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法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法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股前所未有的“民工潮”在中国形成,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最引入注目的一种现象。近年来,涌入广东的农民有400多万,涌入北京市的也有100万人。80年代萌发、90年代形成高峰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同样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虽然他们不可避免地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难度,但他们对城市建设、市场繁荣与工业发展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正常的。但中国如此大规模的集中转移,其原因却是令人深思的。
万农民大转移_世纪末中国“探戈”:问题与对策

农民收入低,负担重,伤心的是农民,伤害的则是整个的农业生产。

千百年来,视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已经对土地失去了信心。在土里刨食吃,风里来,雨里去,终年的辛劳仅仅是填饱肚子。靠土地发不了财,奔不了小康。现实迫使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背井离乡。

车站爆满,列车爆满,城市爆满,首先还只是一些年轻的小伙子与年轻的姑娘,现在则是能走的都走,青年、壮年、老年。农村中仅剩下走不动的老人与小孩守着空房,大量田土被抛荒,无人种植。

一股前所未有的“民工潮”在中国形成,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最引入注目的一种现象。80年代初还只限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数仅200多万人,而现在据估算,全国卷入“民工潮”中的人数有5000万人—6000万人,高峰时有7000万人—8000万人。在全国各大城市,到处可以看到一群群、一队队、一伙伙肩上背着一卷被子,手提一个挎包,行色匆匆的农村青年或农村汉子,潮水般地涌向城市的大街小巷。

从劳动力流动区域来看,已经由最初的限于本县本省范围内流动扩大到跨省区流动,主要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流动。1992年,有关部门对全国30个省、10345个村组的调查表明,跨省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已占到转移劳动力的17%。从东、中、西部来看,跨省转移的劳动力之比为4:1:1,其中,72%转向城市。中西部地区由于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不发达,农村就业机会少,务农的效益低,劳动力纷纷涌向广东、福建、江苏等省和京、津、沪等大城市。近年来,涌入广东的农民有400多万,涌入北京市的也有100万人。

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离开土地,潮水般地涌入城市,栖息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从事着最粗最重最脏最累的工作,捡破烂儿收废品,磨剪子擦皮鞋,扫大街背煤气罐……只要能佣口,他们什么都能干。他们也不过于计较报酬,反正,在城市里很少有收入低于农业的活计。再没本事的,担一担箩筐,沿着大街小巷捡破烂,一天最少也能收入10多元,一个月也有300多元,相当于在农村半年的收成;倘是农村大婶,没有技术不能进工厂打工,也没力气担收破烂的箩筐,那就去擦皮鞋,擦一双鞋1元钱,一天擦一二十双也不是什么难事。城乡收入的差异,吸引着过去长年累月在地里刨食吃的农民,纷纷踏上了进城打工找事做的行列。据专家调查分析,除了已有五六千万农民已经流入甚至“扎根”城市,还有1亿多人正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汇入进城的大潮。

人口的流动,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人类就是在人口的不断流动中繁衍与发展的。100万年前,直立人离开了南部非洲,向北非、欧洲、亚洲、美洲开始了漫长的迁徙、流动,如果没有这一次次的迁徙与流动,人类的踪迹也就不会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也就没有现代的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 5000年前,中原文化在黄河中游形成后,如果没有一次次民族的大迁徙、一次次的人口南迁与北移,就不可能形成今天如此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璀璨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就不会传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不会遍及全中国……人类是就在流动中进化、流动中生存、流动中发展、流动中繁荣的!

80年代萌发、90年代形成高峰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同样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虽然他们不可避免地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难度,但他们对城市建设、市场繁荣与工业发展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的。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正常的。列宁早就告诉过我们:“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但中国如此大规模的集中转移,其原因却是令人深思的。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据估计,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2亿之多,随着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与农村规模经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向农业外转移;而直接的原因则是当前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少,负担重。在如此背景下发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则必然会出现伤害甚至牺牲农业的现象。有的地方一个村子青壮劳力全部进城了,剩下老弱病残看管着一栋破屋几亩薄田;有的农户干脆弃耕抛地,举家入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