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语流行语的定义

汉语流行语的定义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7.2 汉语流行语的定义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或特定人群中迅速盛行广为传播的语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大量新诞生的流行语忠实地反映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化。

6.7.2 汉语流行语的定义

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或特定人群中迅速盛行广为传播的语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流行语的最大特点就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被受众广泛接受。流行语尤其是指在主流媒体上迅速传播、盛行一时的语词。流行语的社会性特征在于,它们已经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们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地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流行语以独特的方式给语言留下动态变化的痕迹。通过主流媒体的广泛传播,这些流行语已经融入百姓的日常话语中,记录了各年度中国和世界走过的痕迹,比如,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突发事件频发”,2005年的“廉政风暴”,2006年的台湾地区“倒扁”,2007年的“最牛钉子户”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等。语言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流行语反映的是国家发展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流行语已经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们是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缩影,汉语流行语记录了我国社会在某一阶段走过的轨迹,从语言层面表达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地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形象而又有力地诠释了社会的热点和百姓的聚焦点,简洁而又深入地勾勒了社会的发展轨迹和大众心理的微妙变迁。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我们的生活里出现了非常多的流行词语。这些流行语,无不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和冲击人们生活的新事物、新事件、新观念。比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三件”、“喇叭裤”,八九十年代的“万元户”、“下海”,90年代的“下岗再就业”、“BP机”、“大哥大”,到如今的“上网”、“博客”、“互动”等。2008年,在举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这些过去30年中的流行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媒体推出了改革开放30年流行语集锦,如《北京晚报》2008年10月13日推出的改革开放30年十大流行语有“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是硬道理”、“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劳动”、“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新华网博客频道推出了“改革开放30年,网友记忆里的流行语”,如“下岗、买断、再就业、临时工、减员增效、国企改制、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三农问题、农转非、一号文件、大学生村官农业税、股民、基民、抄底、套牢、涨停、股改、大小非、散户、庄家”等。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特色、万元户、下海、打工、春节晚会、涉外饭店……”到90年代的“围城、传销、卡拉OK、炒股、网吧、盗版、BP机……”再到21世纪的“MP3、宽带、手机短信、网上购物、入世、反恐、与时俱进……”大量新诞生的流行语忠实地反映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化。从学术角度看,流行语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语言是活的,每年都在变化。流行语与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相连。流行语从语言平面切入看社会生活,这是其他研究角度取代不了的。流行语已经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广泛的传播范围、深刻的社会内涵、强烈的时代性等特征,成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