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系统经济学分析

系统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工与合作的辩证模型:系统经济学分析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分析了传统经济学关于分工与合作的研究现状,从亚当·斯密开始,分工在传统经济学中就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此相对应,与分工密切相关的合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经典经济学著作《国富论》里面就进行了充分的论述。看不见的手被认为是市场机制的代名词。

分工与合作的辩证模型:系统经济学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分析了传统经济学关于分工与合作的研究现状,从亚当·斯密开始,分工在传统经济学中就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此相对应,与分工密切相关的合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准确描述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本文引进了原子型企业(原子型产业、原子型经济)和系统型企业(系统型产业、系统型经济)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工与合作的辨证模型:分工与合作是社会资源位的函数;分工与合作互为前提和条件;随着资源位的变化,分工与合作交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 分工 合作 原子企业 系统企业 辨证模型

一、序言

我们知道,分工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学术语。在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经典经济学著作《国富论》里面就进行了充分的论述。虽然在《国富论》出版之前,经济学已经有了很多相关的研究,但是《国富论》的出版才真正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国富论》里面有丰富的经济学思想,包括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等都有详细的论述。例如,广东省惠州市的电子产业曾经在全国排名第六位,有记者采访当时的惠州市长,问惠州市政府的管理经验是怎么,他回答说:政府的管理经验就是不管。这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实际上,我们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理解成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或者说,老子的“无为而治”和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深层意义上是暗合的。但是,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要比亚当·斯密的思想更加久远。“无为而治”不是完全的没有“为”。从哲学上说,“不为”就是一种“为”。

看不见的手被认为是市场机制的代名词。说到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看不见的手,一个是看得见的手。看得见的手就是政府行为,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机制,关于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面有充分的论述。

《国富论》讲的另一个经典理论就是分工理论。亚当·斯密举的经典的例子就是做针,把铁丝磨成针。亚当·斯密分析说如果从剪铁丝到磨尖到抛光,一个人完成一个完整的流程,这是一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进行分工,有的人专门负责把铁丝斩断,有的人专门负责磨尖,有的人专门负责抛光。他发现,采用后一种分工的形式更能提高效率。分工能够提高效率,也是亚当·斯密最早提出来的,这是经济学里面的一个基本准则。

现在各个行业都在分工,比方说,农民种粮食,工人做工,这是一种分工。工人不种粮食,但是依然有粮食吃,靠的是合作。再比方说,大学老师专门讲课,其实这也是一种社会分工。分工的前提是交换,是需要合作的,所以合作是分工的前提。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工人专门做工,农民专门种地,知识分子专门做学问。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这样进行分工,各自都提高了效率。

我们认为,合作的重要性没有被充分认识,人们老强调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其实分工是有前提条件的,不是任何分工都能提高效率的。我们认为,分工是以合作为前提的。比方说,如果没有合作只有分工,工人就会饿死,因为工人不生产粮食,他吃什么呢?虽然工人善于做工,但是他要有粮食吃,这就需要农民生产粮食,需要农民去交换,交换只是实现合作的手段,其实质就是一种合作。比方说,知识分子既不生产粮食也不做工,但是他有粮食吃也有衣服穿,这肯定是靠合作,从这一点我们讲合作是分工的前提。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能分工会成为主导方式,分工会带来效率;在另外的历史条件下,也许合作更能提高效率。我们认为,在现在系统经济的条件下,在网络比较发达、交通比较发达的情况下,新一轮的合作可能会成为主导产业,合作型的经济将成为主导经济形态。现在所说的新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包括网络经济,我们认为这些经济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以合作为主导的经济。合作经济将成为主流。本文主要论述分工与合作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分工与合作的前提条件。

二、原子型企业与系统型企业

我们认为,原子和系统相对应,这是从哲学上说的。哲学上有两个很典型的概念,一个是还原论,一个是系统论。还原论的思想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把问题尽量的还原到下层的更低层次的子系统,也就是说一直还原到原子。逐步还原,往下还原,求出问题的解。这是还原论的思想。比方说,我们要研究生命问题,大家知道,一个生命个体有各个系统,例如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然后到细胞,然后到分子,现在已经可以还原到分子,分子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的前沿学科。最近有报道称,英国一家公益性的研究所从分子层次上研究衰老的机制,这样就能够解决抗衰老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还原论的思想,逐渐还原到越来越低的层次上考虑问题。

系统论的思想强调,一组元素一旦组成一个系统之后,就会产生不同于元素性质的新质,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性质。这些新产生的有些性质是不能还原的,还原到下一层的时候这些性质就不存在了。比方说一个生命体,他可能最终是由分子组成的,但是把这些东西都还原成分子,是一堆分子,这堆分子肯定是没有生命了,所以生命就没有了。恰是这些分子逐渐合成,成为人体。所以完全的还原论是不行的。

我们受系统论和原子论思想的启发,把企业分成两种类型:原子型企业和系统型企业。为了准确表述后面我们要讲的分工与合作的思想,我们需要把企业这样分类。分类方法和我们要表述的思想是有关系的。所谓原子型企业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完全依赖企业自身的实际资源位,或者说完全依赖于企业在所有权意义上所拥有的资源的多少。这样的企业就称为原子型企业。实际资源位是系统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术语,指的是在广义资源空间中,企业实际占有和能够利用的部分。所谓系统型企业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够或者必需整合在所有权意义上不属于自己的资源,这样的企业我们称之为系统型企业,它的运转必须依赖于整合外部资源,整合在所有权意义上不属于自己的资源。

根据上面的定义,不难发现,系统型企业和我们讲的“系统时代,整合为王”的思想是吻合的。我们说一个企业是不是系统型的,就看它能不能整合外部资源,或者能不能整合在所有权意义上不属于自己的资源。关于企业的这个划分是有意义的。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考虑,原子型的企业是封闭的,只用自己的资源,自己有多少资源,就用多少资源。如果从企业的经营考虑就是说我有100块钱,我就做100块钱的生意,这是原子型企业的概念。所谓系统型企业的概念就是我有100块钱可能要做1000块钱的生意,通过借钱来把生意做大。如果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贷款,这就是封闭的思想,就属于原子型企业的想法。银行贷款可能是系统型企业的想法。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贷款制度的发明恰恰是从原子型企业向系统型企业转变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我们认为,贷款制度的发明在整个金融史上是个很伟大的发现。它真正实现了从原子型企业向系统型企业的转变。如果没有贷款制度,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钱了,那他就没有办法做生意了。有了贷款制度就不同了,没有钱可以贷款,贷款就是利用企业外部的社会资源。银行是一个中介结构,银行吸收小额的存款化零为整,然后再贷给企业。银行中介机构的出现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贷款制度的发明。现在关于贷款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用层面上,比如贷款制度怎么规避风险,怎么管理等,但是关于贷款制度的制度意义,对整个经济学制度创新的意义研究得太少。我们认为,贷款制度是从原子型企业转向系统型企业一个关键的制度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是把企业打造成一个封闭的原子型企业还是打造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型企业,这是衡量一个企业家是不是现代企业家的标准之一。如果一个企业家的经营思想是在经营过程中完全依赖于自身的资源,那么这个企业家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但是也许他一样可以做得很成功,比方说湖南有一家大型民营企业,总裁的思想就是不上市不贷款。但是,无论如何,他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不贷款不上市就是不整合社会资源。

与原子型企业的定义相类似,自然会有原子型的城市经济系统,原子型的地区经济系统,原子型的产业经济系统,原子型的国家经济系统。前面讲的是企业层次的,经济系统的各个层次都是同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去定义。比方说美国,大家知道,美国是头号经济强国,但是美国的外债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的。按照我们的观点来看,美国是一个系统型的国家,欠外债多说明它整合外部资源多,是符合系统经济学思想的,是按照整合为王的思想做的。所以说,适度的欠外债是对的。当然这里边有个度的问题,不能过量。我们知道在传统哲学里面,黑格尔说,尺度是质和量的统一。超过一定的界限,性质就变了。适度的外债是整合外部资源的一个好的做法,是我们提倡的,是衡量是否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领导人的做法。但是外债超过一定的界限,风险就出现了,经济就可能被其他国家控制,就会失去发展自身经济的主动权。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很多哲学的基本问题,很早以前哲学家就在思考,到现在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只是可能问题提出的方式、环境变了,但是问题是依然存在的。原子型企业和系统型企业的概念是铺垫,后面我们讲分工与合作的辨证关系就很容易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原子型企业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系统型企业恰恰是需要合作的,它需要整合外部资源。我们知道,现在关于合作竞争的研究非常的多,我们认为合作竞争将会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大家知道,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交换,交换的基础是每个人必须用属于自己的资源去交换,所以我们说所有权问题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在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家的能力就是最大限度地圈地,把资源在所有权意义上最大限度地划归到自己名下,然后发展完全取决于自身的资源。但在系统经济条件下,情况发生了变化。决定能力高低的是他的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看他能够整合到多少在所有权以上不属于自己的资源。按照我们的观点,原子型企业是与传统的市场经济相对应的,系统型企业是与系统经济相对应的,在系统经济条件下,整合为王。决定一个企业家能力高低的不在于企业家的圈地能力,不在于把多少人多少资源都弄到自己公司来,而是取决于能够整合到多少在所有权意义上不属于自己的资源。所以系统型企业是发展系统经济的必要条件。要想大力发展系统经济,必须把企业打造成一个系统型企业。怎么样才能够做到整合外部资源呢?系统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要把企业的资源位结构打造成凹集,这是企业整合外部资源的必要条件。

这里我们讲了原子型企业和系统型企业的不同,在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原子型企业,相对应的观念就是企业家的圈地能力,尽量的把不属于自己的资源在所有权意义上划归到自己名下。员工、资源、股权都划归到自己的名下。这是原子型企业的做法。系统型企业就不同了,在系统型企业的概念下股权并不重要了,只要有了基本的股权架构就够了,然后就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外部资源。从用人制度上来说,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这就是整合外部资源的思想。

三、分工与合作的辨证模型

我们认为,在传统的经济学里面过分强调了分工的重要性,或者说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里面,分工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经济学里面有分工定律,是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来的,分工定律一直是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在系统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分工定律。分工受经济系统的系统化水平及其资源位的影响。其实在亚当·斯密及后来的学者的观点里面提出来的分工定律,也谈到分工受市场范围的影响,其实这本身已经涉及到合作的问题了。市场是交换的场所,更深层地讲,交换场所就是合作。我们发现,其实原来分工定律的表述里面已经涉及到合作的思想了。分工受市场的影响,或者说,分工受合作的影响。

在系统经济学里面,我们提出了新的分工定律。我们认为,分工受市场和资源位的影响。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更准确一点。经济系统资源位的高低决定分工好还是合作好。在封建经济系统里面,每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自给自足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等于消费者。作为消费者,我只消费我自己生产的东西;作为生产者,我生产的东西完全自我消费。封建经济是没有交换的,也就是没有合作的。这种经济就是原子型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出现交换,有了交换就有了分工,没有交换就没有分工,也就是说没有合作就没有分工。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我们认为只说明了问题的一半,问题的另一半没有说明。分工与合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合作是分工的前提。能不能分工,首先取决于你的资源位,比方说,随着交通运输的发达,分工的范围可以更加广泛,远洋运输工具的发明,使得国际贸易出现了。国际贸易其实是国际合作的一种手段,于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就可以进行经济合作、进行经济分工了。比方说,有的国家生产咖啡,有的国家生产粮食,这些国家之间可以互补,这是一个国际范围内合作的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国际贸易的本质。国际贸易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合作的手段。国际合作是需要技术支撑的,需要航海技术的支撑,需要交通运输的支撑,这些技术恰是一种资源位,技术是一种广义资源。所以我们说分工取决于资源位水平,取决于整个社会的资源位水平,仅有市场是不够的,没有技术支撑是不行的。所以,我们把亚当·斯密的分工定律拓展为分工不仅取决于市场,也取决于社会的资源位。这是我们以前已经表述过的思想。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想要表述的是,分工与合作是一个辨证的过程。在一段时间内,从整个社会来说,它的主导产业可能是原子型的,也就是说社会上的企业大部分都是由原子型企业构成的,所以我们把这种主要由原子型企业构成的产业称为原子型产业,把主要由原子型企业构成的经济称为原子型经济。在某一段时间内,企业的形式可能以原子型企业为主,原子型产业可能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以分工为主,或者说分工是可以提高效率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整个社会资源位的提升,这个时候就可能转移到合作型企业占主导地位,合作反而更能提高经济效率。我们认为,现代社会是系统时代,在系统时代的背景下,系统经济将成为主导经济形态。系统经济就是主要由系统型企业构成的经济。这个时候,随着资源位的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合作型企业占主导地位,或者说系统经济占主导地位,这个时候就要以合作为主了。分工与合作是辨证发展的,现在可能是系统经济占主导地位,若干年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来可能又转变为原子型企业原子型经济占主导地位,分工又变成主导因素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然后又可能转变成系统经济再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辨证的发展过程,他们之间互为前提和条件。我们认为,传统经济学里面只强调分工提高效率是片面的,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分工可以提高效率,但在另外的条件下,可能通过合作或发展系统经济更能提高效率。我们认为,现在这个时代是系统时代,这个时代的主导产业就不是分工了,恰恰是合作。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认为,现在是从完全竞争走向合作竞争,合作竞争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包括双赢、多赢的概念陆续提出来了,不是零合博弈的问题而是双赢、多赢的问题,这就是系统经济的概念。我们把分工与合作的辨证发展过程图示如下:

img72

分工与合作的辨证模型

在一定时期内,分工带来效益,这时对应的就是原子经济,用 An表示;随着资源位的提升,下一步就变成了合作为主,这时就对应于系统经济,用Sn表示;随着资源位的进一步变化,这时候可能又转变为原子经济为主,用An+1表示;然后,资源位再进一步变化,又变成合作为主导了,我们用Sn+1表示此时的系统经济。当然,资源位还会继续变化,分工与合作就这样不断交替地辨证发展下去。

所以,我们认为,分工与合作是不断的辨证过程。我们可以从分工与合作,或者从原子经济和系统经济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我们的经济发展轨迹。经济发展轨迹是否如此?我们可以用这个观点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史重新考察。在经济史上,每一次资源位的变化,比如蒸汽机的出现,航海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出现,都导致主导产业形态的变化。

按照这种观点,可以把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重新归整一遍。比方说现阶段,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大范围的合作成为可能。中国人和美国人可以及时沟通信息,可以实现网上资源共享,这时合作成为主流,我们称现在的时代是系统经济时代。一开始分工是主导的,然后合作是主导的,下一步可能变成分工与合作同时主导,这就是一个网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工是好的,合作也是好的。就是说在某个产业范围内,是以分工为主导的,某个产业范围内是以合作为主导的。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分工与合作的辨证过程。

过去经济学里面片面强调分工能够提高效率,实际上这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是以分工为主导还是以合作为主导,取决于初始状态。分工能够带来效益取决于合作条件,分工能够提高效率取决于能不能实现合作,也同时取决于整个社会的资源位水平。以亚当斯密的做针的分工为例,一个人斩铁丝,一个人磨光,这两个人如果没有办法实现合作,那么分工是不能带来效率的。再比如,一个国家盛产咖啡,另一个国家盛产粮食,他们进行交换,交换是一种合作的手段。任何影响交换实现的技术都是影响分工的。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不断深入,不同产业间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分工越细,它的合作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比方说,航海和航空事业的发展,对通讯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就会导致对其他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电视产业的发展对数字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产业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

当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分工能提高效率的潜力就变成零了。分工细化到一定程度,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依靠分工就不能提高效率了,这时合作恰恰能带来效率。不仅产业,科学研究也是一样。现在各个学科的分工都越来越细,当生物科学细化到分子水平量子水平的时候,就需要分子物理量子物理做支撑了。划分得越细,就越需要有别的学科做支撑。

大家知道,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思想就是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就是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在传统市场经济里,一般均衡理论暗含的基本假定就是完全竞争、完全理性、完全信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难实现的。在系统时代,我们强调合作成为主流,不是零合博弈,而是双赢多赢,合作可以把蛋糕做大,对每个人都有好处。因此要大力发展系统经济。大家知道,“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是什么概念,修路能提高地方资源位,也就是提升了合作的条件,这是整合外部资源的条件,这是资源位提升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讲,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福格尔认为,美国西部铁路的贯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不大的结论肯定是不对的。铁路贯通,资源位提升了,更有利于合作,不可能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从原子经济转向系统经济,每一次的转换都是资源位变化的结果。资源位变化有时把系统经济驱动到原子经济,有时把原子经济驱动到系统经济,也就是说同样的资源位的变化有时候是分工的动力有时候是合作的动力。合作经济(系统经济)是资源位的函数。合作也取决于市场和资源位水平。不仅分工取决于市场大小,合作更取决于市场大小。同时合作也取决于分工的水平,分工的水平越高就越需要合作。在这个意义上讲合作是分工的增函数。分工定律指出,分工是合作和资源位水平的函数,进一步地说分工是合作的增函数,合作水平越高就越需要分工。类似地,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合作定律,合作定律的主要内容就是合作是分工和资源位水平的函数,进一步地可以说合作是分工的增函数,分工水平越高就越需要合作。分工定律和合作定律是对偶的。我们可以把分工定律和合作定律综合起来,统称为分工合作定律,其主要思想就是分工与合作是分工、合作和资源位水平的函数。我们认为,至少应该把合作定律和分工定律同等对待。

四、结论性讨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经济学关于分工与合作研究的现状。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现代经济学对分工给予了充分重视,提出了分工定律,关于分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但是合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准确表述分工与合作的问题,我们首先引进两个新的概念,一个是原子型企业,一个是系统型企业,进而提出原子经济和系统经济。以原子型企业为主导的经济就称为原子经济,以系统性企业为主导的经济就称为系统经济。原子经济是与传统的市场经济相对应的,强调企业家的圈地能力;系统型企业是与系统经济相对应的,强调企业家整合资源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经济演化的一般规律,在一定的资源位水平上,分工可以带来效率,分工是经济的主导形态;随着资源位的变化,合作演变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形态;随着资源位的进一步变化,原子经济可能又演变为经济的主导形态,原子经济和系统经济交替出现,交替成为主导产业形态,我们把这个模式称为分工与合作的辨证模型。在更复杂的情况下,原子经济和系统经济不仅交替出现,在某个时间段,原子经济和系统经济可能同时都是经济的主导形态,我们可以用现在的模型去逼近这个复杂情况。我们可以用分工与合作,或者说原子经济和系统经济的辨证模型,重新来考察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

根据系统经济学的观点,我们研究经济历史可以使用两个工具,一个是临界战略,一个是本文提出的分工与合作的辨证模型。临界战略的思想告诉我们,要研究经济历史,不能只看经济的现实轨迹,还看它经历过哪些分岔点,在每个分岔点上,可以有多少种选择,为什么选择了成为历史的这个分岔,另外还有哪些潜在的分岔没有选择,是什么原因。把这个搞清楚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另一个工具就是我们今天提出来的分工与合作的辨证模型。我们可以用临界战略研究历史,可以用分工与合作的辨证模型分析历史,也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历史。

参考文献

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昝廷全:《产业经济系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昝廷全:《系统经济:新经济的本质——兼论模块化理论》,载《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9期。

昝廷全:《经济系统的资源位凹集模型及其政策含义》,载《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2期。

昝廷全:《资源位定律及其应用》,载《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1期。

昝廷全:《逼近定律与经济系统工程》,载《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