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语语言能力是中医翻译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双语语言能力是中医翻译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2.1 双语语言能力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在以上提到的国外构建的翻译能力模式中,语言能力大多是翻译能力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认为翻译能力就是语言能力的加强版,翻译能力更为复杂。Li认为语言能力是翻译能力构成里面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是成为一名译员的前提条件。

5.2.1 双语语言能力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在以上提到的国外构建的翻译能力模式中,语言能力大多是翻译能力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少有学者对语言能力的培养给予关注,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西方一些翻译培训项目大多要求申请者的双语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课程设计者认为翻译培训的重点在于培养学习者的翻译技能而不是语言能力(马会娟,2013:72)。如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的翻译与口译硕士项目就要求申请者英语达到或者接近母语者水平,同时还要求在中文、法文、德文、日文、韩文、葡萄牙文、俄文和西班牙文中至少有一种语言也达到或者接近母语水平。并且,他们还要求申请者具有在第二语言或者第三语言国家生活半年的经历,大多数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的学生都至少有两年的第二语言或者第三语言国家的生活经历。

在英国,翻译项目主要是一年制的硕士项目,其入学条件通常是要求申请者具有语言专业的本科学位(Schäffner,2000:143)。另外在英国要想获得翻译认证,需要通过皇家语言研究院的翻译证书考试,其强调申请者需具有荣誉本科学位的语言能力或者在职业领域对源语具有广泛的知识,同时要求申请者具有优秀的目标语写作能力和对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全面深入了解。

由于具备了较强的双语能力,对于翻译硕士项目来说,就可以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不用同时去培养语言能力。如Anderman(1998:5)就认为如果学生不具有外语专业本科学历的话,就会很容易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在学习翻译技能的同时还不得不学习语言。他还用了一个比拟,认为如果学生还没能熟练掌握语言,对外国文化、社会缺乏了解的时候就进行翻译能力的培养,可能就相当于让他们在还没有学会走路时就让他们跑步一样。

Schäffner(2000:146)认为翻译能力不仅是双语的语言能力,还包括文化能力、语篇能力、主题能力、研究能力和转换能力,他根据这一分类设计了翻译本科生的能力发展课程结构,在本科的前两年,其课程主要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模块,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上。他认为在Anderman的走路与跑步的比拟中,走路对应的是语言能力,跑步对应的是翻译能力,分别表示对于知识和技能习得的不同阶段。他对这个比拟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只有在语言能力是翻译能力的唯一前提时,这一比拟才能成立,因为走与跑是不同的身体运动,差别主要在于速度上。但我们不能认为翻译能力就是语言能力的加强版,翻译能力更为复杂。例如,在学生的双语能力还没有完全掌握之前,可以而且也应该发展一定的翻译能力。从以上应该可以看出,他至少是认为语言能力是翻译能力的前提之一,同时他还主张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翻译知识。

Li(2001:345)认为语言能力是翻译能力构成里面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是成为一名译员的前提条件。Neubert(1994:412)也认为如果没有语言能力,译者的转换能力便无从谈起。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译者的语言能力(包括语篇与语用能力)是中医翻译能力的基础。但是不是学生在进入翻译训练之前,其语言能力就已经达到了熟练或者接近母语水平呢?马会娟(2013:72)认为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假设,她以Pym和Snell-Hornby的论述为例,说明学生在进入翻译课程学习前,其语言能力往往达不到翻译项目所要求的语言能力,需要专门的语言项目培训或者通过翻译训练来培养语言能力。

Li(2002)通过对香港中文大学的调查研究指出,对于翻译项目来说,学生的双语训练至关重要,其一是因为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对自己到底是否适合做翻译或者口译缺乏认识,有的只是试试并希望能够提高他们的双语能力,这对他们今后从事其他职业有帮助,他们不希望翻译项目仅局限于翻译技巧和方法;其二有80%的学生选择翻译专业并不是为了今后成为翻译或者口译员,因为他们意识到具有较强的双语能力能够为他们找到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所以他们只想提高他们的英汉双语能力,因为翻译系除了翻译以外,还会教授英语和中文,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愿意选择翻译系而不是单纯的英语系或者中文系的原因。而且有9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和中文只是一般或者好,只有一位受试者认为自己的中文优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翻译专业学生的双语能力的训练至关重要。

芬兰学者Bergen(2009:235)也认为语言技能的发展对于翻译能力的习得很重要,他认为就PACTE的“双语能力”或者Göpferich的“至少两种语言的交际能力”而言,只有很少的译者认为自己具有完全的双语能力,大多数的译者仍然是某种程度的语言学习者。翻译专业的学生当然更需要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因此,译员培训通常会有双重的目的,即翻译教学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母语和工作语言的能力。所以,任何的翻译能力习得模式都需要考虑学生的语言技能的发展。

由于中医英语翻译属于汉译英的范畴,从汉语翻译到英语的主要难点和问题在于外语的表达能力,翻译能力的水平与译者的译语语言水平紧密相关(马会娟,2013:73)。

另外,在我国出版的汉译英教材中,也有大量对于语言能力重要性的叙述。如单其昌编写的《汉英翻译技巧》中就指出“无论英译汉或汉译英,都必须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汉英翻译尤其如此”。孙海晨编写的《汉译英实用技能训练》中也指出:“如果没有足够的中英文水平,尤其是英文水平作为基础,无论对汉译英的原则理解多么透彻,学习多少翻译技巧,都不过是纸上谈兵。原则可以很快地理解,技巧可以通过机械地训练得以速成,语言表达能力则是靠多年的学习积累,无捷径可循”(孙海晨,1998:14)。杨晓荣在其《汉译英能力解析》论文和《汉英翻译基础教程》教材中也提出:“翻译能力的基础和主体还是语言运用能力或语言潜能力。由于母语的关系,这一点对中国译者从事汉译英来说尤其明显。具备了这种潜能,很多技巧就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处理方法,甚至可以不必讲授。”(杨晓荣,2002:17;2008:297)

对于中医翻译,李照国(1997)提出译者必须精通外语才能进行中医翻译,他认为我国的翻译多是“拿来主义”,而中医翻译则是“输出主义”。即将中文翻译成外文,其难度自然要大一些。不仅如此,由于译入语中往往没有现成的中医对应语,在很多情况下译者不得不亲自到译入语中去寻找,甚至创造对应语。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具有熟练运用译入语的能力。目前中医翻译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译语冗长,释义不全等,大都是由于译者对译入语缺乏熟练掌握所造成的。

马会娟(2013:74)通过对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系本科三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几乎100%的学生都认为汉译英的难点在于英语表达。

5.2.2 中医翻译双语语言能力构成

20世纪80年代初期,Canale和Swain(1980)首先提出操作性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Bachmann(1990)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认为语言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其中组织能力包括语法能力(词汇、语法、句法等)和语篇能力(衔接、修辞等),语用能力包括语言功能能力(表达功能、控制功能、教诲功能、想象功能等)和社会语言能力(对方言或语言变体的语感、对语域差异的语感、对自然地道语言的语感、对文化含义或比喻的理解能力等)。Cao(1996)在Bachmann的语言交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能力、语篇能力、语言功能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马会娟(2013:8090)将翻译的语言能力分解为三个方面,即词语搭配能力、写好句子的能力和篇章能力。我们根据中医翻译的语言特点,结合以上分类,将中医翻译的英语语言能力分为词汇句法能力、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三个方面。

另外,从事汉译英还要求对中文原文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其中中医翻译更是如此,由于中医经典著作很多都是用古汉语写成的,现代中医语言中又保留着大量古文词汇,因此中医翻译工作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古文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才能准确地理解中医用语的实际内涵,才能将原文的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在译入语中找到比较接近的对应语(李照国,1997:38),从而准确再现原文。

中医翻译双语语言能力的构成如图5.5所示。

图5.5 中医翻译双语能力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