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膑减灶退敌

孙膑减灶退敌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王采纳此意,派田忌、孙膑率军救韩。减灶退敌说的就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的马陵之战。当时,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一晃13年已经过去了。孙膑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孙膑知道庞涓的部队将到,向田忌献上“减灶诱敌”的妙计。当魏齐两军遭遇,刚刚交锋,孙膑就下令部队撤退。孙膑在战术上因势利导,制造假象,诱敌深入,将敌人引入绝境。孙膑的示弱,更加助长了对手的轻狂,骄兵必败,自此胜利已经在握。

●故事背景

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魏惠王在逢泽召集诸侯会盟,称雄中原,韩国没有参加,魏惠王十分不满,并以此为借口,发兵讨伐韩国,并在梁和赫等地取得了胜利。在韩国面临十分危险的形势下,多次向齐国求救。对此,齐国宰相邹忌主张不救,田忌则主张不救韩国对齐不利,会使魏国更强,容易威胁齐国安全,应该速救为宜。齐王采纳此意,派田忌、孙膑率军救韩。

减灶退敌说的就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的马陵之战。当时,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一晃13年已经过去了。魏国这次竟然是伙同赵国去攻打韩国。

故事的主角是孙膑和庞涓。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齐威王时任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

孙膑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还在他脸上刺了字。

孙膑假装发疯,躲避了杀身大祸,后来,孙膑逃回齐国,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予以重用。

●故事梗概

田忌领令后,自认为有了“围魏救赵”的经验,胸有成竹,准备把上次的计策再用一次,上千辆兵车驰出齐国国境时,田忌要指挥齐军急速直指魏都大梁,孙膑却让田忌命大军早早安营扎塞。

田忌问:“军师,兵贵神速,怎么可以早早休息?”

孙膑说:“现在魏国刚刚向韩国发动进攻,如果我们急忙出兵相助,实际上就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军最初的打击,不是我们指挥调度韩军,反而是听任韩军的指挥调度,所以说马上去奔袭魏都大梁是不合适的。只有当魏韩这两虎争斗一番以后,我们再发兵袭击大梁,攻击疲惫不堪的魏军,挽救危难之中的韩国,这样对我们才更有利。”于是齐军在路上磨蹭了一个多月,才向大梁发起攻击。

魏王见齐军打来,急忙命令庞涓从韩国回兵救魏,又派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合兵10万,抵抗齐军。孙膑知道庞涓的部队将到,向田忌献上“减灶诱敌”的妙计。

当魏齐两军遭遇,刚刚交锋,孙膑就下令部队撤退。庞涓追到齐军驻地,只见地上满是挖掘煮饭用的灶头,连忙叫士兵去清点,根据灶头的个数庞涓估计齐军有10万之众。齐军一连三天急急退却,庞涓仍派人去数灶,第二天发现齐军留下的灶头数目,只够5万人煮饭了;第三天,减少到只够3万人煮饭了。庞涓得意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怕死,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兵士就逃走了大半。”于是他抛下步兵辎重,只带轻装骑兵,昼夜兼程,紧紧追赶齐军。

这一天,齐军退到马陵,这里路狭道窄,两旁又多险阻,很适宜设兵埋伏。孙膑计算庞涓的行程,估计他将在黄昏时可以赶到这里,就命令士兵砍下一些树木堵塞去路,又选了一棵大树,将那大树面对路的树干,砍去一大块皮,让它露出一大片光滑洁白的树身,然后在上面写上一行黑字。接着,孙膑命令一万名弓箭手夹道埋伏,对他们说:“等到魏军来到,大树底下有人点火,就万箭齐发”。

天刚黑,庞涓真的领兵追到了马陵。在士兵们搬拦路的树木时,有人发现路旁大树上的字,忙向庞涓报告。庞涓叫士兵点燃火把一看,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不由得大惊。此时,齐军伏兵对准火光处万弩齐发,箭如雨下,魏军死伤无数,庞涓也身中几箭,倒在血泊之中。他自知中计,绝难脱身,只得拔剑自杀。齐军乘胜追击,俘虏了魏太子申,彻底打败了魏军。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智慧之窗

人们常说“两军交战勇者胜”,其实,两军交战更需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谋划,才是胜利之剑。这场战争,对决的实际是各自的统帅,只有了解了对方统帅,抓住其软肋,进而审时度势、速战速决,才能取胜。孙膑在战术上因势利导,制造假象,诱敌深入,将敌人引入绝境。这些都基于其对对手的了解。庞涓初战胜利,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轻视对手,是其性格中的典型特点。孙膑的示弱,更加助长了对手的轻狂,骄兵必败,自此胜利已经在握。此次战争说明了战争中的真真假假,有时,战场上决策者还需要一点逆向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