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语的语法

汉语的语法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法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语言规则,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写文章时所遵守的词句排列组合的规矩。中国的古人很早就开始注意和研究汉语的语法规律了。古人对汉语语法虽然十分重视,但基本上仅仅涉及语法现象,在1898年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言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出版之前,汉语语法始终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语法学科,这是有别于很早就建立起来的印欧语法体系的。

语法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语言规则,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写文章时所遵守的词句排列组合的规矩。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结构规律,汉语语法的结构规律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古人很早就开始注意和研究汉语的语法规律了。古人对《诗经·大雅·常武》中的“王命卿士,南仲太祖”这句话就做过如下语法分析:“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其实是一句话,“命”的对象是“南仲”,而“太祖”也就是太庙,是“命”的处所,原句中把表示处所的“于”给省略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中说:“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意思就是说虚词可以放在句子的前面,也可以放在句子的末尾。唐代柳宗元在《复杜温夫书》中说:“所谓乎、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意思是说,虚词乎、耶、哉、夫是疑词,矣、耳、焉、也是决辞。此外,许多文学家、诗人在创作实践中也注意到了词在功能上的不同作用。从唐代开始的格律诗,讲求对仗,上下句相应的词语有着相似的功能。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宿府》)就已经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了。到了宋代,虚词较以往在语言和文章中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南宋张炎在《词源》中说:“词与诗不同,词之句语有二字、三字、四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此等虚字都要用之得其所。”古人对汉语语法虽然十分重视,但基本上仅仅涉及语法现象,在1898年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言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出版之前,汉语语法始终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语法学科,这是有别于很早就建立起来的印欧语法体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