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意义的特性与产生原因

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意义的特性与产生原因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消失性是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意义最为重要的一个特性,也代表了大多数语用推理和会话含意的共同特点。对间接否定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和描述属于描写性研究,探究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理解过程,揭示间接否定言语行为形成的原因则属于解释性研究。正因为面子能够满足人的尊重心理需要,符合人们表达情意的心理动机,因此我们说面子是人们使用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主要原因。

一、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意义的特性

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意义是人们在特定的场合下为表达交际意图而产生的语用意义,它不同于句子的字面内容,也不同于常规含意,因为它们具有6个方面的特性:非规约性、附新奇性、可消失性、重整体性、强推理性、高语境性。

(一)非规约性

所谓非规约性,是指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意义不是话语句子表达的字面意义,不是固化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意义。而是动态的,是根据语境进行推理而获得的。

(二)附新奇性

所谓附新奇性是指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意义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间接方式表达出来的,其表达方式和内容都附有新奇的特点,可能完全出乎听话人的意料,或是解释,或是模糊,或是修辞,或是逃避,或是遗憾等。

(三)可消失性

所谓可消失性或者说可改变性,是指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意义在原来明示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话语信息,或者附加了某些前提,或者改变交际环境,则话语原来具有的间接否定意义就可能会消失或改变[1]

可消失性是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意义最为重要的一个特性,也代表了大多数语用推理和会话含意的共同特点。这一特性表明间接否定会话意义不同于自然语言意义,后者是不可消除的。

(四)重整体性

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意义不是依靠话语明示信息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一句式产生,而是依赖整个话语传达的内容和交际语境来做出推导。因此改变话语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式,并不会使它的会话含意即交际者的会话意图发生变化。

(五)强推理性

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意义是需要听话人根据话语的明说内容,结合交际的认知环境,经过推理才能获得的。

(六)高语境性

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意义的表达与理解离不开语境。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单一意义的表达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话语意义。

二、间接否定言语行为产生原因

前面已经对间接否定言语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写,重在从静态的角度认识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现象,回答了“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是什么”的问题。对其理解机制也进行了深入的解释,重在从动态的角度认识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现象,回答了“怎样理解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问题。为了深入认识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我们有必要继续了解它是“为什么”产生的,也就是它产生的原因。对间接否定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和描述属于描写性研究,探究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理解过程,揭示间接否定言语行为形成的原因则属于解释性研究。描写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都是必要的。前者提供对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比较表面、比较外在的认识,后者提供对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比较深刻、内在规律的认识。间接否定言语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用策略,一种心理行为,广泛地存在于日常言语交际中,只有深刻揭示它的形成原因,才能提高人们对它的认识深度。

(一)顾及面子需要

面子的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定义是“交际事件中的参与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象”(贾玉新,1997)[2]。要“面子”是人的本性之一。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是要顾及面子的,要给面子,留面子,不丢面子。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Brown(1996)对礼貌、面子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从剖析人们的面子意识入手,他指出了礼貌语言实际上是维护他人和自己面子的一种手段,并认为面子可以分为两种: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爱,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他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出于面子考虑,交际双方都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情意[3]。否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为了减轻它对交际的损害,人们常常以间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这一内容。正因为面子能够满足人的尊重心理需要,符合人们表达情意的心理动机,因此我们说面子是人们使用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主要原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面子观,处于差序格局社会中的中国人尤其重视面子及面子功夫,以至于林语堂说:面子、命运、恩惠是统治中国的阴性的三位一体。她既斯文又迷人,既可“得到”又可“丢掉”、“争取”,还可“作为礼物送给别人”(林语堂,1994)[4]。在外国人眼里,“面子”是中国人的特性,是理解有关中国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关键。它有不容否认的巨大力量,同时变幻莫测(明恩溥,1998)[5]

(二)保护自我需要

人与生俱来就有寻求安全和保护自我的需要,反映在言语行为上,当遇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保护自我的策略。间接否定更加接近肯定、称心如意的意义,与实际情景形成反差,又具有模糊性,避免直截了当地否定,使说话人处于有利地位,具有保护说话人的功能,是一种“无据可查”(off-record)的交际策略。它让说话人能够在自己的话语意义被人提出反驳和质疑时否认自己的话语具有被指责的言说意图,因为间接否定其肯定的字面意义具有误导作用,同时作为间接表达手段使话语具有歧义性和潜在可否认性。Giora(1995)认为,反语这样的间接否定言语行为能更好地表达弱势群体的反叛思想和观点,有利于说话人掩饰话语的真实意图,达到既保护自己又使自己的观点不被反驳的目的。因为间接否定话语具有模糊性,有利于隐含表达因直接表达而可能被拒绝的观点或主题。即使有争议的观点被对方发现,说话人也可以否认自己的隐含观点,避免受对方反驳[6]。Gibbs(2000)也认为,说话人,尤其是弱势群体,使用间接策略能更好地保护说话人自己[7]

(三)表达情绪需要

现代心理学中,情绪指与主体有机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可以通过增强理智能力和丰富知识等自觉的理性活动加以控制和调节的态度体验,是人的主体态度的精神表现,是激发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为一种现实的、具体的价值心理形式,它通过具有特殊色彩的体验形式(表情、动作、音调、修辞风格)表现出来,如满意、不满意、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兴奋、抑制、激情、热情等,我国传统所说的“七情”(喜、怒、哀、欲、爱、恶、惧),概括了情绪的基本类型。依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情绪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性质的体验,如快乐、满意、爱等;凡不能满足人的渴求的事物,或与人的意向相违背的事物,则会引起否定性质的体验,如愤怒、哀怨、憎恨等[8]

在言语交际中,直接否定因为信息少、简单不能表达出人的心理情绪,而间接否定有时却能弥补这一缺陷。它通过丰富的夸张、反语、比喻等修辞手段可以使言语行为带上不同的情绪色彩,使话语更有力度,使听话人获得更深刻的印象,获得更佳的话语效果,如讽刺、快乐、悲伤、生气等。

(四)增加美感需要

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它同主体审美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如愉悦感、和谐感、韵律感、形态感、色彩感等,与主体的一定原则和标准、一定的社会要求相联系而产生,而这些原则、标准、要求的自觉形式,也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对主体、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知识和认知。美感能够直接通过自觉的理性途径,上升为观念形态的审美理想和能力。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构成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精神因素。健康的、积极的和高尚的美感,为人们提供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活力,能够激励人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大胆独创,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思想和意志交流,达到增进团结统一的效果[9]。追求美感是人的自我表现需要,属于最高层次的需要。

间接否定言语行为在语言规范的范围内,采用词语手段、句法手段、修辞手段和语用手段追求言语的新颖别致、诙谐幽默、委婉含蓄,以达幽默、文雅和高品位的审美境界,比直接否定更能增加语言的美感。

[1] 何自然著,《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Brown. P.: Politeness strategies and the attribution of intentions: The case of Tzeltal irony.In E N. Goody (ed,). Soci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 林语堂著;郝志东,沈益洪译:《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

[5] 明恩溥著;匡雁鹏译:《中国人的特性》,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6] Giora, R: On irony and negation,载《Discourse Process》 , 1995(19).

[7] Gibbs, R. W.: Irony in talk among friends,载《Metaphor and Symbol》 , 2000(15).

[8] 曹日昌著,《普通心理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9] 李德顺著,《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