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探讨故事悬念的构成方法

探讨故事悬念的构成方法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深深地被故事吸引,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是由一个个故事构建而成的。他不仅探讨了史诗、悲剧和喜剧的美学艺术,还分析了故事的结构规律,以及故事对心灵的净化和宣泄作用。故事的情节和结构也围绕这一规律展开。悬念正是引起观众产生好奇,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动力。戏剧悬念的实质是对观众心理的收纵驾驭。悬念出现在观众与人物信息不对等的时刻。这样命悬一线的悬念设计都是非常精彩的。

人类深深地被故事吸引,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是由一个个故事构建而成的。从故事中我们不断吸取生命和灵魂的养料,了解周遭世界,懂得善与恶,感受真善美……。那么故事的魔力到底源自何处?早在两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诗学》中就对故事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和研究。他不仅探讨了史诗、悲剧和喜剧的美学艺术,还分析了故事的结构规律,以及故事对心灵的净化和宣泄作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观点至今仍对我们颇有启示,它奠定了西方文艺美学和叙事学的核心基础,今天我们对故事的很多认识仍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人类对故事的探索和思考从未停歇。

比如好莱坞的“三S”叙事原则就是好莱坞电影人发明的,即影片的开头,要给观众一个Surprise(惊讶、惊喜),以便吸引观众;影片的展开部,要能设置Suspense(悬疑、延宕),以便留住观众;影片的结尾,要给观众一个Satisfaction(满足、称心),以此来慰藉、回报那些掏钱买票的观众。“三S”叙事原则在抓住观众眼球和心理上做足了功课,成为好莱坞电影票房制胜的法宝。

一、故事是时间艺术

我们可以把艺术粗略地划分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指必须经过时间的流程才能完成整个作品欣赏过程的艺术样式,例如音乐、文学、舞蹈、电影、戏剧等。空间艺术指以空间作为主要存在方式的艺术样式,如绘画、雕塑、建筑等,强调的是空间的维度与造型艺术。

我们先来看看纯粹的时间艺术:音乐作品必须经过时间的流程,才能欣赏完整部作品,从而实现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文学作品必须通过阅读完整部作品,才能完成对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舞蹈、电影、戏剧等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但它们首先是时间艺术,因为必须随着时间的流程才能完成对整部作品的理解。一部电影必须完整地看到最后才能完全理解它的情节和故事,从而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对于时间艺术来说,有一个最重要的规律:把最好的留到最后。这是时间艺术的要义。它必须一直让观众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保持关注和好奇。只有到达结尾时,观众才能完全理解故事的完整情节,结尾是故事的终点和高潮,一切人物纠葛和情节发展到故事终点时才会给出观众答案,从而使观众达到情绪和精神上的高潮。对此,美国作家福斯特曾在他的著作《小说面面观》中对故事的本质做出这样的表述:“故事只有一个优点,就是让观众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故事也只有一个错误,观众不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故事的情节和结构也围绕这一规律展开。悬念正是引起观众产生好奇,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动力。那么如何让观众产生悬念?如何吸引观众看下去?

二、悬念的设计

悬念是观众在欣赏戏剧、电影或者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心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悬念像经络一样,贯穿故事始终,吸引着观众完成接下来的故事旅程。影片最大的悬念就来源于人物的主动作,同时在每个场景或段落中再辅以小的悬念,使故事始终引人入胜。

一个剧本里必须要有悬念,没有悬念,故事便没有跌宕起伏。平铺直叙、淡而无味,是对观众丝毫没有吸引力的。悬念是根据观众看戏情绪需要得到调动的特点,在戏剧技巧上采取故布疑阵的手法,对剧情作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引起观众好奇加剧,急于知道结局的迫切期待心理。戏剧悬念的实质是对观众心理的收纵驾驭。所以一个好的剧本至少要有一个总悬念,为了保持故事内在的张力,还要设置几个小悬念。例如经典美剧《越狱》中迈克尔·斯科菲尔德持枪抢劫银行只为入狱,为什么?因为他要救出哥哥林肯,并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逃出戒备森严的监狱,他能成功吗?这就是悬念。《史密斯夫妇》中各为其主却不知对方身份的杀手夫妻最后发现自己要下手的对象就是对方时,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鼠国流浪记》里生活奢华的宠物鼠罗迪被狡猾的无赖西德从厕所里冲进了弥漫着恶臭的下水道,罗迪会遭遇些什么?还能回到温暖舒适的家吗?一个大悬念勾起观众的观影欲望,几个小悬念时刻吊住观众的胃口,让他乖乖坐在椅子上盯着荧幕。这就是悬念的魅力。

悬念出现在观众与人物信息不对等的时刻。观众看到甲拿刀躲在门后,乙也知道了,因为有拿了刀的人影,这时观众也有期待,但不会紧张。因为大家的信息是对等的,所以不是悬念。如果观众知道,但乙不知道,这时观众就会为乙担心。“别过去,有人要杀你呢!”这就是悬念。这实际上是希区柯克的悬念观。

希区柯克举例说,两个人在火车上谈话,他们脚边放着一个包。突然,包爆炸了,观众和人物都大吃一惊。这时,观众和人物事先都不知道,所以不是悬念。这时只有惊奇。惊奇的时间非常短,一般只有几秒钟就过去了,而且这办法不能常用。如果观众知道那包里是定时炸弹,而在一边谈话的人物并不知道,因为观众比人物知道得多,所以就产生了悬念。观众会从内心发出警告:“喂,你们别瞎聊啦!炸弹快爆炸啦!”这就会产生紧张感,这种紧张感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可以延续一段时间,这就是悬念的延宕。要制造悬念的延宕,就必须让悬念有时间上的紧迫感。比如《越狱》中迈克·斯科菲尔德必须在一个月内带着哥哥林肯·布鲁斯逃离监狱,否则后者就要被执行死刑。《生死时速》中的巴士必须维持在时速120公里,否则车里的炸弹就会爆炸。这样命悬一线的悬念设计都是非常精彩的。

悬念会产生两种感情:希望和恐惧。我们希望角色能有好的结局(但是又害怕结局会相反);或者是我们担心结局会很糟糕(但又隐隐希望不会)。悬念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因为过度的不确定让人烦恼;但是,因为电影叙述通常总会有结局,因此也就向观众承诺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快乐——虽然这种快乐来得比较晚。

例如影片《玛丽和马克思》,我们看看故事一开始产生了哪些悬念?随后又有哪些悬念推动着故事前进并牢牢地吸引住你?首先,当玛丽在邮局偶然撕下了一个地址并将其选为她的笔友后,我们会好奇,她撕下的这个地址住着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笔友将是一个怎样性情的人?他收到信后会有何反应?这个悬念吸引我们看下去。当我们看到马克思这个中年男人后,会好奇:他之前都有哪些经历?于是故事通过马克思的回信向我们娓娓道来。马克思连续几次接到玛丽的信后,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住进了医院。我们会担心:他出院后还会和玛丽保持通信来往吗?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悬念不断衔接,吸引我们看下去。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故事的最后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重大的悬念,即玛丽与马克思的见面,其实这个悬念也肇始于影片的第一个悬念。当玛丽终于见到马克思这位挚友时,马克思却刚刚离世,这为影片带来了强烈的悲剧气氛。然而故事在结束后依然留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的悬念:玛丽的精神支柱马克思去世了,那么玛丽接下来会如何生活下去?虽然影片并未给出答案,但很显然观众从影片结尾感受到了马克思留给玛丽的精神力量,虽然他离世了,但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依然会支撑着玛丽度过余生,她不再孤单,寻找到了生活中的温暖和希望。这也完成了主人公的主动作——寻求真正的友谊——这一主要悬念。

再比如电影《危情三日》,影片在开头不久就建立起总悬念:当妻子突然入狱、幸福家庭突遭横祸后,男主人该如何面对?观众非常关注男主人公在妻子被捕之后如何打算。劳拉的入狱非常突然,影片在几个简短的镜头过后,观众就看到一群警察冲进约翰家里逮捕劳拉。这时,观众的好奇心被挑起:劳拉为何突然入狱?直到约翰去找律师,翻阅证据资料的时候观众才知道劳拉突然入狱的原因。这个悬念似乎在此处就已经解决了。其实不然,约翰相信妻子是清白的、是无辜的,所以他不服法院和律师提供的“有效证据”。在试图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为劳拉辩护失败后,约翰决定劫狱。观众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想:劫狱能不能成功?尤其到最后,观众所关注的就是这一家能不能安全离开美国,能否重新开始新的幸福生活。这是个很重要的悬念设置,没有这个悬念,影片将无任何观赏性可言。那么劳拉到底是不是清白的?影片对此交代得并不清楚,因为这个片子主要展现的是非同一般的劫狱过程,所以关于劳拉到底犯了什么罪,倒成了次要内容。影片最后给了观众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劳拉是否清白这个悬念就成了被搁置的悬念。开放式的结局成了观众不断揣测影片的理由之一。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悬念外,影片中还大量使用了分悬念、小悬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旧的不断解决,新的不断建立,环环相扣,走向最后的高潮。

每部电影某种程度上都是某种谜底的揭晓。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希区柯克那样的悬疑电影才有悬念,不管什么类型的电影都应该持续地让观众迫切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热切地期待故事往下推进。例如动作片的悬念:正义是否会战胜邪恶?如《谍影重重》《变脸》;灾难片的悬念:人类是否能从灾难中拯救自己?如《2012》《后天》;爱情片的悬念:主人公是否能得到他(她)心爱的人?如《漂亮女人》《两小无猜》;生活伦理片的悬念:生活矛盾如何解决?如《克莱默夫妇》《美国丽人》;庭审片的悬念:真理能否以法律的方式伸张?是否会有法外情?如电影《沉睡者》《死囚上路》;情节剧的悬念:人物纠结的心理危机如何应对?如电影《心理医师》《百万美元宝贝》。甚至淡化情节、偏重意境、哲理的电影也会有些牵动观众悬念的线索,即人如何生存?人如何与命运抗争?人最终获得什么样的解脱与救赎?比如越南电影《恋恋三季》,基耶洛夫斯基执导的《红》《白》《蓝》。那么我们知道了有如此丰富的悬念类型后,电影又有哪些制造悬念的方法呢?

1.悬念的构成方式

(1)主动作、动作与反动作

前面我们讨论过,动作是表现人物和塑造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人物的主动作即人物最主要的求索目标就构成了故事最主要的悬念。人物还有一系列具体的动作与反动作,即人物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以及这一行动面临的重重阻碍;人物面对境况时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一选择带来的后果,等等。反动作是动作前进中遇到的障碍和鸿沟,它阻止人物通过动作实现目标,从而激发观众的好奇,期待看到人物如何克服障碍。例如《僵尸新娘》中维克多想要从鬼世界回到人间,却遇到重重阻碍,观众的悬念由此产生:维克多是否能回到人间?他要通过怎样的方法才能回到人间?再比如《功夫小蝇》中被谋杀致死重生为一只苍蝇的纳尼要向心狠手辣的黑帮老大复仇,观众的好奇心被挑起:苍蝇怎么向人类复仇?最后能否成功?

反动作由动作派生,与动作相辅相成。动作与反动作构成了求索与鸿沟,即欲望和障碍,这之间便产生了悬念。随着情节的深化发展,动作与反动作的冲突不断加深,悬念也随之越来越紧张,故事的张力也越来越强。

(2)通过叙事结构产生悬念

电影是一门时空艺术,时间和空间是讲述故事的一个重要手段。电影故事可以跨越时间、空间,按照对叙事最有表现力的方式进行讲述。例如运用倒叙、插叙等方式叙事,把结尾或较晚时刻发生的事件放在影片开头表述,从而引起观众的悬念。

例如2008年公映的热门夺奖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利用倒叙和闪回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充满动感并感人至深的精彩故事。影片先是以主人公贾马尔遭受警察毒打开始,并辅以字幕:“孟买,2006年。贾马尔离赢得2000万卢比只差一个问题。他是怎样做到的?A.他作弊B.他运气好C.他是天才D.命中注定。”接下来影片不断利用动作切换,在灯光闪烁的“谁将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录制现场和警局之间交叉剪辑,创造了一种动感、迷离、困惑的故事时空。这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悬念:这个男孩是谁?他是怎么来到警局的?又为何遭此毒打?他在节目录制现场发生了什么?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了解到,他是因为奇迹般地答对了节目的所有问题,只差一个问题就拿到头奖,电视台怀疑他作弊,将他送到警局进行审问。由此我们又产生了新的悬念:他,一个没有任何学历的茶水工,是如何能够答对所有问题的呢?这也是警察心中的悬念,于是,随着贾马尔对每一次答题的回忆,故事层层展开,揭开了背后的谜团,原来曾经苦难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答案,这一回忆的过程展现了贫民窟孩子们水深火热又奋力抗争的生活经历。

通过调整叙事结构可以有效地制造悬念,这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以上介绍了悬念构成的两种主要方式,当然还会有其他各种制造悬念的灵活方法,比如利用道具、对白、动作等因素,还要靠你自己在故事创作中寻找恰当的时机,灵活运用各种适宜的元素来制造悬念。

2.悬念的类型

我们可以按照知情者的角度将悬念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类型:

(1)剧中人物知情而观众不知情

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悬念类型,特别是在侦探和悬疑影片中。在侦探片中,罪犯知道事情的真相,而观众和侦探却蒙在鼓里,并试图发现真相和凶手。你能否想到一些例子呢?例如: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侦探小说的影片《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新婚的女富豪林奈特与丈夫乘坐豪华游轮来到埃及度蜜月,却在尼罗河的游轮上被神秘枪杀。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游轮上的每一个乘客都和林奈特有着各种复杂的恩怨,都有杀她的动机,凶手就在这艘游轮的乘客之中,但我们却不知道他(她)是谁,而他(她)却知晓一切。这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悬念。

再如相似结构的影片《高斯福庄园》(2001),讲述了发生在高斯福德庄园的一起谋杀案。庄园主人麦考德先生和夫人举办了一个盛大的聚会,邀请了诸多亲朋好友和名流,这些贵宾都带有贴身仆人,主人与仆人分属两个阶层,居住在庄园的不同楼层。在影片众多的人物当中,似乎有着神秘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位来宾似乎都与庄园主人有着复杂的恩怨纠葛,庄园中弥漫着阴沉凶险的空气。就在当晚,主人麦考德先生被一把匕首杀死在自己的书房中。悬念由此诞生,到底是谁出于什么原因杀死了这个不受大家喜爱的麦考德先生?每个人看起来似乎都有动机。愚蠢的探长也没有找到真正的凶手。观众也在不停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寻觅真凶,高度参与到影片中。然而就在影片结尾,令观众颇为意外的是,真正的凶手并不是各位宾客,而是在庄园工作多年的、勤恳敬业的女管家,而她的杀人动机我们可以理解和体谅:她是为了保护一个自己深爱的人。影片深刻地揭露了上流社会人士丑恶的灵魂以及社会底层仆人不幸的命运,跳出了传统侦探小说的窠臼。

这些典型的侦探片和悬疑片都主要运用了这一类型的悬念,但其实这一悬念类型也不仅仅存在于侦探片中,例如我们上文提到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主人公贾马尔知道一切,而观众却不知道,于是故事随着他的回忆与叙述层层展开,给观众留下了极大的悬念。再如前文列举过的影片《特别响,非常近》,主人公奥斯卡知道电话答录机的秘密,而观众却不知道,几次电话答录机的出现都给观众留下了不同程度的悬念。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上述两部影片中,当故事发展到后部时,主人公(或叙述故事的人物)已经将自己所知晓的一切都告诉了观众,此时人物与观众的知情权已经相等,甚至观众可能比主人公知道得更多,因此故事新的悬念诞生,主人公的诉求和目标进入了高潮时刻。也即人物不可能永远比观众知道得多,它只是引发和叙述故事的一种手段,随着故事发展到后部,一定会出现新的悬念类型。例如,在《特别响,非常近》中,当奥斯卡找到了钥匙真正的主人布莱克先生,并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秘密——电话答录机中父亲的第六通留言告诉布莱克时,观众已经与主人公有了相等的知情权,我们与奥斯卡知道的一样多了。随后,我们与奥斯卡同时了解到妈妈其实一直知道他在做什么,并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为他到各家走访铺平道路。

而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当贾马尔已把过去的所有故事展现给观众时,我们已完全知晓他参加这档收视率极高的节目是为了找到心爱的女友拉提卡,而且他能答对所有的问题完全源于他苦难的成长经历。此时观众已经比贾马尔知道得更多,因为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向观众展示了贾马尔女友拉提卡在他哥哥沙里姆的帮助下已经逃出了黑帮的手心,沙里姆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贾马尔此时还不知道这一消息,因此观众此时比主人公多了一重悬念和焦虑。这也是我们在下面要介绍的悬念的第二种类型。

(2)观众与一部分剧中人物知情,而另一部分剧中人物不知情

这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悬念类型。著名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曾对悬念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如果只是拍摄两个人坐在桌前面对面谈话,观众会觉得非常乏味和平淡。但如果观众事先知道了桌下有一枚即将引爆的定时炸弹,那么不管这两个人的谈话内容有多无聊,观众都会被影片牢牢吸引,看得津津有味,因为这颗炸弹使他们心中充满了悬念。希区柯克的这一描述非常精彩地展现了悬念的另一种主要类型:观众与一部分剧中人物知情,而另一部分剧中人物不知情。

这是高度引发观众悬念的另一种主要方式,当观众比人物知道的多时,他会为人物的命运担忧、焦虑,这也会产生巨大的悬念。这一悬念类型在侦探、悬疑和各种类型的影片中都比较常见。

例如由吴宇森执导的经典好莱坞警匪片《变脸》(1997),讲述了一个构思奇特的警匪故事:西恩(约翰·屈伏塔饰)是FBI的高级探员,他一直都在追捕狡猾凶狠的恐怖分子凯斯特(尼古拉斯·凯奇饰),而凯斯特也是多年前杀害西恩独生子的凶手。西恩终于在各方线索的支持下逮捕到凯斯特及其弟弟,在枪战中凯斯特重伤昏迷。松了一口气的西恩原以为一切都结束了,没想到却从凯斯特弟弟口中得知,他们在被捕之前在一个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放置了威力强大的炸弹。可无论警方如何逼问,凯斯特的弟弟都不肯说出炸弹放置的地点。无奈,西恩的上司想出一个惊人的方案:利用高级整形医术将警官西恩与昏迷的凯斯特进行“换脸”,再让假扮成凯斯特的西恩进入监狱,从凯斯特弟弟口中套出爆炸地点。这一高级机密只有西恩、做手术的医生和三位FBI长官知晓。手术非常成功,西恩也已混入监狱中。然而谁也没有料到,昏迷的凯斯特突然清醒过来,当他看到镜中自己的面容时非常惊讶、愤怒,转而将计就计,杀死了唯一能从事这项技术的医生与所有知情人,并开始假冒西恩进入FBI工作。观众看到这里,悬念陡然而生,观众知道一切,而此时西恩还不知道这一消息。观众为他的命运和危险捏一把汗。随着情节的发展,当西恩也了解到这一情况时,观众的悬念更为强烈。因为除了西恩、凯斯特和观众以外,所有的知情人都已被杀,没有人知晓这一秘密,凯斯特以西恩的身份回到FBI的工作岗位,并滥用职权释放其弟。更可怕的是,凯斯特还走入了西恩的家庭,与他的妻子共枕,西恩的妻女都把他当成了真正的西恩。而此时西恩本人却被同事和家人当作穷凶极恶的罪犯凯斯特,他无法证实自己的身份,面临重重困难。他该怎样结束这一局面?如何才能让凯斯特的真相暴露从而恢复自己的身份和生活?这一悬念紧紧地勾住了观众。而这一悬念正是由观众和一部分人物知情,另一部分人物不知情造成的。

再如美国经典的黑色电影《双重赔偿》(1944),讲述了一个冷酷、阴暗并充满悬念的故事。影片以男主角奈夫的第一人称和倒叙的手法先讲述了故事的结局:精明能干的保险推销员奈夫在夜色中拖着受伤的身体来到公司办公室,通过电话留言向他的上司兼好友凯斯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正是凯斯正在调查的一宗人身意外死亡案的幕后真凶。观众的悬念不由得被引出:他为什么要制造这样一起谋杀案?又为什么以这种方式自首坦白?这是第一类型的悬念:人物知情而观众不知情。

接下来,故事随着奈夫的回忆徐徐展开:原来奈夫与一位阔太太菲丽斯偶然结识,他爱上了菲丽斯,两人一起精心策划了谋杀菲丽斯丈夫并骗保的案件。他们先是杀死了菲丽斯的丈夫,再制造成他是意外从火车上跌落的假象,从而使菲丽斯得到了最高赔偿额度的双重保险赔偿。然而就在他们为自己的成功庆贺时,奈夫的上司和伙伴——对骗局明察秋毫的凯斯却发现了整个事件的重重疑点,他向奈夫讲述了其中诸多值得怀疑的地方并开始调查这个案件,于是故事急转直下。电影看到这里时,观众已经非常清楚奈夫和菲丽斯的阴谋,但凯斯却不知情,于是观众的第二重悬念由此产生,这时观众与主人公奈夫已经建立了认同关系(尽管此片中奈夫是罪犯),我们与奈夫一样担心真相暴露,所以这个悬念一直紧紧地抓住观众。随着疑点暴露得越来越多,凯斯越来越接近真相,我们的焦虑与担心也越来越强烈。

以上只是简略介绍了这部影片的两个主要大悬念,它们分别体现了悬念的两种类型:人物知情、观众不知情;观众知情,人物不知情。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综合、灵活使用多种悬念类型,使故事的表述层次更为复杂,情节更加扣人心弦。另外,在情节发展中,每一个情节都会引出不同的小悬念牢牢吸引住观众,将观众一步步带入故事的高潮和终点。除了上述两大类型外,还有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悬念的第三种主要类型。

(3)观众与剧中人物都不知情

在这种悬念类型的故事中,观众和主人公都不知道故事将如何发展,有一种纪录片似的进行感和未知感,观众的悬念和期待也由此产生。我们和主人公一样随着生活和故事的流程发展,目睹他们的努力与希望,对结果抱有期待,希望看到我们梦想的结果。

例如前文介绍过的美国电影《一天》(2011),在故事的开头我们得知,毕业狂欢夜艾玛与德克斯特结识,两人虽然彼此有好感,但由于性格、家境和生活方式的悬殊,他们并没有朝爱情的方向发展,而是达成纯洁友谊的协定,相约每年的一天他们要相见一次,了解彼此的近况。观众与主人公一样,都不知道他们未来的前途、命运和发展会如何,也不知道这个约定是否会实现。随着故事像翻日历一样一年一年展开,我们随着主人公的人生流动目睹了他们的事业、爱情和友情的变迁。德克斯特经历了丰富、自由、迷乱的生活,在人生最失意无助的时刻总是会向艾玛倾诉,在她的宽容和爱中得到力量;在艾玛平淡、坎坷的生活道路中,德克斯特是她心灵中最美好的一块精神圣地,她知道自己无法靠近他,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怀着他。我们不禁为两位主人公叹息,不知他们是否能在某一天走到一起。在人生的成熟阶段,德克斯特由红极一时的电视主持人变得没落颓废,而艾玛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为小有成就的作家,两人在彼此都经历了婚姻与事业的坎坷后,终于走到了一起。成功的艾玛最终放弃了现任男友,选择了处于人生低谷的德克斯特,两个灵魂的伴侣终于结合到了一起。正当观众也与主人公一起沉浸在这期待已久的幸福中时,不料,艾玛突然发生车祸,永远离开了她的爱人。我们不由得被这段悲伤而动人的感情和人生故事深深打动。观众自始至终伴随着主人公一起经历他们的命运起伏,担心着他们的未来,并期盼着美好的未来。这也是一种悬念的类型。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把故事中的悬念按照知情的不同情况粗略地划分为三个类型,便于大家梳理和理解悬念在观众心理和故事行进之间所起到的作用。其实,这完全不能概括悬念的全部内容,只是一种大体的划分,例如在每个大的类型下还可以衍生出许多小的分支。

比如在“剧中人物知情而观众不知情”的大类型下,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例如观众与主人公站在同一视点不知情,而剧中其他人物知情。像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作品《蝴蝶梦》(1940),以女主角“我”的视点讲述故事,观众随着她走入了新婚和豪华的曼德利庄园,然而在新家中女主角和观众却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丈夫已去世的前妻丽贝卡的存在。我们和女主角一样对这位神秘的前德温特夫人一无所知,除了她的美丽迷人。而极度崇拜丽贝卡的管家丹弗斯太太和痛苦的德温特先生似乎有着很多关于丽贝卡的秘密。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真的像别人描述的那么充满魅力吗?德温特先生又为何那么不愿提起她并痛恨她的海边小屋?这一切对于女主角和观众来说都是充满悬疑色彩的。通过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观众与女主角产生了认同,与她的视点合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大的悬念类型划分下,根据故事的需求,悬念可以有许多灵活的小的变体。比如美国电影《七宗罪》,影片一开始,观众与片中的警探一样,对罪犯一无所知,随着剧情展开,线索透露,罪犯没有像常规的警匪片一样被追踪、被捕获,而是自投罗网,主动公开,坦然站在公众面前,前面的悬疑揭开了,那么他连续杀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又成了新的悬念,他别有企图的行为充满了惊悚的味道,他的动机究竟是不是杀人?他的最终指向什么?这一系列的疑问继续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另外,在一部影片或者故事中,并不是只单一运用一种类型的悬念,我们可以根据故事的需要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悬念类型,并将主动作的大悬念与其他各个情节衍生的小悬念结合在一起,使故事环环相扣,充满各种丰富的悬念,吸引观众一步步往下看,而这一切都由故事的需要决定。

悬念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人类好奇的本能及内心深层次焦虑与恐惧的体现。观众在观看故事的过程中会与主人公产生认同,从而关注即将发生的事件以及人物如何应对这些事件,并往往会产生正反两极的判断和推测,从而造成一种不确定感。正是通过触发观众内心的这种矛盾性并延迟它的解决,悬念的效果才得以产生。它完全基于人类的心灵与智慧。

3.一些悬念工具

除了上述对悬念大的划分之外,剧作家们还总结出了很多制造悬念的工具与方法。

(1)给予信息、扣押信息

故事是由一系列信息传递出来的,讲故事就是要逐渐地透露信息。在好的叙述中,透露信息是很有技巧性的,要能引起、保持和控制观众的注意力。有时候需要扣押信息,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好奇,让他们惊讶;有时候必须给予足够的信息,这样才能让人有所期待,并且产生悬念。例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观众必须事先了解贾马尔参加电视节目并答对了所有问题,才会产生悬念,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在《变脸》中,观众必须先于角色知道真相,才能对人物的命运产生担忧与悬念。正是扣押信息使观众产生悬念,并引领其走到故事的终点。所以我们在塑造故事时,一方面要注意传递和给予观众一些故事发展所必要的信息,同时更要注意扣留一些重要的信息,以引发观众的悬念。故事的艺术也正是在这种取舍之中。

(2)揭示的进度

前面已经探讨过,故事和电影是时间艺术,要把最好和最重要的内容留到最后。因此故事的铺陈和设计就非常重要。我们可以让那些最不重要的事实最先出现,而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这最重要的内容往往是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记忆、事物最本质的真相、故事最核心的主题等。对这一最重要内容的判断也取决于并体现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与角度,体现了作者最本质的思维。

例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隐秘的内心世界,人物的秘密往往是那些他们最不想让人知道的痛苦的真相。例如影片《特别响,非常近》中,奥斯卡内心最深处的秘密,也是让他最痛苦的记忆,便是“9·11”当天父亲的最后一通电话留言,奥斯卡当时正在家里,他本可以与父亲最后一次通话,但他却没有接起电话。这造成了他内心极大的创伤,并导致了他之后所有怪异的行为和深深的痛苦。而这一最重大的秘密和真相正是在影片尾声处揭示出来的。随着这个秘密的揭示,奥斯卡的心结也得以打开,我们了解到了人物的真相。正是这一秘密引导观众看完整个故事并被其深深打动,使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判断和思考你的故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内容和真相,将其放到故事的最后,并利用这一动力安排故事的叙述进程,引领观众层层深入故事,直到终点。

(3)预告的巧妙

我们可以事先告诉观众这样一些信息:如角色的计划和日程安排等,让观众对故事有所期待。这一手法也可以称为“预告”。例如人物和朋友相约晚上7点在某家咖啡馆见面,观众会记住这一信息,当故事转到咖啡馆场景时,观众也会觉得顺理成章,并对接下来的故事产生预期。

在浪漫温馨的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2001)中,古灵精怪的女主角艾米丽对收集自助照相亭废旧照片的尼诺产生了莫名的好感,但又羞于直接见面,便设计了三次奇特的约会,以便进一步接触尼诺。观众的好奇心和悬念也随之引起:这个可爱、善良的女孩会怎样与喜爱的人相见?他们在约会时会见到彼此吗?她是否能寻找到自己的真爱?

初次约会:艾米丽在地铁站偶遇尼诺,并拾到了他遗落的照相簿,于是她寻着线索找到了尼诺工作的游戏场鬼屋,在他的摩托车上别上了一张尼诺照相簿中的四联照,并在照片背后写上:明天下午5点,旋转木马旁的电话亭见。观众与丢失了照相簿的尼诺同样好奇,只不过尼诺好奇的是谁留下了这张字条,而观众好奇的是他们见面时会怎样。第一次约会,尼诺得到了照相簿却并未见到艾米丽,但艾米丽在他的照相簿中留下了自己的神秘照片,于是他在地铁里贴满了寻找艾米丽的海报。第二次约会,艾米丽巧妙地在自拍照上留下了这样的字样:双风车咖啡馆下午4点钟见面。她知道收集废照片的尼诺会寻着这条线索看到这个约会信息,她大胆地把地点定在了自己工作的咖啡馆。这次,他们相见,艾米丽却矢口否认自己的身份,她与尼诺失之交臂。但是她又巧妙地让同事在尼诺口袋里悄悄放了一个字条,上面写着:周四下午五点东区车站自助照相亭见。这次,她使尼诺得知了神秘照相男子的真实身份,然而她却无缘与尼诺见面了。

这几次约会事先告诉了观众主人公的计划与安排,使观众对接下来要发生的故事充满期待和悬念,也使得男女主人公的相见充满了曲折和起伏,体现了故事的浪漫童话色彩和艾米丽古灵精怪的性格特质。

“预告”还有另一种体现形式:与预先计划相反的情节演变也会制造悬念,如主人公本应去看戏结果突然被绑架,惊讶、意外和悬念就产生了。但如果影片一开始他就被绑架,那悬念就不一样了,也缺少了惊奇。

例如希区柯克导演的著名影片《西北偏北》(1959),讲述了普通广告商人罗杰·桑希尔因为被间谍组织误认为是“美方情报人员”卡普兰而陷入一场生死危机。这部影片悬念重重,被誉为悬疑片的经典范例,也是希区柯克的巅峰之作。影片以罗杰·桑希尔一个普通繁忙的中午开始,在拥挤的人流中,罗杰一边走路,一边给秘书布置接下来的日程安排,包括他今晚7点要与母亲共进晚餐,明天白天与客户的各种约见等。通过这些“预告”,观众得以了解罗杰繁忙的生活节奏和性格特点,以及他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然而当罗杰到达餐厅与友人见面后,去给母亲发电报时,却突然意外地被两个男子误当作卡普兰先生而绑架走。故事产生了巨大的转变,悬念和危险陡然而生。观众会产生这些疑问:这两个男人是谁?乔治·卡普兰又是谁?罗杰到底是不是卡普兰?于是观众被影片深深地吸引,之前罗杰的一切约会安排自然也变成了泡影。设想如果片头没有罗杰向秘书布置这一大堆日程安排,而是直接出场就被绑架,观众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悬念感会减弱很多,也不会造成像现在这样强烈的对比和冲击。

可见,灵活地运用“预告”这一工具也可以制造出强烈的悬念效果。希区柯克可谓是经典的悬念大师,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对电影艺术进行新的尝试和挑战,也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悬念设计,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我们仔细分析与学习。

(4)倒计时或最后时限

倒计时或最后时限也是制造悬念的常见手法,即影片中角色的行为被赋予一个时间上的压力,他(她)必须在这个时限内完成某项任务或动作,否则将带来危险。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动作片或警匪片中一个定时炸弹被恐怖分子藏于某大型公共场所,炸弹将在24小时内爆炸,主人公(警察)必须在24小时内找到炸弹或抓获恐怖分子,解除爆炸危险。例如美国影片《生死时速》。再如,男主角心爱的姑娘即将嫁与他人,此时他突然意识到这位姑娘才是自己的真爱,于是他必须在婚礼誓言之前赶到教堂阻止这场婚礼,例如影片《毕业生》。这个最后时限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时间(如24小时),也可以是一个由事件进程决定的时间(如婚礼)。在这样的环节中,观众不仅被告知故事会怎样发展,还了解了角色时间上的压力,这会加大观众的情感投入。

这一手法如果运用巧妙,还可以产生非常丰富的叙事效果,甚至成为整个故事的叙事架构。例如德国影片《罗拉快跑》(1998)在公映之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被称为后现代电影的力作。这部影片深受年轻人喜爱,它不仅有着大胆的、游戏般的时空结构,充满动感的节奏和许多有创意的视觉效果,而且还渗透着当代人的哲学思考。整个故事就建构于倒计时的时间结构中:罗拉必须在20分钟内筹到10万马克来营救男友曼尼。于是她开始奔跑并思考,开始了游戏般的旅程,并由此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结局和命运。第一次:罗拉没借到钱,她和曼尼一起抢超市,结果罗拉被警察击毙。第二次:罗拉在银行抢到钱,但是在即将与曼尼相遇时,曼尼不幸被急救车撞死。前两次都以失败告终。第三次:罗拉发动了全部内在能量,在赌场赢得了10万马克,曼尼也找到了自己丢失的10万马克,两人相视而笑。这部影片大胆的时空构想打破了传统电影叙事的时空结构,给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耳目一新,建立在时间基础上的叙事结构也充分调动起了观众的悬念。

当电影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讲述故事的手段和花样仍然在不断翻新,于是我们在2011年看到了一部精彩的科幻惊悚片《源代码》。影片讲述了一个充满悬念并对生命进行深刻思考的新颖科幻故事。清晨,年轻的柯特·斯蒂文森上尉仿佛从梦中醒来一样,发现自己身处一辆驶向芝加哥的高速列车上,对面的女子却称自己为肖恩。对这一切莫名其妙的他在镜中发现自己长着另外一个陌生男子的面容,正在此时列车突然在巨大的爆炸声中灰飞烟灭。随后柯特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黑暗的太空舱里,他还没有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又再次被送回刚才的火车中,再次经历了同样的对话和爆炸。原来,柯特在执行一项“脑波源代码”的秘密任务。在科学家和仪器的协助下,他可以反复“穿越”到一名在芝加哥列车爆炸案中遇害的死者肖恩身体里,军方希望利用这一方法使他找到放置炸弹的恐怖分子,因为此人宣称6小时后将在芝加哥市中心引发一次更大规模的爆炸。于是柯特被一次又一次地送上那辆高速列车,但每次柯特只能回到爆炸前的最后8分钟,而时间越来越紧迫。随着他越来越接近抓获恐怖分子,关于他自己生命的真相也逐渐被揭开……

这部影片的剧本当时在好莱坞非常被看好,加之导演邓肯·琼斯出色干练的叙事手法,创作出了一个扣人心弦而又引人深思的新型科幻故事。影片刚开始时,观众和男主角柯特同样一头雾水,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似乎捕捉到了一些脉络,也清楚了人物面临的危机: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恐怖分子,以拯救更多无辜的生命。而每次柯特只有8分钟的时间来找到恐怖分子。片中柯特一共七次重返列车,每一次都有相同的事情发生,但每一次也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每一次柯特也都有新的尝试和发现。所以每次的8分钟都给观众带来新鲜的冲击和悬念。这也是一部建构于时间和最后时限基础上的影片,它对这一表现形式进行了更为复杂的扩展和运用。正是时间的紧迫和危机感加强了这部影片的情节悬念。这部影片的时空设计和多重叙事视点也非常值得我们探讨,我们将在“剧作的时空观念”一章中更深入地探讨本片的时空结构与意蕴。

(5)摇摆的起因

“摇摆的起因”这一工具在电影诞生早期就已出现,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叙事手法之一。指的是前面提出的起因直到后面才引发效果,也即一个起因一直在观众心中悬着,直到后面由其他情节触发了效果,有点类似于伏笔。

例如在影片《一天》的开头,男女主人公约定今后每年他们都要聚一次,聊聊彼此的生活和感受。观众于是会好奇,他们真的能实现这个约定吗?故事也随着这个约定而展开,他们的发展和生命轨迹也一年年地得到了展现。摇摆的起因在之后引发了一个个效果。

再如,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科幻影片《人工智能》(2001)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影片的一开始介绍了故事的背景:在未来的地球,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地球资源极度匮乏,人类开始控制生育。这促使高科技公司发明和生产智能机器人作为人类孩子的替代品。在公司内部的研讨会上,教授提出要发明新一代智能机器人——一个会爱的机器人,然而一位女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制造出这样一个机器人并不难,真正难的是:能找到一个同样爱他的人吗?如果机器人能真诚地爱一个人的话,那么这个人该有什么样的责任回报这个机器人呢?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然而新一代机器人还是诞生了,他就是影片的主人公小机器人大卫,随着他被一对失去孩子的夫妻购买,一个感人至深的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就此徐徐展开。

女科学家提出的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摇摆的起因”,它虽然看似与故事无关,但却给观众留下了疑问,并揭示了未来大卫的命运和面临的危机。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看到大卫深深爱着自己的母亲,然而随着母亲的亲儿子马丁被医学技术救活,大卫面临了困境,马丁一次次设下陷阱使大卫失去母亲的爱,最终母亲为了保护马丁不得不将大卫遗弃在荒野中。于是大卫展开了一场寻找母亲和自身灵魂的感人历程。女科学家在影片开头提出的“摇摆的起因”在故事的中部产生了作用,引发了效应,并引导了之后故事的主要进程和主人公命运的发展。

“摇摆的起因”通常是一种意图、警告、威胁、希望、恐惧或预言的表达,它在观众心中提出一个疑问却不立即给出答案。它通过激发观众的好奇将其注意力引向故事未来的发展。

本节小结

悬念、智慧与情感是故事吸引观众的三大主要元素。其中悬念是最主要、最常见的讲故事的手法,它贯穿故事的始终,也是本节叙述的主要内容。悬念的形式也绝不仅限于上文论述的内容,还需要你在自己的故事中去思考、寻觅和灵活运用。此外,智慧和情感也是故事吸引人的关键所在。智慧往往伴随着悬念而存在,可以调动起观众参与的积极性,推理侦探类型的故事最为明显。当然也不仅限于此,在其他类型的影片中,观众也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世界观和道德观等来思考人物的命运和故事发展走向,这也是智慧起到的作用。情感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生命的特质。因此,如果故事能充满情感,充分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关注,就能深深地打动和吸引观众。只要作者对故事和其中的人物充满爱,充满情感,就一定能创作出打动人的好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