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省吉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

江西省吉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扩大农村劳务输出,是吉安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此外,吉安市每年有序向当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沿海发达城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五六十万人,有效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它是指来自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的一些菜农,他们在北京主要做蔬菜生意。
江西省吉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_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

3.4.2 江西省吉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

吉安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拥有农村劳动力205万人,仅农业中富余劳动力就达80万人。近年来,该市积极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出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科学转移的方针,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依托,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劳务输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扩大农村劳务输出,是吉安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该市发挥驻外机构窗口作用,建立了信息资源优势互补机制,广泛与广东、上海、福建、浙江等发达地区的劳动保障部门和用工单位联系,主动承接就业订单,源源不断成批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2007年,市劳动保障部门先后输出劳务9.6万人次,组织输出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吉安依托全市几十个劳务中介组织及12个劳务输出基地,利用信息找市场,依靠能人创市场,进军大中城市占市场,形成了各类中介组织既相对独立发展,又相互联合、共建共享的市场开发劳务输出格局。

为提高农民外出就业技能,吉安市还加大了农民转岗培训力度,力争培训技能农民工10万人,为转移剩余劳动力创造有利条件。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是吉安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举措。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该市对八都、文峰、河东等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心集镇重新规划,扩大其人口规模和管辖区域。目前,全市城镇建设就地消化农户7.34万,在城镇从事非农生产农村劳动力已达32万人。在实践过程中,该市打破空间界限、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辟建工业园区,连片开发,集中发展。吉安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园区的迅速崛起,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巨大平台。而今,市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13大工业园区已吸纳农民工近4万人。

此外,吉安市每年有序向当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沿海发达城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五六十万人,有效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同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跳出农村放活生产力,扩大了劳务输出。目前,务工收入已占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40%,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吉安县4.8万外出务工农民每年挣回现金达3亿元,农民工人均创收6200余元。全市农民务工收入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份额已由1998年24%上升到2003年的38%,提高了14%。为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江西省还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政策,将工业园区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者纳入了社会保险征缴范围,保障了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据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江西省跨省劳务输出541.4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占80.5%,达到435.8万人。按劳务收入每人8000元/年计算,2005年江西省跨省劳务收入达400多亿元。目前,江西省正在建立农民进城的全程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各项措施,进一步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并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安全保护和工伤保险等方面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26]

在吉安市永新县芦溪乡古竹村,村民谈起在加拿大温尼伯市种蔬菜创业的“家里人”刘文凯,无不骄傲和自豪。温尼伯市是世界最冷的城市之一,刘文凯在这里种植温室大棚蔬菜,让市民能吃到新鲜的中国蔬菜,其温室大棚技术赢得加拿大农业部推广使用,他被誉为“中国农业先进技术传授使者”,受到加拿大广播公司等30多家英文媒体专访。刘文凯有3个太阳能大棚,雇有3名从中国来的全职工人,夏季忙时另招15个零工帮忙,产出的蔬菜一点也不愁销路。1980年,刘文凯从江西农业大学毕业,供职于省农业科学院。因联合国农业科技交流,曾出访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1993年,他赴美国北达科他州大学做访问学者,并获遗传学育种硕士学位。1996年,刘文凯移民加拿大。温尼伯市是加拿大第八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冷的大城市之一,冬天平均温度低于-10℃,夜晚甚至降到-50℃。当地人吃的蔬菜大部分从美国进口,价格昂贵又不新鲜。在加拿大工作期间,刘文凯主持了加拿大研究中国蔬菜环境适应种植交流项目,成功地试种了温室大棚蔬菜。1998年,他突发奇想:利用中国反季节大棚蔬菜的技术,在世界最冷的城市种菜,也许能成为百万富翁。为此,他毅然辞去工作,到加拿大温尼伯市郊埃拉镇买下了15英亩地,成立文凯东方蔬菜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农庄主。在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里,刘文凯搭起了大棚架,采用中国农民传统的深耕细作的方法,种植出萝卜、白菜、芹菜、西红柿、大蒜等,一年内能循环种上四五次反季节蔬菜。当地市民争相购买中国的绿色蔬菜,在超市里顾客常常排成30米长的两支队伍购买,最忙时5名收银员也忙不过来。经过10年的艰辛创业,刘文凯种植的中国大棚蔬菜在加拿大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今,他正寻求加拿大移民局的帮助,打算从中国老家永新招聘20多名涉外工人,再增加20多个大棚蔬菜园。[27]

在北京的宾馆酒店业界,“吉安菜农”这个词颇具知名度。它是指来自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的一些菜农,他们在北京主要做蔬菜生意。就是这些菜农,揽下了北京市各大宾馆、酒店近80%的食品配送订单。在他们的带动下,吉州区邻近的青原区、吉水县、吉安县、泰和县等地农民也纷纷赴京做起蔬菜生意。江西省近年来积极实施劳务输出品牌战略,涌现出在全国知名的“十大劳务品牌”——“吉安菜农”“资溪面包军”“余江眼镜人”“高安汽车队”“临川建筑军”“南康木匠”“鄱阳缝纫工”“玉山铁路维护工”“宜春焊工”“武宁装饰工”,很多江西农民依靠品牌劳务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十五”期间,江西省在省外建立了50个劳务输入基地,在省内建立了130个劳务输出基地,积极开展了劳务输出示范县、示范乡创建工作,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及品牌优势。2003年以来,每年采用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办法举行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的春季招聘洽谈活动,发布省内外用工信息,方便农民工求职就业,并经常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把岗位信息直接送到农民家门口,减少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降低了外出务工成本。按照“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思路,他们对农民积极开展输出前的技能培训,实施和完善“阳光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制度,培训结业后80%的农民实现了就业。目前,江西省已初步形成覆盖省、市、县、乡(镇)四级的就业培训体系和以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为主体,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

外出摸爬滚打18年之久的青原区新圩镇田北村的袁经波,如今带着资金、技术和信息返乡创业。目前,在青原区,像袁经波一样通过外出务工积累了资金和技术,再回到家乡重起炉灶反哺故乡的返乡创业人员已达800多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100多个,为1500多名农村富余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该区常年在外务工的就有10万多人。然而,受近年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沿海城市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进而导致该区大量外出农民工只好回家待岗或另寻出路。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成了当务之急。对此,该区积极引导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把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像招商引资工作一样摆上重要日程,搭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服务平台,发展“回流型”经济。该区按照“生态型定位、集约式开发、兼容式发展”的要求,高标准投资创办了“创业园”,专门吸纳返乡创业的乡友。对“创业园”,由该区投资兴建围墙,并负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到生产车间门口;实行土地净用地挂牌出让,出让价25元/m2,相当于园区土地出让价的50%;对“创业园”统一管理,3年内免收物业管理费。该区还承诺,返乡创业的乡友将享受到亲友和客商的双重待遇,倾心尽力为返乡投资的乡友做好服务、保障、加油助力等工作。袁经波投资4000万元兴建了青原区鸿冠科技园,建筑面积达3.8万m2,是一个集生产、生活、办公、服务为一体的内部管理运作方式、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科技工业园,公司主要以五金生产加工为主,投产后可吸纳800名员工,年产值达1亿元。该区建立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返乡创业人员制度,帮助返乡人员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成立企业担保中心,为返乡人员创业提供信用担保;在党员服务中心设立创业服务窗口,接受返乡人员的求助;推行限时办结制度,相关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各种证件;开通“信息直通车”,把返乡创业人员集中反映的实际问题直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形式,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返乡人员发展生产、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此外,对返乡创业的入驻项目,青原区还落实包保联动责任,全过程跟踪服务,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推行扎口式管理,把服务覆盖到项目签约、开工建设、试车投产各个环节。为确保工程顺利施工,该区还不断创造“凤还巢”项目入驻的法制环境,切实“降门槛”,大胆“拆篱笆”,彻底“治三乱”,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凤还巢”环境,赢得返乡创业者的赞同和认可,使一批“凤还巢”项目很快入驻园区。针对有资金、想创业的返乡民工,乡、村积极为其创业提供各种便捷服务;针对有技术却无资金的民工,采取多种渠道积极帮助联系用工单位;对于既无技术,又缺乏资金的返乡民工,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作用,使其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同时采取党员、干部、种养能手结对帮扶的方式,帮助其掌握发家致富技能。[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