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10年年底,辽宁省高校中有3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12月,辽宁省教育厅党组印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三大工程”、“三项措施”、“三件礼物”。

2001—2010年,是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五点一线”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期。辽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这个时期里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一、总体情况

(一)研究概况

2001—2010年,辽宁省高校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有43~48所高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数量略有增加,高级职称和高学位人员实现倍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结构改善,人员素质提高(详见表1)。

表1 辽宁省高校2002—2010年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情况表 (单位:人)

这期间,辽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经费基本实现倍增,政府资金占主导作用,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经费增长幅度最高,达到7.7倍,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详见表2)。

表2 辽宁省高校2001—2010年人文社科研究经费情况表 (单位:万元)

这期间,辽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增长了350%,著作、论文及获省部级奖励稳步增长,研究报告(咨询报告)被采纳数增长了187%(详见表3)。

表3 辽宁省高校2001—2010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成果情况表

这期间,辽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交流的情况是举办学术会议减少,参加学术会议和受聘讲学(来校)人次起伏较大,提交论文、受聘讲学人次(派出)和合作研究课题略有增加,学术交流增长空间较大(详见表4)。

表4 辽宁省高校2001—2010年人文社科研究学术交流情况表

截至2010年年底,辽宁省高校中有3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二)主要措施

1.贯彻“八荣八耻”荣辱观,进一步端正学术风气

采取各种形式,开展以学习“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要求高校全体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学术评价体系、学术监督机制以及学术违规处理机制,规范辽宁省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

2.逐步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学术评价体系

制定了《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重新设计社科项目“三段评估”的指标体系,重点支持理论研究项目具有创新性、应用研究项目具有实用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成果。

3.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队伍建设

2006年3月到2010年底,辽宁省举办18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选调教学、科研和辅导员骨干参加,完成了培训任务,省委宣传部代表辽宁省各举办单位在全国会议上做经验介绍。以培养和支持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创新团队为目标,启动实施“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4.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投入

政府资金投入主要用于科研项目、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多渠道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投入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积极探索以政府资金为主导与社会资金相结合的辽宁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制度,通过面向社会开展研究咨询服务,广开研究经费渠道。

5.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课题作为首选研究

2004年,辽宁省教育厅确定和资助10项关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每个科研项目资助20万元。2006年,围绕辽宁“五点一线”发展战略选择研究课题。对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相关的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立项课题,组织省内高校积极参加投标。

6.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制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每年组织申报评审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促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组织辽宁省级优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冲击国家级基地或与教育部实现共建。

二、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绩

主要成绩体现在“六个突出”上。

1.突出绘制辽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蓝图

2004年12月,辽宁省教育厅党组印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三大工程”、“三项措施”、“三件礼物”。“三大工程”即,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工程,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积极承担“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把高校建设成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实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程,支持研究体制改革,更好地服务于老工业基地振兴。“三项措施”即,机制保障措施、人才保障措施、组织保障措施。“三件礼物”,即设立辽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辽宁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辽宁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用于资助和奖励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2.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辽宁高校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发挥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科学研究。从2005年至2010年,每年由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下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委托科研项目500余项。

3.突出学科建设工程

从2009年开始实施“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以来,人文社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学位授权级别的提升。截至2010年,国家学位授权点增列后,辽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是由硕士点建设提升的,由博士点提升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有20个,由硕士点提升为一级学科硕士点的有41个,占94个立项学科的44%;辽宁大学世界经济等8个学科已经由省重点学科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二是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明显增加。政府累计投入特色学科建设经费近4000万元,大部分高校配套投入超过规定的1∶1。

4.突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2005年5月,辽宁省教育厅批准在14所高校建立25个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确认了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促进了学科建设,促进了人才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辽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形成了高水平的研究人员队伍,科研项目和经费大幅增长,科学研究成果显著。

5.突出人才建设工程

辽宁始终把科研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重点工作,以建设一流的研究队伍、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目标,创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高骨干的理论水平,构建优秀的人才高地,打造一流的管理模式。把培训教学科研骨干列为科研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把构筑人才高地列为科研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提高科研队伍理论水平、掌握科学方法和改进学风,增强知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6.突出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社科项目是辽宁高校重要的研究项目。这类项目在学术性、应用性上对提高辽宁高校社科研究质量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这十年中,辽宁高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19项,经费2959.4万元。其中,从2005年开始设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来,辽宁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经费410万元。“十一五”辽宁高校获社科项目27914项,是“十五”的255%;项目资金65449万元,是“十五”的166%;发表论文60299篇,是“十五”的108.7%。“十五”、“十一五”项目成果应用629项;出版著作4178部。

哲学社会科学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2004年12月,辽宁省教育厅从高校科研“两个服务”出发,瞄准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有重大影响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在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省发展研究中心的协助下,经专家论证通过,确定了“辽宁省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10个课题,将其列入教育为振兴服务的行动计划,每个重大决策科研课题资助20万元(教育厅10万元、学校配套10万元),开启了辽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的最高级别立项。10个课题组专家经过两年的辛勤研究,科研成果应用效果显现出“三性特点”:一是对策研究具有针对性,二是研究成果具有应用性,三是研究成果具有推广性。这10个课题成果分别为省发改委、经委、商业厅及阜新市政府等采纳。

(二)基本经验

辽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经验是“三个始终坚持”。

1.始终坚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正确的发展方向

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向支持学科建设发展,向推动教学质量提高发展,向服务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

2.始终坚持管理创新

实施重大项目招投标、课题组长负责制、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等。管理创新吸引了人才,优化了人文社会科学资源配置,扩大了项目来源,增加了项目资金,提高了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竞争能力,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有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3.始终坚持科研质量第一

科研项目把严4关:选题论证关、立项评审关、中期检查关、结题验收关。评审认定重点研究基地坚持“两优”、“三性”、“四结合”的原则。“十一五”辽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获省部级奖励568项,比“十五”增长了184%。2003—2008年三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政府奖)中辽宁高校获奖占总数的75%。

三、标志性成果

(1)《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辽宁大学,程伟、冯舜华、徐坡岭、刘洪钟、曲文轶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以技术和制度为衔接架构原创性地构建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轨的互动机理模型,有效解决了封闭框架条件下难以回答的诸多重大转轨问题。该书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2006年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首届政府奖)一等奖,并获2006年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手稿〉的美学解读》(辽宁大学,王向峰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是王向峰经过20多年深入系统研究并密切结合实际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进行学理阐发的学术专著。该书获2004年中国“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辽宁省文学奖—理论评论奖”;2006年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首届政府奖)、中国“首届中华优秀图书奖”。

(3)《儿童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我国10个省儿童人格发展与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系列研究,探究出促进儿童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规律,建构出一套培养儿童健康人格发展的有效可行的教育途径与方法。2008年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第二届政府奖)一等奖。

(4)《产业集群:辽宁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辽宁大学,唐晓华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创新性地分析了产业集群成长机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体制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制定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构建产业创新体系、适度政府干预等政策建议。2008年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届政府奖);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5)《企业动态联盟风险的管理机制和防范体系》(沈阳工业大学,张青山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给出了联盟风险评估新方法及管理策略,构建了企业动态联盟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开发了网络环境下联盟风险防范系统软件。2008年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届政府奖)。

(6)《养老金调整指数》(辽宁大学,穆怀中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是国内第一部研究养老金调整指数的学术专著,提出了“生存公平”的理论观点并开创性地构建了养老金调整指数理论框架和合理约束区间;构建了养老金调整指数数理模型,并建起物价、工资、生存标准“三位一体”综合指数,以生存公平和资金收支均衡为依据确定现实最优的指数调整方案。2010年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三届政府奖)。

四、“十二五”发展思路

辽宁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思路是“一条主线、二个目标、三项任务、八条措施”。即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辽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服务于辽宁三大战略(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为主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提高辽宁高校第二轮“繁荣计划”的实效;确保辽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确保辽宁承担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取得新进展,确保辽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成就。实现目标与任务要采取的八条主要措施是:

(1)制定并出台《辽宁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深入推进辽宁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2)启动实施新一轮辽宁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提升辽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3)夯实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用研究,以辽宁经济发展战略和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为主攻方向,以重大决策项目为龙头,带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转化和应用。

(4)继续推动辽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5)启动辽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团队和人才支持计划。

(6)启动实施辽宁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7)积极参与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

(8)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推动科研管理创新,构建现代科研管理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