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伏笔与悬念_情节描写结构方法

伏笔与悬念_情节描写结构方法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微电影剧本的结构设计其实也遵循上述原则和方法,其区别就在于“启式”往往从高潮入手。戏剧中的悬念是指引起观众对戏剧情节和人物命运关注的技巧。为了铺垫戏剧高潮,也有将伏笔与悬念连接在一起使用的。

在微电影剧本创作中,高度浓缩的故事,短时间内的情节跌宕,以人物及矛盾冲突为核心的悬念设计,特别是那些逆预见而行且又符合情理的结构安排,极大地调动了受众的观赏兴趣,几乎成为吸引观众眼球、形成并赢得微电影品牌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微电影创作是浓缩中透精华,冲突中设悬念,演进中有突变,寓意中释主题,是微电影生命活力之所在。

1.“发现”与“突转”——矛盾冲突结构方法

英国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认为,在一部戏中,“当其中一个场面完全突出于其他场面之上,在观众的脑海中产生了特别动人的印象,十之八九会‘发现’这场戏里包含着一个突转。这样的场面是戏剧中的精华,是戏中最有戏的戏,它是一个十分集中的、精彩的激变”。

威廉·阿契尔所说的戏中戏就是指:当情节铺垫达到一个高潮时,观者就会“发现”剧情马上发生“突转”,这个故事情节由铺垫到高潮,再由高潮突转激变的全过程,就是戏剧结构设计的精华所在。微电影剧本的结构设计其实也遵循上述原则和方法,其区别就在于“启式”往往从高潮入手。在这个高潮的铺垫中,为节省时空,一般采用回溯过去,突出人物语言,浓缩故事进程,利用“不可能”来设置悬念等方法,形成开端高潮,而后迅速突转,使故事在一开始就在观众心中形成纠结和震撼。微电影的这种结构设计使“启式”部分被大大压缩,也为结构中部在启示高潮的基础上建构起更激烈的矛盾冲突创造了条件。此种结构方式在戏剧结尾的结构表达上是开放的,是以高潮、悬念或自然方式结尾,还是以悲壮方式结尾,主要是依剧情发展的需要而定。

2.伏笔与悬念——情节描写结构方法

伏笔也叫伏线,它是对作品中尚未出现的重要情节的一种预示。为了使剧中的重要情节出现得符合情理且很自然,就需要在这些情节发生之前预先安排好伏笔。一般来说,伏笔在开端与发展部分使用得比较多。

戏剧中的悬念是指引起观众对戏剧情节和人物命运关注的技巧。通俗地讲,就是观者对剧情发展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西方戏剧理论家普遍认为,悬念是引起欣赏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法,是戏剧中抓住观众的最大魔力。悬念通常设置在故事情节之中,一般设置在高潮的铺垫处,也可以设置在故事的开端与结尾,还可以设置在故事中部的情节转换处或故事中的平淡之处。这些依剧情需要设置的悬念都会起到引起兴趣、抓住眼球的效果。伏笔与悬念通常结伴而生,伏笔有时就是悬念,有时为悬念做了铺垫。为了铺垫戏剧高潮,也有将伏笔与悬念连接在一起使用的。如微电影《调音师》讲述了一个伪装成盲人的调音师误入险境,被雇主的妻子凶残杀害的故事。其中,作品开端用倒叙方法设置的凶杀情节即是整个故事的伏笔,也为观者急于了解案件背景设置了悬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