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竞争力和核心能力

竞争力和核心能力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竞争力和核心能力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有些学者认为,竞争力是不可触知,不能度量,难以管理的。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没有竞争力的报纸和报社最终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在本节的讨论中,我们主要研究包括报纸生产者在内的微观经济组织的竞争力及核心能力的一般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报业竞争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同样,报纸或者报社的竞争力也是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影响的决定性因素。

六、竞争力和核心能力

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有些学者认为,竞争力是不可触知,不能度量,难以管理的。[2]尽管如此,近年来,对竞争力的研究却越来越引起经济界和管理界的广泛兴趣和重视,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没有哪个国家、哪个企业能够回避激烈市场竞争的挑战。尽管由于竞争力的复杂性使得对其研究很难形成一致公认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结论,但是,这并不妨碍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形成有价值的成果。竞争力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国家、产业、企业等,因而有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等不同的概念。在国际学术界,对国家竞争力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分歧,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根本不存在国家竞争力,或者认为国家竞争力根本不具有现实重要性,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概念。[3]而对于企业竞争力经济界和企业界则具有基本一致的意见,即认为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企业竞争力研究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从世界范围看,报业无疑是一个竞争性很强的产业。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大多数的报纸生产者都是企业或者企业化管理的市场竞争实体。所以,报纸和报纸生产者(本书中一般称为“报社”)的竞争力研究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课题。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没有竞争力的报纸和报社最终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在本节的讨论中,我们主要研究包括报纸生产者(“报社”)在内的微观经济组织(称为“企业”)的竞争力及核心能力的一般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报业竞争中的一些特殊问题。

尽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企业竞争力,因而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其进行的理论描述可以有所差别,但是对企业竞争力基本含义的理解是大致相同的:即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企业竞争力的这一定义包含五个基本含义:

1.企业竞争力所涉及的产业,是竞争的和开放的市场,在垄断和封闭的市场中,谈不上企业竞争力。在中国,关于报纸竞争力的研究只适用于进入报业市场竞争过程中的报纸。处于行政性垄断地位的报纸,不在竞争力研究的范围之内。

2.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较的生产率(或工作效率)。

3.企业竞争力体现在消费者价值(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满意度)和企业自身利益(盈利和发展)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从动态的和长期的角度看,两者具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因为,只有对消费者有价值,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产品才能有市场,从而企业才能有效益;反之,只有企业有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从而才能够持续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得到消费者的满意。同样,报纸或者报社的竞争力也体现在消费者价值(读者广告客户)和报社自身利益两个方面。

4.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因此,企业竞争力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影响企业经营状态的一些短期的和偶然的因素可能同企业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尽管一些偶然因素之所以会发生作用往往有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深刻原因。同样,报纸或者报社的竞争力也是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影响的决定性因素。

5.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综合性质,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而且,这些因素经常发生着相互间的作用。所以,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都不是分别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对企业的存在状态发生作用。同样,报纸或者报社的竞争力也是各种内在因素在相互关联中发生作用的综合体现。

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应用性目的是要揭示企业经营成败的原因,即发现企业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是探寻企业竞争优胜劣汰过程的某种规律性。但是,正如马歇尔所指出的,一切科学的学说无不暗含地采用一定的条件,“像其他各种科学一样,经济学从事研究某些原因将产生哪些结果,但这种因果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到以下两个条件的限制:①假定其他情况不变。②这些原因能够不受阻碍地产生某些结果。”[4]企业竞争力研究也是在以上假设条件下进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的。所以,同其他科学一样,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结论及可应用性是有条件的。同样,对报纸和报社经营成败得失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也不是命定论式的推论,各种报纸或者报社的成功与否,能否生存,总归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竞争力研究主要着眼于必然性的因素和关系,并不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及其对企业经营成败的影响,当然,必然性是经营成败因果关系的主要的客观逻辑因素。也就是说,经营的成败,归根结底是由一系列必然因素和必然性的关系所决定的。因此,就有可能从必然性的逻辑关系上对竞争力与经营成败的因果关系作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解释。

研究企业竞争力必须确定企业竞争力的产业“宽度”和“密度”,即有关企业在多大的产业范围中具有竞争力。因此,在企业竞争力分析比较中,“产业定义”(即确定市场细分化的程度)是一个重要前提。例如,当我们以市场占有率作为评价竞争力指标时,只有确定了“市场”或者“产业”的范围,才能计算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在领域很广的产业或市场(如“全国报业”)中,即使是规模很大的企业(发行量很大的报纸)其市场占有率也不会很高;而对于一个高度细分化的产业或市场(如“北京地区报纸”、“北京地区的消费类报纸”、“计算机报纸”等)中,一个规模不很大的企业(发行量不很大的报纸)也可能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企业竞争力所体现的产业(市场)面越宽,即企业能够在很宽的产品系列中表现其竞争力,我们认为,其竞争力的宽度就越高;企业竞争力所体现的市场细分化越高,即企业在产品系列中的某些细分化的市场中集中地表现其竞争力。我们认为,其竞争力的密度越高,企业竞争力广度越高,通常表明企业规模实力越大,并具有范围经济的市场势力;企业竞争力密度越高,则通常表明企业专业化能力越强,并具有差异化的市场势力。

在企业竞争力的衡量上,“宽度”和“密度”是两个对立的(向背的)指标,可能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在性质上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一个企业完全可以做到,在较高的“宽度”上和较强的“密度”上都体现出其较强的竞争力。当然,我们也不能将竞争力的“宽度”和“密度”相混淆。例如,一个企业可以涉及非常广的产业领域,因而其规模可能很大,如甚至可以极端地设想把中国所有的机械工业企业都联合为一个集团公司,其规模自然很大,但其竞争力必然是非常弱的。这就是大未必强的道理。所以,当我们判断一个企业是否真正具有竞争力时,不能忽视对竞争力“宽度”和“密度”的界定。一个企业在进行竞争力管理中,也必须科学地确定竞争力的宽度和密度。

像其他科学研究一样,竞争力研究最终还是要构建一个具有简明逻辑构造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将复杂的事物排列组合为可以把握的因素,并且对这些因素及其相互间的联系进行合乎逻辑的解释。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文献,我们的研究成果是:可以把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分为四类,或者四个层次。

第一类因素,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所发生的或者可以形成的各种“关系”,广义的“关系”包括有关各方面的“环境”。[5]企业竞争力研究所涉及的关系可以包括:

1.企业所在产业的状况:是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还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新兴产业、成熟产业还是夕阳产业?是高盈利产业、高增长产业还是低盈利、低增长产业?

2.本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关系,包括与供应企业、需求企业或消费者以及同类企业之间的关系;从企业间的竞争态势看,本企业在本产业中是属于在位企业还是挑战(进入)企业的地位,或者是本产业中的领导者(leader)企业还是追随者(follower)企业;从市场结构看,本企业所在产业是高集中度产业还是低集中度产业,是完全竞争型产业、寡头型竞争产业还是垄断竞争型产业;从产业类型看,本企业所在产业是地区性产业(为本地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产业)还是全球化产业(不受地区限制而为世界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产业)。

3.企业活动与国家的关系,包括政府对本企业所在产业或者正在进入的产业的管制制度(是否允许自由进入)、有关的产业政策(鼓励发展还是限制发展)、税收政策、区域政策等。

4.企业活动所处的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关税和进出口环节增值税、是否存在进出口壁垒、国外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实行国民待遇原则还是实行歧视性制度、汇率变动是否会对本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等。

5.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包括本企业所在地的技术创新环境、金融环境、人文治安环境、产权安全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

第二类因素,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可以获得的各种“资源”,包括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从而使企业具有某些优势。[6]包括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土地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组织资源、社会关系资源、区位优势、所在地的基础设施等。

第三类因素,能够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以及实施战略的“能力”,对企业能力的研究更强调企业自身的素质,即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对资源开发控制的能动性以及创新性等。[7]

第四类因素,不受物质资源约束而本身却能够物化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知识”或者“学识”,包括独特创意、观念、战略、体制、机制、经营管理、商业模式、团队默契等。从其性质来看,知识本身也是一种能力。

企业竞争力的上述四类要素在概念的内涵上不是截然相互排斥的,外延上不免有所交叉,而且,相互之间可能具有可转换性,甚至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而得到的不同映像,但其基本的逻辑关系还是清楚的,可以描述成:关系是形成企业竞争力十分重要的条件,可以增强或者削弱能力,实现或者损耗资源,可以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以及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上解释企业竞争力的强弱。资源是形成优势关系的实力前提,具有基础性和可实现性。能力是最主要的资源,具有开拓性和动员性,决定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知识是能力的内在因素,具有创造性和决定性。“核心能力”则是其中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知识。所以,一般地说,知识居于竞争力因素的最里层,能力、资源处于较外层,关系处于最外层。

对报纸或者报社竞争力的研究也可以从关系、资源、能力和知识四个层次进行分析。在深入分析竞争力的过程中往往要涉及另一个概念,即核心能力(或者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和核心能力(或称为核心竞争力)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竞争力的特点是: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大多数因素在各企业之间具有可比较性和很大程度的可计量性,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努力方向之一就是力图将企业竞争力因素尽可能地进行量化,从而进行企业间的比较。而且,竞争力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交易性(或可竞争性),即企业竞争力的许多因素是可以通过市场过程获得的,或者可以通过模仿其他企业而形成。

而核心能力则通常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不可交易(不可竞争)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核心能力往往是难以直接比较和难以进行直接计量的。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否则就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但未必具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可以成为企业竞争力中最具有长远的和决定性影响的内在因素,通常存在于竞争力的“知识”层面的最里层。企业的核心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在企业发展中可能会有共同的表现:即能够持续地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好、更有效率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经济收益。但竞争力因素更加广泛,而核心能力因素则是非常集中的。

核心能力的实质是企业的核心理念。从长远看,企业成败兴衰取决于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而企业竞争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优秀企业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是其核心理念。这种核心理念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渗透到企业机体的各个部分和环节,对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企业核心理念是企业领导人作出重大决策、处理重大问题、进行组织沟通所具有的独特观念和技巧,并且能够转化为整个企业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行为,成为企业生命体的核心元素或“全息基因”。也就是说,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不仅仅是企业家个人的理念,而且是“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家的优秀理念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理念的过程,就是核心理念的“客观化”,即主观的意识转变成为一种“客观的理念”(客观存在的行为方式)。

企业核心理念“客观化”的程度表现为其“渗透性”,即企业核心理念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为企业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和全体员工一致认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核心理念的渗透性越强,就越是能够成为现实的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相反,那些无法渗透到企业机体中去,只是停留在口号上的主观意愿,并不是真正的企业核心理念。

从企业家的理念(主观意识)转变为企业的核心理念,需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经受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关系协调的各种磨炼甚至磨难,而这一过程本身又是对企业家素质最根本和最彻底的考验,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历史。所以,企业家们对社会的贡献不仅仅是建立了企业,生产出产品或者服务,保证了市场供应,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优秀企业的核心理念,积累起企业运作的丰富知识,使企业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灵魂的有机体,从而使整个社会具有了发展经济的内在基因,就像是给电脑装置了关键性的运行软件,才使之具有了强大的功能。

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报纸或者报社也有自己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也总是以一定的核心理念为基础,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某种其他报纸或者报社不可模仿也不能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的优势因素,从而使得这样的报纸或者报社在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由报纸的二重性所决定,报纸生产过程中总是存在着编辑理念(宗旨和方针)同经营理念(原则和方针)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编辑理念和经营理念无疑是报纸或者报社核心理念和核心能力的存在基础,也是决定报纸和报社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个编辑理念和经营理念高度协调的报纸或者报社,通常会具有独特的核心能力和较强的竞争力。反之,编辑理念和经营理念相违背,而且两者又不能很好协调的报纸或者报社,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其竞争力也必然会受到损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