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控专业英语教学法研究

数控专业英语教学法研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渗透式的专业英语教学前移,完成一定任务式的专业英语教学后延,并在有限的课时内采用师生角色互换、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我们或可提高数控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急需改革和创新。因此,深入、全面、系统地探讨高职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数控专业英语教学法研究

颜 伟[1] 王 娇 唐 佳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数控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面临一些困境。通过渗透式的专业英语教学前移,完成一定任务式的专业英语教学后延,并在有限的课时内采用师生角色互换、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我们或可提高数控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专业英语;渗透;情景教学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盛和技术交流的扩展,专业英语已经成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综合素质和技术交流工具之一。但是,目前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甚理想,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后没有转化为相应的职业能力。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急需改革和创新

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转变观念,构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体系,追求“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有机结合,专业英语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去;创新改革教法,强调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专业英语教学适当前移,应用推延到顶岗实习;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实现师资队伍素质的根本转变;树立科学现代考评理念等,以期提高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培养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性技术人才服务。

本文以我系数控专业英语教学法研究为例,探索提高高职机电类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之途径。

一、高职数控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背景

近年来高职公共英语教育研究以及实践改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英语教学仍然采用以前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老师讲单词词汇、语法分析、逐句翻译,学生“参照”课本译文完成课后作业,期末闭卷考试,使得高职专业英语教学还没有走出学科式应试教育的培养体系。

数控专业英语课程是继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结束后开设的一门课程,此时学生已经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英语基本知识体系,而学生的数控专业课程并未全部完成,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由此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着英语知识体系比较完备、而专业知识体系欠缺的非对称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接受数控专业英语授课时,如果课文中涉及尚未开课的专业知识,那么学生在理解语篇含义时,就会遭遇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匮乏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对语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如果此时教师也缺乏这一专业知识,便不能给学生以准确清晰的解答,那么就形成了两者非对称性的弱势叠加。

通俗地说,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对同一篇专业英语课文中的数控专业知识,学生不懂,教师也不懂。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哪一方,都只能对语篇作肤浅的表层解读。显而易见,这种状态下的教学效果绝对不会达到理想状态。

承担我系数控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少数为师范院校毕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她们具备坚实的公共英语基础,但缺乏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使课堂授课隔靴搔痒、翻译肤浅不到位;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不了解就业市场对高职人才专业英语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难以达到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学以致用的目的。承担专业英语教学的大多数专业课教师,虽然懂专业、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均把专业英语教学作为自己教学工作量不够时的“替补”而没有足够重视和深入钻研专业英语教学法,并且没有经过英语教学的系统培训,只能模仿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沿袭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使本应“公共英语升华、职业能力转化”的专业英语教学,味若嚼蜡,学生八成没兴趣。

学生从初中或小学开始,学了近十年的外语,仍然不能形成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惨重失败。因此,深入、全面、系统地探讨高职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在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渗透”专业英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专业英语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技术交流语言。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学生的英语学习、学习目标应该由过去单纯的语言学习上升为与专业知识互相融合的学习。

在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一般都是第一学期公共英语,第二学期科技英语,第三四学期没有英语,到第五或六学期才开设专业英语。这种教学计划存在两个弊端,一是把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截然分开,公共英语学习阶段没有有意识地为专业英语学习做铺垫,专业英语教学在英语“冷场”二~三学期后才“登场”;二是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阶段,突然之间从没有接触过的专业词汇或术语铺天盖地而来,一句话中就可能存在若干生词术语,转移了学生对句子段落的理解,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好专业英语的自信心。

我们也曾经尝试在公共英语结束后,立即开始专业英语的教学。然而,主要专业课程还没有进行或正在同步进行,学生尚不具备起码的专业知识,迫使专业英语教师要花相当部分时间去补讲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这样教学条件下的专业英语教学已经不伦不类。

为了解决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把专业英语的学习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正在摸索把专业英语的教学“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去。具体措施可以是:

(1)专业英语词汇术语学习提前渗透到各门课程的学习中

高职院校学生的公共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的运用能力,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确实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学生中英语三四级通过率的比例较本科院校学生低一些,学生学习英语的普遍性和主动性也略显不够。词汇积累不多,对专业术语更是陌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专业英语词汇和术语,是许多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拦路虎。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低年级学习公共英语的同时,一些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也在进行中。在这个阶段,新生入学不久,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高,并且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难度不高,在这个时候把专业英语的教学适当前移,扫除专业英语词汇和术语这只拦路虎,是可行的。我们要求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讲课时,尽可能地用英语标注专业词汇和术语,让学生虽然零星散乱、然而却积少成多地熟悉专业英语词汇和术语。

为了不分散教师的专业教学重点,不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这种“渗透”我们只要求到专业英语词汇和术语层面。少数有能力的教师,鼓励引入双语教学。目前,我们在“数控编程与加工”“数控机床”“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课程中推行这种“渗透”式教学,取得一定效果。我们还组织教师编写了“金属工艺学实训”“机械制造基础”“数控编程与加工”等专业英语“渗透”式教材,即将出版。

(2)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训后延到顶岗实习阶段

学生在学完专业英语课程后,一般进入毕业设计、企业顶岗实习、毕业阶段。在这个英语教学的“空白”阶段,如果我们无所作为,那么学生刚学会的专业英语知识还没有进一步转换为职业工作能力,学生还没有体会到专业英语学习“开花结果”的乐趣和成就感,以前的一切努力都可能毫无结果。学生积累的专业词汇术语和专业英语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

虽然专业英语的学习暂告结束,但教师应该理解为只是课堂教学的结束。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无论上网收集资料、还是学习新的专业软件,都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专业英语。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要学习或操作各种国外先进数控设备,英文版的操作手册、图纸、其他技术资料不可能不接触。

毕业设计或顶岗实习教师,在下达学习任务书时,应该提出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要求,促使学生把专业英语知识转化为职业工作能力。在2005级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任务书中,我们曾经规定每一位学生都必须用英语撰写设计纲要、摘要,也允许学生将所在企业的英语技术资料翻译作为毕业设计任务或顶岗实习任务,对促进学生专业英语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巩固作用。

(3)根据条件逐步推行双语教学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主要教学环节的双语教学,可以说从根本上全面解决了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问题,是我们英语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双语教学这一战略性举措在我国尚停留在起步阶段,受客观条件(主要是师资队伍)限制,我们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各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和教学软硬环境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宜更多地从自身的实际办学条件出发,逐步地实施双语教学。如果急于从双语教学改革方面办出专业特色、学校特色,急功近利,其结果只能是淡化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了双语教学而双语教学,本末倒置。

实行双语教学,课程选择很重要。高职院校的课程强调实用性,课程内容既要能体现较前沿的学科知识,又要兼顾学生的现状和特点。就具体课程而言,如果课程的专业性太强,学中文版都会难以理解,更何况学习英文版,这类课程不太适合作为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首选课程。高职院校可选择带有科普性的、入门性的或指导性的课程来尝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的方式应灵活多样,要鼓励更多的教师依据自己的能力,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双语教学。不必局限于课堂讲解一种方式,可以技术讲座、演讲竞赛、技术文件翻译等,甚至与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这样教与学的难度都大为降低,便于经验的积累及进一步的深入和推广。

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因此,具有双语教学技能的教师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针对目前的师资状况,高职院校除了适度引进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外,要特别注重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三、在专业英语教学中采用师生角色互换、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式教学法

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不在于完整地、追根究底地掌握英语的科学体系,而在于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要把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协同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重视学生独立性、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美国教育专家Moore说:“真正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体验和再创造。”教师作为一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处于导演地位。教师应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引导,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在宽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中做,做中学。

通过设计课堂上的交际对话、小组活动、情景表演等师生教学互动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堂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构建;此外还要将英语学习延伸到课堂外,为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外学习任务,使学生自主地查找了解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连接与扩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数控专业英语互动式教学法,就是在客观分析和坦然面对学生、教师双方在英语语言和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咨询专业课程教师,课堂上师生双方适时的角色转换,互相合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当数控专业英语授课教师在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或实践技能不如学生时,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必然要发生动摇,师生双方的角色内涵也会随之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教师相对于学生,这种情况下,只有英语语言意义上的角色内涵,而不具有专业意义上的角色内涵。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本质上的倒置,教师变成了实质上的学生,学生变成了实质上的教师。教师应当意识到这种潜在的转换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应当坦然面对和接受这种转换。

这种角色转换将会把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等良性的心理需求充分激活,推动他以积极态度投入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运用英语来表达专业知识的课堂活动中。当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在互动式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才能真正激发出他们参与互动的动力,也只有真正激发出他们参与互动的动力,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如此一来,就从心理层面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也从学生方面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原动力。

互动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没有这种转换,就无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这种转换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的观念转换是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

互动式课堂教学法可以分为准备、实施、评价三个阶段。

在准备阶段,教师应该了解学生专业课程中的已学课程、与数控专业英语课程同步进行的课程、未开课的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现状做到心中有数,为课堂讲解、讨论做铺垫。同时,教师还应该归类、整理出适合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可以解答的问题或课题,提前或在上次课程结束时印发给学生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上网搜索或者查阅专业书上的相关的信息,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教师还应对师生双方都感觉困难的专业问题,虚心向专业老师请教。

在课堂实施阶段,对于比较浅显的叙述和简单问题,由教师花不多的时间讲清主线条、给予解答;对于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可以解答的问题,由各学习小组选派一名学生进行解答,其他小组可针对其解答进行质疑、纠正和补充,教师只给予语言技能方面的指导;对于师生双方都感觉困难的专业问题,由师生共同展开讨论,允许保留分歧,或留待下次解决。

我们可以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组里其他同学也可上台补充。如果准备了PPT,可以让组员上台口头汇报各自完成的一部分。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台上学生回答。同学们在讲台上下的互动中学会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同时学生也逐渐养成团队合作、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评价阶段,老师应采用适当的策略,就学生的主题、观点、语言组织、问题解答、发音、用词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时,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同时指出不妥之处。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表述和其他人对表述者的反应情况,对各小组的课前准备情况进行总结性讲评,并由师生一起给各小组评定分数,作为学生的平日分数积累。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话语策略能力,互动教学法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支持,在英语教学环节中主要体现为协作学习、集体讨论学习、辩论学习等形式。在起始阶段,老师是教学的主导,需要更多地、更具体地示范各种学习策略的操作方法,而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教师则逐渐引导学生使用这些策略。同时,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渐提高要求,直到学生能独立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互动教学法体现了教学控制由教师向学生的动态转变,对于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

互动教学法强调语言学习过程的双向性、互动性、交际性以及情景性,是一种把学生实际需要放在第一位的教学方法。它既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又注重交际能力的锻炼和情感的交流,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它可以彻底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活动,互相交流信息,达到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这种教学法,不仅消除了教师专业知识不足对教学活动的负面影响,而且把学习问题作为纽带,激发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英语来表达专业知识的课堂活动中,将外语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投入(Engage)、学习(Study)、运用(Activate)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了在课堂上解答问题,学生必然要复习已学过的专业课程,预习未学过的课程。这样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无疑将对巩固和提高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教师是关键

数控专业英语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高于公共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还具有比较全面的数控专业知识。只有当两者达到一定程度的均衡,才能较好地完成数控专业英语教学任务。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大多数教师,特别是新任教的教师,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这种均衡。这种教师知识结构的非对称性,形成了一个制约提升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瓶颈。

在工科类职业技术院校中,大多数专业英语教师是近年毕业的工科院校本科生或研究生,虽然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专业教育,但不具备企业生产一线实际工作经验,不了解企业所面临、所急需解决的生产问题。即使教学组织者为弥补这一缺陷,安排青年教师进行一定时间的企业上岗实习,但是,时间有限的实习,相对于内容庞杂且相互关联的一线生产知识和技能,教师并不能迅速积累起系统而精深的专业实际工作经验,只能是蜻蜓点水,略知皮毛。因为专业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数控专业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知识与数控专业实际工作经验的非对称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这种非对称性对数控专业英语教学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在于教师不能为学生理解语篇含义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使学生的理解仅限于词汇、句式和语法结构层面,不能引导学生进入专业知识的逻辑层面。当学生无法从专业的逻辑层面来理解语篇含义,那么他对词汇句式以及语法的理解和记忆,就难以做到深刻而牢固,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索然。

从事数控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努力扮演下列三种基本角色:

(1)学习情境的营造者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具有一致性。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具体职业工作情境密切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以情境教学为主。

学习情境是对实际职业情境、典型工作过程经过加工科学分析、技术提炼而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习场所,是职业情境的真实再现。

学习情境应该真实地反映职业典型工作环境,能够模拟职业典型工作过程:通过教师深入地调研、精心设计或校企共建,在学习情境中,学生能够获取企业实用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所学和所做与将来的就业没有太大的差异。

学习情境应该具有互动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主动探索自己想要的知识,在反复演练和操作过程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习情境能够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深浅不一的专业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从师傅或同事的角度,适时恰当地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行动的过程中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情境具有多功能的特性:它对类似的技术问题和情境有范例作用,是学生技术知识学习的教室、学生的技能演练工作场地、学生小组技术讨论的场所,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既可以单项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也可以对单项知识或技能融会贯通,形成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体系。

学习情境还应该具备柔性和开放的特征:我们不可能也无必要在规模或数量上对真实的职业环境进行一比一的复制,最逼真的学习情境就是企业的工作场景,因此,我们应该走出校门,在企业中去发现和提炼职业典型工作过程,与企业充分沟通合作,安排学生在企业学习如何工作,在工作中如何学习。学习情境还应该能够随着市场或职业要求的变化而升级换代、重新构建,是一个快速反映职业要求变化的柔性学习系统。

可见学习情境的营造有别于传统的实验室、实训室建设,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站在别人建好的课堂和实训室讲授课本的教师,而更应该是根据职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营造学习情境,给学生搭建自我建构知识和技能的平台。

根据外语教学中有关语言学习理论,英语学习者必须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保证学习者同时提高语言的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教师应该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营造信息覆盖面广、不受时空限制、信息共享的课堂外学习情景,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在线英语教学活动,配置教学课件、教学日志、教学问答、英语试题等等,设置英语新闻、影像资料、动感地带等栏目,把英语教学在线网站建设成为网上教学基地,为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生动的学习情景。

(2)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转换;教学内容的传授方式,应由数量或形式层面的单方面传授,向质量或内化层面的过程性建构转移;学生的学习由单纯地被动读书考试能力,向主动探索与实践、获取综合职业技能的过程转换;教学场所的作用,也应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即描述性、报告性的理论课堂,向多功能的一体化专业教室,即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验证和实际操作的学习情境转移。

学习情境的多功能性、行动过程的多种途径、解决技术问题的多种方案、学生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差异等等因素,使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不可能具有单一的形式,教师根据工作过程环节的多少、技术问题的难易、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认真研究教学计划、课程方案,合理分配和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学习情境中的软硬件资源,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组织,成为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在每位学生身上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专业英语教学组织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采取分班或小班教学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取得相应的收获。

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该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因而,承担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组织学院的各种教学资源,引入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形象的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降低由于语言问题所形成的思维障碍,从而能直接面临英文来分析和思考问题。

(3)行动过程的导向者

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定向性、应用性与整体性表明,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亦即“行动”。这种行动,既包括个体的主观意识行动,又包括个体的客观具体行动,即要实现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

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生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来说,行动导向的每一个学习过程都是职业能力建构的过程。

但是,强调学生主动的自我建构,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学生并不了解职业对他们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也不知道我们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目的何在、功能有哪些,对解决工作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尚无支撑背景知识,对行动的方向和步骤还不十分明了。学生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时、在行动过程中,都需要教师的定位、指导和帮助。

在行动过程中,学生是行动的主体,教师应该从知识传播的主宰者、评判者、主导者,向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行动过程的导向者、技术难点的咨询者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主角位置转移给学生,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变成学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教师要事先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的知识状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本体主动性,要在学生对知识结构化与序化的过程中积极提供帮助,要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职业情境中迁移应用。教师以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引导学生的探索方向,辅助学生解决行动过程中的技术难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及集体的智慧,最大限度地为每位同学创造语言交流的机会,使每位学生意识到他的参与都对整个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贡献。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最近几年,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入,除了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门技能和知识外,还越来越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人际沟通、适应工作岗位变化、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以及敢于创新的职业核心能力。

从事数控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还应该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教学管理、人际交流能力

教师不仅是学习情境的营造者,更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在专业英语教学中能否实现上述“师生角色互换、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很重要。教师本身应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高度的自律和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教学计划、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结果的评价反馈等程序。

人际交流能力是指在组织或团体中,通过交谈讨论(中文或外语)、书面表达、当众讲演等方式,来表达观点、愿望,交流技术或情感,阐述技术文件的能力,是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教师与企业专家流畅沟通的能力。这是一种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和方法能力。人际交流是桥梁,与人合作是目的。在职业工作条件和一对一或者团队的工作环境中,通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人际交流,顺利实现与人合作和工作任务的完成。

(2)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师是学生习得英语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引导者,将跨文化教育意识渗透于英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同时获得。

(3)信息处理能力

它是指根据职业活动的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收集、开发和展示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以文字、数据和音像等多种媒体为基础,以文件处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为手段,以适应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需要劳动者对信息的高度敏感和较强的处理能力。在目前的信息时代,教师面临的各种工作任务,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对现场信息的处理和应用。

(4)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指能够准确地发现问题、明晰问题的关键,并能利用有效资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付诸实施,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学习情景的构造者、顶岗实习的组织者,将遇到许多急待解决的技术或现场管理问题。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但解决问题的效果和效率却依赖于劳动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习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习是指在职业活动中,能根据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能力。创新是指在职业活动中,以创新思维和技法为主要手段,能提出改进或革新的方案,勇于实践并能调整和评估创新方案,以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的能力。

面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面对专业领域内科学技术的进步,每一位教师都不仅要有学习创新的基本工作态度,还要具备自我学习、工作创新的能力。尤其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数控技术和相应的数控专业英语的领域和内涵,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能力既是高职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个人职业生涯拓展、实现人生价值必备的一种方法能力。要注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

职业能力的特点是:职业能力的养成与知识的学习有较大差异,知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或灌输,而职业技能一定要在具体工作实践或操作训练中才能获得。职业技能的第二个特点是一旦掌握就难以忘却,但是,高水平的职业技能需要在有意识的实践和培训中,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巩固和提高。职业技能的第三个特点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职业技能的内涵和形式有改变,需要劳动者的终身学习和不断地岗位培训。

职业能力通过培训而形成、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完善,它主要取决于训练和经验,是职业劳动者操作技能和技术知识的集中体现。对个人而言,职业能力是劳动者最重要的竞争力;对一个国家而言,职业能力构成了这个国家的人力资本的总和。

教师是决定教学改革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的业务水平及语言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重点高校优质教育资源,采取访问学者、委托培养、合作培养等形式,实施教师队伍梯队化的培养。同时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职业化专业化水平,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到企业参加技术管理工作,鼓励教师经常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和教研论文研讨活动,向兄弟单位取经,在有条件的时候,安排担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方法,加强语言能力和教学水平,锻炼自己的语言输出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结 语

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必须服从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将专业英语教学系统地“渗透”到各教学环节,逐步推行双语教学,能够分散学生专业英语学习难度,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扮演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和效率都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职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XeithJohnson.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rig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 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4] 马栓莹.高职英语教学走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6)

[5] 颜伟.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职业教育分会年会论文集,2007

【注释】

[1] 作者简介:颜 伟(1957—)男,安徽芜湖人,工学硕士,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系副教授。致力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方面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