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区县影院发展水平的几种因素

影响区县影院发展水平的几种因素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各个区县电影放映业发展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最直接的就是各区县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实际上,区县影院的发展存在诸多特殊情况和因素,有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电影放映却相当落后,比如说永川、长寿等。

三、影响区县影院发展水平的几种因素

从以上几类影院状况分析,可以发现,各个区县电影院条件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在硬件设施上相差十几年,命运也有很大不同。造成各个区县电影放映业发展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最直接的就是各区县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实际上,区县影院的发展存在诸多特殊情况和因素,有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电影放映却相当落后,比如说永川、长寿等。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的因素

区县影院走到今天,可谓风雨沧桑,所属电影公司本身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影院在多次历史变革中是否跟上时代节拍,都影响到其生存现状。而有些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情况复杂,要解决起来相当困难。

巴南电影院自从2003年拆除后至今未能重建,就是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各方面矛盾的集中体现。巴南电影院始建于1973年,1987年将内部改造安装完毕,其顶棚是木架和纸板做成,只做了消音和表面处理。此后就再无维修。90年代以来,影院的设施设备渐渐落后于时代要求。90年代末,电线线路早已老化,通风设备因年久失修而通风不畅,观众通道也不达标,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随后停止使用。2003年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当时政府以800万作为赔偿。2002年,巴南区政府决定,将巴南电影院所属的渝南电影公司与当地川剧团合并后进行改制,人员分流,改制后的电影公司性质为股份合作制。2003年巴南电影院拆除后,公司计划将原川剧团的巴南影剧院改建,修建电影放映厅和其他娱乐场所、商业门面等。巴南影剧院剧场的观众厅和演员化装室屋顶是1986年用石棉瓦盖成,历年来,每遇大风就毁坏,修修补补至1998年关闭停用,整个屋顶早已破烂不堪,观众厅的吊顶也基本脱落,已完全无法维修。舞台屋顶在1996年一次大风彻底摧毁后,用铝波瓦改建,现在铝波瓦的固定螺杆大部分不起作用,每遇大风,大部分铝波瓦就裂开长缝,天窗大开,很惊人。观众厅屋顶的天沟在墙外,很多钢筋裸露在外,有随时掉下伤人的危险。1998年关停。“整个剧场屋顶存在一遇大风就掉瓦,一遇暴雨就会断天沟的严重安全隐患。”(4)而2000年10月,剧团所属的“党校片区”因旧城改造规划被冻结,致使影剧院建设不能启动。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此片区被冻结后,招商一直未成功,造成此片区改造遥遥无期。2004年,剧院已被鉴定为D级危房。政府补贴的800万现金是电影公司用于改造影院的专项资金,五年来,影院改造迟迟未能启动,这笔款项也成了死的资金并逐年贬值。

南川电影院多年来除了出租给民间演出团或商家展销,其余时间几乎都处于闲置状态。南川电影院由私营性质的金色年华电影公司经营管理。金色年华电影公司前身就是南川电影公司,改制后以私营性质存在,多年来,此公司在困境中苦苦维持。2007年夏天,公司汪经理打算用五万元将千人影院大厅进行改造,隔出一个六十座人的小厅,更换座位安置空调,改进内部设施,用于电影放映,而大厅继续主要用于出租。但是公司的经济状况非常艰难,多年来影院的经营惨淡,资金相当短缺,即便汪经理只是做最低成本的改造,并且影院座椅也准备由主城区一家影院淘汰的二手座椅低价购入,但直到2007年底,影院改造还未完成。

相比而言,基础较好,负债较少或没有负债的江津、涪陵、万州等电影公司下属的影院,尚能维持正常经营。

同时,影院经营的历史状况给区县影院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在中国电影改院线制以后,是否有资格加入院线问题。条件较好,年票房五十万以上的,可加入重庆万和院线,而被排斥在院线以外的,本身经营状况不佳,又失去了好的片源,因而走向了恶性循环。

(二)观念的因素

影院管理者,也就是影院所属电影公司的领导者、决策人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到区县影院的经营状态。一些经济状况差别不大、人口结构相似、公司营业状况相当的地区之间,影院的状况却有很大差别。以江津、涪陵、永川、长寿四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县为例,在本来情况类似的不同地区,领导人的决策,做与不做,改造与未改造,有很大的区别。

江津市电影公司在彭清模的带领下,积极应对困难,想尽办法,支撑着江津市的电影放映业。在连续多年的江津市电影公司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中,都提到“江津电影院是公司的基本经营阵地,也是职工的主要经营工作场所”,体现了对影院这一块经营的重视。区县影院改造,有些需要耗时较长,如果是改建,重建,耗时则更长,如何弥补这段时间影院不经营的空缺,对影院的发展来讲至关重要。2001年,江津市江津、白沙两座影院正在改造中,又无合适场地可利用,因此城区影院电影已经停映一年多了。但“学生电影校内看,群众电影广场看,已在城区开展得红红火火”(5)。2002年,江津电影院改造过程中,“电影公司班子努力争取开发商出资装饰三个电影厅、安装空调机十台和自动喷淋系统等,为公司减少投资近一百万元”(6)。2003年新改造的影院营业以来,虽然每年营业额都未达到计划指标,但彭经理依然带领公司员工主动找路子、找市场。2005年,实行影企联姻放映,为企业做广告,收广告费,到镇街、社区免费放映,来补偿影院放映不太好的状况;与江津移动公司签订电影放映广告合同,移动常年为影院排映的片子做广告宣传(以短信方式,小区广播形式),移动金银卡用户常年免费看电影;凡大片、主旋律影片放映,组织较大声势宣传,职工上门推销,送票上门服务,努力增收。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以2005年为例,江津市电影公司全年放映大片、新片70多部,2100场,放映收入28万元,其他放映收入20万元,加上多媒体放映,小卖部、演出的23万元,总共收入71万元,虽未达到计划的80万元以上,但同比其他区县的影院,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江津电影院还连续多年来在暑期开展中小学暑期优秀影片展映活动。具体活动形式是,观看电影,学生自愿购票观看优秀电影(发售“母子票”,每票同时一个成人带一个学生观看)。每天下午学生专场举行现场抽签答题摇奖活动。定期举办中小学生暑期优秀影片展映影评征文评奖活动。取得良好反响,得到当地政府重视和支持。2007年工作意见中,影院计划收入是100万元(含演出、讲座、小卖部),占公司总收入的大半。“以江津电影院为重点抓好经营工作,投入主要精力抓好影院的经营管理,按照创新宣传形式、创新售票方式、创新组织观众手段、科学排映场次的要求改革经营管理”体现出放映单位的重视和较为正常的运作状态。不像其他许多地区,以固定资产收入(出租门面)为主要收入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庆市有这样一个组织,叫做“渝西片区电影协作组”,成员组成由从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区县(市)电影公司或者电影院、个体电影放映队等法人组成。这个组织的形成来自于渝西片区各区县公司发展面临共同的发展困难,由渝西片区14家电影公司成立的一个民间组织,宗旨是团结在一起互相交流经验,改进发行放映工作,集思广益,及时向市级党委、政府或相关部门反映农村电影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也有部分影片拷贝上的自由交流。每年召开会议两到三次。协作组的领头人就是江津市电影公司经理彭清模。

万和院线二级影院中排名第一的涪陵太极影城经营的成功也和管理者有密切关系。涪陵太极影城的改造,算是区县影院改造中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一般来说,影院改造,资金来源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许多区县因为资金问题很难将影院改造提上日程,即使多年前提出,因为资金问题无法解决也就一拖再拖,造成陈旧的影院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如同一个负担。

2006年,涪陵电影公司只投资了30万元,就对太极影城进行升级改造,工期短(从2006年3月24日进场至4月24日完工)(7)、投资少(实行包工不包料。人工费管理费共2.6万元,按《装修施工合同》,后来补少数增项675元)、效果好。“改造后的太极影城成为重庆市区县中条件最好、档次最高的专业电影院。”(8)从实际情况来说,涪陵太极影城由于早先的建筑结构和功能布局不适于影院经营,但公司领导利用有限的条件最大地发挥,努力使改造后的影院实用。(附涪陵太极影城平面图纸和附涪陵太极影城2003—2007年票房统计表)

2003—2007年涪陵太极影城票房统计表

相比而言,同样经济条件较好的永川区,1996年电影公司投入100万元进行影院改造装修,甚至因此卖掉电影公司门面筹集改建经费,似乎表现出对电影院经营足够重视并抱有信心,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在设置和资金合理分配上欠考虑,致使最后出来的结果是消防不过关,没有通风设施的“闷罐影院”,并且没有考虑到影院的多功能性,没有修建舞台。在建材和配套设备的购买安装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和监督,比如说买进的170元一把的座椅,没有在质量上把关,现大多已坏损,而两台立式空调自从安装日起就无法使用,改装后的影院经营一直没有太大起色,两年后电影公司将其承包给员工自主经营,而承包者经营思路的偏差,导致日后的中山影都成为一个带有色情成分的不良场所,在这一过程中,流失了大量观众。

更有甚者,完全忽视影院放映,认为影院无需改造,即使改造了也不能带来多少营业额,经营费用可能还无法抵改造费用,私营性质的铜梁电影公司就是持这种态度,“经营影院还不如出租门面,放露天电影,搞影企联姻划算”。

属于经济贫困县的潼南,却在影院票房方面创出了区县影院中最好的成绩,虽然是主流院线之外,大厅还未进行改造,并且影院位置也不算好,但由于经营者的重视与努力(因为除此外没有其他谋生手段),多年来影院营业额超过其他区县影院。

潼南影院1995—2007年票房统计

(三)政策的因素

电影公司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在城市改造过程中的综合考虑,对文化设施的重视程度,对电影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电影院的现状和经营效果。具体表现在是否允许改造,是否支持改造,是否在规划上考虑将电影院建在黄金口岸,是否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资金支持或者政策上的优惠等。区县城市发展,进行旧城改造,而对经营不善,有些年久失修的影院,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处理和对待?直接关系到区县影院的命运。

1992年被纳入三峡四期移民工程拆迁单位的涪陵人民电影院,始建于1950年,多次改造扩建后现占地面积1806.11平方米,建筑面积2563平方米,影厅四个,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在来说,涪陵人民电影院(1998年改名为特级影城)是重庆市区县影院中占地面积最大、影厅最多的电影院。涪陵电影公司认为,从城市功能配套和滨江片区文化设施需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2号公布的《电影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建设规划,应当包括电影院和放映设施的建设规划。”自1992年以来,多次向当地政府请示,希望政府能考虑在规划中考虑重建。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批复。2007年末,影院开始拆迁。

涪陵人民电影院门前街道

img48

涪陵人民电影院(特级影城)

img49

涪陵特级影城冥王星标准电影厅

涪陵特级影城冥王星标准电影厅座位

涪陵特级影城冥王星标准电影厅屏幕

img52

当年计划改造影院效果图

再来看看大足电影院。大足电影公司早在2003年提出改建大足影院的方案,得到批准。可恰逢政府换届,新一届政府班子计划将电影院所在地让开发商开发修建商业项目,导致改造影院的工作停了下来。开发商先自己支付款为大足县修建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三合一的文化艺术中心,政府将原来这三部门的土地给开发商作为置换。老影院位于市中心商业步行街黄金路段,可如今破烂不堪无法使用,新建艺术中心又位于石刻广场上方,位置较偏,人气不足。

与大足县政府先建再拆相比,巴南电影院的命运更糟糕。2003年巴南电影院拆除后,巴南影剧院是巴南区唯一可以放映电影的场所,但如上文描述的,破烂不堪的剧场1998年已经停用。2000年10月,剧团所属的“党校片区”因旧城改造规划被冻结,致使影剧院建设不能启动。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此片区被冻结后,招商一直未成功,造成此片区改造遥遥无期。公司曾在2002年4月,2002年8月5日, 2002年8月25日,2002年9月,2002年10月,2003年4月,2005年7月,2006年4月,希望能在党校片区开发前解冻剧场进行开发改造。提出多种选择方案并表示资金来源由原电影院拆迁补偿资金,文化局表示适当补贴,剩余部分由住宅销售

新建大足艺术中心正门在比较偏僻的街道上

img54

新建大足县文化艺术中心位于石刻广场上方

利润收入来弥补,建设资金不需要政府投入,只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即可。虽然在2000年2月,当地政府在常务会上就提出“开发剧场,将开发收益全部用于电影院原址原面积建设影剧院”,但由于纳入改造片区被冻结后,迟迟没有动。2003年开发建设协信广场拆除了巴南城区唯一的电影院后,区委、区政府就把重建新影院摆上了议事日程,多次研究,从2004年起就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巴南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区文广新(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会同区建委、区电影公司及时开展工作,对重新修建区电影院进行了调研、勘察和论证并向区政府写了专题报告,要求尽快启动巴南电影院建设工作,但受党校片区开发影响而迟迟未决。2006年,区领导指示:将巴南剧场拆除,修建临时设施。电影公司认为,临时设施投资风险高,临时设施既无房产证,又无土地证,而且按规划要求有效期仅为两年。若对原建筑排危加固,估算资金需200万,电影公司认为这是“饮鸩止渴,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9),而且对于电影公司仅有的800万赔偿金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还是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拆除新建的批示。若是异地修建,电影院这种经营场所对商业性要求较高,选择相对合理地址也需区委、区府大力支持才能实现。鉴于这种情况,2007年4月,文化局又拟定了一个以巴南剧场为基础的建设方案,以新市街为界,在巴南剧场及周边先期开发建设影剧院的工作方案,也未得以批示。2005至2007年渝南电影公司给政府的请示报告中,提出与房地产开发公司以联合开发的形式,作为党校片区改造的前期工程提前动工,资金由公司自筹和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2007年8月,电影公司经理在给区委书记信中写道:“尽管区的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并多次召开相关会议进行研究、商议但都未形成统一意见,我们还发现上级领导的有关批示,意见也很难落实,会议散,事就了,时间一天一天地拖下去……”

事实上,巴南区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中心城区既无电影院,也无文博艺术中心;因破烂不堪而于1997年停用的剧场,现岌岌可危,随时有垮塌的可能,渝南电影公司因无阵地而无法运营,资产濒于流失和贬值境地,员工收入微薄、生活拮据”(10),此外,巴南区的图书馆、文化馆、文物管理所等文化设施均严重滞后于其他地区。近些年来,巴南区文化事业拨款占全区财政总支出比例徘徊于0.4-0.5之间。

相比而言,江津电影院在拆迁重建过程中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给予补助,并协助公司与开发商达成协议,开发商出资一部分装修影厅,解决了资金问题,改建过程比较顺利。同样是旧城改造,在拆迁过程中,影院没有遭遇消失的命运,反而以更好的面貌出现。

(四)经营策略困境中自救

面对重庆市区县电影市场不景气的状况,各影院经营者都想出各种办法,作出各种努力,维持生存,在困境中自救。

江津电影院派职工到各企事业单位售主旋律片的票,去学校发送组织学生观看儿童电影等,在暑假推出相应学生优惠活动,开展中小学影评征文大赛活动,促进学生进电影院看电影,与江津移动合作,送票给移动VIP用户,移动免费为电影院做新片放映短信广告。但几年下来,暑期学生场上座率也不足30%。开展商家讲座、展览等多种经营活动,努力创收。即便如此,影院经营的收入只能占到公司总收入的不到20%,连续多年影院营业额都达不到计划目标。

由于潼南原属于四川省,地理位置又靠近四川省,潼南电影院的大部分影片从四川省公司拿,实行五五分成。虽未加入院线,但片源对他们来说相对不是很困难。惠民工程开展之前,电影公司处于解散状态,部分员工自谋生路,其余两名经理和剩下22名员工全部作为实体到影院,靠放映电影、出租影院给演出团勉强维持。后与潼南移动公司合作开设了小厅,在一些热映的片子上,由移动点映,出片租,可以省去片租,平时小厅也由影院自己经营。由于潼南属国家级贫困县,老城区就一条狭窄的马路,影院在马路一侧高地上,也比较难以聚集人气,电影公司经济困难,影院收入也只能勉强给职工每月大概三四百元收入,无力去改建大厅,一直在等政府出资。

由于现实条件和历史营业额,大部分影院没有进入院线的资格,没有放映大片的资格和能力,只能靠各类片商来推荐一些过时的或二三流影片。

永川中山影都自2002年承包给电影公司员工,由李小飞负责。李小飞今年44岁,从参加工作起就从事电影放映工作。他自己说,对永川的电影市场算是非常了解的,能用的宣传手段他都用尽了。刚承包影院时,用尽各种宣传手段,如租车贴上海报,播着广播走街串巷,甚至下到各乡镇,这些方式都在一定时期取得了一定效果,上个世纪90年代末那几年,农村没有放映电影,不少村镇人民赶着长途汽车到永川电影院看电影。进入新世纪,院线制以后,又随着这几年区县电影的继续滑坡,影院的经营逐年困难,没有好的片源,就开始用“虚假色情”的方式吸引观众,给一些并没有色情内容的影片冠上色情电影之名,改变影片的名称,再贴上一些与影片内容无关的情色照片进行宣传,这种宣传方式刚出来的时候,还能欺骗部分观众,但很快,上过当的观众不会再上同样的当,即使打出很醒目的宣传海报也很少

img55

永川中山影都门前“虚假色情”海报

有人问津。据了解,这类做法在未入院线的区县影院中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学校方面,李小飞也努力尝试各种手段,与各学校合作推出影评比赛等,曾经有一定成效,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两年来学生越来越少,学生观影活动不好开展。影院六百个座位,也不适合学校包场。由于消防不过关,又没有舞台,所以影院也无法租借给演出团。当初承包出来的七个人里面,有三人已经出去自谋生路,李小飞每月付他们120元生活费,影院关闭前一年多时间里,只留下一个卖票,一个守门,一个清扫,放映由李小飞自己出任。每人每月的工资仅三四百元。

北碚电影院在90年代初刚改建后,也曾经辉煌一时,年票房超过五十万(当时平均票价为两元),1995至1998年放映大片,一千多座位的大厅经常是场场爆满。由于历史基础较好,在2003年进入保利院线,是重庆市首批进院线的区县影院之一。电影放映渐渐不景气后,影院主要靠出租场地给民间流动演出团创收,这笔收入一年可达20万。但2006年政府有关部门下文,禁止影院出租场地给民间流动演出团队,由此,这笔收入没有了,公司更加困难。

由于基础较好,北碚电影院、涪陵电影院、万州三峡影都这三家区县影院,在2003年进入了万和院线,随后又加入了重庆市保利万和院线。但是,区县影院为院线的二级市场,新片的放映滞后于主城区的影院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以上,由于网络与盗版光碟传播迅速,等到影片在这些区县影院上映时,已无太大吸引力,而少数对电影特别感兴趣,讲究在影院中享受视听效果的观众,他们会趁新片在主城区上映时,到主城区的首轮影院观看。这种情况在各区县与主城之间的高速公路修通后,显得更为突出。由于交通变得非常便利,好几个过去看来偏远的区县,如今到中心区的解放碑只需要40分钟的车程。稍远的,如涪陵、江津、永川、合川、璧山、铜梁、綦江、南川、长寿等,与主城区的距离也大大缩短,那里居住的大批影迷,往往选在周末乘高速大巴或者自驾车到重庆市中心的影院观看热映的新片。而这部分观众往往有一定经济实力,是电影发烧友,也是区县影院应该重点培养的观众群,但由于影片放映权限所限,使改造后具备一定条件的区县影院的陷入尴尬的处境。

总体来看,区县影院在经营方式和理念上没有大的突破,依然是在原有基础上循规蹈矩,做些小的尝试和改变,寄希望于单位团体票和学生电影的依赖心理重(因为这两种方法多年前曾经给他们带来过丰厚利润),没有考虑到持久发展,从而主动开拓市场。而一些未进入院线的影院,像中山影都利用“虚假色情”吸引观众,试图短期谋利的做法,实质上是种严重破坏资源的行为,将电影院这样的娱乐场所价值和性质贬低和改变,造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人们对影院的看法会发生改变,从长远来看,相当于自断生路。

此外,90年代初录像厅兴起,重庆市各区县电影院都尝试过开设录像小厅,作为影院拷贝放映的补充,寻求盈利方法。录像成本低,有发行权,曾经带来一定利润。以涪陵为例,在1993年,开设第一个录像小厅——金座影厅,年票房为50432;1995年其所经营的录像小厅达到5个,年票房分别为金座67893;银座57541;梦缘31711;天座31593;广场影厅53558。之后出现了回落,影厅数量逐年减少,年票房逐渐下降,2001年只剩下文化宫一家,票房为11000;到2004年全部关闭。江津等地曾在开发出小厅来兼放电影拷贝和录像,票房比例为录像20%,电影拷贝80%。但总的来说,各区县的这种国有性质的录像小厅,竞争不过个体户。其原因为成本高,管理比较复杂,而私营的管理成本低很多。

【注释】

(1)《涪陵电影公司放映志》,第388页。

(2)《江津电影公司放映志》,第20页。

(3)同上书,第39页。

(4)《渝南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报告》巴影司发〔2004〕3号。

(5)《江津电影公司2001年工作总结》

(6)《江津电影公司放映志》,第20页。

(7)《涪陵太极影城装修施工合同》

(8)《涪陵电影公司放映志》,第388页。

(9)《渝南电影公司文件》〔2006〕6号。

(10)《巴南区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第3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