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与创新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与创新研究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的必要条件是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迄今国内外前人研究的成果。图2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的思维与实践过程注:→表示分散型的信息获取过程表示集中型的信息提炼与抽象思维过程创新是在“一分为多”与“多合为一”的研究实践的循环过程中完成的。日本研究作为国别问题研究,是国际问题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与创新研究_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四、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与创新研究

在研究方面通常最困难的是创新。就人文社会科学来说,主要是观点创新与方法创新。创新的必要条件是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迄今国内外前人研究的成果。这样才能明确所要研究问题的学术前沿状况,以及迄今研究的缺陷或空白点,从而确立自己的研究重点。

创新的重要基础如图1所示,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唯物主义,建立个人学术研究体系。学术基础越雄厚、越渊博、越扎实,越能独具慧眼、独辟蹊径,在边缘领域和交叉科学方面有所创新,其中包括观点和方法的创新。

联想是创新的思想捷径。如图2所示,创新是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火花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创新往往是在大量深入研究和跟踪研究基础上以“灵感”或“顿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在积极、活跃而合乎逻辑的联想中产生出来的。例如,中国政府开始提出的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国内治国安邦思想,把它延伸到国际政策方面,便联想出建立“和谐世界”的新主张

img21

图2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的思维与实践过程

注:→表示分散型的信息获取过程

img22表示集中型的信息提炼与抽象思维过程

创新是在“一分为多”与“多合为一”的研究实践的循环过程中完成的。如图2所示,研究起始阶段是“多合为一”的过程,即若干无序的信息刺激研究者的大脑,使研究者经过思考,逐步从朦胧的感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问题。一个好的选题,有时本身就是创新性的问题。研究者进入研究阶段后,再带着这个问题去多方搜集资料信息,这种分散型的信息获取是“一分为多”的过程。在多种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核心观点,要靠集中型的信息提炼与抽象思维过程,这又是“多合为一”的过程。根据核心观点谋篇布局,等于再度进入“一分为多”的过程。在研究的结尾部分得出结论,又是“多合为一”的过程。

创新通常是在对一个领域或问题反复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得出初步研究结论和成果后,不应浅尝辄止,而应听取不同意见,甚至自己做自己的对立面,努力发现存在的问题,加以回答和完善。同时要注意跟踪形势发展,不断搜集和运用新的资料信息,在实证与抽象研究的循环中,努力形成有利于认识事物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新观点、新表述、新对策,避免人云亦云或同水平重复的研究。

日本研究作为国别问题研究,是国际问题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国别研究首先要掌握甚至精通研究对象国的语言,以利于长期研究相关国家第一手权威文献、历史资料,了解对方国家有关研究前沿的主要观点和现有水平。同时,研究不能只靠书本知识,而要适当进行实地考察和交往接触。这样就可以把静态和动态的研究相结合,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外,国别问题研究不可能只采用某种单一的研究方法或写作方法,而要根据研究的目的作出必要的调整。例如,学位论文与调研报告、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在方法和功能方面各有特定和不同的要求,两者的研究可以相互补充,但不能相互替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同时掌握。

在中日关系等国际关系研究中,要同时运用归纳和演绎两种逻辑的方法。不过,开始时最好首先使用归纳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全面把握研究对象,写一些有针对性的介绍性文章。然后可以通过理论的演绎,深化研究思路,防止就事论事。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如今,这句话也许可以改为:书山有路“网”为径,学海无涯“创”作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通过创造在无涯的学海中不断尝到研究的乐趣。只要钻研进去,国际问题研究的确是一件令人乐此不疲的事。

【注释】

[1]刘江永,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2]《老子·道德经》。

[3]《管子·四时·第四十》。

[4]《管子·幼官·第八》。

[5]注:“从枉”意为追随坏人坏事。

[6]《管子·牧民·第一》。

[7]亚里士多德著,徐开来译:《物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207页。

[8]李明权:《佛门典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版,第3、11、16、17、18、19页。

[9][日]西田几多郎:《西田几多郎全集》,别六卷,岩波书店1948年版,第48页。

[10][日]西田几多郎:《西田几多郎全集》,别六卷,岩波书店1948年版,第94页。

[11][日]西田几多郎:《西田几多郎全集》,别六卷,岩波书店1948年版,第2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2页。

[1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1886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2页。

[15]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的跋》,1873年,《资本论》,中译本,1963年版第一卷。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17][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7页。

[19]注:关于历史一词的定义,《辞海》中称,“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这一定义似不够精确。正在发生或今后可能发生的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现状及历史的未来发展趋势,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属于历史及历史学的范畴。故历史的定义应为“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业已经历的发展过程”。

[20]《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123页。

[22]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