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总结与建议

《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总结与建议

时间:2022-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球科学领域也不例外,我国要实现从地学大国向建设地学强国的目标奋斗,必须执行提升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的计划。我们提出以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作支撑,运用文献资料查询、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等综合方法,紧紧围绕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和培育地球科学文化这一主线开展实质问题研究。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转变创新理念和模式,加快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的整合与重组,促进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人的创造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竞争。地球科学领域也不例外,我国要实现从地学大国向建设地学强国的目标奋斗,必须执行提升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的计划。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和新技术、新方法引起的地球科学自身发展研究方式的重大变革,从资源保障转向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重大转变,这些都要求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多更好、更全面的优秀人才储备,需要卓越的地球科学文化和创新能力十足的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特别是对地质学的研究队伍而言,正在面临人才队伍的更替,抓紧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迫切的任务。本项研究得出的主要认识归纳如下。

(1)加强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是从地学大国迈向地学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地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使命。我们提出以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作支撑,运用文献资料查询、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等综合方法,紧紧围绕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和培育地球科学文化这一主线开展实质问题研究。

(2)地质学基础研究在国民社会经济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地质学基础研究及其创新能力相关的概念已经成为不同领域、不同学者探讨的热门话题和研究焦点。传记研究法、心理测量学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计算机模拟研究法和内隐观调查法是研究创新能力的主要研究方法,并从多种因素、不同角度对创新能力进行测量。

(3)我国研究创新能力的理论较少,主要引用国外的理论,在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中多以定性为主,且并不完善、统一。在培养创新能力对策研究方面,国内仍然需要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诸方面进行探索。

(4)发达国家在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创新环境、开发创新人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有:教育培训环节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规环境为创新人才筑起了良好的创新平台;浓厚的创新文化和环境氛围激发人才的创新意愿及创新动力;持续增加人财物投入,为创新人才进行原始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重视吸引国外优秀创新人才,并重视把自己的人才送到国外进行交流合作;注重建设自己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拥有自己一流的师资,为培养一流后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等。在借鉴和学习这些发达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实践中好做法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我国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计划的思路主要是: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应列为国家战略;建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使用机制;建立人才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确立政府政策导向及资金支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重视发挥教育在创新能力提升中的积极作用。

(5)地质学本科生阶段是培育创新能力的关键,为其后每个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研究认为,地质学本科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地质类本科生存在体质差、独立生活能力弱、社会经验缺乏、关注细节不够、读写能力不足、缺乏专业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缺乏意志力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并制约着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与提升,达不到厚积薄发之效。为此,从个人、导师、学校层面提出提升地质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建议措施,在学校层面要变革学校评价体系、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在教师层面要重视导师队伍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层面要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认知实习。

(6)研究生阶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地质类研究生创造力除具有创造力倾向外,更加重要的是表现为生产出创造性成果,即学术创新,而且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整体创新能力更强。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影响地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导师水平与指导、经济压力、实验设施与实践条件、创新氛围等外部因素,同时还包括缺乏专业兴趣和课余爱好、创新动机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格品质缺陷等内部因素。

(7)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即发现问题能力、野外实践认知能力、知识积累能力、科学预见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术领导能力、资源集聚优化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学术贡献能力。我国以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领军的基础研究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库”,他们取得了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增强了其自身和后备人才献身地质学基础研究的自信心及自豪感。

(8)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体现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教育,重在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锻炼。研究认为,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要树立创新能力建设理念,围绕创新素质、创新学习、创新技能、创新环境、创新文化和创新成果等几个方面进行。在综合分析影响创新能力因素以及地质学人才成长成才阶段性创新能力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地质学人才协同创新育人体制机制,构建爱国、爱家、爱学、爱习、爱民教育教学模式,着力培养知行合一的地质学人才。

(9)按照地质学人才成长成才阶段性特征和要求,我们系统地提出了一些管理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为内容的课堂理论教学体系;完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素质结构及非智力结构协调发展的课程建设体系;构建野外实践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地质学博物馆、参与项目研究为基础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体系;构筑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多层面的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创新重大科学工程、重大研究项目、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研究群体和基地的基础研究资助模式;构建人才评价、人才项目、人才平台、人才环境、文化要素为一体的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体制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相互融合创新能力生成体制机制。

(10)地球科学成为一门学科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作为一种文化加以研究还刚刚起步,其内涵和研究范围在学术界仍有一些争议,我们尝试性地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地球科学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中不断与地球相互作用、认识地球家园、保护地球环境、科学管理地球系统、合理开发利用地球资源、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实现人类与地球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地球科学文化精神、心态、能力、行为、形象、传播诸要素的集合而成的共同体,与地球科学共生伴生。其具有广泛性、基础性、包容性、系统性、实践性、引领性、创新性、开放性等突出特征。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高等地质教育内涵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研究,我们提出了发展地球科学文化的思路、建立地球科学文化的体系、培育地球科学文化的对策、创新地球科学文化的教育。

本研究综合运用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从地质学人才成长成才的不同阶段,对我国现有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分析,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实践经验,就大力培育地球科学文化、提升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反思高等地质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但由于时间紧和研究水平有限,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深入探讨,如对地质类博士生创新能力研究没有专题研究,对地球科学文化的认识还缺乏深入思考等。正如地球系统科学一样,地球科学文化的培育、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长期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