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生及形成原因

产生及形成原因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郎格朗提出的以上9个方面的因素或者是危机,基本上是立足于社会层面所进行的终生教育形成因素的探讨。从以上郎格朗、库姆斯和森隆夫对终生教育形成原因的分析和论述可以看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所进行的终生教育归因,其结论虽然有相同之处,但各自的侧重点以及各自对形成原因的表述方式是存在差异的。

第二节 产生及形成原因

终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概念、社会概念,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发展性的概念,其产生和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提供的社会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有教育自身发展的因素,同时更有人本身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等方面的因素,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和产生了终生教育这一影响整个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一、学者观点

关于终生教育产生和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学者都有过专门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成果之间既存在大量的趋同,同时观点与观点之间在侧重上也各有不同。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终生教育的理论奠基者保罗·郎格朗认为终生教育的形成和产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讲,终生教育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社会变化的加快

郎格朗认为,相对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类要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就必须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只有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改变,才有可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平衡。同时,社会变化速度的加快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使教育和教育工作者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需求,这些问题和需求的广泛程度和复杂程度将动摇整个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基石”,导致传统教育必须发生变化,寻找新的出路。这成了终生教育产生和形成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

2.人口增长

郎格朗认为,为了使不断增长的人口与人类可利用的资源之间保持平衡,必须依靠教育来提供有效而持久的解决方法。他说:“只有通过在超越教育的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大规模地求助于各种各样的现代技术手段来传播知识和提供训练,才能设想使满足人口需求的教育行动成为现实。”实际上,即郎格朗把教育尤其是终生教育看成是解决人口危机的重要途径,希望通过教育能够缓解人口压力和危机,尤其是人口增长所造成的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

3.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郎格朗认为,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改进正在逐步影响整个人类,仅仅在一二十年以前还处于科学进步前沿的空前发现和技术工艺,如今已经过时了。所以,“要培养工程师使之能适应明天的技术,那么主要的力量应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因为学生将不得不活到老学到老。”假如一个人“不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那他就注定要落伍”。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实质是社会变化速度加快的一种具体体现,不断变化和出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整体前进和进步,同时也才能保证个体的人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此意义上,不断的终生性学习成为一种需要。

4.政治挑战

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于不断变化的政治结构的挑战,随着政治结构的变化,就要求社会的公民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政治结构,这也必须得借助教育的力量。由此,作为社会的公民,有可能终生都得接受作为特定政治结构条件下的公民教育。这同样构成了终生教育的重要契机。

5.信息

为了对不断增长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选择,要求人们提高处理、选择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则有赖于教育的作用。这也为终生教育的出现提供了动力。

6.闲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工作时间的缩短,人类所面临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面对比传统要多得多的闲暇时间,如何利用和消遣闲暇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终生教育的实行无疑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途径。

7.生活模式和相互关系的危机

随着社会的急剧进步和发展,传统的生活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种情况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适应新的需要。由此,也需要不断的终身性教育对人类的生活和关系模式提供帮助。

8.身体

即人类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认识会逐步加深,每一个新的认识的出现,都要求教育根据新的研究结果进行相应的教育调整。在此意义上,教育的调整应该贯穿人的一生,由此,也需要终生教育的实施。

9.思想意识形态的危机

郎格朗提出的以上9个方面的因素或者是危机,基本上是立足于社会层面所进行的终生教育形成因素的探讨。这些因素揭示出的一个核心思想是社会处在一个大变革和大动荡的时代,这种社会的变革和动荡,为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等,建立起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教育形态。对此,郎格朗提出,为了“帮助人们去创造发明,引导人类去想像、冒险和从事各种各样的研究,使人类接受对自己的信念、态度和知识必须不断地提出怀疑的态度……教育必须在它的具体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不断进行更新”。更新的结果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广度,实行终生教育的发展模式,由此,来使整个教育系统适应社会的整体性变革。这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此意义上,郎格朗实质上指出终生教育是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美国学者库姆斯在《对现代教育的挑战》中提出终生教育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出于确保每个人的职业转换的需要,使失业者的就业成为可能;二是有助于获得在各个领域保持高度的生产率所必须的新的知识和技术,以使以往曾受过良好训练的人不会落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三是有助于丰富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的文化生活,充实和改善个人的生活。库姆斯的三因素说,实质上更多地是从终生教育的意义角度进行的阐释,从严格意义上讲,很难说是对终生教育的形成原因所进行的探讨。

日本教育家森隆夫则把终生教育的形成原因归结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的要求两方面。他认为经济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是要提高社会生产率和劳动的质量,而人的要求则在于人是要以人生的完善、发展、愉悦和幸福为目的。经济需求满足人类的物质性需要,而人的需求则更多地满足人类的精神性和文化性的需要。这两方面需要的结合,使终生教育的产生具有了社会和人自身的需求。

从以上郎格朗、库姆斯和森隆夫对终生教育形成原因的分析和论述可以看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所进行的终生教育归因,其结论虽然有相同之处,但各自的侧重点以及各自对形成原因的表述方式是存在差异的。尽管都承认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在终生教育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这些因素的具体阐述和论述则显得有些不足,尤其是对终生教育的形成与其他教育现象形成之间的差别性因素论述显得较为薄弱。当然不可否认他们的观点和思想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借鉴,这也是我们系统探讨终生教育形成原因的重要起点所在。

二、终生教育形成因素的系统分析

如上所说,终生教育的形成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现象,是多因素系统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的社会动因在发挥作用,同时也有教育内部自身因素的影响。只有在这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终生教育的产生和形成才从可能性向现实性发生了转化,才成就出终生教育这一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潮和思想。

三、终生教育形成的社会因素分析

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变化是导致终生教育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动因,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终生教育是特定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的必然现象。总体上讲,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知识状况等都对终生教育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有以下一些社会性因素制约和影响着终生教育思想的出现与形成。

1.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促进终生教育的产生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自20世纪以来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几千年来所形成和习惯的传统的生活和生产习俗,导致人类社会从一种固态的稳定的传统社会向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的现代社会迈进,在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不仅是对人类的生活习俗和习惯等带来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的思想观念领域形成巨大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面对由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所带来的变化,人类显得有些无所适从。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教育领域被迫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以适应科技发展不断提出的挑战。终生教育也是适应这一挑战的产物。这些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导致社会变化速度的加快,这迫使人们去不断调整以适应变革的社会

其中知识结构和容量的调整成为增强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这对教育提出挑战。关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所引起的社会变化速度,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科学技术从未像现在这样突出地显示出它们的威力和潜在力。在这个‘20世纪的后半期’,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跃进。变化正在无限地加速,正像人类的知识和科学工作者的人数迅速增加一样(整个人类历史上90%以上的科学家与发明家都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与此同时,研究与革新也正在制度化。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发现与大规模地应用这种发现之间的时间间距也正在逐渐缩短。人们把照相术原理付诸实践花了112年时间,而太阳电池从发现到生产只相隔两年。”这种变化速度现在仍然在加快,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天都有上万种的新发明涌现。面对这种发展速度,作为社会成员无疑面临极大的压力。为了不被社会所淘汰,为了跟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步伐,就迫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每时每刻都必须进行新的学习尝试,这种学习和尝试是贯穿人一生的行为。这就使教育变成了一种生活性行为,而不是传统的只有青少年阶段才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要求在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全体成员的教育,由此而提出了终生教育的概念和思想。

(2)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在经济上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性变化

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上,从目前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农业和工业等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小,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将成为社会的主导型产业。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其直接后果就是社会人才结构的变化。如果说传统教育主要侧重培养第一、第二产业所需要的人才的话,那么,现在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向第三产业倾斜,这就对现有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挑战。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带来了职业流动性的增加,未来社会,每个人都不会终生只从事某一类单一的职业,而会处于职业的不断变动之中。而要顺利实现职业流动,以及迅速适应新职业的要求,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未来的人类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应具备终生学习和获得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由此,需要终生教育为人类的职业流动提供保障和支撑。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化构成了终生教育形成的重要动因之一。

(3)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带来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为终生教育的出现和形成提供了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相对于传统而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了人类用于维持其基本生存所需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也就是说,人类的闲暇时间将会逐步增多。面对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人类将面临如何“消费”闲暇的问题。尤其是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老年人的闲暇消费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要解决问题,教育无疑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通过教育,能使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能很好地利用其闲暇,更使老年人做到老有所学,从而达到满足老年群体精神需要的目的。但如果一味地依靠现有的学校系统,显然无法也不可能满足社会整体的教育需求。这就要求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封闭式办学方式,实行全方位的开发式的终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日益增多的闲暇具有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也正是在此意义上,终生教育的产生才具有了动力和基础。

(4)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为终生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基础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人们对儿童和青少年具有学习的能力持积极的肯定态度,但是对成人的学习能力却处于不断的争论之中。一般认为,成人的学习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这一观点现在受到了来自生理学和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研究成果的挑战。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人类在成年期、中年期,甚至是老年期的智力活动仍然十分活跃。只是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活动方式不同而已,并不是智力的水平发生了程度上的变化。这种观点实际上否定了传统上的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而智力水平下降的观点,从而为成人的教育寻找到了生理和心理上的科学依据。这也成为终生教育赖以成立的基础所在。面对这种新的科学发现的挑战,人类所要检讨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即人类应该检讨和反思传统上统一的教学模式。事实上,当面对不同的教育群体时,人类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终生性和开放性。

2.人口问题的挑战促成终生教育的出现和产生

人口问题是人类在现代社会面临的与环境问题同样具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人口问题并不是当代社会独有的社会性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口问题就已经成为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就曾指出:“人口问题是当前科学上、社会学上、政治上、意识形态上、哲学上,甚至是道德上争论非常热烈的课题。”人口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主要由两方面的表现所决定的。第一方面即是“人口爆炸”现象的出现。所谓的人口爆炸是指人口数量上急剧增加,导致世界人口呈几何级数式的增加。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993年的统计,尽管人类出生率在逐步下降,但由于过去人口基数庞大的缘故,使全球人口仍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1993年全球人口达到55亿,2000年可能达到62亿,而2050年则可能达到100亿。人口数量的爆炸性增长导致入学人数急剧增加,这为教育领域,尤其是学校教育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可以说,新增人口对教育的需求已经达到而且超过了教育力所能及的程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的统计表明,“1995年全世界在校青少年人数已超过10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而在1953年才只有近3亿在校青少年。”也就是说,在40年内,全世界在校的青少年学生总数增加了两倍多。这还不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所承担的成人教育的任务。由此,足见学校教育在面临人口爆炸时的挑战和压力所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庞大的受教育人数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高等教育阶段,有限的教育资源迫使高等教育成为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但这显然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如何解决人们受教育的需求与学校教育有限之间的矛盾呢?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即开放封闭的学校系统,实行社会的大教育,采取灵活的教育形式,对相对较为集中的社会受教育需求实行分流,从而缓解学校教育系统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在满足一部分精英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通过社会和终生教育的形式,为那些没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人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和条件,这样实质上就从时间上缓解了入学高峰对学校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而这种时间错位的策略实质上就是终生教育得以形成和产生的重要理论前提。如果说人口爆炸对学校教育带来压力和挑战,从而需要终生教育加以弥补和缓解的话,人口问题的第二方面的表现即人口的老龄化现象也要求实施终生教育。人口老龄化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个世界性问题,主要在发达国家表现得较为普遍。近年来,这一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已有所体现。根据统计,1975年欧洲人口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数的17%,这一比例预计到2025年将会增加到24%。而同一时期北美地区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从14%上升到22%。以上数据表明,至少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时间内,老龄人口在全社会所占的比重将会逐步上升,这种上升的速度可能还会加快。人口的老龄化和人口爆炸一样在给社会带来挑战和压力的同时,也给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课题,即我们的教育如何满足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的教育需求。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以青少年为核心的学校教育系统之上,显然无法也不可能适应社会老龄化的需要。这就迫使社会对传统的单一学校教育体系进行调整,实现办学形式和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在青少年教育体系外增加老龄教育的范畴,从而将人类接受教育的年限从青少年延长至老年。这实质上就是要求在全社会实行终生教育的教育发展模式。由此为终生教育的产生提供了要求和动力。

由此可见,人口问题中的人口爆炸和人口老龄化都为终生教育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外部的刺激,成为终生教育赖以产生的重要动因之一。

3.民主化的需求推动终生教育的出现和产生

民主化的需求是现代政治学说赖以建构的核心理念之一。尤其是自二战以来,世界各国人民,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对民主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民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评判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可以说,民主的观念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观念之一,民主化的进程也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和地区逐步推进。在此意义上,民主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作为一种泛社会性的潮流和趋势,民主化的诉求不但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同时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教育民主化的诉求日益成为社会的群体性呼声。对此,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曾就教育民主化诉求产生的社会性因素说道:“教育当局常常宣称,他们希望学校有助于使人人得到平等的机会,情况确实是这样。有些国家在经济上的要求,有些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目标,世界许多地方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对社会不安定的恐惧等等,都助长了人民强烈要求教育更加民主化。”面对这种社会性的整体诉求,尽管教育系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教育领域非民主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这种教育的非民主主要表现为国家与地区之间在教育程度方面仍然存在差异,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等。同时也体现为在国家或地区内部不同群体受教育权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无疑为教育民主化蒙上了阴影。尽管如此,教育领域仍需继续努力,以尽可能实现教育的民主化理想

从教育民主化的内涵来看,包括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的民主和教育结果的平等等多方面的含义,而其中机会均等可以说是现阶段教育民主化关注的核心所在。现在教育领域关注的多是教育起点的平等。世界各国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基本上都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受教育权利的民主和平等。但起点的平等并不意味着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平等,尤其是在不同教育环境下,尽管可能每一个人都具有基础教育的经历,但对于基础教育后的教育机会方面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状况已经在许多国家被就成人参与教育和文化活动的情况所做的调查所证明。调查的结果显示:受教育越多,就越想接受教育。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都十分明显。这种学习欲望的增强对基础教育后的教育提出挑战,就要求社会能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满足人类日益高涨的学习欲望的需要。但是这一学习氛围和环境并不是每一个国家或地区,或者同一国家之内的不同地域都可以提供的。这样,从国家、地区之间的角度形成了新的教育不民主和不平等,而从同一国家和地区内部来看,则导致不同地域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和不民主现象。而要消除这种不民主和不平等的现象,重要的是从空间上发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在时间上,则延长教育的年限,为成人阶段的教育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也就是说通过终生教育的模式来实现和满足教育民主化的需求。在此意义上,民主化导致的教育民主需求直接推动了终生教育的产生和出现。同时,教育民主或者教育平等也成为终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基本准则。对此,《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一般来说,机会均等原则对所有致力于各个方面逐步确立终生教育的人来说是一项主要标准。这一原则符合民主的要求,因此它正式体现在灵活的教育方法中是正确的。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说社会从一开始就担保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为其提供均等的就学和随后培训的机会,不管他受教育的道路是多么迂回曲折。”这实际上也暗示出终生教育对于实现教育民主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所在。

4.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提出终生教育的需求

尽管信息化社会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才出现的概念,但这并不妨碍信息化社会对终生教育产生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信息化社会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体现:一是在信息化社会,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出现了“知识爆炸”的现象;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信息更新的周期和频率加快。无论是“知识爆炸”,还是信息的不断更新,都对社会乃至人类群体提出了新的挑战。“知识爆炸”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类再也不能像祖先在传统社会中一样能够掌握全部知识了,这就决定了人类必须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并且不同时代的信息判断标准存在差异和不同,这就要求人类不断地学习新的信息判断标准,以掌握新出现的知识,跟上社会和时代的步伐;而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迫使人类为了不落伍于整个时代,就必须不断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力更新已经陈旧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储备。无论是对信息判断标准的不断学习,还是对知识的快速更新,最终都必须落脚于人一生持续不断地学习。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社会提供终生的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毫无疑问,这促成了终生教育的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化社会开始向知识化社会方向演变,知识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因素。在此前提下,人类对知识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将越来越高。为了不被知识化社会所抛弃,也迫使人类要不断获得新的知识。而这一知识获得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终生教育的过程。由此,可以说信息化促成和推动了终生教育的出现。

四、终生教育形成的教育因素分析

终生教育的出现并不是社会因素单方面作用的结果。如果说社会性的因素是一种强烈的外部刺激的话,那么,教育自身的弊端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则成为终生教育最终得以形成和出现的内部动因,而终生教育就是在这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传统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其阶段性和终极性,相对于完整的人生来讲是一种片段性和分散的教育。而传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学校教育的代名词。关于传统教育,《学会生存》中对此有过详细的描述和分析,该书指出:“教育活动起初是分散的、片段的,并为少数杰出人才服务的。这些教育活动,从各个时代和无数历史对比看来,不可避免地倾向于同一个结论:即建立一种具有普遍使命的、机构坚固,而权力集中的学校体系。然而,当这些机构似乎接近完成的时候,出现了或再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校外活动与校外机构,其中大部分往往跟正规的、官方的教育没有任何有机联系。这些正规的、官方的教育十分狭隘,十分死板,以致它们不能包括这些校外活动与校外机构。”这实际上是说明了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脱节,表明传统学校教育由于其封闭性,出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隔阂,这为学校教育适应社会需要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在社会发生快速变化的时代,这种封闭性成为建立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根本性障碍。在此意义上,要求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封闭性色彩,实现正规的、官方的学校教育体系与非正规的、非官方的、甚至是民间自发的教育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教育本身对社会需要的适应和满足。如何去打破传统教育的极端封闭性特色呢?这就要求从教育观念和制度上进行创新。“教育,如果像过去一样,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这是不可能的了。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人群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的终生的方向发展。”由此,提出了用终生教育的观念和制度去改造、完善传统的过于系统化、体系化的学校教育,这实际上成为教育突破自身局限,实现自身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动因和刺激。

此外,社会的不断变化对教育领域提出的挑战,其直接后果是要求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发展路径选择不能也无法满足这种需要。在此背景下,要求实现传统教育的突破式改革,其中最大的突破,就在于教育体制尤其是学校教育体制的突破。在此意义上,为终生教育的产生和出现提供了外部的动力和刺激。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来临,传统教育的不适应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教育不但无法保证和社会发展的同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大大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需要,由教育领域所提供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不得不进行的重要动因。而终生教育的提出,无疑是实现传统教育突破,建立新型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在此意义上,终生教育的产生有其社会的急迫性。这也可以说是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具体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