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学热点分析循环经济

经济学热点分析循环经济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1 研究背景在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之后的400多年中,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这些实施方法各异,没有全都冠以“循环经济”的名称,但实质上都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丹麦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完整而严密的国家。

1.1.1 研究背景

在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之后的400多年中,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辉煌成果和巨大财富的同时,人类也深深感受到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正面临巨大的挑战,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成为面临的共同矛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人类不得不开始思考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模式。鲍健强、黄海凤(2009,第1—2页)指出,世纪之交,国际社会对未来经济的走向勾勒了两大趋势:一是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二是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以生态优先和物质循环理念重构传统的经济流程和工业发展模式,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和高效化、废弃物再资源化和无害化、经济活动生态化和循环化。这两大经济形态的出现,是“后工业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新模式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现实背景

(1)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

在寻求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能源可持续利用方面,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索具体的实施办法。虽然这些实施方法各异,没有全都冠以“循环经济”的名称,但实质上都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

丹麦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目前,该国人口规模已经稳定,燃煤能源工厂和一次性饮料包装生产线已被取缔,风力发电已占全国总电力的15%。此外,丹麦重建了城市运输网络,首都哥本哈根32%的运输线路由自行车取代。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以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板厂为核心,农业、生活服务业为辅助,实现了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对热能进行多级利用,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典型(邓念、赵琳,2010)。

德国1972年就制定了废物处理法,但当时强调废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1986年经过修正,将其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随后制定了包括《包装条例》《限制废车条例》和《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等在内的一系列立法措施,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还成立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以综合利用资源、原材料,保护生态环境(崔兆杰、张凯,2008)。

瑞典环境保护堪称世界一流,在对各种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方面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瑞典政府1994年提出了“生产者责任制”,规定产品在被最终消费后,生产者应对其继续承担有关环境责任;消费者有义务对废弃产品及包装按要求分类,并送到相应的回收处,这也成为瑞典循环经济的主要特色。目前,“生产者责任制”几乎为所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所采用(鲍健强、黄海凤,2009,第239—240页)。

美国发展循环经济较早,国民的环保意识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观念较强。早在1976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制定了专门的《固定垃圾处理方案》,并要求各州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计划,加强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目前,有近50%的州对固定废弃物的循环处理率超过了30%。各州还成立了再生物质利用协会和非政府组织,开设网站发布相关信息,鼓励人们购买使用再生物质产品(邓念、赵琳,2010)。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完整而严密的国家。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基础层面,即2000年5月日本参议院表决通过的《推进建立循环经济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两部综合性法律,分别是《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五部具体法律,分别是《家用电器再利用法》《食品再利用法》《环保商品购买法》《建筑材料回收法》《容器再利用法》(赵涛、徐凤君,2008)。

此外,哥斯达黎加计划到2025年完全采用可再生能源,以取代当前对耗竭性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由Shell公司和Daimler Chrysler公司发起领导的产业联盟计划在冰岛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氢能源经济实体,以树立产业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式(邓念、赵琳,2010)。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表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的特征:第一,生产和消费尽可能地从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绿色能源上来;第二,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选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材料;第三,抵制商品的过度包装,同时使用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第四,在减少各类工业废弃物的同时,对其进行尽可能彻底的回收再利用;第五,培育消费后产品资源化的回收再利用产业,使生活废弃物填埋和焚烧处理量降低到最小(邓念、赵琳,2010)。

(2)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和转型过程中暴露出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促使决策层对现有经济增长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经济活动形式,也成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发展模式。

我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逐步开展。1999年5月7日,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实施清洁生产示范试点计划的通知》(国经贸资源〔1999〕402号),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拉开序幕。2005年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出《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05〕2199号),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循环经济开始成为政府决策目标和投资的重点领域。这个时期循环经济的发展倡导从企业清洁生产、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和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三个层面,以及从废物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等不同领域来运作,通过各个层次和领域的试点、示范建设,全面提升产业生态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上海是我国最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城市,1998年就引入了“循环经济”概念;贵阳在2002年5月成为我国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同时,国家创建了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如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区、广东南海生态工业园区、内蒙古包头生态工业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区、山东鲁北生态工业园区等。这些示范项目在资源一体化管理、固体废弃物的高品质利用、危险废物管理、设施共享和产业链接、绿色社区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崔铁宁,2007,第2—4页;杨志、郭兆晖,2009)。

与此同时,我国将循环经济理念全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突破口向前推进,并确定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七大主要任务之一。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由政策引导上升为全民意志,循环经济已纳入法制轨道,成为国家层面战略。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更是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指导思想之一,并以专章(第二十三章)阐述“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经济利用体系”。

综上所述,国内外都在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实践活动,循环经济的实现模式也呈现多样化。循环经济在实践中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总结和创新,尤其是要深入剖析和揭示隐藏在循环经济背后支配着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学规律。这是因为循环经济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运行形态,应当从经济学意义上来加以说明和解释。显然,只有理论上探索清楚了,实践上才有自觉的行动。

2.理论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理论的早期代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还只是先行者的一种超前性理念,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直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后,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许多零敲碎打的做法才开始被整合,进而发展成为一套系统性循环经济战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国外许多学者和机构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理论,包括产业共生理论、清洁生产理论、产业生态理论、生命周期评价理论、零排放理论和逆生产理论等(高辉清,2008,第27—37页)。

循环经济在我国开始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人们从关注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循环经济模式开始,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涌现出不少关于循环经济的专著,涉及哲学自然科学、经济、法律等诸多学科,涵盖循环经济的内涵外延、自身特征、运行机制、政府政策、企业治理等多个方面,但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循环经济的文献不多。不少学者发现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对于解释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缺陷。如吴季松(2008)认为,传统西方经济学以“经济人”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消耗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的理论,在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基础的欠缺。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基础是以数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和机械土木工程学为主,而对20世纪以来发展的新学科,包括信息论和控制论在内的系统论和从生物学发展起来的生态学的新知识、“可持续发展”等新理论利用不足,甚至知之甚少。二是缺乏对第二财富的认识。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必须考虑另一种财富,即自然财富。而对自然财富的认识,恰恰是传统西方经济学十分缺乏的。三是忽视自然条件的约束。西方经济学认为自然资源通过市场调配是取之不尽的,而实际上需求、供给及其平衡都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商品的提供不仅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而且取决于制造产品所必需的自然资源。然而,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四是忽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传统西方经济学中,科学技术一直不被当作生产要素。五是缺乏自然资源循环研究。在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中,对于资本和劳动的循环都作出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唯独对自然资源的研究十分缺乏。

杨雪锋(2008)指出,古典经济学派中虽有部分学者(如配第、马尔萨斯、穆勒等)已经意识到人口、资源和土地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但是这些观点并没有成为主导。由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组成的主流经济学存在三大误区:一是忽视了自然资本的稀缺性以及它们对于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二是认为经济发展的物质规模是可以无限增长的;三是对经济发展中需要提高自然资本生产率的忽视。因而在一些具体的观点上与循环经济理念相距甚远。比如,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边际效用决定价格,产量最大化亦即资源消耗最大化,生产者以消费需求为目标进行生产决策,宏观经济学追求短期供给和短期需求,长期增长理论没有将资源环境对经济系统的约束整合进经济分析模型。

闫敏(2006,第17—22页)认为传统经济学忽视了环境与资源的稀缺性,是导致传统经济学难以对循环经济特征提供有效理论阐释的根源。传统经济理论只注重经济系统的价值循环,而忽视了物质循环;传统的生态经济理论只重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却忽视了价值循环。现有的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相关知识,均不足以为循环经济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需要对此进行整合与创新。

陈硕颖(2009,第1—11页)认为,从现有的循环经济研究来看,经济学尤其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的研究还不够。在经济学方面最大的目录数据库IDEAS中输入recycle economy,只出现11篇论文。国外出版了大量的生态经济、产业生态学的专著或文章,但尚没有循环经济专著。皮尔斯仅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第二章讨论了循环经济,且主要是从资源管理的角度讨论物质循环;国外高等教育中也未见循环经济的学科设置(高辉清,2008)。我国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也不尽如人意。“循环经济的研究并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家的关注,尤其是国内公认的一流经济学家大多保持了沉默,至少没有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公开面世”[1]

总之,国内学者在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主要侧重于循环经济技术和制度上的研究,对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研究较少。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还处于经济学的边缘地位,很多观点和结论还得不到主流经济学的认可。之所以如此,一是已有研究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吸收不够,缺乏对经济学范式内核的深入把握;二是对传统经济理论创新不够;三是尚未形成一个有解释力的理论体系

如前所述,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经济活动,所以一定要用经济学来阐发循环经济中的基本规律,赋予循环经济以经济学的逻辑过程,从而确保循环经济的操作模式长期有效。同时,循环经济无论是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式,它的提出首先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特殊性。所以,如何从理论上将循环经济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统一起来,给循环经济以内生化和自运行的动力,是摆在经济学界面前的重要使命。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如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的研究文献比较缺乏,虽然已有一批经济学家发现了现有的经济理论对于解释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缺陷,但对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到底是什么说法不一。理论上的模糊与困顿,导致实践操作中的急功近利和简化,会使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定位迷失。本书将通过全面分析循环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的质疑和兼容,探讨循环经济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基础,阐述循环经济条件下的供求分析、价格形成和运行机制,挖掘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试图找到隐藏在循环经济背后支配其运动的经济学逻辑,通过构建更具解释力的理论,为循环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经济学依据。

2.现实意义

对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进行研究,有助于克服在发展循环经济实践中的实用主义和虚化淡化倾向,夯实循环经济的宏观和微观基础,把握循环经济运行的规律和趋势,形成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的政策建议,从而更好地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