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崇明”系列课程实践研究

“生态崇明”系列课程实践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起,我们对“生态崇明”系列课程开发与实施作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相关成果与经验。五年来,“生态崇明”系列课程实践主要对以下三个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如何对这一系列课程作总体设计与实施工作的组织管理?目前,已经构建起“生态崇明”课程体系的雏型,即四个课程系列。这就对“生态崇明”课程开发,尤其是教材编写带来了极大困难。“生态崇明”课程属乡土课程范畴,也包含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的一些属性。

“生态崇明”系列课程实践研究

(发表于《现代教学》 2010年第12期)

崇明岛有极其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崇明选择“生态教育”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特色和探索“二期课改”创造性、个性化实施之路,这是必然的选择。2005年起,我们对“生态崇明”系列课程开发与实施作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相关成果与经验。

一、“生态崇明”系列课程开发

五年来,“生态崇明”系列课程实践主要对以下三个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如何对这一系列课程作总体设计与实施工作的组织管理?如何将隐含生态教育因素的原始态社会资源作理性的识别、筛选、加工,成为教师们可以利用的、有科学性保障的课程资源?如何让教师把握和遵循乡土课程开发的原理,进行有效的课程开发?

(一) 构建区域性“生态崇明”课程体系

2006年,我们组建了“崇明县生态教育研究所”。研究所由专职研究员与兼职研究员两部分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崇明县生态教育特色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生态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组织、管理,开展对国内外生态教育的情报研究,开展师资培训活动,通过“生态崇明教育网”“生态教育研究”所刊等媒体,跟踪报道生态岛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新动态,推介优秀课程、教案、课件等,为教师提供相关教育资源,总结介绍生态教育中涌现出来的有价值的事和先进人物。

通过对“生态人”培养目标、崇明岛生态资源及其生态岛建设蓝图和“二期课改”的深入解读,我们对区域生态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长程设计,并开展了相应的课程建设实践。目前,已经构建起“生态崇明”课程体系的雏型,即四个课程系列。

学段课程系列: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纵向递进的生态乡情教育活动。本课程系列主要包括:《生态崇明》幼儿游戏活动课程(相关教材已出版,已使用2年),《生态崇明》小学主题活动课程(相关教材2册),《生态崇明》初中综合实践课程(相关教材3册,2006年出版,已使用4年),《生态崇明》高中研究型课程(正在编制中),《生态崇明》成人乡情教育读本(2005年出版,每位教师人手1册)。

生态科普教育实践基地活动体验课程系列:崇明岛已有10个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这是一批极好的生态教育资源,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增加更多的体验活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课程系列目前已规划了两期课程开发工程。第一期工程包括:《崇明县前卫村生态农业科普基地活动指南》(2008年出版使用),《崇明西沙绿华镇生态科普活动基地指南》(2009年出版使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科普基地活动指南》(2009年出版使用),《崇明县学宫生态科普基地活动指南》(2009年出版使用),“崇明县瀛东村生态科普基地活动指南”(正在规划中)。第二期工程包括:“沐雨生态农业园区科普基地指南”等五个基地(正在规划中)。

基础型课程学科生态教育指导意见:用生态教育资源对基础型课程作本土化处理,提出各章节可以渗透的生态教育内容与教学建议。

校本课程精品系列:各校根据实际,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并得到不断优化的生态教育校本课程。

(二) 构建社会智力资源的支持性组织与运作机制

多数中小学教师是单学科、知识型的教师,普遍缺乏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和一技之长。面对“崇明岛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园”等专业性课题,显得力不从心。为保障“生态崇明”课程开发方向的正确性与内容的科学性,2005年,我们组建了由岛内外专家参与的“生态崇明”课程开发专家咨询组;2007年,在这个咨询组的基础上,我们正式组建了“崇明县生态科普协会”。协会会员主要来自于“环保局”“东滩湿地保护管委会”“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十多家单位的50多位专业人士。协会主要以承担对崇明岛生态(自然、人文经济)研究项目、大型科普宣传活动项目、出版崇明岛生态研究报告集等形式,对崇明岛的生态资源进行了专题研究与科普活动。

1. 《生态崇明》成人科普读本的开发。崇明岛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究竟是怎样的?没有任何一位专家能说得清的,前人对此没有作过系统研究。这就对“生态崇明”课程开发,尤其是教材编写带来了极大困难。为此,由崇明县科协、崇明县教育局和上海证大研究所联合成立了“生态崇明”乡情科普读本开发项目组,分“湿地崇明”“鸟类驿站”“崇明岛精神”等十五个专题进行了攻关研究。为确保此项研究成果的质量,我们邀请了复旦大学哲学系、华东师大生物系、上海水产大学及我县相关专业部门11位专家组成课程开发专家咨询组。此项研究成果——“生态崇明”成人科普读本,被上海市科委确认为“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9312005R1062)。读本出版后,分赠给全县每位中小学、幼儿园老师,作为提升崇明教师生态素养的读本,也作为相关课程开发的参考资料。

2.《崇明县生态科普报告集(一)》的开发。崇明生态岛建设日新月异,崇明岛生态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特别是生态的动态变化,就注定了“生态崇明”课程应随生态岛建设的进程不断地得到丰富与更新。在县科协、县环保局和县教育局联合组织与资助下,生态科普协会承担了生态科普“进百校、讲百课”活动。这次活动由15位专家组成讲师团,就“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崇明岛的水生动物”等15个专题进行了大型的科普宣传,并把这些报告汇编成《崇明县生态科普报告集(一)》,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报告集》已成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提示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向、保障其内容的科学性发挥了特殊作用。目前,《崇明县生态科普报告集(二)》正在规划中。我们将构建对崇明岛生态作持续深化研究的组织、制度与运作机制系统。

3. 乡土课程实践的经验研究。“生态崇明”课程属乡土课程范畴,也包含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的一些属性。为确保此课程开发过程能遵循课程原理,尤其是乡土课程的特殊规律,2007年4月,我县成立了“乡土课程研究工作室”,就“乡土课程理论与实践”项目(2009年崇明县科协软课题项目)开展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乡土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书。此项研究包括:“乡土课程概论”“乡土课程资源”“乡土课程开发”“乡土课程的实施”“乡土课程资源库建设”“乡土课程管理”“乡土课程实践中的教师发展”和“乡土课程建设的学校行动”等八个专题。此项研究成果已通过了结题验收,共12万字(正在出版之中),对规范未来“生态崇明”等乡土课程开发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三) 构建“生态崇明”课程科学性的保障机制

“课程科学性”包括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课程编制的科学性。我们成立了崇明中小学课程审核学术委员会,要求各校原则上做到进入课堂的课程需经学术委员会审核。审核分课程开发的立项审核和课程开发成果的验收审核。验收审核分为内容的科学性审核、课程编制的科学性审核和课程试验过程审核(附试验工作报告)三部分。对一些特殊的生态课程,特邀相关专家进行科学内容的审核。

二、 《生态崇明》实验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以初中《生态崇明》乡土教材开发与实施为例

(一) 教材编写的宗旨、原则与策略

“生态崇明”初中实验教材编写宗旨:凡经过初中阶段学习的每一位崇明学生都具有关于崇明生态(自然、经济、文化)和生态岛建设方面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相关的研究能力和养成与生态文明相吻合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探索一条农村地区创造性地实施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新路,即如何利用本地区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创造教学实践的新形态,在满足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

教材的组织原则:一是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和儿童的知识积累与认知水平,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地呈现相关的学习内容。二是教材的内容既顾及地域生态本身的科学结构性,同时又充分关注崇明生态的亮点与优势,抓住其主要特征。

教材的开发策略:一是先课程资源准备后教材编制。先开发《生态崇明》成人科普读本,为教材编写奠定科学的内容基础,后组织教师编写实验教材。二是教材编写与改进实践互动。在遵循课程原理基础上组织编写教材,教材编写教师必须人人进课堂进行教材使用试验,根据自己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和听课教师的建议对教材作修改、调整。这样通过编写教材—教学实践—修改教材的多次反复,使教材越趋完善、成熟。

(二) 教材的体例结构与内容框架

教材由三级体例结构:一级体例结构是指教材的总结构,由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三个部分组成;二级体例结构是指每个单元的结构,由单元导言、主体部分(每个单元6节课)、单元结语(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建议、相关链接)等组成;三级体例结构是指每节课的结构,由学习目标、学习与思考、探究活动、拓展阅读四个版块构成。

教材的内容框架:教材共分上中下三篇,15个单元,84个课题。具体内容为:自然生态篇(上册):由宝岛崇明的自然环境、河口岛屿的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鸟类保护、河蟹河鳗五个单元组成。经济生态篇(中册):由水土保护、植树绿岛、岛域生态农业、清洁生产在崇明、特色资源可持续利用五个单元组成。文化生态篇(下册):由生态旅游、古瀛文化、崇明岛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岛区、聚焦生态岛五个单元组成。

每节课的结构与说明:(1)“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习要求;要求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视角进行可测量的综合性描述。(2)“学习与思考”:即正文部分,由一个大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的展开围绕这个大问题进行层层推进,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呈现,并确保一定的文字量,以便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教学。正文中的“你知道吗”栏目是对某一学习点的拓展;“动脑筋”栏目是对某一学习点的加深性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动脑;“做与学”栏目是从做中学或学中做,以便真正把理论与实践沟通起来。(3)“探究活动”:学习全课后,要求从综合应用的角度,解决或探讨一个问题或解释一种现象。(4)“拓展阅读”:提供与课文不同的学术观点或新的知识与问题空间,激发学生对这一专题学习的延伸性兴趣。

(三) 教材试验及其使用推进

1. 教材试验:

明确试验学校的试验要求。我们选取三所学校为试验学校。试验的主要职责为:要求每所试验学校经过三年的试验教学后,拿出四样有形化的成果:配套的校本课程,优秀课例,配套建设的经验,《生态崇明》在学科渗透、校园文化建设和改造乡村文化方面的成功经验。

明确教材试验的内容。具体的试验内容有:实验教材的可行性试验;学校需要做好哪些配套准备,教师需要怎样的教育素养,如何获得;学生生态素养培养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教材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等。通过试验教学,力求使教材修改后能为学生接受、教师认可、专家通过;让教师积累教学实践技能和成功经验,作好为面上推广和专题培训准备。

2. 教材使用的推进及要求

教材的性质与使用:本教材为崇明区域性拓展型实验教材,属地方管理课程。主要供崇明地区初中学段六、七、八年级学生使用。原则上每周1节课。其中,四分之三的课时在课堂中学习,使用本教材;四分之一的课时使用学校开发的延伸性校本活动课教材,开展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教材内容的有效使用:(1)要灵活把握好“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基本要求,是学生通过对一个内容的学习后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最低应该达到的程度。对不同的班级与学生可以动态调整学习目标,以适应学生的具体需要。(2)“学习与思考”主要是为引发学生对学习整节课的兴趣,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学,真正动脑、主动地学而设计的。教师在实际执教中可以重新调整,选择更理想的引入内容与方式。正文中有一定的文字量,这主要是便于学生自学,便于教师能更有效地把握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相关内容课件化,以增强直观生动性。(3)正文中“你知道吗”,不作教学要求,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关于所学知识点的拓展性内容。“动脑筋”,一般是重要内容,需要学生通过主动动脑,实现加深学习的目的。“做与学”教学中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先做,然后让学生归纳,自主获得结论;另一种是先学理论然后动手操作,学以致用,从而反过来让学生加深理解。(4)“探究活动”是在学完全部学习内容后,让学生自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这是很重要的环节,应该留足时间,让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来。(5)“拓展阅读”主要是提供相关的新观点或不同的学术观点等,以增加学生的见识,但这部分一般不作教学要求,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6)要有单元教学活动设计的思想,运用好单元后的相关链接。同时,在教学中,不少“探究活动”的结果是形成各种活动方案,这些方案在课内形成,但需要课外实践,这样就把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教材使用的管理与优化:(1)实行县校二级管理。本教材纳入崇明县初中课程体系,上课程表。县教育行政部门督促各校做到“四个落实”:一是课时落实,二是师资落实,三是活动场地落实,四是教学质量的评价落实。各校负责督查课任教师全学期的教学计划,每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方案,对活动效果的评价。通过县、校二级管理,把本教材的教学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过程细节中。(2)教材的优化与更新。本教材以章为单位,组成教材编写者、相关专题的专家、执教者三位一体的教材研究功能体,通过教材的再版优化教材,使之成为不断更新着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成性教材。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发配套的网络电子影像资料与建设教学活动基地等途径来不断丰富与完善教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