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灶性起源学说

多灶性起源学说

时间:2022-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人们对肿瘤发病及起源方式研究的深入,根据观察,人们又提出了与单灶性起源学说相反的理论。区域性起源的理论概念,除提示了肿瘤的起源方式外,还包含有时间上的先后起源问题。因此,我们强调充分认识肿瘤的多灶性、区域性起源方式对临床手术范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人们对肿瘤发病及起源方式研究的深入,根据观察,人们又提出了与单灶性起源学说相反的理论。在用某些有致癌作用的物质诱发癌的动物实验中,人们发现用沥青诱发动物的皮肤癌在很早期就呈多灶性分布,沥青反复涂擦后的皮肤,用显微镜观察,可看到多灶性上皮增生灶,无论是尚属良性的乳头状增生或已发展成为肿瘤的恶变的病灶,均为多灶性的,此后在临床试验观察过程中,发现唇癌、皮肤癌镜下均可见多中心性起源,最后逐渐融合的现象。

20世纪40年代,人们更加重视对恶性肿瘤起源方式的研究,Willis曾对500例皮肤癌标本包括癌灶及其周围组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其后又相继研究观察了口腔黏膜癌、乳房癌、胃肠道癌等,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肿瘤往往是以多个相邻的恶变小灶而起源的,虽然外观是一个单一的肿瘤,但事实上亦非严格从一个单一小灶起源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多个微小的癌灶互相融合,最后表现为单个融合为一体的肿瘤。他明确提出,在某些实验性致癌过程中,有关致癌刺激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一小簇细胞,而常常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较广泛的区域。恶变的细胞往往是从外界致癌因素刺激最强部位或是敏感的细胞群首先起源的,随后周围邻近的亦受到同样致癌因素刺激的细胞群相继发生癌变。他把自己的发现和认识称之为“区域性起源”。

区域性起源的理论概念,除提示了肿瘤的起源方式外,还包含有时间上的先后起源问题。肿瘤的起源不仅涉及最初由正常变为异常,即使在肿瘤已经充分形成之后,癌变的过程事实上仍继续进行,在癌变的四周范围不等的区域内,还有同样受到致癌因素刺激和影响的细胞群,会相继演变成新的小病灶,这些小癌灶的不断发展最后与大的早已形成的中心癌灶融合起来,成为一个更大的肿瘤。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对肿瘤标本及其周围组织的连续切片观察中进一步发现,在主癌中心灶周围或邻近及远处的组织内,虽然临床肉眼观察这些组织尚属正常的,但是显微镜下却可以发现一些连续的或间隔的、程度不同的、分化异常的细胞或癌变病灶,甚至还可发现比较孤立的微小浸润癌灶,这种现象在乳腺癌、膀胱癌、甲状腺癌等肿瘤标本中都已见到,所以更加支持上述区域性起源学说。1986年,有人对52例临床上尚不能扪及的早期乳腺癌进行分析,经乳房摄影发现,多灶性起源者占44.2%,有时甚至多发灶非常之多,区域范围也十分广泛,并且在发源先后的时间上也十分接近,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弥漫性发源”,这种弥漫性发源的范围程度不同,有时可累及一个器官的大部或全部,有时累及某一个解剖系统的大部或全部,特别是软组织肿瘤,外观上病灶的范围虽然十分有限,但实际上在其周围隐藏着许多小的病灶。临床上如对此缺乏了解,在手术切除时,如切除的面积不够,就很可能遗留病灶,在手术后不久,局部或切口周围则可再次出现病变。有时临床上常把这类病变看做是转移或手术时不慎发生种植造成的,实际上是病变早已存在,而在手术中未发现或对其估计不足而遗留了病灶的缘故。因此,我们强调充分认识肿瘤的多灶性、区域性起源方式对临床手术范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