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副言语的定义

副言语的定义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言语中的非言语现象——副言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传播学者的注意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理论研究成果。因此,我们认为,“paralanguage”(副言语)仅限于有声语言中的语音特征以及有声而无固定语义的功能性发声,其最大特征便是与声音有关,无声便不是副言语。例如,笑出声的笑,如嬉笑、哈哈大笑、咯咯地笑是副言语,而微笑、皮笑肉不笑等无声的笑就不是副言语,而只是属于面部表情范畴内的非言语传播方式。

一、副言语的定义

副言语(paralanguage)又被称作副语言、类语言,是指超出言语交际和分析范围的各种不同性质或种类的伴随言语语言的声音,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功能性发声,如笑声、哭声、叹息声、呻吟声、咳嗽声以及因惊恐而发出的喊叫声等;另一种是伴随有声语言出现的语音特征,如语音、语调、语速、语顿、音质、音高、音量、停顿等。研究副言语现象及其表意传情规律的学科便是副言语学(paralinguistics)。

英语中“副言语”一词“paralanguage”系由前缀“para-”和“language”合并而成,虽然“para-”是“辅助的、附属的、次要的”之意,意指声音效果在信息传播中是第二位的、伴随的因素,但实际上,副言语现象常常把信息的言语内容推到第二位去。

正是由于副言语只是言语的附加或补充成分,所以,不论是传统的语言学还是语音学都缺乏对它们系统的理论研究,然而,在人类的传播实践中,这些副言语业已被证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忽视它们就会造成信息沟通的障碍,严重的还导致言语意义的完全曲解。所以,言语中的非言语现象——副言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传播学者的注意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理论研究成果。但迄至今日,我们距离完整而系统的副言语学学科体系并非仅有一步之遥。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语言学家对“paralinguistics”(副言语学)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将旨在对传播者言语交际起加强作用或赋予某种感情色彩作用的非言语现象,如面部表情、头部活动、眼神活动或手势等的研究和使用都叫副言语或伴随言语,而同样能表达说话人对语境内容所持态度的音调、语气等发音特征便只是副言语的一个组成部分(1)

按照上述界定,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学者几乎将“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言语传播)与“paralanguage”(副言语)等同起来了。这种观点容易使多数学者对非言语传播所划分的类型之间本已日益明晰的关系和层次造成混乱,无益于非言语传播理论研究。

因此,我们认为,“paralanguage”(副言语)仅限于有声语言中的语音特征以及有声而无固定语义的功能性发声,其最大特征便是与声音有关,无声便不是副言语。例如,笑出声的笑,如嬉笑、哈哈大笑、咯咯地笑是副言语,而微笑、皮笑肉不笑等无声的笑就不是副言语,而只是属于面部表情范畴内的非言语传播方式。副言语与体态语、服饰语、时空语等一样,是非言语传播学重要的研究内容和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