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间接言语行为常用来传递请求、拒绝、不满等在本质上与礼貌原则相斥的信息。如果窗外突然下起了雨,窗外的细雨正在飘进屋内,这种情况下,说话人的意图很明显是发出一个间接的请求或命令,从而实施间接言语行为。A可以通过推理明白B的意图并停止对Mary的责备,使B的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得以实施。毫无疑问,间接言语行为的实施是交际者为了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及心理动机而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

2.1.3 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指语言形式不直接反映其交际目的的话语,它把言外之意隐含在话语之中。比如,“Can you open the door?”并非问听者是否“有能力”开门,而是“请求”(听者)开门。或者由于礼貌等方面人际意义的考虑,人们常常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通过间接方式表达。间接言语行为常用来传递请求、拒绝、不满等在本质上与礼貌原则(Leech,1983)相斥的信息。

Searle将言语行为分为五大类:断言类(Assertives)、指令类(Directives)、承诺类(Commiss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和宣告类(Declarations);而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两类:规约性与非规约性。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对话语的“字面意义”作一般性的推论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由于文化习俗、社会规约、人们思维习惯的不同,同一个话语在不同语境下会有不同的解释。例如:

【例10】Would you mind closing the window?

【分析】在一般情况下Would you mind…这一句型已经习惯被用作表达礼貌的“请求”。如果窗外突然下起了雨,窗外的细雨正在飘进屋内,这种情况下,说话人的意图很明显是发出一个间接的请求或命令,从而实施间接言语行为。

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不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并没有所谓的约定俗成的定式,而是需要根据说话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所共有的背景知识和语境信息来推断,因此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也常被称为推理性言语行为。例如:

【例11】A:What's wrong with Mary?I have to talk to her.

    B:She is a student at the moment.

【分析】例11是某电视剧的台词,其背景是A责怪Mary把事情搞砸了,而B委婉地阻止A去批评Mary,翻译成中文应为“毕竟她还只是个学生”。A可以通过推理明白B的意图并停止对Mary的责备,使B的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得以实施。

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到底是实施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还是实施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的过程。Verschueren(1999: 55)指出,语言使用就是不停地进行语言选择,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交际者必须在语言的各个层面进行选择。毫无疑问,间接言语行为的实施是交际者为了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及心理动机而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然而,由于交际双方缺乏足够的共有信息,或因说话人双方社会地位、身份差异等缘故,交际过程中会出现误解、交际失败等。因此,交际双方需要具有共同的背景信息(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才能使言语行为得以实施,从而达到成功交际之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