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教学法》课程形成性考核的研究和实践

《英语教学法》课程形成性考核的研究和实践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院校中,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的还不多,而关于《英语教学法》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的研究更少。在《英语教学法》的传授过程中,按照该评价体系来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学习,并通过该评价体系来评定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环节上所取得的成绩。学习过程考核包括《英语教学法》中要求学生们掌握的所有技能项目的考核。因此,《英语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英语教学法》课程形成性考核的研究和实践

叶霜霜 袁建萍

作者简介:叶霜霜,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浙江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通讯地址:北仑开发区新大路1069号

     电话:86891255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315800 浙江宁波)

摘 要:《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小学英语教育方向学生的专业课,具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强调技能训练,操作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传统的考核方式,即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模式与之格格不入。因此我们开始探索更合理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来指导《英语教学法》的传授和学习。该课程评价体系的核心是形成性考核方式。作为一种在本国兴起不久的考核方式来说,它对《英语教学法》在传授和学习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

关键词: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是指通过对学生平时成绩和平时表现进行检验所实施的一种考核方式。它与终结性考核,即通过期末卷面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存在本质性的区别。事实上,它是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它通过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动力支持和一定的学习约束,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教学质量,推动教学从“教”中心向“学”中心转变。形成性考核方式的理论源于国外,旨在避免学生过分注重考分而缺乏学习的内部动力。目前,我国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较多的是电大的网络教学,其教学对象多为在职成人。高职院校中,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的还不多,而关于《英语教学法》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的研究更少。

《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小学英语教育方向学生的专业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获得英语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能从英语语言的本质出发,在遵循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熟悉学校教学的常规工作,运用适当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掌握备课、教学过程中的各项要求,能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使之具备英语教师的基本条件。基于此,我们认为该课程对学生的考核应重在技能测试上。而以往的考试是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即期末时一张试卷定终身,试卷的内容也都是围绕教学法的理论知识而展开,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无法体现学生实际的学用能力,违背了高职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无法公正、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尝试新的考核方式,力争运用更科学、合理、符合教学规律的考核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改变以往学生为成绩而学习的现象,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对中小学课堂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后,我们制定出了一套较完整和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在《英语教学法》的传授过程中,按照该评价体系来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学习,并通过该评价体系来评定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环节上所取得的成绩。最终,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将采取两种形式:形成性考核和课程终结考试。课程总成绩为百分制,形成性考核占80%,课程终结考试占20%。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分为平时作业成绩和学习过程考核成绩两部分。平时表现及作业成绩占40%,学习过程考核占60%。学习过程考核包括《英语教学法》中要求学生们掌握的所有技能项目的考核。比如:简笔画、英文歌曲演唱、课堂活动的组织、教案、板书、课堂用语、出试卷、批改作业等等,每一项技能在学习过程考核中都占据一定的比例。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才有可能在最终的考核中取得合格的成绩。我们使用该课程评价体系对实用英语小教方向学生的《英语教学法》课程进行了整整一个学年的实践,发现该评价体系的优点非常明显。

一、使用形成性考核的优点

1.大大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英语教学法》,顾名思义,是英语教学的方法。所谓方法就是要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来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因此,《英语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以终结性考核作为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就大大削弱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使得学生为了期末分数或死记硬背,或匆匆对付,根本达不到《英语教学法》的培养目标。反之,使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其结果就大大不同了。比如,教案设计是教学法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也是小教方向学生在教学实习前所面临的“实战演习”。我们对教案设计的要求是:科学性、艺术性和可行性并重。所谓“科学性”就是要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要新颖,教学过程要自然流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因材施教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艺术性”就是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手段要先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成长。所谓“可行性”就是指可操作性。教案不能脱离教学实际,不能仅凭个人的想象把教案变成可望而不可及的“艺术欣赏品”。我们要求学生将设计的教案稍作修改后,就可以拿到当地的小学中去应用。

教案设计策略的探讨类似于小型学术研讨会。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教师布置作业,比如设计××课(听说课或阅读课)的教案。

2)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作业内容和要求讨论交流个人的设计思路。

3)在讨论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写出个人的教案初稿。(考核一)

4)经过筛选,教师选出3—5份有代表性的教案;请设计者在课堂上介绍自己制作教案的思路和程序,并展示教案内容。

5)学生对示范教案进行讨论和评议。教师总结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6)学生修改充实自己的教案初稿,并使之成为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正式教案。(考核二)

在整个“研讨会”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两次任务进行考核。一是个人的教案初稿,即平时作业。二是正式的教案。即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之一。事实上,这两次考核对该“小型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既是一种考核,亦是一种监督。而在教案制作的全过程中,学生自己动脑又动手,不仅学会了如何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而且学会了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填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和空白。

2.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英语教学法》的考核方式改革之后,我们开始将教学重点投放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让学生成为能真正从事英语教学的高技能人才。而每一项技能的培养都需要学生本人的积极配合,需要他们平时做大量的练习和实践。例如:该门课程要求“教师”拥有自然、大方的教态,能以微笑面对学生。然而仅仅凭借一堂课45分钟的时间是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克服上台紧张,胆怯的心态的。因此,我们给学生的课后任务便是:“每天对着镜子做一次课前演讲。前提是,你是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小学英语教师。两个星期后,我们将对他们的教态重新做一次评定。”两星期后,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在上台时都变得更加自然和自信,有个别同学已经表现出了一名教师所该有的气质。之后我们了解到,学生们不仅仅是每天对着镜子练一次,而是几十次,甚至当着同寝室同学的面做起了现场演讲,这才有了后来评定时的优秀成绩。可以说,学生变得如此积极主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形成性考核实施的结果。大家已经知道,他们每一项技能掌握的优劣程度都与他们最终的成绩密不可分,因此他们不敢懈怠任一步骤,开始自主探索能提高自身技能的方法。事实上,“主动性”的提高几乎体现在《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整个传授过程中。很多技能都在学生业余时间的练习中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3.增强了《英语教学法》的趣味性

在教改之前我们采用的考核模式,使得学生只需要将教师上课的内容背熟,掌握示范教案等便可在期末考试中一展身手。这使得《英语教学法》变得理论化、公式化,教师教起来疲惫不堪,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没有丝毫乐趣可言。因此,形成性考核方式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能根据教学实际自由发挥的平台,也给学生一个充分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空间。例如:在课堂教学组织这一环节,我们需要学生掌握少儿英文歌曲演唱、编写、换词等技巧。根据以往的考核方式,学生只需熟记这些技巧的原则,即理论知识便可通过考试。教师担当的只是个“讲述者”的角色。而现在,教师开始从“讲述者”向“引导者”和“评判者”转化。教师向学生传授技巧、启发灵感后,还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大量的实践。比如少儿英文歌曲学习的环节,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

1)学生讨论英文童谣朗读及歌曲的演唱技巧,教师传授典型的童谣及歌曲。

2)教师提供文字,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文字自编英文童谣。

3)在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派代表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英文童谣(考核一)。

4)教师提供教学内容,学生在已学童谣的基础上进行改编。

5)现场演唱自己编写的童谣(考核二)。

整个环节中,学生个个都愉快、认真、扎实地完成每个任务。每个环节都需要他们创新,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都深刻地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不再被那些理论性的原则和技巧搞得晕头转向。上起课来也精神十足,上课“打瞌睡”的现象消失殆尽。

4.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教学法》的“实效性”

由于形成性考核需要对学生每一环节的操作及实践成绩打分,这使得教师能最大程度上保证他们“步步过关,个个合格”,坚决杜绝了以往“学生学不会,教师却蒙在鼓里”的现象。例如《英语教学法》需要学生掌握制作幻灯片,并根据幻灯片进行教学工作的技能。我们便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幻灯片,并在全班同学面前以“授课”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幻灯片。如此一来,学生们掌握该项技能的优劣程度便一目了然,教师可在课后对技能不过关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最终保证人人过关。除此之外,我们还与学院周边某小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环境”。如《英语教学法》需要学生掌握批改作业的技能,我们将该小学某些班级的英语作业拿来让学生批改,甚至将全班同学分组,每组同学都有一个“互助班级”,学生可以定期地为该班学生授课,批改作业等。有真实的教学环境为依托,学生掌握教学技能的速度大大提高了,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学习《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所忽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投放在教学操作技能的培养上,因此学生有可能会忽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不再重视理论知识的指导意义。这需要教师在传授教学技能的同时,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辅助教学作用。比如可以在课上以幻灯的形式将这些理论知识的精华展现给学生,在期末卷面考试时也要加强对理论知识记忆的考核力度。这些措施都将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2.缺乏真实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环境

小教方向的班级人数较多,我们无法给每位学生都提供在中小学真实课堂里实践的机会,因此大部分时间,学生还是在虚拟的课堂中进行模拟教学。尽管我们与周边的中小学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但如果让每个学生都给小学生完整地上一堂课,便会扰乱他们的教学秩序。因此当要求学生完整地进行授课时,其对象还是自己的同学。那么,学生教学水平的高低便会受到角色转换、对象配合程度、对象英文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真实性。今后,我们不仅需要寻找更多的合作院校,还需要传授学生有关小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使得他们在角色转换方面,师生沟通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总体而言,在我们所有教改成员的努力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对学生学习《英语教学法》起到了实质性的帮助。最终,我们试验班有近一半的同学真正走上了小学教学的工作岗位并表现出色,深得用人单位的夸赞。这种试验性的课程评价体系最终证明是合理、科学的。但由于本次改革是首次尝试,缺乏可参照的经验,中间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考核成绩评定标准可能有不尽合理之处;大部分教学过程还是缺少真实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环境。这些问题都争取在今后的继续探索中得到改善。我们也将继续探索是否能将形成性考核方式运用到更多的课程当中去,而不仅仅运用在《英语教学法》上。

参考文献:

[1]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221

[2]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0—246

[3]赖宇庭,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成绩的组成及基本考核模式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月刊,2002(4):1—2

[4]赵向华,探寻形成性考核改革的新路子[N],中国电大报,2002(5),1—3

[5]吴宗杰,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87—1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