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由于江西农村私营企业吸纳本地务工人员空间有限,城市乡镇职工下岗待业人员有所增加,使农民进城就业的机会相对困难。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_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

3.4.3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

3.4.3.1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在转移农村劳动力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江西与全国各地一样,在转移农村劳动力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发性、盲目性现象突出。多年来,江西农村外出从业人员主要是自发性的,通过兄拉弟、亲帮亲、友带友的方式,以亲情为纽带,靠亲朋好友的帮助和自己寻找打工之路,而由地方政府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劳动力的机会和数量很少。2004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江西外出从业人员中,92.75%的人员是靠亲属、朋友和个人找到打工的活,只有1.07%的外出人员是由各级政府组织输送的,还有6.18%的人是经过中介组织介绍的。农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既不利于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也不利于外出人员的充分就业和持续、稳定增加务工的收入。

第二,依法维权意识亟须加强。在外出从业人员中,有很多雇主不与雇员签订用工合同,存在着雇主没有约束行为的法律合约和雇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调查显示:2004年在外从业人员中有77.82%的没有签订用工合同,90%以上的外出从业人员没有享受劳动保险待遇。致使一些外出从业人员心有余悸,甚至有的常年辛苦劳动,却拿不到应得的报酬,上当受骗的事例时有发生。

第三,竞争能力较弱,门路不宽。2004年,江西全省外出从业的农民中,仍有18.2%的人是小学文化水平,并有56.59%的人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的培训。这些外出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在选择就业方面缺乏较强的竞争力,导致他们外出就业的门路窄,稳定性不高,只能从事一些苦、累、脏、强度大、技术含量小和收入低的重体力活。女的则多数是在各类饭店或贸易业当服务员等。2004年,外出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的人占60.06%,5.88%的人从事餐饮、贸易业。

第四,就业空间不容乐观。2004年年末统计,江西全省有961万人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通过对农村种植业年用工量的调查,粗略估算全省应有30%的第一产业劳动力和每年初中以上应届毕业的新生劳动力资源,大约每年可以转移就业的人数在900万人以上。2004年实际外出从业人员605.32万人,仍有300万人可以外出就业。目前,由于江西农村私营企业吸纳本地务工人员空间有限,城市乡镇职工下岗待业人员有所增加,使农民进城就业的机会相对困难。

第五,对农民工的管理滞后。这里面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农民工就业大多数是由企业自主招工,通过劳动部门招收的甚少,劳动部门认为不好管。尤其是不少企业属外商、外资企业,这些企业属当地政府重点保护对象,对其管理怕惹来麻烦;二是政府要求劳动部门对农民工进行管理,其在管理职责与权限方面又尚难划清,有些问题牵涉到其他部门,劳动部门想管但又管不了;三是当前农民工在工作、生活中,仍存在不少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出面来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没有得到及时、圆满地解决。如子女上学免交赞助费、借读费问题;工作时间超长加班问题;合理工资遭到克扣与拖欠问题;工作中出现工伤事故赔偿损失问题等等。农民工的管理工作滞后,严重地制约着我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有序发展。[29]

3.4.3.2 江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路

第一,组建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建立垂直的劳动力资源供求信息传递网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信息化水平,保障劳务输出的及时性、有序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输出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按年龄结构、性别、文化程度、技术特长和求职意向分类登记造册,建立省、市、县、乡(镇)劳动力资源储备库,为有计划的输出提供可靠依据;组建劳务输出专业公司,建立雇主与雇员的对接机制,按照建筑业、制造业、缝纫业、服务业等各种不同的行业,组建相应的劳务输出专业公司,使外出务工人员按自己所拥有的技能归属到相应的单位、公司及时了解和掌握用工信息,负责联系就业地点和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并对劳动力就业流向、职业、工资等情况进行跟踪监测,用工单位及雇主,按其所需直接与公司联系,为雇主与雇员的融通架起一道顺畅的桥梁,同时为有计划、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奠定基础。

第二,职业技能培训刻不容缓。人力资本现代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改良农村人力资本,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改良农村人力资源,是促进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必需。在目前发展阶段,对农民工的培训应该以政府行为为主,以市场化运作为辅,可效仿“粮食直补”方式,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农民工劳务培训专项资金,以此激励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在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基础上,对刚毕业的农村初中以上的新生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前移,提高新增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使他们在汇入农民工的行列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三,打造地域特色劳务品牌。劳动力品牌效应如同产品品牌一样,在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务输出“品牌”尤为重要。应按照建筑业、制造业、缝纫业、服务业等各种类别,与市场经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因特网等媒体加以宣传劳动力品牌,取信于劳务市场,占据劳务市场。

第四,发展经济激活劳务收入。工资性纯收入是反映地域间农民收入的主要差异所在。为了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增加工资性收入。要立足本地发展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要加速农村小城镇建设、扩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要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增强农村企业发展的功效,为增加农民就业提供载体

第五,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各级政府领导对农民工管理工作的认识问题,只有各级领导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农民工的管理工作才能得以加强,农民工工作、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否则,那将一事无成。其次,各级劳动部门,要真正行使政府赋予的权力,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把农民工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职责范围之中,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认真解决、处理好农民工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再次,加强对我国《劳动法》的执行情况检查。重点督查如生产、生活环境条件、疾病保障、意外保险和养老保险等情况,对有违反我国《劳动法》、侵害农民工利益的企业和人,要给予严肃的处理,严重的要绳之以法。[30]

【注释】

[1]原新:《二元经济论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兼论中国劳动力转移》,载《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2期。

[2]赖小琼、余玉平:《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载《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3]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史孝强、刘启君:《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分析——一种基于托达罗模型的解释》,载《北方经济》,2006第12期;孙正林,张淑芬:《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载《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3期。

[4]“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引自国研网http://www.usc.cuhk.edu.hk/wk.asp。

[5]“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引自国研网http://www.usc.cuhk.edu.hk/wk.asp。

[6]韩俊:《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江淮论坛》,1995年第2期。

[7]Lewis W.A,Human Migration,London∶Groom HelmLtd,1954.

[8]世界银行编:《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版。

[9]程名望、潘烜:《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与特点分析》,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3期。

[10]《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2》第2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http://www.molss.gov.cn。

[12]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托课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研究》,第23页,2001年版。

[13]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

[14]本书中有关安徽省农调队数据和资料均引自《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2002年安徽省统计局农调队资料整理。

[15]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

[16]《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2》第6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7]“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引自国研网http://www.usc.cuhk.edu.hk/wk.asp。

[18]张照新、宋洪远:《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载《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1期。

[19]赵树凯:《纵横城乡——农民流动的观察与研究》,第194~196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版。

[20]《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2002年安徽省统计局农调队资料整理。

[21]“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引自国研网http://www.usc.cuhk.edu.hk/wk.asp。

[22]“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引自国研网http://www.usc.cuhk.edu.hk/wk.asp2004.10.8。

[23]江西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4]乐君杰:《中国农村劳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第40~6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英]马歇尔,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第12~16页,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谢建社等:《“民工荒”挑战中国用工体制》,载《求实》,2006年第8期。

[25]刘文辉、李小红:《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载《价格月刊》,2007年第9期。

[26]廖国良、陆敏、赖薇:《吉安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展增收空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2008.12.24。

[27]刘之沛、刘志宏:《吉安菜农买下15英亩地,在加拿大种温室蔬菜》,江西农业信息网,2007.08.02。

[28]张长根、贺爱琳、黄璇:《吉安市青原区助返乡农民工巧度“寒冬”》,载《井冈山报》,2008.12.24。

[29]张月水:《加快江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路》,载《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8期。

[30]张月水:《加快江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路》,载《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