)熊川.百度掠夺内容资源引众怒.大包大揽让门户恐惧.http:// www.master8.net/data/2006/04/22/article_2735.htm.

(34)喻国明.内容资源成传媒产业竞争新制高点.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6721/36724/2723215.html.

(35)郝婧妤.不卖书卖内容出版社嬗变资源提供商.http://cio.it168.com/c/2006-08-07/200608020830224.shtml.

(36)雷伟.内容产业崛起必然寻求与传统文化契合.http:// www.cntca.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78.

(37)石林芬.中国的R&D经费——2004.管理学报,2005(2).

(38)未来15年世界科技谁主沉浮美发布研究报告.http://www.most.gov.cn/gnwkjdt/200608/t20060818_35520.htm.

(39)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0)李建臣.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探析.传媒,2006(7).

(41)徐飞.科学家的失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42)邓元宏.出版集团在美国的发展与竞争.中国出版,2001(7).

(4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5)DTI.Publishing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of the UK publishing media sector(main report).

(46)EPC.Assess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uropean publishing,2005,11.

(4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8)高世楫.企业国际化:提高组织能力增强竞争优势.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50912/09321960100.shtml-67k.

(49)余红胜.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50)余红胜.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51)高世楫.企业国际化:提高组织能力增强竞争优势.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50912/09321960100.shtml-67k.

(5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3)200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06-26.

(54)中国科技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一去年研究开发投入超过3 000亿元.http://post.blog.hexun.com/currencywar/trackback.aspx?articleid=11365148&key=633216489682670000.

(55)余红胜.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5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8)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9)Berlecon research.E-Business Watch,2002.

(60)彼得·K.康纳利斯,等.世界经济论坛2002—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1)约翰·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