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树杈形”和汉语“流水型”句式结构

英语“树杈形”和汉语“流水型”句式结构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8.1 英语“树杈形”和汉语“流水型”句式结构汉语和英语的句子特征均受语法的影响,汉语语法的突出特点是隐含性,而英语语法的特点恰恰相反,呈外显性。这就是英语与汉语的一大区别,即英语是“形合”语言,具有“显性”特征,而汉语是“意合”语言,表现出“隐性”特征。汉语的这种句子又被称为“波浪形”句子或流水句。

3.8.1 英语“树杈形”和汉语“流水型”句式结构

汉语和英语的句子特征均受语法的影响,汉语语法的突出特点是隐含性,而英语语法的特点恰恰相反,呈外显性。英语的外显性特征体现在词语的词性可以通过词形得到辨认,词的语法功能也就显而易见,英语的时态、语态及语气均有明显的标记符号。汉语语法隐含性特征体现在词性与词形(语法)无关,词语的语法功能不易辨别,时态、语态及语气往往隐含在句子中,没有明显的标记符号,翻译时要注意。这就是英语与汉语的一大区别,即英语是“形合”语言,具有“显性”特征,而汉语是“意合”语言,表现出“隐性”特征。

也有学者在研究中从思维角度来进行分析,认为东方民族的综合型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从多归一”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逻辑语序,横向铺叙,层层推进,归纳总结,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结构。西方民族的分析型思维方式使得西方人注重逻辑分析,惯于“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通摄各种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递增叠加,结构复杂,但形散意合,形成了“树杈形”的句式结构。为此有人形容汉语句子结构犹如“大江流水,后浪推前浪”,而英语句子犹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这种比喻十分形象贴切。

不管从哪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是:汉语重语义结构,英语重句法结构。汉语句子建构在意念主轴上,而英语句子建构在形式主轴上。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的,而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的。汉语句子意连形不连,句子之间的关系隐含其中,而英语句子以形连表意连,句子的主干、分支和细枝关系十分明显。汉语句子是一窝竹子,英语句子是一棵竹子,主干、分支和细枝的支撑和依附关系一览无余。英语句子的句法具有构架主次分明,逻辑层级严谨的特征,在句式上缺乏弹性。在英语句子中,除了主动词之外的任何次要动作都必须以明确的显性手段加以标识,或作定语,或作状语,或作其他成分,以避免表达上的逻辑紊乱和语义不清。英语中常用各种从属复合结构和各种明显的衔接手段来显示句子和语篇中的语义层次和逻辑关系,用主句来表示语义重心,用从属结构来表示非语义重心,表现出“形合”的“显性”特征。而汉语句法则与英语有着显著的不同,汉语句子在形式上没有严格的形态成分的约束,汉语的组句往往是以意组句,句中通过各成分的内在的逻辑关系贯穿在一起,也就是说,汉语的句子并没有英语句子那样严格、整齐的空间架构。汉语在句法结构上没有明显的标记来表示这种语义层次,显示句子间逻辑关系的词汇也很少用,充满了并列结构,在表面形式上看不出哪里是语义重心,哪里是非重心,也看不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靠上下文来进行判断,表现出“意合”的“隐性”特征。进行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们通常把英语的句子比做是葡萄结构或者树状结构,将汉语句子比做是竹状结构,将英语句子称做是一棵树,而汉语句子则是一窝树。也就是说,英语句子中充满了从属结构,有很多树杈像是葡萄串,而汉语句子则充满了并列分句,并列分句之间只用一个逗号隔开,彼此呈平行关系,没有树杈,像是竹子或者一窝树。汉语的这种句子又被称为“波浪形”句子或流水句。

有鉴于此,在外宣电视新闻翻译乃至所有汉英翻译中,我们就必须相应调整译文的句子结构,以适应海外受众、尤其是欧美受众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英语表达习惯。在将空间架构模糊的汉语连贯句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首先将汉语中的无主次的并列机构转换成主次分明的空间立体架构,如果需要的话还要对汉语句子的成分进行打破和重组。在汉英和英汉翻译中,我们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不同特征,尤其是在汉英翻译时,如果按照汉语流水句翻译成英文,而不根据英语语义层次和逻辑关系表达的特点进行句法结构上的功能对等转换,不去将汉语中的“隐”转换成英语中的“显”,译文就成了中式英语。翻译过程包括对译出语的正确理解以及在译入语中对原文语义和语体的恰当表达,虽然说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基础,也意味着“忠实”的原始体现,但是,翻译绝对不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的形式对等,尤其是在翻译应用文体的时候,译入语的语言形式不必受译出语语言形式的限制,而是应该进行必要的变通。郭建中(2006:18)在分析汉英结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时指出:翻译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实现句子结构之间的转换,在汉译英时,把汉语中的“波浪形”结构转换成英语的“枝杈形”结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所谓的Chinglish。而这种结构转换的具体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把汉语的主谓结构变成英语中的主从结构。

以下举例说明:

例一:孔林为孔子墓葬所在地,位于曲阜市城北1.5公里处。墓园古柏参天,周以围墙,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自孔子以后,孔氏历代子孙亦多从葬于此。

原译:The Confucian Woods,where the tomb of Confucius is located,is 1.5 km north of Qufu.The cemetery is surrounded by walls and is crowded with old cypresses and pines.The total area is about 2,000,000 square meters.Most of Confucius'descendants were also buried here.

在这一译文中,把“孔子墓葬所在地”翻译成where the tomb of Confucius is located就不够简洁,不如译成where Confucius is buried更为清晰明了,也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其次,原文中的“孔子墓葬所在地”和“自孔子以后,孔氏历代子孙亦多从葬于此”完全可以“合并同类项”,在英译中调整到一处,也就是把“孔林”定义为where Confucius and most of his descendants are buried这么一个场所。再者,原译只是机械地对应了译语的句子结构,对英语的句式没有大胆地进行调整甚至再创作,比如说,“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的译文变成了一个句子,而事实上英语语言在描述物体的面积大小时候更倾向于用合成形容词作为前置限定成分出现,充分体现其“枝杈形”结构的特点。其他问题还包括用crowded来形容树木明显属于用词不当。对原译作出一些调整补充之后试改译如下:

Lying 1.5 km to the north of Qufu,an ancient city of east China's Shandong Province,the 2-million-square-meter Confucian Woods,where Confucius and most of his descendants are buried,is surrounded by walls and planted with old cypresses and pines.

这一译文符合英语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通摄各种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递增叠加,结构复杂,但形散意合的“树杈形”架构特征,通俗地说,句子虽长,却只是一个简单句,因为只有一个主谓结构,这就是典型的英语句子。

例二: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濒长江,东南临鄱阳湖。

原译:Mount Lusha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Jiangxi Province,with Changjiang River flowing by just in the north and the Poyang Lake lying in the southeast.

此译文看似没有明显毛病,但实际上还是犯了把汉语中的“流水句”句法结构直接转换成译文的毛病,也就是说,译文并未明显体现英语的“树杈形”架构特征。此例的英译如何处理,取决于对原文信息点主次关系的判断和把握。根据原译,“位于”显然是主动词,而“濒”和“临”这两个动词则作为次要动词,用一个以介词with引导的独立主格结构这一显性手段加以标识。但是,笔者的看法恰好相反,相对于“位于江西省北部”,庐山与长江和鄱阳湖之间的方位关系似乎更为重要。因为原文提到长江和鄱阳湖显然有进一步凸现庐山所占据的优势地理位置的意图,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环境中,山有水则灵,所谓有山有水才能成为好风光。再者,在英语中,由located这一分词所引导的短语用来表示方位的时候,其作为插入成分出现也是十分常见的。据此,此例的英译不妨改动如下:

Mount Lushan,located in the north of East China's Jiangxi Province,is adjacent to the Changjiang River in the north and the Poyang Lake in the southeast.

例三:九寨沟风景区动物资源丰富,自然分布原生植物2 756种。

原译:Jiuzhaigou Scenic Area has rich resources of flora and fauna and houses 2,567 species of protophyte.

此例的原译不甚理想同样是由于译者没有领会和把握汉英句式结构差异,从而没有确定信息点的主次关系。在翻译手法上也只是机械地对应了原文的句式,没有任何的调整、加工乃至再创造。由此而来的结果是由两个并列简单句组成的结构松散句式,不符合英语主次分明的空间立体架构。根据原文,“动物资源丰富”只是一个模糊说法,而“原生植物”则有明确数字,因此,以后者为主要信息比较妥当。试改成如下:

The Jiuzhaigou Scenic Area,abounding with flora and fauna,is native to 2,567 species of protophyte.

例四:随着季节、光照、环境的变化,景区会呈现出不同的韵致。

原译:With the changes of the seasons,illumination and environment,the scenery varies in the area.

原译中将“光照”翻译为illumination乃是用词不当应改换成sunlight。原译在句式上也欠妥,因为英语句子是前重心,而汉语恰好相反属于后重心。因此,译文宜把主语置于句首,把状语置于句尾。试改译如下:

The scenery varies with the changing season,sunlight and environment.

例五:……普陀山,因而用藏语称此为布达拉。

原译:Mount Putuo(transliterated as“Potala”in Tibetan)

当英语中引用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词语的时候,其常见表达法是在英语单词后面简单地加上一个表示同位关系的连词or即可达意。如:In ancient times,the imperial court subjected traitors to Wumafenshi,or five horses split the body,a punishment designed to destroy a person even in the afterlife.(Newsweek,November 11,1997)。因此,此处的英译完全没有必要使用transliterated as这样文绉绉的表达,不符合英语简明的文风,也不需使用括号,而是直接表达为Mount Putuo or Potala in Tibetan即可。在英语中,前面一个成分需要进一步解释时,其后随同位语之前通常以or衔接,这已成为一种常识。比如说,CCTV-9在英语新闻报道中提到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时经常后随or China's top legislature。or在这里的意思是“换言之”。至于原译中的Potala加上双引号,也是多余的,原因很简单,汉语重语义结构,英语重句法结构,英语的句式结构本身就足以表达清楚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不需用双引号这一典型的汉语句式特点来强调某一事实。事实上,与汉语相比,英语中双引号的使用显著少得多,但遗憾的是这一显著差异并未经常被译者所领会,而且也没有被很多翻译教材关注。

例六:山顶为一长7 000米、宽数百米的“长海”。

原译:The summit is a“long sea”7,000 meters in length and hundreds of meters in width.

原译的翻译失误属于结构错误,画线部分明显是个病句,从而造成英语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确实,原译会让人以为“山顶就是长海”,而实际情形可能是“山顶上有一个长海”。“在……顶上”的英语对应词语是atop。其次,long sea所加的双引号应去掉。再者,“长度”和“宽度”用介词短语in length和in width过于书面化,而且,width这一单词在发音上也比较困难,不如采用更为口语化的7,000 meters long and hundreds of meters wide。试改译如下:Atop the peak sits the long sea,a mountaintop lake of 7,000 meters long and hundreds of meters wide,其中的谓语动词改用sits强调“雄居”这一动态含义,而mountaintop则进一步强调了这是一个高山湖泊。

例七:九寨沟有脊椎动物170种……

原译:It houses 170 species of vertebrates...

将原文中的“有”翻译成house明显属于用词不当。事实上,“某地拥有动植物”这一表达中的“有”用house来翻译完全不妥,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P.954),house作为动词的释义有两个,分别是“让……居住;给……提供住房”和“建筑物收藏、存放”,无论哪个释义都不能确切地表达“某地拥有动植物”中的“有”。事实上,此处的“有”应该用native,indigenous或home。其中,《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P.1303)对native的第4条释义是:(plant/animal)growing,living,produced,etc.in one particular place,如The oregano plant is native to Italy.(牛至是意大利当地的一种土生植物。)又如:India is the home of elephants and tigers.(印度是老虎和大象的栖息地。)(《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P.940)《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在对上述三个词语进行释义时也明确指出它们专门用于表示“动植物生长和栖息地”的意思。据此,例七的原译应该翻译为:It is native to 170 species of vertebrates.

为了进一步阐述汉英语言差异对于汉英翻译的影响,特再举数例进行说明:

1)上海浦东新区地处中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出海口的交汇处,紧靠繁华的上海市区,背倚物阜民丰的长江三角洲,面对太平洋及东南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译文:The Pudong New Area lies at the mid-point of China's coastline where the Changjiang River empties into the sea.Adjacent to the prosperous downtown area of Shanghai,backed by the rich and populous Changjiang River Delta and located vis-à-vis the Pacific and Southeast Asia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it enjoys a unique geographic advantage.

2)中国经济成功地进行了“软着落”,这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结果。它控制了通货膨胀,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译文:China's economy has successfully made a soft landing,a result of macro-economic control,which has curbed inflation while maintaining rapid economic growth without major fluctuations.

3)我们做了很多实验,找出了问题的答案。

译文:We came up with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by doing lots of experiments.

试比较:We did lots of experiments and found out the answer.

4)他在结束演讲时对主人的热情接待再次表示了感谢。

译文:He concluded his speech by once again expressing his gratitude to the host's hospitality.

试比较:When he finished his speech,he once again expressed his gratitude to the host's hospitalit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