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个人到社会的角度看《论语》里的孔子

从个人到社会的角度看《论语》里的孔子

时间:2022-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对于孔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本文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思考《论语》中的孔子,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结论,分析探讨了生活中的孔子,学习中的孔子以及社会关系中的孔子,最后得出《论语》里的孔子是从个人到社会成体系的孔子这一结论。

黄婕妤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

作者简介:黄婕妤(1991-),女,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摘 要:对于孔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本文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思考《论语》中的孔子,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结论,分析探讨了生活中的孔子,学习中的孔子以及社会关系中的孔子,最后得出《论语》里的孔子是从个人到社会成体系的孔子这一结论。

关键词:孔子;《论语》;个人到社会

Abstract:For Confucius,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evaluations.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Analects"of Confuci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According to the theory“people is the sum of social relations",it analyze the Confucius in life,learning,social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inally reveals the enlightenment of Confucius is a system from the individual to society.

Key words:Confucius;“Analects”of Confucius;from the individual to society

1 孔子的一生与评价

1.1 孔子生平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里对孔子其人及其一生做了详细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的信息: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父亲叔梁纥,母亲颜氏。早年丧父,少年丧母,家境中落,过着贫困的生活,善于向他人学习,15岁立志求学,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鲁国内乱,曾经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在齐不得志,不久返回。定公十三年,鲁国政局有变,孔子的理想难以实现,于是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漂泊生涯。当时孔子55岁。孔子在这期间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都没有受到重用。鲁哀公十一年,季康子派人迎孔子,孔子回到了鲁国,当时孔子68岁。回到鲁国后受到国人的尊敬,季康子和鲁哀公也时常向孔子问政,但最终孔子没有受到重用。孔子晚年主要从事整理文献和教育工作。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1.2 孔子述评

在我国的历史上,孔子的地位是崇高而伟大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许多知名人士的思想观点都受到过孔子的影响,孟子师承于孔子,特别推崇孔子,曾经这样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1]。”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孔子:“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2]”宋明的理学家甚至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3]”国学大师柳诒徵更是这样评价孔子:“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4]。”从这些评价中能看出孔子在历史中的崇高地位。当然这是历史学家、理学家和文学家对孔子的评价,那么,平凡生活中真实的孔子又是什么样子呢?答案只能从《论语》中探求。

2 《论语》里的孔子

2.1 生活中的孔子

生活中的孔子是一个重视人文教育的人。正确的人文教育引导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发现生活、工作、学习各个方面的人文之美。所谓人文之美,就是在人们的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让人觉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感觉,可以帮助人们提升生活的品味,最终过上一种怡然自乐的愉悦生活。这是一种有情趣的生活,这种生活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人文教育开发出来。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符所形成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一门艺术,属于人文社会学科的领域,所以人文性是音乐这门艺术的主要特质。孔子本人就把音乐这一兴趣坚持了一生,抒发情怀,并以此教育弟子们。所以说孔子是一个特别注重人文教育的人,从《论语》里的言辞之间就能感受到,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实例中稍作分析。

首先,培养生活的乐趣。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音乐,不仅仅是为了进入仕途做准备,更是把这个当作一项终身的兴趣来培养,并且特别用心地学习,孔子向师襄学习音乐的时候,曾弹奏一支名曲,在熟悉了旋律之后,继续领悟技术,技术学会之后继续弹奏领悟用意,再过了些时候孔子居然在弹奏中领悟了人物形象,这说明孔子是从内心深处喜爱音乐,而且乐在其中。只要是好的音乐,孔子都愿意投身其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5],对音乐的欣赏真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除了自己喜欢,孔子还教学生们学习音乐,就连最粗枝大叶的子路也在学习音乐。更进一步,孔子还看到了音乐的教化作用,我们可以从《论语》的言辞之中看到孔子对于弟子们的培养是全方面的,希望他们成为人才,音乐的作用也被孔子特别点出来,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6]“成于乐”就是说音乐能够起教化的作用,适当的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净化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并且这也是社会人文教育的一种。音乐教育同时也跟礼仪教育有关,尤其是当时的贵族的行为更要符合相关的礼仪制度,季氏在家庙的庭前,举行天子所专享的八佾之舞,孔子对这个事情表示出了极大的愤怒。因为在孔子眼中,这不仅仅是礼乐的僭越,更是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一种不好的引导,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就会不和谐,最后变得礼崩乐坏。孔子一生都在追求恢复周公之礼,音乐也是其实现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次,要有坚定的信仰。从本质上说,信仰就是对万事万物存在的惟一性真理的坚定不移的认同。孔子这一生时间大半不得志,并在鲁国之外颠沛流离14年,但是却能毫不犹豫地坚持下来,从未有过退缩之意,靠的就是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仰,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7]孔子对周朝的礼制十分推崇,在目睹了当时社会的礼崩乐坏后,更是觉得周公之礼尤其的可贵,他毕生的理想就是恢复周公之礼,实现天下大同之治。孔子清楚地知道实现这个理想要面临多么大的艰难,自己的能力不够就广收弟子,把自己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把教育与政治结合起来,致力于让这个社会充满人道关怀与人文精神,最终大家共同致力于建成一个和谐社会。为了实现信仰,孔子把对“道”的追求作为自己的志向,以此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途径。如果志向出了偏差,也就无法找到正确的途径去实现人生政治理想,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8]”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志向的态度。在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人们对于生死之事是十分敬畏的,但是孔子为了实现正确的人生理想,连生死都置之度外,这种勇气也不是一般人所拥有的。有了坚定的理想信仰,再加上对正确志向的坚持追求,孔子最终成为了一代圣人。

2.2 学习中的孔子

孔子并不是生下来就无比杰出的,3岁丧父,与年轻的母亲相依为命,自食其力,过着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从事劳动,帮助母亲分担家务,生活环境的困窘,并没有阻止孔子追求上进的心,反而激发了他内在的潜力,让他积极地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把自己培养成有用的人。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9],这不是说孔子在15岁时才立志要学习的,而是在这之前就开始了学习,并且学出了兴趣,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学习中,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那么,孔子都学习了什么呢?是怎么学习的?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本文接下来一一分析。

第一,学习什么?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孔子主要学习了以下的内容:首先,谋生的本事。孔子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10]”这里的君子,也就是当时的贵族,并不需要学习什么谋生的技巧,也不屑于学习这些底层的东西,但是家道中落,生活贫困的孔子却需要学习这些东西来活下去,在艰难的生活里,孔子学会了许多下层人的技艺,但正是这种“鄙事”磨练了孔子坚韧的性格,同时也提醒着孔子不能止步于此,还有更高的境界要去追求。其次,入仕的本事。也就是当时的传统的儒业——六艺。礼,也就是周礼,包括各种仪式上的礼仪,人与人之间的礼数;乐,跟礼有关,有礼的地方就有音乐,要懂音乐;射,射箭,士族以后是要代表国家上战场的;御,驾车的技术,也跟战场有关,而且,贵族要驾车,这也是身份的象征;书,作动词讲,也就是要会写字;数,要会算数,会计算。在古代社会,学好了这些,才能为贵族服务,才能进入仕途。孔子毕竟是士族人家的子弟,年幼的时候为了谋生会学习一些“鄙事”,但是孔子却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身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学习六艺里边,孔子在20岁的时候六艺就已经学得很好了,成为了国家需要的人才。当时就有人感叹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11]”这样的博学以后也赢得了国君的尊重。

第二,怎么学习?首先具备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真正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愿意积极去改正,认清楚自己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孔子身上就特别具备这样一种谦逊的品质,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2]这也表现了孔子善于学习其他人的好的方面。其次,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果说正确的态度,相当于找到了学习的入口,那么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才能真正完成学习的过程。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3],是说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学习新的知识,要时时地回顾温习以前学习的知识,在温习的过程中得出新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更好地帮助以后的学习。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4],是说要把学和思辨证地结合起来,只关注一个方面是不会得出什么有益的结果的,既要认认真真的学习,又要深深切切的去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两者互相配合才能让学习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再次,要有抵制诱惑的意志。对于学习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坚持学习,要能够做到自我约束。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15]如果能够做到自我约束还出现什么失误的人是少有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的诱惑太多,稍有不慎便会放纵自己忘了最初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够从内心深处约束自己,自觉抵制诱惑,控制欲望,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那么,就能做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16],我们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约束三者相互结合,互为辅助,才能算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第三,学习的目的?简单来说,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更是为了服务社会。在孔子的时代,其他人所学的目的都是为了谋求进入贵族阶级,求一份俸禄,但是孔子的目光却更高,不是志于仕,而是志于学,这个学,为大学,是君子之学,是弘扬自己内心的高贵品质,修养自己,改造自己。然后将自己置于社会的高度,同时也使个体的目的超越了自我的限制,成为社会目的,也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7]”在孔子看来,士族所追求的应该是仁德,追求更大的境界和更多人的幸福,将平天下的责任担当到自己身上,“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18],始终将自己置于社会生活中,正是这种对天下发自内心的关怀才让他成为了圣人。

2.3 社会关系中的孔子

人生在世,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人打交道,从古至今,社会生活一直存在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部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要想过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活并在其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就需要理解社会生活的意义,社会生活无外乎“五伦”关系,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圣人之所以区别我们的地方在于圣人不仅能够理解社会生活,更能够提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方案来处理这些关系,让更多人获得幸福。“五伦”关系又可以内在地分为家庭内部和家庭外部两部分,夫妇、父子、兄弟是家庭内部的关系,君臣、朋友则是属于家庭外部的关系。如果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来看,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又是处理好家庭外部关系的基础。那么,就让我们从如何处理这两部分的关系中稍做研究。

首先,如何处理家庭内的关系?首先是夫妇之道。关于选择妻子的标准,孔子的弟子子夏曾说过“贤贤易色”[19],说明德行才是最重要的,贤惠比美貌更重要,有个贤德的妻子才能家和万事兴,才能更好地达成齐家的目标。选择丈夫的标准,也是与德行分不开的,孔子评价他的弟子南容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20],并把兄长的女儿嫁给了南容,这说明在孔子心目中,南容的行为就是一个合格的丈夫的标准。同样的,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也很不错,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说明这也是一个合格的选择丈夫的标准。其次是父子之道。正确和谐的父子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对待父母要孝敬,孝与敬要配合,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1]”就是特别指出了这个问题。与人相处要特别强调相互之间的真诚情感,对待父母有着内心的尊敬,会在具体的事情上体现出来的,也能够把我们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对待父母要孝顺,但是孝顺不是盲目地顺从父母,父母也会做错事,我们要委婉地劝阻,态度一定要恭敬,要委婉,不能去抱怨什么,这才是做儿女的本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22]”再次是兄弟之道。兄弟之间的相处应该是兄友弟恭,父母要教导子女之间互敬互爱,长幼有序,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论语》中的孝与悌一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不难理解,如果当家者能够对自己的父母做到孝顺恭敬,这种行为无形中就会对孩子们起到好的影响,从小就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善良的种子,再教导他们互敬互爱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其次,如何处理家庭外部的关系?首先是君臣之道。君臣关系是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鲁国的国君就曾经请教过孔子君臣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3]君主对待臣子要依礼而为,这也是君主统治国家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君子给予臣子充分的尊重才能得到臣子的忠心耿耿。同时,作为臣子也要恪守本分,尽心尽力辅佐君主,不辜负君主的期望。像这样上有礼,下有忠,君臣和谐相处,国家才能欣欣向荣。其次是朋友之道。朋友关系是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首先在交朋友之前我们要做一个区分,分辨真正的朋友,所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24]”正直的朋友,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诚信的朋友,可以让我们全心信赖;见多识广的朋友,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新视野,启发智慧,这才是有益的朋友。但是,与此相反,装腔作势的朋友,做不到诚信交往,还可能影响自己的价值观;刻意讨好的朋友,更有可能在背后中伤自己;巧言善辩的朋友,只注重说话的技巧,忽视了说话的内容,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朋友,还是敬而远之,不与他们交往的好。同时,有了这个标准,我们也要对照自身,努力让自己成为别人愿意结交的益友,而不是敬而远之的损友。其次,要注重诚信,找到可以结交的朋友之后,带着真诚的心,敬重的态度与之交往,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25]。要以诚信作为交友的前提和基础。最后,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要做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26]说明对待朋友要努力做到忠告而且擅长方法,同时又要适可而止,不要对朋友作过分强求,否则的话只能适得其反,不但劝导不成,反而会自取其辱,遭到朋友的拒斥。忠告而善道,对于我们在平常如何与友相处是非常有意义的。

《论语》这本书是在孔子辞世后,守丧期间众弟子回忆老师的教导,最终汇集而成的。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会怎样”[27],弟子们平时与孔子朝夕相处,了解得最多,因此《论语》里面描述的孔子是最真实的,最贴近平时生活的孔子。但是人怎样表现其生活又是由其本质决定的,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8]。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两种重要关系,人的本质固然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总和包括了一切社会关系在内的总体,很好的表达了人的本身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熟读《论语》,当我们跨越篇章的限制后发现,《论语》里呈现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从个人到社会的成体系的孔子。

参考文献

[1] 傅佩荣.傅佩荣说孔孟论人生[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2] 张燕婴.中华经典藏书《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 王元涛.我的朋友孔丘[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0.

[4]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

[5] 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 中共中央马恩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江怡.《论语》对“仁”与“人”的价值界定与阐释方法[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

[1]《孟子·公孙丑上》。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56.

[3]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2004.37.

[4]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63.

[5] 《论语·述而》。

[6] 《论语·泰伯》。

[7] 《论语·八佾》。

[8] 《论语·里仁》。

[9] 《论语·为政》。

[10] 《论语·子罕》。

[11] 《论语·子罕》。

[12] 《论语·述而》。

[13] 《论语·为政》。

[14] 《论语·为政》。

[15] 《论语·颜渊》。

[16] 《论语·卫灵公》。

[17] 《论语·雍也》。

[18] 《论语·泰伯》。

[19] 《论语·学而》。

[20] 《论语·公冶长》。

[21] 《论语·为政》。

[22] 《论语·里仁》。

[23] 《论语·八佾》。

[24] 《论语·季氏》。

[25] 《论语·子路》。

[26] 《论语·颜渊》。

[27] 中共中央马恩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28] 中共中央马恩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