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语“重音”的特征

汉语“重音”的特征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汉语“重音”的特征通过上文对汉语平仄律的解析可以使我们对汉语节律结构中的“重音”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从汉语语音系统来看,有意义的音节都由一个确定的声调来控制,却没有确定的轻重特征,所谓“重音”只是相对的。上述学者的听辨及实证研究充分印证了汉语“重音”的特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王洪君的论断。

二、汉语“重音”的特征

通过上文对汉语平仄律的解析可以使我们对汉语节律结构中的“重音”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1)从汉语语音系统来看,有意义的音节都由一个确定的声调来控制,却没有确定的轻重特征,所谓“重音”只是相对的。(2)从声学特征来看,汉语节律结构中声“扬”的音节与其说是“重音”,还不如说是“重读”,而“重读”凸显的却是声调特征。也就是说,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的“重音”并不是那些多音节轻重型语言中以音强为基础构成的重音,而是以增加时长、凸显声调为主要特征的“重读”。

(一)“重音”的声学特征

上述推断需要有听辨或声学实证的支撑。事实上,近30年来大量的研究成果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见解。

赵元任(1979)早就指出,汉语重音首先是扩大音域和持续时间,其次才是增加强度。

徐世荣(1980)发现汉语音节重读后的影响,表现为主要元音变得长些,声调特别分明,或者位置高些。

王士元(1983)通过声学实验证明,汉语声调的特质主要依据频率中的基频(F0)高度,同时也取决于时间(T)长度以及音强振幅(db),参数越充分,音高特征越明显,反之就模糊不清。

林茂灿等(1984)通过声学实验证明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在声学上的表现,是那个字音有较长的长度和较完整的音高形式。

颜景助等(1988)通过声学实验证明在不带轻声的三字组里,“中轻重”格式是正常重音模式,它表现为从首字到末字F0音域位置不断下降。末字字音的特征表现为:音域最宽,F0音域下限下降尤为明显;声调具有较完整的F0模式;时长较长;但字音强度(时长)却不一定大。

王洪君(2001)指出,近年来我国实验语音学研究者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声调音域”,指声调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差值,是汉语重音表现的主要声学参数。她(2004)还依据最新研究成果,把汉语的节律结构类型确认为“松紧型”。

上述学者的听辨及实证研究充分印证了汉语“重音”的特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王洪君的论断。她将汉语节律结构的类型定位在“松紧型”,这是立足汉语实际而作出的客观、正确的的结论。这说明汉语的“重音”不是单一的基于音长特征的“长短型”,更不是基于音强的的“重轻型”,而是基于音长、音高特征互动的特定类型。其实“松”和“紧”指音节之间结合的紧密度,显而易见的是它们首先取决于音节的音长特征:音节舒缓,结合就松;音节急促,结合就紧。而音节舒缓,声调音域就宽,音高特征就凸显;音节急促,声调音域就窄,音高特征就相对模糊。这与上面学者们的听辨和实证结果是相吻的。

(二)“重音”的音系学特征

上述听辨和声学实证的研究成果可以回答一个问题:汉语究竟有没有所谓的“重音”?笔者的答案是又有又没有,因为这要看你所说的“重音”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现象。

如果说汉语语流感觉上有轻重,听起来有的音节重一点,有的音节轻一点,形成一种语言节律。这是非常自然的正常现象,不但印欧语言是这样,也许所有的语言都这样,那么汉语当然也不例外,因为这是人类生理发音和心理审美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当然有“重音”。

如果这个“重音”是音系学意义上的定义,属于基于音强而构成的超音段“重位”,那就另当别论了。因为音系学意义上的“重音”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重音的声学基础是“音强”,取决于振幅(db);第二,重音具有辨义功能,如英语‵commune和co‵mmune,重音在前意为“公社”,重音在后意为“交谈”,所以英语词典每个词都明确标有重音;第三,重音位置是规定性的,一个音节该读重音不该读重音没有随意性,这是重音具有辨义功能的必然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没有“重音”,或者准确地说汉语没有印欧语言那种“重音”。

其实这也很好解释,采用超音段音位(音长、音高、音强)作为辨义手段,这是人类自然语言常见的普遍现象,但不同的语言(包括文字)由于自身特点不一样,必然会有不同的选择。语言(包括文字)是个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子系统(语音、语义、语法)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因为要满足新的表达要求,或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或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了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关部分就会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新的平衡。比如语言符号是音和义的结合,符号和符号之间必须保持相当的区别性,以保证言语交际的有效性。如果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干扰、破坏,就会导致过多的同音形式,影响正常的口语交际。按照学者们的探索,远古汉语是单音词占优势的语言,那时候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声母和韵母中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比较多样,因而单音节词形的区别性能满足交际的需要。之后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简化,复辅音声母消失、辅音韵尾合流,音节结构趋向简单。语音系统的简化必然导致语言中同音形式的大量出现,原有的平衡受到干扰和破坏。作为一种弥补手段,魏晋时期汉语声调系统(四声八调)应运而生,选择用“声调”来控制一个个有意义的单音节(单字),以此作为辨义手段。这是汉语立足自身特点所作的一种选择。正因为我们选择了超音段“调位”,所以对于字音的轻重(即“重位”)没有也不需要有所规定。

那么汉语语流听起来也有轻重感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简单地说就是音节的“松紧”导致的,也就是上文论证的某些音节以增加时长、凸显声调为主要特征的“重读”产生的听辨感觉,与非重读音节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对比。总之,就一般意义上说,汉语也有重音;从音系学的意义上说,汉语的重音与印欧语系的重音完全不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