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直接言语行为很多论著都把“直接言语行为”跟不同句类的典型功能挂起钩来。所谓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对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断就可得出说话意图的一种间接言语行为。这样的间接言语行为就是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主要依靠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所处的环境推断说话意图的一种间接言语行为。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相比,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对具体语境的依赖性较强。
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_语言学讲义

2.1直接言语行为

很多论著都把“直接言语行为”跟不同句类的典型功能挂起钩来。比如疑问句是用来表示询问的,当我问你“你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实施的就是一种直接言语行为。考虑到句类只有四种,而言语行为有好多种,把这两者对应起来不便于说清问题,我们作如下的表述:

所谓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说话人的意图直接由话语的字面用意来表达的言语行为。“请把窗户关上”这句,就直接表达了说话人“请求”的意图。用“那宗案子已经破了”表示一种“陈述”,用“他准备考研究生吗?”表示“询问”,等等,这些句子中,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就是直接通过话语的字面意义来表达的。再看这句:“我命令你立刻出发。”这句是个陈述句,按照一般的看法,这不属于直接言语行为,因为这个“命令”不是直接通过祈使句表达出来的。但这句的交际意图很明显,表达很直接,把这样的言语行为看作直接言语行为更符合实际。

2.2间接言语行为

只要留心一下就不难发现,在日常交际中,我们说话并不总是那么直截了当,特别是在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这是受种种社会因素制约的缘故,比如地位的高低、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大小、交际双方的熟悉程度,等等。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采用迂回的方式。所谓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说话人的意图不是由话语的字面用意直接表示出来的言语行为。[4]当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不想直接表示出其说话意图时,他就会采取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这一言语行为。请看下面的例子:

(1)你说:“春天的杭州肯定很漂亮。”他说:“想象不出。”你说:“听说大连的海鲜很不错。”他说:“是不错。”

然后就没了下文!

……

如果你对他说,刚才看到的那个红色手袋很漂亮,他也会点头称是,却想不到你在提醒他把这个手袋作为礼物送给你。(《都市丽人》)

例(1)中,说话人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听话人“春天的杭州很漂亮”“大连的海鲜很不错”这样的信息,其真正的意图是让听话人带她去杭州玩玩,去大连尝尝海鲜;只是怕听话人拒绝或者怕他为难而不愿意明说而已。例(1)中说话人所实施的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

英语中,当人们说出C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你可以把门打开吗?)时,人们并不怀疑你“开门”的能力,而是在“请求”你把门打开。这种“请求”意图也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因此这也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

通过间接言语行为表达的交际意图,有的比较容易被听话人领会,有的则不容易被领会。所以,间接言语行为,根据对其交际意图推断的性质,可分为“规约性”的和“非规约性”的两类。所谓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对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断就可得出说话意图的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就是说,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按习惯可立即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比如,你把收录机的音量开得很大,在自我享受,而同房间的另一个在看书或者想休息,不想听收录机,他可能会说:“能把音量开小一点吗?”显然,说话人并不是对听话人开收录机的能力表示怀疑而加以询问的,而是在间接地表示出他的“请求”。这种请求的意图,听话人不用花时间推测就能知道,带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味道。这样的间接言语行为就是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下列两个英语例子也属此类:

(2)Could you pass me the salt?(可以把盐递给我吗?)

(3)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你把窗户打开好吗?)。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主要依靠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所处的环境推断说话意图的一种间接言语行为。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相比,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对具体语境的依赖性较强。如果交际双方没有一定的共知信息,交际往往会失败。例如:

(4)甲:小李,看电影去怎么样?据说这部电影不错。

   乙:明天上午一、二节课我有课,还没准备。

(5)“请问,你的腿有毛病?”

   辛甘莫名其妙地摇着头。

  “那么,眼睛近视?”

辛甘是聪明的,她明白匡筐问话的意思了。她带着挑战的口吻,毫不在意地说:“我一不跛脚,二不近视。这床是我妈妈给铺的,我就睡它。”(俞杉《女大学生宿舍》)

例(4)可以根据“看电影”和“备课”的时间冲突来推出“婉言谢绝”的意图。了解教师工作的人都知道,教师上课前需要备课,而备课往往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如果晚上看电影的话,整个晚上就无法备课了,而明天的课又是第一、第二节,所以明天上课前是来不及备课的。这样,课就只能在当天晚上备好;晚上既然要备课,当然就没有时间去看电影了。可见,乙的答话在婉言谢绝之外,同时说明了不能接受邀请的理由,显得很有礼貌。

例(5),如果不了解其背景,根本无法知道匡筐问话的用意。这段话的背景是,新生入学时,匡筐已经先于辛甘占了一个较好的床位——下铺靠窗。辛甘的妈妈把匡筐床上的东西挪开,让她女儿辛甘睡这床铺。辛甘此时出去了,不知道此事。但对知道内情的人来说,匡筐的问话显然不是简单的“询问”,而是在“责备”——你为什么睡别人已经占好的床铺?辛甘刚刚从外面回来,当然对匡筐的问话感到莫名其妙,当匡筐进而问她眼睛是否近视时,她才领会了匡筐问话的真正意图。

像上面这两例,需要知道背景才能推测说话人真正意图的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有时能造成幽默的效果:

(6)老师:昨天又是你爸爸写的作业吧?

   学生:有啥办法,我的妈妈实在太忙,没有时间。(《理直气壮》)

例(6)中,老师用了一个问句,他/她实施的不是直接言语行为,而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责备:你不该让爸爸帮写作业。但这个学生没有领会老师的说话意图(或者领会老师的意图而装糊涂)而作了上述回答,使整个对话具有了幽默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