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级职校德育体系和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初级职校德育体系和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德育在初职校体系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对初职校学生的德育状况进行调查,在借鉴普通中学、职校、辅读学校德育课程指导纲要的基础上,编制《初职校德育课程指导纲要》,确定初职校德育校本教材的课程目标及具体内容,编制符合初职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自适性的德育校本教材《道德基础》《心理健康》《法律常识》《职业与职业道德》共4册,探索德育课程实施的方法,建设了初职校德育课程资源库.本课题的研究

上海市杨浦区风帆初级职业学校 浦 洪

摘 要:德育在初职校体系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对初职校学生的德育状况进行调查,在借鉴普通中学、职校、辅读学校德育课程指导纲要的基础上,编制《初职校德育课程指导纲要》,确定初职校德育校本教材的课程目标及具体内容,编制符合初职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自适性的德育校本教材《道德基础》《心理健康》《法律常识》《职业与职业道德》共4册,探索德育课程实施的方法,建设了初职校德育课程资源库.本课题的研究为初职校德育教育的探索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初级职校;德育课程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价值选择多元化的趋势,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学校德育融合于教育整体之中,如何在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之中实现德育的“核心”地位,这俨然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实践和理论亟待研究的课题.

对于初级职业学校来说,由于招收的学生的特殊性,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有比普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不兼容性.特殊学生作为一小部分人群,怎样切实从小培养这些特殊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制观念,道德观念,树立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及抗挫折、抗诱惑能力,是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因此,必须以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为依据,重构德育框架.初级职校教育不仅要培养有一技之能、自立于社会的劳动者,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本课题基于这一现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在德育教育的体系与课程上有必要进行全面的、更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整合学校德育体系与课程,形成较为完善的校本德育教育系统,以提高初职校德育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是:

(1)通过实践研究与探索,构建初职校德育体系框架,以充实与填补同类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所需的相关理论与经验.

(2)通过实践性、应用性的课程研究,探索面向初职校学生的德育系列课程.

(3)初中生的基础德育体系与框架,目前基本上是面向智力正常的学生,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来看,本研究具有填补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的作用.

二、研究要点及实施情况

1.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探索初职校学生德育课程化的实施模式.

(2)编制初职校生的德育纲要.

2.研究内容

1)《初职校德育课程指导纲要》的编制、研究

对《初职校德育课程指导纲要》的编写主要从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为模块进行探索.在课程目标模块,还细分为总目标及分段目标,实现特殊学生分层分类教学的理念.在课程实施模块,有对教材编写、教学建议、学习评价做出建设性意见.

2)初职校德育课程化的实施模式的行动研究

在课程化实施的模式探究中,本课题主要从课程的显性与隐性两个维度做考量.对于显性课程,以校本教材为主材料,探究适合初职校生的显性课程教学模式;隐性课程相对没有显性课程更能直白地以“德育”信号渗透在课程中,但其涉及内容范畴比较广,如心理教育、社会实践、环境布置等活动课程,对这些隐性课程的实施进行德育途径的研究.

3)初职校德育校本教材的研发

在调研基础上,课题组根据编制的《初职校德育课程指导纲要》,完成了4册初职校德育校本教材,每册教材以统一的体例为范本,以故事为引入,以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体现整套教材的实用性与新颖性.

4)初职校德育课程资源库的构建

3.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课题申报到课题结题,共分为三个阶段.

1)调研阶段(2012.5—2012.11)

采用问卷法,对初职校学生品德与行为表现上的问题进行了调研,设计教师调查问卷,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初职校生在德育方面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完成《初职校德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2)实践研究阶段(2012.12—2013.12)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辅读学校品德与社会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制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及普通中学自主研发的德育课程纲要,先后草拟修订了《初职校德育课程指导纲要》,并以《纲要》为指导,编写初职校德育校本教材4册,建设支持性初职校德育课程资源库.

3)总结阶段(2014.1—2014.5)

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归纳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好与不好之处,同时提出德育课程的修改建议,包括目标、内容、要求、课程实施途径等.

三、研究成果

1.《初职校学生德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

课题组经过对学校21位在职教师的自编问卷调查及统计与分析,完成调研报告《初职校德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认为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遵规守纪教育等.结果还表明教师们认为通过真实案例、专业道德相关定义及理论知识相结合,能提高学生上课兴趣,81%的老师认为学生普遍不喜欢政治课的原因是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脱离.在此调研的基础上,对后期编制德育纲要、校本德育教材有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2.《初职校德育课程指导纲要》的编制

经过调研的分析,课题组从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为模块进行编写,编制了适合初职校学生的《初职校德育课程指导纲要》.

3.编写出了具有初职校特色的校本德育教材一套

从不同纬度、不同内容的模块编写符合初职校生认知水平与发展规律,符合其生理及心理特点的具有初职校特色的德育教材4册,适用于学校两个年级,每册教材课时各为一学期,每册教材分为5个模块进行授课.

1)教材模块

第一部分:主要是与该节内容有相关性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或有关的引言导入.

第二部分:挑选与该章节内容有关的、引人入胜的、发人深省的故事.

第三部分:结合故事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发挥学生主动性.

第四部分:以正确的评述、合理的角度进行并阐述正确的知识点.

第五部分:以自我检测的形式进行课后的自测,了解自身情况.

2)教材特色

(1)内容上符合初职校学生发展需要.

常见的政治教材往往是具有相同内涵的政治内容分为不同年级进行上课.而我校的这套政治教材它是根据我校学生从入学到离校的主要时间段,不同时间段设置不同内容进行分类授课.每个时间段都有侧重点,并且以学生入校时的基本道德教育到离校时即将踏入社会的职业与职业道德教育为线索,中间涵盖了心理健康及法律常识的普及教育,注重多维度的衔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2)结构上“贴近”学生.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从教材的编写结构到内容,课题组都注重对初职校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及知识点的浅显易懂,从以往的德育课堂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动性,将学生的内化过程视为单一的被动接受过程,或满堂灌的方式,本套校本教材的编写帮助了初职校生增强学习欲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对自身将来发展做好知识的储备及职业发展规划.

4.探索了初职校德育课程实施模式

在课程化实施的模式探究中,本课题从课程的显性与隐性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在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课题组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实施方法:

1)显性课程师生互动

由于学生原有的不良学习经验,来我校学习的学生往往有自卑情结及胆怯的行为表现,同时又有符合这年龄段孩子的渴望被认同和独立的意识.课题组鼓励上课教师多进行互动,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针对教材中的案例,以角色扮演或分小组讨论为方法,进行各种想法的阐述,在多方共同参与、不断沟通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德育内涵的把握与理解也更加深入.

2)隐性课程活动渗透

学生的学习主阵地是教室、是课堂,但它不是唯一的学习地方,对初职校学生来说,在活动中的体验更能丰富他们的情感和知识,德育课程的渗透也不例外.

课题组在德育处的配合下,开展了各德育主题教育、初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学生自律委员会、德育卡积分、模拟家庭志愿者服务、团队活动等,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约束、管理学生的不良行规,激发、强化学生的优良品行,只有使这门德育课真正联系到实际后,才可使其具有意义,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德育过程理论中的“外化”过程.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法,让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才能让课堂真正地永葆活力.

3)各文化、专业学科间渗透

德育课程除了围绕校本德育教材的实施为主外,在学校各文化课及专业课的教授中,学校课题组也进行了多方位渗透,学校教师的备课中有德育教学内容的体现.要求各文化、专业教师日常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互助的团队精神,同时以强化激励为手段,进行奖励,如德育卡的积分,以德育卡分数高的,在年终可评选“助人大使”“爱心大使”等,提高各学科教师注重对学生德育行为养成的意识.在课题组实施监督下,教师反馈学生间的互助行为明显有增长,不论是在文化课的补差补缺上,还是专业课的手把手教上,互助行为的次数和人数明显增多,学生自觉意识提高.

5.建设了初职校德育课程资源库

为了更好地开展初职校生德育课程系列化,课题组在研究的基础上建设了相关支持性课程资源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源:

1)德育个案集《温暖心灵扬起风帆》

课题组集结全体教师力量,撰写了德育个案集,从多个侧面、多角度、多渠道反映了初职校生在学校中的表现,以及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教师的处理手段、方式、应变能力等.对隐性的德育教育有着借鉴的作用.

2)德育校本讲义《弟子规》教案

在学校政教处的引领下,要求班主任每班每周安排一节课进行《弟子规》的学习与诵读,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同时带领班主任在已有经验的积累下,梳理了校本讲义《弟子规》教案.

3)拓展型德育课程的补充

学校补充开设了拓展类课程:剪纸、刻花、绘画、手工串珠、手工皂、十字绣、船点、篮球、鼓号.同时也组织人力编写了拓展课剪纸、刻花、手工校本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在这些以技能为教授的课程中,编写教授人员特意把德育内涵贯穿其中,为探索德育课程实施的路径与方法开设了新局面.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初职校德育课程指导纲要》需要进一步修改、实证,确认它的适用性.

(2)德育校本教材的深度与结构需要进一步验证、改善.

(3)该课题的内涵很深,涉及范畴很广,对于我校课题组来说虽已踮起脚尖在全力做,可还是缺乏深厚理论的指导,目前只能算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以后扩充本课题打基础.

参考文献

[1]尼尔森.特殊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伟.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4]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