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3.3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翻译佛经语料进行甄别分类,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语言学理论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就本文的具体章节而言,对东汉魏晋南北朝翻译佛经语料性质、价值及考辨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的阐述,我们更多偏向于描写、解释;对于具体的失译、误题之经的鉴别,更多的是进行穷尽性调查,结合文化学、语言学、文献学等进行综合考证。

1.3.3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翻译佛经语料进行甄别分类,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语言学理论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就本文的具体章节而言,对东汉魏晋南北朝翻译佛经语料性质、价值及考辨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的阐述,我们更多偏向于描写、解释;对于具体的失译、误题之经的鉴别,更多的是进行穷尽性调查,结合文化学、语言学、文献学等进行综合考证。

【注释】

(1)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3)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凌敏:《〈百喻经〉动词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时良兵:《支谦译经副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6)刘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助动词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7)石琳:《三国佛经中的双宾句式》,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8)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版。

(9)陈秀兰:《魏晋南北朝文与汉文佛典语言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10)汪维辉:《〈百喻经〉与〈世说新语〉词汇比较研究》,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汉语史学报》(第十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1)朱力:《〈太平经〉与东汉佛经判断句比较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2)汪祎:《中古同经异译佛典词汇比较研究——以竺法护和鸠摩罗什译经为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3)熊娟:《中古同经异译佛典词汇研究——以〈梵天所问经〉异译三经为例》,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4)方一新:《翻译佛经语料年代的语言学考察——以〈大方便佛报恩经〉为例》,《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

(15)方一新:《〈分别功德论〉翻译年代初探》,《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6)方一新:《〈兴起行经〉翻译年代初探》,《中国语言学报》2003年第11期。

(17)方一新:《普通鉴别词的提取及原则——以早期汉译佛经鉴别为中心》,《语文研究》2009年第2期,第8-16页。

(18)[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页。

(19)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20)(梁)僧祐:《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98页。

(21)(梁)僧祐:《出三藏记集》,第2页。

(22)此数字摘引于董志翘:《21世纪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随想》,《中古近代汉语探微》,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页。

(23)胡敕瑞:《中古汉语语料鉴别述要》,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页。

(24)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36页。

(25)遇笑容:《试说汉译佛经的语言性质》,中国社科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部编《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76页。

(26)(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10-562页。

(27)顾农:《阮籍〈达庄论〉写作年代私说》,《文献》2010年第4期,第182-184页。

(28)熊清元、陈志平:《沈约〈郊居赋〉作年考辨》,《文献》2008年第4期,第114-118页。

(29)徐复:《从语言上推测〈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写定年代》,王云路、方一新编《中古汉语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5页。

(30)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31)石昌渝:《〈朴通事谚解〉与〈西游记〉形成史问题》,《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第52-57页。

(32)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曹炳建《〈西游记平话〉成书年代补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80页。

(33)袁宾:《〈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成书时代与方言基础》,《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第545-554页。

(34)霍建瑜:《〈牡丹亭〉成书年代新考》,《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第77-85页。

(35)袁宾:《唐宋“煞”字考》,《中国语文》2003年第2期,第10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