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崇明灶花风韵足

崇明灶花风韵足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灶画”便被崇明人讹传成了“灶花”。崇明人把这种画在灶头上的画称为灶花。2006年,“崇明灶花”已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汉生成了崇明灶花的传承人。为了保护灶花这一民间艺术,崇明从2006年起每年都会举办灶花艺术节,还建造了灶文化博物馆。崇明灶文化博物馆由灶神传说、灶具荟萃、灶花集锦、灶台美食四个区域组成,收集了近500种不同的灶花。崇明灶文化博物馆负责人说。
崇明灶花风韵足_东海瀛洲

老早子崇明宁画灶花,那场面热闹得拗去话伊

崇明灶花是崇明的汉族传统民俗艺术,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过去,崇明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砌有烧菜煮饭的灶头。为避免燃烧柴火时产生烟灰熏人,一般都在灶口上砌起一堵墙加以遮挡,崇明人称为“灶山”。为了美观,能工巧匠会在“灶山”上画出各种各样图案的“灶花”。

民间的草根艺术

“灶花”图画个性非常鲜明,描绘方法独特,被人们称为“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乡间艺术奇葩。崇明灶花是民间的草根艺术,它的绘制者都是民间的泥工瓦匠。

民间有传说,崇明最早的灶花是在宋朝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设置天赐盐场时才出现的。朝廷把大批囚徒押送到崇明沙洲上,令他们煮海烧盐。繁重的劳动之余,有人就以烧盐时未燃尽的芦苇余杆在盐灶上涂画自娱。日子一长,一些心灵手巧的人竟然能勾画出各种图案来。灶民(旧时盐工的俗称)们便把这些灶头上的画叫作“灶画”。当时的官话中,“画”、“花”同音。于是,“灶画”便被崇明人讹传成了“灶花”。

崇明人把这种画在灶头上的画称为灶花。绘画灶花的方法独特,是一种湿壁画法

崇明灶花作品

灶花的艺术特点主要以黑线条勾勒为主,在雪白的灶壁上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画的四周还配之以黑色裙边,更富于装饰性和立体感,后又逐渐由单一黑色发展成色彩鲜艳的红蓝黑白相杂了。崇明灶花的题材一般来说不外乎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神话传说和山川景物等方面的内容。灶花的内容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如灶上画“竹”寓意“祝(竹)报平安”,画“鱼”意味着“年年有余(鱼)”,画“鹰、鸽”,反映人们心想“雄鹰展翅、和平吉祥”。

2007年崇明县灶花艺术节开幕式

在灶花的具体绘制上,工匠采用的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画家们常用的画法之一——湿壁画的作法。这是一种刷底壁画,即在灶头砌成以后、灶山上所粉刷的石灰还未干燥时,立即挥笔在上面作画,其颜料能渗透进粉层,以后随着烘烤和自然挥发,灶山渐干,上面的画作能经历几十年而不变其色。灶花构图朴实、纯真,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有独特的欣赏价值。

非遗灶花盼有传人

崇明向化镇齐南村有一位“灶花达人”黄汉生,他画了40多年灶花,画出的花鸟鱼虫、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深受市民的喜爱。2006年,“崇明灶花”已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汉生成了崇明灶花的传承人。他感慨地说:“画一幅灶花短则几个小时,长的需要一两天,花的精力虽多,但却乐在其中。”

灶花艺术节上艺人在绘灶花

现年64岁的黄汉生,从小画一手好画,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的画不在纸上,而在灶头上。

黄汉生说,过去崇明乡村家家都有灶头,灶头上都会请泥瓦匠画些寓意美好的图画,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年来,“灶花达人”黄汉生画得最多的就是“年年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象征着美好的花鸟鱼虫、山川河海。一只小鸟、一朵小花,在黄师傅的精心勾勒下,很快就初具雏形,稍加修饰,就变得惟妙惟肖起来。黄汉生说:“画灶花有难度,但画好一幅,就特别有成就感。”

过去,在崇明10个泥瓦匠里有8个会画灶花,可如今随着液化气的普及,灶头,这一农家天天与之打交道的老朋友,也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炊烟袅袅、灶火红红的景象已成为人们梦中的记忆和诗书中的偶尔描写,灶花在崇明农村也成了尘封的美丽。

如今,黄汉生作为崇明灶花的传承人,对灶花艺术的热爱始终如一,正是在他以及其他同行的坚持下,这几年,崇明灶花逐渐走上转型路,从过去单一的黑白色,发展成题材丰富的彩色灶花,作画的形式也从灶头搬到墙面、梁柱等。

为了保护灶花这一民间艺术,崇明从2006年起每年都会举办灶花艺术节,还建造了灶文化博物馆。崇明灶文化博物馆由灶神传说、灶具荟萃、灶花集锦、灶台美食四个区域组成,收集了近500种不同的灶花。“为了保持崇明灶花的原汁原味,我们希望能尽量保护、传承好灶花这门带有‘烟火气’的民间艺术,让年轻人了解农家生活的多姿风情。”崇明灶文化博物馆负责人说。

人们相信,崇明灶花这一民间草根艺术将和饮誉全国的金山农民画一样,放射出绮丽夺目的光彩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