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循环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循环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包括低碳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工业设计和城市循环经济等四个方面。低碳经济既是循环经济的具体体现和应用,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包括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伦理、循环经济政策两部分。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只是对循环经济学学科体系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而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学科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3.4 循环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应用经济学科,循环经济学通过运用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现有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并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生态控制和管理来实现自然资源生产率的最大化以及生态成本的最小化,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循环经济学既是一门理论创新的学科,更是一门应用性的技术经济学科。本书在内容体系设置上,重点突出了该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部门循环经济学以及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与应用等部分,结构体系见图1.7。

图1.7 循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为使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循环经济学的学科脉络,本书在内容体系上循序渐进,力图反映循环经济学从理论、方法到应用的,由浅入深的结构层次。总的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循环经济概述。该内容也即本书的绪论,主要是对循环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介绍,包括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循环经济学的内涵和特征、循环经济学研究视角的分析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循环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2)循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产业生态学原理、物质代谢分析、循环经济价值链、循环经济仿真模拟和资源优化利用五个方面的内容。产业生态学原理部分阐明了循环型产业和产业体系布局的生态学基础;物质代谢分析通过模拟生物体或自然生态系统的代谢过程,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研究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动规律;循环经济价值链部分从经济学的角度阐明了循环型产业运行的机理,并从系统控制和企业行为两个方面探讨了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循环经济仿真模拟部分通过建立循环经济仿真理论模型,为提高循环经济运行效率和运行管理的可控性提供基础;资源优化利用部分通过对原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绩效和效率评价,分析了原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原生资源再生和高效利用的对策措施。这些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论述了循环经济运行过程的规律和原理,体现了生态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并共同构成了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3)部门循环经济学原理。包括低碳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工业设计和城市循环经济等四个方面。低碳经济既是循环经济的具体体现和应用,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工业设计和城市循环经济分别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等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在不同部门和领域开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建议、过程设计与系统规划等,本部分内容对于深入了解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4)循环经济综合的评价与应用。包括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评价和循环经济规划。循环经济模式部分通过不同层面循环经济特征的分析,对不同行业、不同主体功能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对比;循环经济评价部分重点论述了区域循环经济及其运行效果的评价方法;循环经济规划部分重点阐明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原则组织经济活动,并对其进行了模式和案例分析。本部分内容体现了综合层面上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评价和规划,既是对部门循环经济学的总结,也是循环经济原理的综合应用。

(5)循环经济伦理与政策。包括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伦理、循环经济政策两部分。前者主要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角度介绍了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伦理的评价体系和规范;后者主要论述了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和工具,并论述了国内外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只是对循环经济学学科体系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而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学科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复习思考题1

1.1 如何理解循环经济及其基本原则?

1.2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3 如何理解循环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相互关系?

【注释】

(1)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

(2)黄贤金,钟太洋.循环经济学:学科特征与趋势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5—10.

(3)R.Hueting.The New Scarcity and Economic Growth:More Welfare Through Less Production?Amsterdam:Norht Holland,1980.见:Herman E.Daly,Joshua Farley著;徐中民,张志强,钟方雷等译校.生态经济学——原理与应用.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14.

(4)陈贵钧.关于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北方经济,2008(9):31—32.

(5)Boulding E.Kenneth,1966,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in Jatterr.H(ed.)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noom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pp50—80.

(6)周宏春.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学.科技中国,2005(9).

(7)Cooper.T.Creating an economic infrastructure for sustainable product design.Th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Product Design,1999(8):7—17.见王如松,周涛,陈亮等.产业生态学基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4—15.

(8)陈贵钧.关于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北方经济,2008(9):31—32.

(9)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16.

(10)王如松,周涛,陈亮等.产业生态学基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4—15.

(11)陈贵钧.关于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北方经济,2008(9):31—32.

(12)申仲英.试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合流[J].自然辩证法,1983(6):12—16.

(13)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见毛如柏,冯之浚主编.论循环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

(14)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6—12.

(15)王如松,周涛,陈亮等.产业生态学基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2—13.

(16)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10—19.

(17)冯之浚,张伟,郭强等.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见毛如柏、冯之浚主编.论循环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0.

(18)奈民夫·那顺,梁继业,邢恩德.新形态的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学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1):107—111.

(19)吴季松.循环经济的实践基础[EB/OL].http://www.rzhb.gov.cn/article/show.aspx?id=1432&cid=8.

(20)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6.

(21)申仲英.试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合流[J].自然辩证法,1983(6):12—16.

(22)王如松,周涛,陈亮等.产业生态学基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35—36.

(23)陈德敏.资源循环利用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67—68.

(24)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1):6—7.

(25)徐匡迪.未来的工程科技应走绿色制造道路.化工学报,2005(2):676.

(26)季昆森.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见冯之浚主编.《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1—218.

(27)崔和瑞.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模式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2):94—98.

(28)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5.

(29)王如松,周涛,陈亮等.产业生态学基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6—17.

(30)丁同玉.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措施之我见.经济师,2004(3):83—84.

(31)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世界环境,2000(3):6—12.

(32)冯之浚,张伟,郭强等.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见毛如柏,冯之浚主编.论循环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6—27.

(33)王如松,周涛,陈亮等.产业生态学基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3.

(34)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17.

(35)王如松,周涛,陈亮等.产业生态学基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4.

(36)陈德敏.资源循环利用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67.

(37)诸大建,周建亮.循环经济理论与全面小康社会[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l14(3):107—112.

(38)Naess A.The Shallow and The Deep,Long-Range Ecology Movement:A Summary[J].Inquiry,1973(16):95—100.

(39)Naess A.The Deep Ecological Movement:Some Philosophical Aspects,In:Sessions G.Deep Ec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M].Boston: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1995:64—84.

(40)黄贤金,朱德明.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3,16(3):1—4.

(41)Friedrich Schmidt-Bleek著.吴晓东,翁端译.人类需要多大的世界:MIPS—生态经济的有效尺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6—17.

(42)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4(2):35—39.

(43)陆钟武.关于循环经济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环境科学研究,2004,16(5):1—6.

(44)黄贤金,朱德明.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污染防治技术,2003,16(3):1—4.

(45)Jannett Highfill,Michael McAsey.An Application of Optimal Control to the Economics of Recycling.SIAM Review,2001,43(4):679—6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