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定义与分类

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定义与分类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定义言语交际中的否定根据表达方式和功能,可分为直接否定和间接否定,直接否定有否定标记“没有”、“不”等。因此本研究的分类以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为基础,以关联理论的意义区分为标准。作为哲学术语,预设被引进语义研究后成为语义学的热门话题。随着语用学的兴起,预设是仅限于语义还是也与语用有关的讨论得到关注。

一、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定义

言语交际中的否定根据表达方式和功能,可分为直接否定和间接否定,直接否定有否定标记“没有”、“不”等。

间接否定没有否定标记,按照意义的规约性,它分为规约性的间接否定和非规约性的间接否定。前者指通过社会文化的规约,人们只要根据语言结构上的语法特征如“反问句”、“条件句”或词汇意义如“哪里”、“什么”等就可以按习惯立即推导出间接否定语力的话语,其言语行为已固化为表否定的言语行为。

非规约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指形式和字面意义为肯定,但含意和命题态度为否定的话语。这样的话语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它不仅表达了概念,还表达了言者的命题态度,施行了“言语行为”,具有“言外之力”;第二,言者的否定含意和命题态度是无否定标记的,听话人需在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通过推理才能得出。

二、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分类

(一)分类标准和理论基础

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以认知科学为基础分析话语意义和言语交际,比传统的会话含意和言语交际理论更具有优势:第一,它打破了过去Horn和Levison等人仅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分析话语意义的传统,把认知环境引入到言语意义的理解过程中。第二,它将每一个言语交际的过程都看成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意义的理解不再是对语言符号的简单解码,而是对发话人明示意图和交际意图(施为用意)的识别。因此本研究的分类以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为基础,以关联理论的意义区分为标准。

1.关联理论的意义区分

关联理论认为,在任何语境中,一个语句都必须具有显义、字面义和高阶显义、命题态度。在某些语境中,语句又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预设或寓意。有时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即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并不是显义,而是寓意或是相反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语句所表达的有些意义是模糊的,需要借助语用推理来充实,有些意义在本质上就是隐晦暗含的婉曲意义,无法用直义代替,也无法完全用明确的语句来澄清,那样做的后果往往会导致语义的部分流失,其中以弱寓意为甚[1]。我们要研究的间接否定所表达的命题态度都是否定的,在前面给间接否定下定义时已对命题态度作过详细介绍,因此对于命题态度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相关概念

(1)显义

在关联理论中,语句的指称指派、充盈、丰义和解歧等操作的结果被称为显义,相应的操作过程被称作显谓。显义是在组合语义的基础上借助具体语境而充实得到的,所以有一定的语用内容,是确立语句的真值和衍推关系的基石[2]。按照显义的操作过程,我们可将显义二分为“指称指派”和“命题意义”两小类,前者对语境的依赖性更强。

指称指派意义指为人称词、地点词和时间词确定具体的指称对象。

命题意义是指称指派意义以外的明说的意义,包括“充盈”:通过补出省略的句子成分和句法上不需要但在语义理解上必要的成分而得出的意义;“丰义”:通过补充隐含的逻辑关系、深化某些词语的意义而得出的意义;“解歧”:通过具体语境为歧义语句选择的单一意义。

(2)预设

生活中人们会厌烦“从头讲起”的说话者,他们滔滔不绝地提及听话者早已知晓的信息,却久久不能切入主题。交际原则之一是尽可能简要,以节省时间和精力。正常情况下许多与话题有关的信息会被省略,而交谈的另一方并不会因此产生误解。在语用学研究中,部分省略的信息被归属于“预设”[3]

作为哲学术语,预设被引进语义研究后成为语义学的热门话题。20世纪70年代,语言哲学家就语义预设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和做法。随着语用学的兴起,预设是仅限于语义还是也与语用有关的讨论得到关注。众所周知,语义学研究的是词和句子的常规意义,而语用学关注的是个人在语言使用中受语境影响的话语意义,即说话者意义。

处理预设的途径有二。第一条,遵循预设的哲学传统,把句子看作外在实体而不考虑句子的产生过程或说话者和听话者的个人特点,意义被看作句子的一个属性。这就是通过真值表来确定预设关系的途径。第二条,把句子视作交际行为参与者发出的话语,关注说话双方在相互交际中使用的策略。可以从说话者的视角把预设看作话语包装的一部分,也可从听话者的视角把预设看作他在说话者话语的基础上所作的推理。第一条途径称为语义预设,第二条称为语用预设。

语义预设是从逻辑语义方面进行分析的语句命题和预设命题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是基于真值条件语义学的一种命题,是语句命题成立的前提。如果B是A在语义上的预设,则必须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如果A真实,B也真实;

如果A不真实,B仍然真实。

语用预设指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适宜条件,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4],和说话人有关。预设的共有知识要通过说话人的话语暗示出来,并得到听话人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语用预设离不开语境,它一方面受语境的制约,话语只有符合语境才是适宜的;另一方面,预设也能影响语境,成为语境的组成部分,是话语理解的基础。

(3)寓意

按照关联理论的观点,寓意有一般寓意和弱寓意之分。

所谓一般寓意,指为语句的字面意义所隐含的、由听话人按照逻辑规律顺向推理得出的会话含意,是说话人为了使自己所说话语具有明显的关联而故意向听话人表明的语境设想或会话含意[5]。这种命题在语言形式上与相关语句所使用的句子几乎无相似之处,也不需要使用触发词语或语法结构就能表达。有时候,说话人真正要表达的是寓意,而不是字面意义。而听话人也会自觉排斥字面意义而继续寻找寓意。

弱寓意指如绵里藏针、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敲山震虎等间接手段和修辞手段表达的婉曲、涟漪叠叠的会话意义[6],听话人为得到弱寓意需要付出比推导寓意更多的额外心力,弱寓意比寓意往往具有更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有时不容易完全解释明白,具有诗意效果和修辞色彩。诗意效果是交际双方的心理互动,是话语表达中带有修辞色彩的根本原因。

弱寓意比一般寓意更含蓄,更模糊,听话人需要花更多努力去推理,它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具有相同字面意义的话语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文体效果。

(二)本文的分类

上文对关联理论的意义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研究以此理论关于语用意义的划分为标准,从表达策略的角度,首先将间接否定言语行为分成显义、预设和寓意三大类,然后再一分为二,每大类又细分成两小类,显义包括指称指派和命题意义两类;预设包括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类;寓意包括一般寓意和弱寓意两类。

为了说明上述各类别之间的差异,我们提出“间接度”这个概念。“间接度”指话语的明说意义与会话意图的距离。话语的明说意义与会话意图越近,理解话语所需要依赖的语境范围就越小,理解的难度也越小,间接度就越低。话语的明说意义与话题越远,理解话语所需要依赖的语境范围就越大,理解的难度也越大,间接度就越高。从大类来说,显义间接否定这一类的间接度最低,处理话语时所做的努力最小。预设间接否定和一般寓意间接否定的间接度相对显义类要高,处理话语时所做的努力较大。弱寓意间接否定的间接度最高,处理话语时所做的努力最大。从小类来说,指称指派显义类比命题意义显义类的间接度要高。语用预设类比语义预设类的间接度要高。弱寓意比一般寓意类的间接度要高。“间接度”是我们区分语句的明说意义,暗含意义和弱暗含意义的尺子。间接度偏低的是明说意义,间接度偏高的是暗含意义,间接度最高的是弱暗含意义。

显义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间接度最低,属于明说意义。预设和一般寓意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间接度比较高,属于暗含意义。弱寓意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间接度最高,属于弱暗含意义[7]。对间接否定言语行为进行这样的分类,既符合关联理论对语用意义的认识,也符合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实际。将其进行两个层次的划分,不仅有助于人们对间接否定言语行为和整个语用意义的深入认识,而且对会话含意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也是一个贡献。

(三)汉语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分类描写

1.显义类间接否定

(1)命题意义类间接否定言语行为

命题意义是指称意义以外的明说的意义,它的间接否定对象表现在单个词语意义、短语意义和句子意义等方面。

(2)指称指派类间接否定言语行为

指称指派义指在一个言语事件中的人(person),时间(time),地点(place)等的具体指称指派对象,它与命题意义相同的是都属于显义,与命题意义不同的是,它可以传达指称指派义的词语非常有限,而且这些词语对语境有更强的依赖性。指称指派类的间接否定对象表现在语句的指示词、人称词、时间词以及地点词等方面。

2.预设类间接否定言语行为

(1)语义预设类间接否定言语行为

语义预设是在句子语义结构层面上展开的,和句子或者和句子的命题相关,它是句子本身具有的一层字面意义,是句义得以建构和理解的基础,是句义表述得以进行的出发点,具有预设触发语[8]。语义预设类的间接否定对象表现在隐含于句中某些词汇或结构中的背景意义。

(2)语用预设类间接否定言语行为

语用预设是与语境和说话人有紧密联系的,施行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适宜条件,是说话人对话语的语境所做的设想。用Leech(1981)的话来解释的话,语用预设为“在说X时,说话人自认为Y理所当然是真实的”[9]。语用预设类的间接否定意义需要结合语境对语句进行推导才能得出。

3.寓意类间接否定言语行为

(1)一般寓意类间接否定言语行为

寓意是说话人为了使自己所说话语具有明显的关联而故意向听话人表明的语境设想或会话暗含,包括暗含前提和暗含结论[10]。暗含前提是由听话人自己提供的,来自于听话人的认知语境。本研究要讨论的一般寓意是指在话语的明说内容和认知语境相结合的基础上推断而来的暗含结论,其间接推理的三段论(syllogism)形式为:

关联理论认为,在非论证性[11]的明示推理中,从言语行为的明说意义中推导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先要恢复隐含的前提,即从认知语境和明说内容中推理出暗含前提;然后再在暗含前提和明示前提的基础上间接推理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也就是暗含结论[12]。明示前提是话语的明示内容,是发语人的发语里提供的新信息;暗含前提是在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中已经存在的旧信息,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整个明示推理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补足发语人话语所隐含的前提是整个推理的关键,许多话语之所以会产生误解就是因为听话人所补足的隐含前提与说话人所设想他补足的隐含前提不一样;第二,听话人要恢复话语所隐含的前提,必须要考虑相关的语境,否则就无法进行对发语人话语寓意的推导;第三,不同的人,由于其认知结构不同,认知能力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形成的前提也不一样。因此补足前提不具有绝对性,必然性,从同一个话语新信息未必一定会推导出相同的会话寓意。

一般寓意类的间接否定对象表现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即在话语的明说内容和认知语境相结合的基础上推断而来的暗含结论。

(2)弱寓意类间接否定

弱寓意带有修辞和哑谜色彩,比寓意更含蓄,更间接,需要听话人花更多心力去推理,具有能体现交际双方心理互动的诗学效果(指话语通过传达各种弱寓意来获取关联而产生出的特殊效果)。能形成共同印象而非共同知识,能增加感情共享而非认知共享[13]。弱寓意类间接否定的对象表现在话语的修辞色彩上。

[1] Sperber,D. and Wilson,D著;蒋严译:《关联:交际与认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 Sperber,D. and Wilson,D著;蒋严译:《关联:交际与认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 预设属于语义范畴,每一单独命题都含有至少一个预设,预设的存在不需要依赖另一个命题。预设是绝对的,体现的是一个句子与使它有意义的隐含事实之间的关系。与预设不同,前提属于逻辑范畴,它的存在是相对另一个或另外一些命题而言的,它体现的是命题与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单独地脱离了特定语境的一个命题既不是前提,又不是结论。作为推理组成部分的一个命题,相对于推理的结论而言,它是前提,相对它前边的前提,或许它又是结论了。

[4] Jackendoff, R: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The MIT Press, 1972, 230.

[5] Sperber,D. and Wilson,D著;蒋严译:《关联:交际与认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 Jackendoff, R: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The MIT Press, 1972, 230.

[7] 何自然著,《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8] 何自然,陈新仁著,《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98。

[9] Leeeh, G: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Penguin, 1981.

[10] Sperber,D. and Wilson,D著;蒋严译:《关联:交际与认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1] 非论证性推理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主要推理形式,它是按一定的思维规律集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于一体的过程,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做的比较随意的推理,这个推理所得的结论不具有确定性。在某个语境中这个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换一个语境,它可能就不正确,可以被取消。所以非论证性推理不能从逻辑上的有效或无效来判断,只能从成功或不成功来判断,它是一种集逻辑、语义推理和语用推理于一体的动态推理。而论证性的推理过程是纯粹的形式推理过程,在此过程中,前提的命题在语义上是完整的,只要命题真实,且遵循推理法则,推理得出的结论的有效性是有保障的。

[12] Sperber,D. and Wilson,D著;蒋严译:《关联:交际与认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3] 何自然著,《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