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兴网络行为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新兴网络行为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学功能论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社会生活,研究的是一个或多个较大的结构中、在特定的各种关系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功能。本文重点分析以网络语言、人肉搜索及网络命名等典型行为的特点及背后的社会原因,结合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解读功能论视角下的新兴网络行为。这是大部分汉语谐音词产生的原因。网络空间给予网民充分的凸显个性、释放自我的空间。

社会学功能论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社会生活,研究的是一个或多个较大的结构中、在特定的各种关系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功能。该理论“假设社会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而这个有机体的每个部分,都是为了维护这个有机体的生存而存在”[1]

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认为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功能的需要。文化的本质是维护社会规范的价值工具,文化的意义根据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关联的思想以及所产生的价值而定。此种观点也适用于迅速发展的网络文化。

21世纪,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普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2]。巨大的网民基数加上网络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日益渗透,催生出了丰富的网络语言和各色网络行为,也形成了网络文化。即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3],它存在于普遍的网络行为之中。本文重点分析以网络语言、人肉搜索及网络命名等典型行为的特点及背后的社会原因,结合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解读功能论视角下的新兴网络行为。

一、网络语言风靡

网络语言指的是随着网络普及和发展而产生的、内涵和外延均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语言的新兴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符号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专业化的网络术语;一类是大众日常交流采用的网络语言。本文讨论的是后者。

网络交流中产生了一套新型的、网络上独有的沟通语言。在网民日常交流过程中诞生的网络新词是否能流行开来,主要取决于它本身的生命力。如果新生的网络词汇不仅充满活力,而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约定俗成之后即会被人们接受。这类语言具有鲜明的特点。

(1)幽默诙谐、生动有趣。用符号形式来表达含义丰富的表情、动作,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征。比如“:-D”表达微笑,其形象生动的表现方式,使得与他人的远距离交流带有了如同面对面交谈般的亲切感。网络语言的趣味性体现在通过暗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来增加表现力。

(2)意译、音译外来词汇。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本身就是舶来品,现在的网络语言中,直接意译或音译外来词汇的现象不在少数。如:“鼠标”、“烘焙机”、“冲浪”等。

(3)缩略构词。缩略常见的中英文词语、短语甚至短句来构词,大大缩短了交流的时间,使其在网民中广泛流行。比如“吃饭ing”意为“正在吃饭”。

(4)谐音构词。传统语言符号中采用汉语、英语、数字的谐音来构词的现象并不常见,而在网络中,谐音构词是其一大特点。如“886”代表“拜拜喽”,“3Q”代替“Thank you”。

在传统社会交流中,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是面对面的口语交流,并辅之以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但网络交流面对的是冰冷的机器,交流的双方都隐藏在机器背后,所以键盘敲击文字成为主要交流途径。当人们局限于单一的文本交流的环境中时,人类的智慧得到了发挥,他们发展出丰富多样的网络符号、短语、缩写等一整套的网络语言,将他们的思想与情感多样化地呈现在网络交流中[4]。分析网络语言迅速流行的原因,主要有4点:

(1)节约时间和上网成本。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每分钟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都是巨大的。简化已存在的词汇,能够有效提升交流速度、节约时间。此外,网民大量利用智能拼音系统默认的同音词汇来代替自己要录入的词汇(如“酱紫”代替“这样子”),由于此类同音词汇录入得多了,反而成为后来居上的固定表达。这是大部分汉语谐音词产生的原因。

(2)网民喜欢打破传统。活跃的网民群体大多是崇尚自主、开放、包容、追求创新的年轻人,因此,他们不受传统语言语法、规范、标准的约束,另辟蹊径创造网络语言语体。比如运用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表情动作等,使对方如同面对面交流时那样产生非常直观的了解。这些符号固定下来,成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3)借网络流行词掩饰真实身份。匿名性是网络虚拟世界的特点,多数网民喜欢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并借助在网络上改变自身的说话特点、融入网民的整体语言风格来塑造另一个“我”。这就使得网络语言符号愈加流行。如“呵呵”、“嘿嘿”等在生活中不常用的笑的拟声词,被某些网民用来表现自己的憨厚可爱,后来许多网民都采用这种表达方法。

(4)用新词凸显个性。网络空间给予网民充分的凸显个性、释放自我的空间。在与他人交流、对话、发帖过程中,有意创造或者使用时下流行的网络热词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引起他人注意甚至是好感,这也是网络语言符号风靡的重要原因。

二、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指的是在现代信息科技条件下,网络信息搜索成为以网络为平台,以网民为资源,逐渐获取某个人或某些人信息,人找人、人问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行动。我国“人肉搜索”的发端可追溯到2001年曝光微软公司的“陈自瑶事件”,早期的“人肉搜索”内容以戏谑、娱乐为主。2006年“虐猫事件”以后,题材迅速转换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秩序维护和构建为主,它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人肉搜索。同年“铜须门事件”则让人肉搜索变质,此后的诸多人肉搜索案例,均有“暴力”的字眼出现。从以上提到的人肉搜索经典案例不难看出人肉搜索的特点:

(1)发问人可以不用顾及自己提问的用词是否准确,因为广大网民总是能很好地理解彼此的意思。

(2)发问人可以不用去学习如何使用搜索引擎,也不会遇到你想要的信息没有被你常用的搜索引擎收录而失之交臂的遗憾。

(3)时效性、新闻性、八卦性强的事件,人肉搜索总是先给出吸引人的引爆点。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出现之后,人类重新进入部落化阶段,也就是“地球村”。在这个时期,人类生活在由声音和图像营造出的虚拟空间里,人类的交往不仅仅单纯依赖口语和文字,而是需要去看、去听、去想,使得从前被打破的感官平衡重新得到恢复。

人肉搜索符合人类社会“重新部落化”的特征。首先,“人肉搜索”的本质是扩大了的人际传播。与传统的搜索引擎搜索相比,“人肉搜索”更多依靠个体的力量。它不仅是只存在于网络中的信息搜索,同时实现了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两者间的穿梭。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搜索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首要依赖于参与搜索的人数及其人脉资源,技术的作用退居其后。基于互联网的便利性,广大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所知晓或掌握的信息通过网络及时发布出去,相互间交流和沟通,以此来实现对目标的搜索,找出相关结果。这样的搜索过程,无形中促使参与搜索的网民自然而然地逐渐聚拢,形成一个虚拟社群——目标一致,发挥集体智慧与力量找出被搜索人的相关信息。而维系这个虚拟社区的所有成员间彼此联系的正是网民在网络世界的交流与沟通。

三、网络命名等其他网络行为

现实社会中,个人的姓名、身份基本是不变的,它使个人会依据相应的身份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这种稳定性是确保现实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在网络上则不然。网名作为上网者的身份符号,体现着新时代网民群体的个性特征及价值追求。

根据复旦大学钟瑛、刘海贵对“榕树下”站内网络命名所进行的研究,网络命名特征有[5]:

(1)网络命名中有明显的性别特征。男名95%以上、女名80%以上可以立即断定出性别。如“蒋郎憔悴”、“赫赫草芥”和“丁香女孩”、“水晶朱廉”等。

(2)网络命名中以英语及汉语拼音直接命名。如“woodman”、“KIKI”、“二楼A座之inin鱼”等。

(3)以现实原名或与原名相关字命名。如“周国文”、“楚红”等。

(4)以短句或典故、谚语命名。如“京华烟云”、“刻舟求剑的鱼”、“弥赛亚”等。

(5)命名以寄情为主。如“菊开那夜”、“江南篱笆”、“何为欢”等。

(6)一人多个网名的情况较为普遍。这种现象正是体现出网民不愿受单一固定身份的约束而希望在不确定的交流群体中展现自己性格的多重侧面。

综上所述,网络行为的出现和流行,其背后的社会原因是多元的,外在原因有社会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和媒介手段的多样化,内在的原因则主要体现在人类内心的丰富多变。网络行为作为网络文化的代表也是网络社会功能的需要。

作者:邵 帅、薛 可

原载《新闻世界》,2013年第12期

[1] 谢弗.社会学与生活[M].北京:世纪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13(10):22-24.

[3] 冯永泰.网络文化释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2):90-91.

[4] John Suler.Communication subtlety in multimedia chat-how many ways can you say‘Hi’at the palace![EB/OL].http://www-usr.rider.edu/~suler/psycyber/hilucy.html,2013-11-16.

[5] 钟瑛,刘海贵.网络身份的意义探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78-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