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耻辱的遗退

耻辱的遗退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耻辱的遗退常年云雾缭绕的缅甸北部野人山(李峻摄)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发动攻势,迅速占领了东南亚的大片地区。1942年2月16日,仰光告急,应英军请求,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堆积如山的援助物资落入日军手中。此战轰动英伦三岛,他因此获得英国皇室勋章一枚。孙立人经此一战,名声大振。据统计,中国远征军3个军战斗死亡2万人,另有3万余人饿死、病死在缅北丛林。
耻辱的遗退_风起南方

耻辱的遗退

img29

常年云雾缭绕的缅甸北部野人山(李峻摄)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发动攻势,迅速占领了东南亚的大片地区。

1942年2月16日,仰光告急,应英军请求,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不会眼巴巴地让这只金孔雀落入日本之手;滇缅公路是中国输血管和生命线,中国人决不能让日本鬼从仰光爬上岸。

根据1941年中英两国政府签订的《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组建了远征军,下辖三个军约10万人马。杜聿明任远征军副总司令兼主力第5军军长,当时的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人史迪威中将受战区总司令蒋介石之命也来指挥。后来蒋介石又在史迪威与杜聿明之间再派了个矮矮胖胖的罗卓英任司令官,这样,史迪威、罗卓英、杜聿明,还有一个英缅军总司令亚力山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指挥机构。尽管臃肿的指挥效率低下,可是蒋介石不愿意“精简机构”,个中奥妙,只有他自己知道。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李副教授】在这种情况下,史迪威想领导这支军队,史迪威领导也就代表着美国想领导,但如何领导?他没有兵力,或他的兵力很少。这种矛盾应该说是交叉的,就导致了指挥系统不灵,然后指挥不统一,仗怎么打?

饱受殖民之苦的缅甸人,恨透了趾高气扬的英国人,以昂山为代表的一批热血青年,为了谋求民族独立,深感自己的力量不足,正在寻求外部力量打击英国殖民者。日本人正是利用了昂山他们急于独立的特点,得到昂山他们的配合,1942年1月31日,日军从泰国入境,攻占缅甸第二大港口毛淡棉,迫使英军后撤,昂山和这一群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热血青年,已堕入了理想迷狂的歧路。缅甸人民和一衣带水的中国邻居,都不会“为贤者讳”,而略过了历史的这一断章。

【缅甸军事博物馆专家 吴久久】我们为了独立,需要外援,那时候,谁支援我们,我们都接受。那时候如果和中国军队先取得联系,我们也会接受。

昂山的独立军配合铁流滚滚的日军,横扫缅甸国土上的7万多英国皇家军队,英军无处逃遁,一触即溃。英国人唯一能做的是任命著名的撤退将军亚力山大为驻缅军总司令,这位年轻的将军曾在敦克尔克撤退时大显身手,后来的事实证明,亚力山大确实是一位有着过人本领的撤退将军。

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堆积如山的援助物资落入日军手中。此时,中国远征军最精锐的部队,由戴安澜师长带领的200师作为先遣部队正好到达仰光以北的同古城,仰光一失守,英国人萌发了放弃缅甸确保印度的想法,一路溃退,200师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与气势汹汹追踪而来的日军55师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战,厮杀12天后主动撤出,日军以死伤4000多人的代价占领了一座空城,而200师也以3000多中国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换得了英军撤退的时间。

此后,日军一路势如破竹,4月16日攻占仁安羌油田,切断英军退路,包括随军记者、传教士、家属在内7000余人危在旦夕,亚力山大连连向中方告急,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率领部队星夜急驰前线,激战一昼夜,救出了英军,缴获汽车百余辆、战马上千匹。此战轰动英伦三岛,他因此获得英国皇室勋章一枚。孙立人经此一战,名声大振。

仁安羌大捷并没有扭转缅甸的不利局面。当时的殖民统治者英国人内心并不愿意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万一日本人被赶走了,中国军队却留下来,这是英国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因而迟迟不同意中国军队入缅布防,在仰光陷落之后,仍让中国军队限量入缅,而且未能履约提供燃料和交通工具,中国远征军在很多时候只能步行,日本人也是步行从泰国进入缅甸的,可是他们后来却用英国人撤退时扔下的汽车和坦克追赶用脚行走的中国远征军,这样的“盟军”实在是太不够意思了,缅甸防御战焉有不败之理?

同古失守后,盟军为扭转颓势,史迪威将军提出了一个曼德勒会战计划,杜聿明却建议力保棠吉和梅眉,最后勉强同意了史迪威的方案,孰料在关键时刻英国人只图自保,擅自放弃曼德勒,仓皇撤入印度,曼德勒会战落空。从此中国远征军陷入了惨败的厄运。

5月8日,密支那被日军攻占。远征军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一条让他们每个人一生都刻骨铭心的败归之路。杜聿明无计可施,只好命令远征军部队分头撤退,各寻生路。他自己率领第5军军部及廖耀湘新22师,闯入渺无边际、艰险卓绝的缅北野人山。

关于这段撤退,在杜聿明后来整理的回忆录中有这样的记载:

“自六月一日以后至七月中,缅甸雨水特大,整天倾盆大雨。原来旱季作为交通道路的河沟小渠,此时皆洪水汹涌,既不能徒涉,也无法架桥摆渡。我工兵扎制的无数木筏皆被洪水冲走,有的连人也冲没。加以原始森林内潮湿特甚,蚂蝗、蚊虫以及千奇百怪的小爬虫到处皆是。蚂蝗叮咬,破伤风病随之而来,疟疾、回归热及其他传染病也大为流行。一个发高热的人一经昏迷不醒,加上蚂蝗吸血,蚂蚁侵蚀,大雨冲洗,数小时内就变为白骨。官兵死亡累累,前后相继,沿途尸骨遍野,惨绝人寰。”

杜聿明也患了回归热,他是被抬在担架上走出来的。

当年的老兵。回忆起这一段经历,依然心有余悸。

【老兵 朱凯】饿死啦,没有吃的,一病就死,病到最后,水不得吃,药不得吃,(野人山里)人都没有,不死?往哪里走啊?

200师师长戴安澜,在一次突围中不幸中弹,身受重伤,这位在昆仑关等战役中英勇杀敌的抗日名将,最后凋谢在缅甸的荒山丛中。时年仅38岁。在延安的毛泽东也撰写挽诗,遥祭壮士英魄,诗曰:

海鸥(戴安澜字海鸥)将军千古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1941年7月底,杜聿明身前身后的官兵,陆陆续续挣扎出野人山,来到印度边境小镇利多。在用帐篷和降落伞临时搭起的收容所里,劫后余生的人汇集到一起,他们当中,没有一个衣冠齐整的人,没有一个健康的人,没有一个像人样的人!

最伤心的莫过于听到自己同伴死难的消息。有一位老排长拄着一根竹杖,举着一块木牌,牌子上写着全排人的名字,到处寻找自己的士兵。他走遍了利多的各个收容站,查遍了所有的收容登记册,一个也没找着,他对着黑黝黝的野人山,放声大哭!

据统计,中国远征军3个军战斗死亡2万人,另有3万余人饿死、病死在缅北丛林。活着归国和退到印度的总共不足5万人。

【老兵 朱凯】我们连到达印度的只有70多人,死了50多个,当时每个连100多人,死四五十个,38师他们不死,他们由红木连那边到印度那边不爬山。孙立人带领的新38师,以听史迪威的命令为由,没有听从杜聿明的命令,自己向印度撤退。他们捡起英军逃跑时遗弃的汽车,一路血战,到达印缅边界,以较小的代价为今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img30

摄制组骑象进入野人山(李峻摄)

60年后,为了真实体验一下当年远征军的艰难困苦,摄制组在当地民族军的保护下,骑着八头雄壮的大象,走进了曾经吞噬了无数生命的野人山。

【当地老人】有好多的蚂蝗,大大的,我们叫猴子蚂蝗,我们进山时都要用烟油涂在脚上。以前那边的山,老虎吃人很厉害,野象踩死人的也有,最可怕的是吃人的老虎还有野象、猩猩,他们会抓人。

2005年缅北的第一场雨,增添了行进的难度,据当地驻军介绍,雨季一来,这里与外界的交通断绝达八个月,疟疾特别容易在这段时间流行。即使是骑着高大的大象穿行其中,依然感觉到遮天蔽日,密不透风。如今,中国远征军的遗骨已无处可寻,已与缅北丛林融为一体,这是一座无以伦比的巨大陵墓。遗憾的是,它同时也是一座没有碑记的坟地。

所幸的是,1942年的溃败并非战争的终结,而是一个全新战争势态的序幕!之后便有了著名的“驼峰航线”,有了著名的兰姆迦训练基地,有了十万学生大从军和气壮山河的缅甸大反攻。

(撰稿:蒋延;播出时间:2005年8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